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贫瘠小说的一次输血”——叶舟、李修文、何平谈《敦煌本纪》

(2019-11-13 10:50)

 

  1111日晚七点,“长歌高踏,跃马边疆——从《敦煌本纪》说起”专场活动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作家李修文、评论家何平对话《敦煌本纪》作者叶舟,与读者分享了这部百万言长篇巨制的文本故事、创作历程和其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敦煌本纪》是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皇皇上百万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清末民初河西一线四郡两关的故事,一个关于少年与青春的故事,一个飞沙走石、席卷边疆的故事,一个用文学的手法为西部“除锈”、为生民万物开窟立像的故事。这部作品于2018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20198月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对敦煌作为文学形象的书写趋于成熟。

  作家叶舟,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敦煌是其多年来的写作母题,《敦煌本纪》是他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小说。“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民国年间的一份报章上,几位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写道‘大好河山竟成一片修罗之场,岂不知西北边疆,蕴藏中国的未来’。”叶舟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锈迹,《敦煌本纪》就是想把——天下、少年、血勇、担当、正义、温情——这几个古老的词汇试图擦亮而已。”

  “有一种永恒的写作是青春写作,年轻时飞扬澄澈,年老时稳健凌厉,不变的是精神气质,我愿意永远是青春写作,永远是赤子。”叶舟在小说中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我对敦煌一直充满了少年初恋般的情意,地理敦煌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找回少年中国。”在叶舟看来,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最灿烂的一段,所谓中国概念的性质、中国疆土的性质,在西北完全是由河西走廊支撑起来的,没有它,整个西部是坍塌的。“我想中国文化一定有它最原初的精神性的东西,那种韧性、少年时代的可爱,不在都市,一定在边疆,它是原生态的,是野蛮的,是赤裸裸放在天地之间的。我想我的使命就是重新发现边疆,那些美,那些少年的奔跑,少年的义无反顾。”

  叶舟和李修文有过一次甘青之行,长途奔袭几千公里,在河西走廊上迎送晨昏,在莫高窟下敬谒常书鸿先生,在玉门关、阳关背诵李白和王昌龄,这次远行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李修文的代表作《山河袈裟》。他说,恰是此行,改变了他的文风和语言,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我感觉到身体中着有一座河西走廊,一座祁连山,我经常动笔之前会想,这篇散文到底是一座山还是一座戈壁,它飞沙走石,干干净净,不粘稠,就像少年气一样,确是灌进到我身体之中,就像里尔克的诗,‘谁,倘若我叫喊,可以从天使的序列中听见我’。”在李修文看来,《敦煌本纪》是一本大书,“每个人都可以进入,找到一条自己在今天这个时代安妥心灵的办法,这部作品既严丝合缝又有一种混沌庄重的力量。

  有读者曾将《敦煌本纪》比作“河西走廊的《白鹿原》”,评论家何平认为,这两部作品在叙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文化气质、精神、腔调完全不一样,“《白鹿原》写的是在成熟期,民族性中某种隐秘、晦暗、臃肿的部分,而《敦煌本纪》写的是少年中国气,那是一个旷野上面有众神居住的地方,从某种程度来讲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最为匮乏的,或者从文化方位上来讲东方最为匮乏的。”

  何平用“对当代贫瘠小说的一次输血”来定义《敦煌本纪》的气质,“无论文学创作还是中国文化的格局,都需要这种飞沙走石的少年气象。用‘截肢’和‘输血’的比喻来说,就是把精神上萎靡的腐肉截掉,找回刚猛而壮美、古老而强悍,充满文明的方刚与野性的血液。”

  何平认为,我们读一本书关键在于找到作家的“调子”,“如果这个调不找到,可以想见,一部109万字的长篇小说里没有这样的少年中国气度灌注进去,会是多漫长的行旅。阅读《敦煌本纪》,能为读者带来某种元气,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西部的维度,中国当下的文学,是需要‘西天取经’的。”(魏玮)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