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 康春华: 文华郁然写春秋——《鍾山》四十周年纪念

(2018-11-02 11:57)

  

  

  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它既是作家作品的摇篮, 也是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期刊是文学界的“孵化器”和“晴雨表”, 它记录着作品的诞生,作家的成长,也呈现出文学界的动态和思想的起伏。 其鲜活、细腻与真实之处,无可替代。近些年,学界一直不乏对当代文学 刊物的研究,高校中文系依然保持着对重要文学期刊的追踪阅读的习惯。 在众多的文学期刊中,《鍾山》杂志尤其值得重视。它诞生在有着悠久历 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六朝古都”南京,在期刊林立的格局中保持异军突起, 成为当代文学重要的风向标。

  《鍾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文学期刊,它诞生于新时期初。 在四十年的创刊历史里,《鍾山》的成长与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是紧密 相连和互相印证的,它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和评论,发掘了许多 青年作家,支持了知名作家的进一步创作,也参与了许多文学思潮的讨论。 可以说,《鍾山》是当代文学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反映出当代文学的 发展演变规律。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鍾山》在具备一流文学期刊各项硬 件指标的同时,又几十年如一日般耕耘,保持自己对当代文学发展潮流的 追踪与审视,同时坚持自己本身的美学格调。奔涌的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也证明,经由几代编辑持之以恒的努力,《鍾山》最终也将在新中国文学长廊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1

  

  一份文学期刊,在纷繁浩瀚的文学作品中保持选择的眼光,还呈现出 稳定而有质感的美学特质,是不容易的。在这个意义上,《鍾山》做到了, 毕竟它来自金陵南京,是六朝古都深厚历史和悠长文脉孕育出来的文学杂 志,又经过当代文学四十年一线现场的锤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貌, 可以称之为“江南形式主义”美学风格。

  自古以来,江南这块灵性土地上的人们,对事物或者言语的形式,就 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隋书·文学传序》就已有“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的评价。永嘉以降,衣冠南渡,文化中心渐渐移位江南。宋元 明清,江南是全国财赋的集散地和通道,水草散漫,物阜民丰,文学滋生 出浪漫和唯美的倾向,带着浓厚的贵族气质。初唐“吴中四士”中的张若虚, 就已写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宋明之际文人墨客笔下咏赋 江南的诗词与散文,不胜枚数。清代的江南乾嘉学术,将经学从义理桎梏 中解放,让学术重新回到语言这个原点和基点。这一切都显示出江南文化 和学术的精粹性,它对语言、对形式的敏感,想象力的张扬,为江南的文 学传统打上“形式主义”的美学烙印。借用王国维形容屈子的一段话:“南 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言大则有若北冥之鱼,语小有若蜗角之国,语久 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此种想象,均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现之。” 

  发表在《鍾山》杂志上的江苏籍作家作品,如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 赵本夫、范小青、叶兆言、苏童、毕飞宇等,他们就是受江南文学传统浸 润的结果,也是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之中,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出富有形式魅力的作品。

  当代中国文学,很长时间被泛中原地区“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厚 重、深沉的文学风格所统摄,文学形式本身的美感几乎被沉重的意义和思 想所淹没,虽有先锋文学在形式层面的探索,但那是脱离内容的形式实验。 当文学的内容挤压了形式的探索空间,那么文学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变 成了跛脚走路的残缺者。在这个意义上,《鍾山》保持形式探索的同时, 也保持江南文化内敛清秀的文化品格,这种内在的审美一致性,有其重要 的文学史价值。

  当然,“江南形式主义”只是一个便于描述的概念代指,并不具有学 术概念的精确性。具体到江苏本土的作家,它内部也存在着历史向度和地 域维度的差异。比如,汪曾祺的小说,继承的是江南士大夫传统所透露出 的情致;陆文夫“小巷人物”透露出的是刻意求工而达于精约的“清简”;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更偏爱语言的“繁复”;叶 兆言小说在怀旧语言背后,蕴含的是整个旧时代的文化形式;同样怀旧的 苏童,则通过语言维度,逼近和直视个体的生命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 当代江苏作家对于这份“江南形式主义”的体认也有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 从地域来看,所谓“江南江北两风流”,苏南的阴柔缠绵,苏北的恢弘阳 刚,共同铸就“吴韵汉风”的文学气质。在《鍾山》的作家资源里,赵本夫、 周梅森的作品硬朗,率直;陆文夫、苏童、范小青则有苏南气质,阴柔,灵动。 毕飞宇和叶兆言等作家,兼具南北交融之风,一种从江南文人怀旧传统中 升腾出来的感伤浪漫主义,在他们的作品中弥散开来。纵然下笔是此时此 地的平凡人物与琐碎生活,也抵挡不住骨子里这种美学情绪。

