徐良文:守卫生命——江苏省人民医院驰援武汉记事

(2020-06-22 09:43) 5899845

  “江城疫情急,牵动亿人心,祖国一声唤,天使负重行。冲锋!冲锋!冲锋!我们是江苏援鄂的生力军……” 激昂嘹亮的歌声穿越千里云空,架起一座七彩霓虹,连接起江苏和湖北两地人民的心。

  这首《苏鄂守卫进行曲》的歌词作者是江苏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刘云和队员纪婕,而刘云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江苏省副省长惠建林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共向武汉派出医疗队员2804人,涵盖重症、急诊、呼吸、感染、麻醉、中医等10多个学科,分布在湖北武汉、黄石15家医院,覆盖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和方舱医院,为全国各省之最。其中,江苏省人民医院派出10批医疗队276人驰援湖北武汉、黄石、南京公共卫生中心、辽宁和委内瑞拉,援鄂医疗队员为全省之最。

  1、我去,我能行!

  他们辞别妻儿,背起行囊,慷慨赴战!

  她们剪掉青丝,削短头发,轻装上阵!

  视屏中他们对着南京的亲友大声喊着:南京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武汉!

  125日,庚子年大年初一,万家团圆的时刻,江苏第一支赴武汉医疗队员迅速集结。当省人医的队员张方园跟4岁的宝宝说:“妈妈要去穿防护服的地方保护病人”时,孩子天真地问:“有没有宝宝穿的防护服?我要跟妈妈一起去……”她俯下身去亲亲孩子的脸蛋,不,你在家听爸爸的话,等妈妈回来!猛然转身,泪眼朦胧。

  23日晚省人医再接召唤,37名队员组成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超强队伍,除了呼吸与重症外,还增派了药学、检验、放射、感控、后勤等多个部门,搬去一个小型医院,自带全科医疗人员、物资和医疗设备,可以野外就地展开救援。

  队长陈旭锋第二天从武汉发回短信:今天是我们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昨晚10点半我们顺利抵达,清晨1点物资保障车队也到达救治点。凌晨2点半完成了物资的清点、转运、交接,今天上午去指挥部开了碰头会,目前主要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随时准备进入战斗!

  210日,接到上级对口支援黄石的通知后,短短半小时,赴黄石的16名医疗队员便报名组建完毕,6名医生,10名护士。速度之快,堪比战时。

  其实,早在疫情发生之初,得知消息后,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做好了随时出征援鄂的准备!不管是医疗护理一线,还是后勤管理人员,大家纷纷向科室领导请战。短短半天时间,医院就收到数千人次作为支援湖北储备志愿者的报名。他(她)们随时准备着!

  211日,省人医感控专家陈文森接到国家卫健委支援武汉的调函,12日即单枪匹马赶赴武汉,那节列车车厢空荡荡的就他一个人。陈文森的爱人是他的同行,南京二附院的医生,事先就给他打包好了行李,她对丈夫说:我预感到你这次要上前线,所以提前把你的行李准备好了,你随时都能走。陈文森望着妻子,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妻子是党员,每个周末都要去医院加班,上发热门诊的志愿岗,孩子刚满6岁,自己这一走,整个家庭的担子全部压在爱人肩上,妻子却无半点怨言。其实对陈文森来说,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2014年他作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去非洲抗击埃博拉,整整2个月时间,那时儿子不满1岁……

  陈文森说:我是一个人带着4个箱子去的武汉,当天下午4点到达武汉汉口医院的,背包一放直接就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到住的地方休息……

  224日晚,央视新闻24小时直播栏目《共同战“疫”》,连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医疗队,总护士长宋瑾出现在直播现场。

  宋瑾是213日凌晨240分,接到护理部主任王荣微信的。王主任在微信中征求宋瑾的意见:“院领导想派你到武汉,行吗?”。没有片刻犹豫,宋瑾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行!”