  得益于江南地区的钟灵毓秀,也得益于当代南方文学有《鍾山》这样 一个独特的文学载体。梳理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江苏作家的创作,与发表 他们作品的《鍾山》是相互成就的:1983 年,《鍾山》第 3 期和第 4 期分 别以“作家之窗”专栏,隆重推出汪曾祺、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新作,并邀请雷达、谢冕等评论家写作家论,以汪曾祺为代表的的老一辈作家,又重 新回到世人眼前。汪曾祺后来又在《鍾山》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散文及 文学谈。高晓声、陆文夫等人陆续在《鍾山》杂志发表了具有文学史意义 的作品。八十年代初苏童调入《鍾山》编辑部,随后在《鍾山》发表了包 括《米》《茨菰》在内的很多重要作品;叶兆言的第一篇小说《悬挂的绿 苹果》发表于 1985 年第 5 期《鍾山》。立足本省,放眼全国,是这份省刊 的气度,宗璞、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阎连科、格非等作家,也均在《鍾 山》上留下了重要作品。在具有文学社团同人性质的鍾山编辑部,也陆续 走出赵本夫、苏童、沈乔生等八九位作家。位于南北文化交汇之地的江苏, 它在迅速接受外来文化同时,又捍卫着本土的传统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同时, 也具有难得的坚守品质。

  《鍾山》诞生于在中国文化中最具形式主义色彩的江南,它可能会接 受外来的影响,但是它会把最重要的注意力集中在汉语本身这个载体上, 而不是思潮和观念上。诞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的文学杂志,很 容易被世界潮流、观念给带跑。但是如果说一个来自有丰厚文化传统的地 区的杂志被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美抓住的话,他立足的地方会更稳妥一些。《鍾 山》在八九十年代掀起那么多的思潮、探索、流派,也跟语言的形式探索 是有关的。

  

  2

  

  1978 年创刊之际,《鍾山》老编辑就呼吁“提倡题材、体裁的多样化, 鼓励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自由发展”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鍾山》杂 志探索出深度介入当代文学发展的几条途径,这是当代文学期刊发展的经 验,也是文学刊物呼应时代的命运缩影。

  《鍾山》积极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并且成为了重要推手。七十年代 末八十年代初,《鍾山》走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文化寻根小说的历程, 在 1979 年《鍾山》杂志第二期,高晓声以《“漏斗户”主》一文,重返文 坛,拉开文坛“伤痕文学”的创作大幕。1985 年《鍾山》第 5 期刊发了贾 平凹的长篇笔记体散文《商州初录》,成为佐证“寻根文学”思潮的力作。 也在 1985 年前后,《鍾山》发表了“先锋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格非的《褐 色鸟群》,积极参与京沪两地热烈讨论的“先锋文学”思潮。八十年代末, 面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有交相汇融的趋势时,《鍾山》以杂志为载体, 率先举起“新写实主义”的大旗,倡导新的写实主义,开辟“新写实小说 大联展”的栏目,并在 1989 年第三期到 1990 年第三期集中发表作品,引 发文坛的瞩目,形成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样的运作也发生在随后的“新 状态”文学诞生之时。1994 年《鍾山》和《文艺争鸣》举办“新状态文学” 的小型座谈会,又集中在 1994 年第 4 期到 1995 年第 5 期的《鍾山》发表“新 状态”文学作品。总而言之,《鍾山》以杂志为载体和纽带,立足当代文 学发展的一线,追踪文坛最新锐的动向,并以一流作家和批评家的创作实 绩为导向,努力成为当代文学的试验场和敏感器。

  《鍾山》的作家梯队折射出当代文学演变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鍾山》创刊之初,作家主力军是一批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如从维熙,刘绍棠、 邵燕祥,同时还包括介于右派和知青作家之间的刘心武、张洁、冯骥才, 以及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作家如汪曾祺、林斤澜。随后是高晓声、 陆文夫等本土作家的创作,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鍾山》的作家资 源中包括了王安忆、张抗抗、贾平凹、韩少功、史铁生、莫言、王朔、刘 恒、方方、池莉、余华、格非、叶兆言、毕飞宇等人。这些作家的不少作品, 都是在《鍾山》首发,并获得了鲁奖、茅奖等各类奖项。《鍾山》在江南 相对独立与自由的空间里,尊重文学复杂性和多样性,致力于在传统根基 上追求时代精神,稳健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

  《鍾山》杂志如其他大型文学刊物一样,在文体上,除了包含短中长 篇小说,还包括文学评论、散文、杂谈、非虚构等各类文体,不同文体在 承担各自的功能,相互融通,构成《鍾山》兼收并蓄的开放状态。除了开 掘各类文体的价值,《鍾山》还举办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笔会。1979 年太 湖笔会邀请了邓友梅、林斤澜、刘绍棠、陆文夫、高晓声等作家的参与; 1987 年的南海笔会,出现了李陀、韩少功、高行健、史铁生等作家评论家 的身影。九十年代以来《鍾山》举办过多次笔会、思潮讨论会和学术会议。 这些笔会、研讨会有利于促进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交流,启发大家关注社 会现实,关注文坛发展动向,同时也为杂志本身汇集和整合更优质的文学 资源。