  宋瑾参加的医疗队已是江苏派出的第七批援鄂队伍,共有207名成员。207名成员连夜组建完毕,第二天清晨都已在院内集合,整装待发!

  出生于19979月的支曼曼年龄最小,2018年刚参加工作,看到报名通知后,她在微信里对护士长说:我报名,我报名,我报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出发武汉前,她做了个近乎的疯狂举动,将一头及腰的秀发“咔嚓嚓”剪去,剃了个光头。她说:剪去长发,没有牵挂!不战胜病毒,决不回家!我觉得光头也很酷嘛!

  在这个春季,面对国难,每一个队员都做出了出色的回答:“我去,我能行!”

  2、与死神赛跑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每耽搁一分钟可能就会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

  48岁的周静是省人医老年ICU的主任医师,21日深夜接到出征武汉的命令,到武汉机场时是第二天傍晚5点多钟。6月里见到她时,她正在医院的病房中忙碌着,这位贤淑美丽的女医生对我说:我们去武汉时,这座昔日繁华的城市已封城数日,冬日天黑的早,整个武汉机场黑压压的一片空旷,偌大的机场,只有我们这一支队伍,大家环望四周,鸦雀无声。进入武汉城区,大街上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疾驶。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病毒肆虐,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冲锋!

  周静是第三批江苏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她和队友接管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ICU,有33张床位,接收的都是危重症病人,和他们同时参与接收的还有协和医院的6名医生和北京医院的6名医生。周静回忆:到武汉后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24日我们就开始收病人。病人呼啦一下就涌上来了,都是危重症病人啊,有的病人没抬进病房就已经死了。说到这儿,周静有些哽咽,眼含泪花。

  她对我说:收治病人是最忙的,不能等。我连续上了2个夜班,几乎是22夜没合眼,把32张床位收满。不只是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其实我也不年轻了,快50的人了,就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全国重症界大佬,平时在给我们讲课的那些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佬啊,也和我们一样在一线接收病人。譬如杜斌教授,带头给病人插管。他说,第一个病人我来做。他俯在病床前像我们小医生一样给病人插管,看尿管,检查呼吸机……

  说到这儿,周静再次哽咽,泪花闪现。

  和周静一样,江苏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驻地时已是深夜,天一亮医疗队就接到了“今晚必须收住病人”的艰巨任务!

  150名护士中有7名护士长、3名专科组长。顾不上休息,总护士长宋瑾立即组织召开碰头会,落实排班、增训、人员调配等相关工作。并组织全员紧急培训!一个一个考核,坚决不漏一个。医疗队队长刘云在一旁大声喊话:“我要代替你们的父母监管你们,一定要把你们完完整整的带回去。”

  天刚入夜,医疗队就开始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感染科五病区。让宋瑾感动的是:年轻的医疗队员们不顾长途跋涉、路途疲倦,积极报名要求加入第一批进入病区的队伍。

  宋瑾从有抗击非典、禽流感、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经验的成员中,挑选出12名队员参加第一批班次。进入病区不到一小时,队员们就收满了61张床位。真正的完成了落地就接管的艰难任务,体现了“江苏速度”。

  与死神的争夺战在顽强进行中。

  病房内,有着“急诊超人”之称的乔莉医生和她的团队共同为一名83岁的高龄患者成功完成了气管切开,使这位濒临死亡边缘的老人重获新生。在此之前,她在没有超声的引导下,仅耗时1分钟,就为一名重症患者进行了深静脉置管,及时打开了生命通道。

  警铃再次告急,一位70岁的重症患者氧合指数不足100,陈旭锋、胡德亮、和张刚医生带领黄夕华、张慧、万金甫等护理骨干紧急披挂上阵,穿刺、扩皮、迅速建立体外循环……20分钟后,ECMO顺利运行,病人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再说陈文森,他定点驻扎的是武汉汉口医院,这是武汉第一家由综合医院转变为传染病医院的,由于靠近华南海鲜市场,所以周围地区疫情最重,原来平常时期门诊病人30人左右,疫情发生后,最多一天接诊1800人,翻了60倍。前来就诊的大约有40%50%为重症病人,前期由于医院本身力量不足,防护物资匮乏,医院有54名医护人员被感染,5个院长感染3个,整个医院中层医护身心俱疲。陈文森说,我到的时候,是他们最困难的时候,3天时间有好几个医生只睡了几个小时啊!防护物资不足,防护服不敢脱,穿着尿不湿在干活。215日晚上,大雪之夜,深夜回到宿舍没有空调,我穿着毛衣裹着一床薄被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去医院。这是一场战争啊,我们不拼怎么行呢?!

  一场又一场的生命抢夺战在紧张进行着,江苏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是率先在武汉全面开展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动脉留置检测、气管镜检查冲洗等治疗的团队,被称之为“王牌之师”。3层防护服下浑身汗水湿透,护目镜上的雾水遮住了眼睛,脸颊上留下了深深地勒痕,但无人退缩,无人叫苦!他们知道,他们多一份付出,患者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

  3、托举“生命之舱”

  方舱医院被称为“生命之舱”。

  16个“生命之舱”,从开建到休舱,37个日夜,1.2万多名患者、94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护人员、众多的保障人员和志愿者,在这里同舟共济,与病魔搏斗。

  16个方舱医院中,江苏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参与筹建的有其二。

  24日,陈旭锋带领的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刚到武汉,就承担了武汉最大体量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筹建任务。这是武汉第一家方舱医院,一切从零开始,陈旭锋带领队员们日夜奋战,规划通道、确定方案、制定流程。他们脑子里装的是患者因床位不够而住不上院的痛苦眼神,他们知道早一个小时完成筹建就能早一点收治病人,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睡眠,仅用3天时间就将A舱筹建完毕,614名患者顺利收治,“满舱运行”。

  一周后,211日晚23:25分,又接上级命令:要他们接管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搬迁和筹建仅用了一天时间,江苏团队即由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式转移至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并开始接收病人,截止214日晚22点,就收治确诊新冠病人270人。

  两个方舱医院的成功建成,为“早发现、早治疗”、“应收尽收”政策的落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诊疗过程中,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武体中心方舱医院实行“社区化、网络化”管理,开创了“社区化管理”的江苏模式。

  陈旭锋介绍,他们在“方舱医院”内按照床位用隔板分隔出ABCDEF六个区域,各区分别设置医护办公室、护士站,负责开医嘱、病历录入等功能;患者出入口通道设置抢救室,满足重症、危重症患者转运前抢救;配备独立小药房放置必备药品;所有物资分类做上标识统一管理;配备移动CT等医疗设备,便于对入住患者进行观察;专门以板房形式搭建医用进出通道、卫生清理通道等,满足感控需求等。每个区均设有专职医生及护士长统一管理;同时主动发展每个区的党员患者成立“临时医护患一体化党小组”协助管理,调动了患者的主人翁精神。

  作为急诊医学科的一名医生,陈旭锋在工作中一直以患者为中心,曾连续15天守在病床边,不眠不休照顾患者;也曾千里跃进至江西等地,完成ECMO患者的安全转运。他用行动在诠释着医者仁心。

  最年轻的90后护士支曼曼在日记中写下了她第一次进舱的感受:

  我是第六批“进舱”的。第一次进重症监护病区的时候有一点不适应,因为第一次穿那么厚重的防护服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会感觉到闷,明显有缺氧的状态,很难受,难以支撑的时候,我想哼些平时喜欢唱的歌鼓励下自己,但是在封闭的空间里只觉得没有力气,哼不出声音来,唱了两个字,还是放弃了,就在脑子里想想吧。穿上防护服后,动作幅度不能大,但是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好很多了。唯一麻烦的是,我还戴着近视眼镜,每次呼气,眼镜和护目镜上都会有一层水汽,时间长了就会成水珠,视野都模糊了。等我下班后,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湿透了。

  主管护师李晨也写到:

  每班仅有4名护士,而患者却太多,仅仅入舱后3天我们的统管床位就从90张增至198张,每个护士都需要照顾四五十名患者。而这里的每一个病人都随时有可能变成重症,我们每班都需要数次巡视患者观察生命体征。

  江苏援鄂医疗队参与创建的2座方舱医院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五个零”。

  38日,武汉方舱医院完成使命,全部关闭,有4座方舱医院被评为全国先进方舱医院,江苏援鄂医疗队参与创建的2所方舱医院尽在其中。

  关舱那天,陈旭锋和队友们再次来到东西湖客厅方舱医院门前拍了一张集体照,他(她)们紧紧相拥,这儿流淌过我们的汗水,浸染过我们的心血,刻下过我们的足印!

  累吗?累,苦吗?真苦!但为了让生命重新绽放,再苦再累都值得!

  4、因为有爱

  这是一场生命的守卫战,生命因爱而重生。

  最初的一周时间里,医疗队队员平均每天的战斗时间都在10小时左右。在金银潭医院南6重症病区,一位80多岁的老年病人处于脑梗状态,痰多低氧,需要做气管紧急插管。但因为金银潭医院当时条件比较有限,床位都非常低矮又不能调节高度,情急中,医疗小组组长、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ICU副主任医师韩艺一下子跪下来给患者做了气管插管。

  一位危重症患者失去信心,欲放弃治疗,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金海曾连续7天来到这位患者的床边,握着他的手进行鼓励。每天,李金海一进病房就首先来到这位病人床前,握着病人的手,轻声跟他讲话,我们是来救你的,你要相信我们一定能把你治好。连续讲了6天,患者都不睁一下眼睛。李金海没有放弃,跟他握手讲到第7天的时候,这位病人终于开口说话,主动配合治疗。

  听一听护师王世文讲述的故事吧!

  她说:2003年非典时我还小,不能完全理解那些“逆行者”,现在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后,才理解了“医者仁心”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出征武汉前,还不到3岁的儿子紧紧地抱着她,嘴里念着“妈妈别走!”她对儿子说:妈妈要做奥特曼去打怪兽,打完怪兽,妈妈就回来。儿子说:怪兽会吃妈妈吗?她说:妈妈不怕!

  她所在的武汉第一医院ICU病区都是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61张病床一直都是满负荷运转,有不少病人需要呼吸机维持呼吸,病情随时可能恶化,需要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每天除了护理工作还有很多别的事情需要完成,包括危重患者喂饭喝水、吸痰、接大小便等。

  至今她依然记得那位老年患者,一天晚上由普通病房转到ICU来,病人很焦虑不愿意配合治疗,当她给这个病人准备静脉采血时,老人直接将手臂甩开。她俯下身来轻声对老人说:“爷爷,您需要配合我,抽血化验才能了解你目前的具体病情,爷爷您放心,您的病情会好起来的,我们是江苏来的护士,我们会把您当成亲人一样照顾。”听说是从江苏来的,老爷爷平静了下来,慢慢将手臂伸出,让她抽血。她紧紧握住老爷爷的手,给他加油鼓劲,她说,爷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您要好好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抵抗力强了,才能快点好起来,我们一起加油!此刻,老爷爷的手机响了,是他的家人打过来的。接完电话老爷爷心情好了起来,对她说了一声谢谢。

  王世文顿时明白,家人的爱是老爷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老爷爷的子女不在身边,我们医护人员就要把老爷爷当成家人一样照顾,让他感受到他并不孤单!