  秉持为文学和时代把脉的雄心,《鍾山》开设了丰富的文学栏目,如“作 家之窗”、“思潮反思录” 、“河汉观星”、“将心比心”等。最早推出的“作 家之窗”栏目,把创作、评论、创作谈相结合,熔创作实践与文学主张于一炉。 这吸引了文坛著名作家的参与,迅速获得关注度,成为《鍾山》杂志的早 期经典栏目,后来“河汉观星”栏目一经面世,就获得了文坛批评家和学者的欢迎。

  在当代文学最奔涌不息的年代中,《鍾山》后来居上,勇立潮头,深 度介入和引领着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如它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 语中发问的——“在不健康的俗文学之潮的猛烈冲击下,文学正面临少有 的寂寞和疲软之中……人们不能不关注思考:文学如何从目前的低谷中走 出来?”这个问题今天仍不过时。对“文学将往何处去”的追问,对文坛 现状的审视,都让这份文学性十足的期刊杂志,承担了更大意义上的社会 批判功能。它以文学的方式有效介入思想史和社会现实,这是《鍾山》作 为杂志的难能可贵之处。

  

  3

  

  明清以来,学术重镇在江南——“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独占”(梁 启超语)。新时期以来,无论是从作品中的质量、数量、作品影响力,还 是组织文学活动、培养文学队伍的能力,《鍾山》堪称当代文学的江南重镇。 创刊四十年来,《鍾山》把文学批评当作刊物的重要使命,给予其大量的 版面支持和说真话的权利。在批评风格上,它青睐学院派的、严肃的、具 有知识分子气的文学批评,这带着保守色彩的趣味,将它与其他报刊杂志 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辛辣锐利的媒体批评相区分。《鍾山》以具体栏目为 试验场,发表小说和创作谈的同时,也邀约该小说、该作者的相关评论研究, 创作评论两手抓的实践一经推出,即刻获得文坛的瞩目。《鍾山》杂志“河 汉观星”栏目汇集了一线批评家对知名作家的经典评论,如吴义勤的《叶 兆言论》、李洁非的《张炜的精神哲学》、陈思和的《莫言近年小说创作 的民间叙述》等,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风向标之一。它延续了现当代文学 “作家作品论”的传统,树立起一种扎实细致而又具有时效性的学院派评 论的典范,为青年批评家、学者和中文系学生,提供了参照范本,比如 70 后批评家张莉就写下《河汉灿烂,如何观星?——对〈鍾山〉“河汉观星” 栏目的考察兼及对“将心比心”文学批评理念的思索》,表达她对《鍾山》杂志两个栏目追踪阅读引发的关于文学批评范式的思考。

  八十年代,《鍾山》青睐深入细致和扎实的文本细读和知人论世的学 院派批评;九十年代,文学环境更喧嚣,文学媒介和载体更为丰富,《鍾山》以昂扬主动的姿态,介入当代文学的发展,参与众多文学思潮和观念的论争, 批评更关注整个文坛的格局和动向,大有“北上”“南下”和“东突”之势。 这个阶段,《鍾山》开设了更丰富的栏目,也具有大开大合的气度。《鍾山》 以“批评”为直面作品、直面文坛和社会的“匕首”,推动了创作与批评 的平等对话,也提升了杂志的社会批判能力。

  创办一流文学期刊,都需要拥有一流的作家队伍,并不断培养推出一批有才华的新人。《鍾山》发掘、扶持、奖掖了一批江苏本地的青年批评 家,同时吸纳其他一线优秀批评家的参与,形成了稳固的批评梯队。这些 或如老农般深耕、或如铁肺巨人般呐喊的批评家们,像导弹一样密切追踪 小说创作,剖析、拆解小说的秘密内核,提出毫不留情的意见。作家作品、 批评家和评论在《鍾山》杂志这个载体上,焊接成了浑融有力的有机体, 这在当代文学期刊格局中,是具有充分辨识度与影响力的。

  《鍾山》以一份杂志的体量,深耕细作,试图完成当代文学批评冰山 之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纳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弄潮儿,为文坛增 添生机勃勃的新鲜力量。它所诞生的充满思想性和前瞻性的论断、富有探 索力度的批评话语,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批评的“《鍾山》经验”。 这是中国当代批评格局的建设性发展。

  风云涌动四十年《鍾山》这个南方文学的“百花园”依然是捍卫纯 文学存在的精神高地,并且花团锦簇,散发着南国芬芳。《鍾山》杂志在 几代编辑的传承下,坚守文学的初心,又随世而动,为更契合发展的当代 文学与复杂的社会现实而不断调整。作为站在文学思潮前列的文学期刊,《鍾 山》为当代文学界提供了一种大气又灵动的水准品质。时至今日,我们依 然能在《鍾山》里读到好的作家、作品和理论,以及扎实的评论和非虚构 的社会百态,这一切都让《鍾山》依然保持独树一帜的魅力。

  值此《鍾山》创刊四十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祝贺。有诗为证:

       衣冠南渡千载梦,

       江左风骚六朝歌。

       今日鍾山更发越,

       文华郁然写婆娑。

  

  戊戌仲秋八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