  王世文全身心的投入到病房的护理工作中,她辛劳的付出赢得了患者的回馈。

  王世文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是我抵达武汉的第23天,叮铃铃……闹钟响了,凌晨02:40,冲锋的号角响起。03:00大厅集合,下楼就看到战友们都已经整装待发,开始清点人数,123……人数到齐,出发!……

  到了医院,战友们陆续领取防护用品,40分钟不到穿戴完毕。厚重的防护服穿在身上,如同铠甲一般,随时迎接战斗。就这样,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凌晨05:00我巡视病房,准备先去查看1780岁张爷爷的情况,爷爷因为有大便失禁,需防止出现皮肤问题。但当我靠近爷爷病床时,只见爷爷执意摇手,紧接着对我说:“我没事,小王,我很好。你赶紧站到旁边去。”我不太明白爷爷为什么这样,隔壁床的病人徐阿姨跟我说:“这爷爷怕自己夜里会有大便,白天吃得都很少,怕麻烦你们,他说你们更需要保护。”此时,泪水已经在我眼眶里打转,强忍住泪,也怕本来就有起雾的护目镜变得更加模糊,从而影响接下来的工作。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您在这里没有家属照顾,你就把我们当成您的亲人,不要委屈自己。”又跟他讲了排泄物长时间刺激对皮肤造成的损害程度,爷爷听了直点头。“爷爷,要不您再睡会吧,把您的灯关掉,好吗?”“好的。”爷爷感激又认可地对我说了声“谢谢!”

  凌晨06:00,7床奶奶要测清晨空腹血糖了。打开门,奶奶还在睡觉,我推着治疗车轻轻地走向床边,但奶奶这时已经听到了脚步声:“是给我测血糖的吧?”说着奶奶慢慢地坐起来:“等下,姑娘,灯离你那远,我来给你开灯。”她深知我穿着防护服行动不是很方便,一旦防护服破了,就会有暴露的风险。……

  我被奶奶的细心深深地触动。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爱!……坚信有爱,我们一定能将万恶不赦的病毒融化掉,换来和平的过往生活。

  王世文抵达武汉的第34天,她再次在日记中写到:

  今天是我轮到早班,提前半小时穿好防护装备,迅速地与战友们开始交接班,仔细查看患者情况,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接下来的工作是给1093岁的老奶奶擦浴,立即准备好所需物品,包括盆、温开水、毛巾、病员服、尿不湿、指甲刀等物品,准备完毕,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开始擦浴,先洗脸,接下来擦上半身、两侧上肢……,准备翻身,给老奶奶后背擦浴,在保证所有管道安全通畅的前提下完成擦浴。由于老奶奶较瘦弱,最后我又给她关节易受压的部位使用泡沫敷料进行保护防止发生褥疮,……我多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带来老奶奶的快速康复,多希望她能坐起来和我们谈笑风生!

  忙碌之时已让我忘记时间,已经十一点啦,该给病人发饭喂饭了,轻轻地推开门,看到17床老爷爷似乎闷闷不乐,于是我走到他面前,我问:“老爷爷您怎么啦?吃饭的时间到了,给您放在床头”。老爷爷回答:“不想吃,这样子我怎么能吃得下去呢”。我非常理解老爷爷此刻的想法,于是轻轻握住他的手,对他说:“无论如何都要吃好饭,这样才能增强抵抗力,补充能量,我们才能一起战胜病毒,来,爷爷,我喂您吃饭”。透过模糊的护目镜看到爷爷此时眼角湿润了,喂爷爷吃完饭,爷爷对我说了声谢谢。

  尽管厚重的防护服里面早已湿透,汗流浃背,但爷爷的那一声谢让我忘记了疲劳。

  忙碌的间隙,王世文会思念起儿子。一次,儿子主动跟她视频,刚接通,她就看到儿子在不停地哭:“妈妈,我想妈妈,想要妈妈抱抱。”。王世文强忍着泪水,岔开话题对儿子说:“宝贝最乖啦,妈妈给你买了一个你最喜欢的泰罗奥特曼,留给你打怪兽,好吗?。儿子笑了,大声说:“妈妈,我要泰罗奥特曼,我也想去武汉打怪兽。”

  王世文立即答应了儿子,等妈妈回去,一定带你来武汉,跟爸爸一起,带你们一起登黄鹤楼。

  5、信仰的力量

  若问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在武汉抗疫前线战斗?

  回答是:信仰!

  韩洁珣主管护师在报名出征黄石前线时,同时写下了一份饱含滚烫赤子之心的入党申请书,“请党组织考验我!”

  到达武汉的短短几天时间内,已经有70位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向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202027日晚,一次庄严的火线入党仪式在第一批江苏援鄂医疗队的驻地举行。在鲜红的党旗照耀下,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师、入党积极分子张方园同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2003年,SARS疫情肆虐的时候,张方园还是一名中学生。当她看到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地奔赴前线,参与防控救治工作时,张方园的心里就立下了一个誓言,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2020年,张方园已经成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CCU的一名优秀的护士。当她看到医院发出支援武汉的倡议时,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她的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信念——“到最前线,到最需要医务人员的地方去!”

  到武汉后,接连进行了2天集中培训。白天培训,晚上回到寝室后,张方园和同事侯红艳顾不上疲劳,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做好实战前的准备。

  大年初四,她们被分到了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张方园在重症监护病房。

  进入病区后,张方园全力以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输液、打针、送饭……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一丝不苟。在她负责的病区内,有一位老年患者,由于亲人不在身边,生活无人照料。张方园得知后主动帮助他买水果、送饭菜,还常常陪他聊天,让他的心情得到宽慰,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后方视频连线她的时候,张方园因为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面部耳部已经有了勒压伤,但她依旧笑容开朗、目光坚毅,她说:“一切都挺好的,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抗疫战斗中,张方园经受住了考验,虽然培养考察未满一年,但因其突出表现,被第一批江苏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吸收为预备党员。

  火线入党的还有90后姑娘任良湘,她是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肾科病区的一名护师。疫情发生以后,她第一时间向病区护士长报名。在武汉她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精心照顾着每一位患者,一工作起来就是近10个小时。回到驻地后,她还要撰写医疗队工作日志以及统计整理医疗队护理工作的数据。但她从不叫苦。

  入党的那天晚上,任良湘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请党组织考验我!”这是新老党员共同发出的坚定誓言!

  6、战斗尚未结束

  20204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3日下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助武汉医疗救援队顺利返回南京,这支重症救治团队也是江苏省援助武汉医疗队伍中最后撤离的一支。

  事实上,此时的武汉,还有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这个督导组成员中就有江苏省人民医院的7名专家李金海、齐栩、张萍、左祥荣、陈旭锋、褚敏娟、刘辉,占到整个督导组成员的1/3。这20人的团队被称为“压舱石”,又被称为国家卫健委、中央指导组留给武汉的“顶配专家团”,陈旭锋名列其中。

  陈旭锋原本有2次机会返回南京,在最后关头都被留下来了。第一次是319日,在方舱医院全部关舱以后,他被通知撤离武汉,已经拿到了飞机票,到了机场后,被告知留在武汉,转战金银潭医院,参与抢救危重病人。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乘上了返回武汉城的汽车。第二次就是在414日,援鄂的医疗队全部撤离,他再次被通知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留在武汉,参与巡查督导,打赢最后的重症攻坚战。陈旭锋依然毫不犹豫的留了下来!陈旭锋自豪地说:我是为数不多的既有纪念飞机票,又有纪念火车票的人。

  424日,武汉重症清零,426日陈旭锋和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陆续撤离武汉。

  6月初,我在南京见到陈旭锋时,他正在病房忙碌着。望着这个浑身上下透着干练的汉子,似乎是在哪儿见过,过后我才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和他曾在绵阳市平通镇的木板房里见过面,那时我受江苏省作家协会派遣去汶川地震灾区采访,他是江苏人民医院赴地震灾区救援医疗队中的一员。我不由感慨,国家危难之时,总有男儿身影!

  坐在他那张堆满材料书籍的办公桌前,他对我说,武汉的经历虽然难忘,但他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目前,疫情尚未结束,战斗仍在继续,他依然时刻准备着,为了守卫人民生命的安全,将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守卫生命——成为庚子年春夏季的最强音!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