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学发展的希望。江苏作协历来重视青年文学人才的发现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学历教育、文学评奖、青年论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作家、批评家成长成才。2019年起,先后启动两轮“名师带徒”计划,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江苏青年批评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队,进一步建强文学苏军方阵。省作协下属四大期刊同样把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列入办刊重点:《钟山》举办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并联合《扬子江文学评论》举行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设立面向全国青年作家的“《钟山》之星”文学奖;《雨花》坚持做好“绽放”“雨催花发”栏目,承办“雨花写作营”;《扬子江诗刊》设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栏目,每年评选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推出江苏十佳青年诗人,举办长三角新青年诗会等青年诗歌活动;《扬子江文学评论》推介优秀青年学者的批评文章,连续七年组织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学院举办学术工作坊……江苏作协多措并举,囊括新鲜“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学力量,展现文学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见证一代青年作家、学者的探索与创造。
刘康:星辰随引力流转
作家简介
刘康,1989年生,江苏常州人。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第十、十二届签约作家。大学时期开始发表作品,在《诗刊》《扬子江诗刊》《人民文学》《十月》《花城》《钟山》《天涯》《上海文学》等发表大量作品,出版诗集《骑鲸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0卷)、《万象》,参加《诗刊》社第37届青春诗会。入选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优青”,获第八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第五届《钟山》之星文学奖、第七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第四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等,获评“江苏十佳青年诗人”。
创作成果
刘康诗集书影
2017年
在《扬子江诗刊》《草原》《诗歌月刊》《百花洲》《星星》《延河》《青春》《滇池》等发表组诗。
2018年
在《诗刊》《扬子江诗刊》《青年文学》《红岩》《飞天》《草堂》《青海湖》等发表组诗。
2019年
在《人民文学》《莽原》《江南诗》《天涯》《长江文艺》《青年作家》《诗潮》《星星》《青年文学》等发表组诗;入选江苏首批紫金文化优青、获《青年文学》2019年“重阳杯”全国征文二等奖。
2020年
在《山东文学》《诗歌月刊》《诗刊》《时代文学》《绿风》《西藏文学》《飞天》等发表组诗;诗集《骑鲸记》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0卷)”。
2021年
在《钟山》《扬子江诗刊》《星星》《人民文学》《安徽文学》《诗选刊》《延河》《诗刊》《天涯》《今古传奇武侠版》等发表组诗、小说;入选《诗刊》社第37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万象》。
2022年
在《长江文艺》《钟山》《雨花》《青春》《诗收获》《诗选刊》《江南诗》等发表组诗;获第七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入选江苏省作协第二批“名师带徒”学员、文学苏军新力量,获评“江苏十佳青年诗人”。
2023年
在《扬子江诗刊》《十月》《上海文学》《边疆文学》《诗歌月刊》《飞天》《文学港》等发表组诗;获第八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第五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第四届中国金融文学奖。
授奖词
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词
刘康的这些短诗,将抒情、叙事和沉思混融在一起,每每能在很短的篇幅里勾画出一个足够宽阔辽远的时间与空间,让杰出的死者和尘世里的万象促席相对。这些坚韧明亮的诗句,既受益于这数十年来最优秀的当代诗人和译者共同淬炼出的新语感,也受益于唯有他自身可以体验到的爱,它们共同完成了属于诗人的最高虚构。
江苏十佳青年诗人授奖词
刘康是近年来涌现的江苏优秀青年诗人的代表。在他的诗中,抒情主体的位置突出而又审慎,物象和心像的渊薮在他这里经过反复方磋商与对位,其诗带有显豁的精神剖析和自我启示录的效果,诗思绵密、内省、繁复、焦灼。这是一场又一场想象与等待交织的语言之阵,一个诗人犹如庞大而孤独的星云,诗歌也成为自我获启和精神泅渡的岛屿。
第七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授奖词
刘康的《食梦记》在现实与诗之间建立了可靠的联系。对于现实,他是冷静的观察者,既不夸张也不妄诞。对于诗,他则是虔敬的攀登者,以紧贴人心的描写,践行着“修辞立其诚”的伟大教诲。他既能谦逊地倾听从现实回音壁投射来的声音,又能手握诗的拂尘,用敏锐的内省拂去现实表面的灰尘。这些诗诚挚、精良、稳健,充满内在的密度,更难得的,是不卑不亢的写作态度。毫无疑问,这位年轻诗人已经向我们展露出可靠的才华。
第五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授奖词
不同于一些诗人缠绕在生活琐事的目力之近,也区别于一些诗人脚离大地凌空呐喊的目力之远,青年诗人刘康的可贵在于呈现出一种近与远的辩证一体。诗集《骑鲸记》表现的是骑坐鲸鱼“逍遥游”般的飘逸,《万象》更为突出的则是大海中圣地亚哥般的坚硬,而这二者,一定意义上都体现出了诗人向灵性之域伸手探测的理想与努力。
代表作
一天
●●●
最后一片落叶被风吹走,我想到了希尼
那个在树林里独自取火的男人,会不会也
感到孤独。木屋就在不远处,他有
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用来出神。为此,
我用一封信的头尾部分,记录下了
这个伟大的时刻:1939年,都柏林街头的
一枚浆果突然掉落,若干年后,它的果仁
又回到了德里郡的枝头。这是爱尔兰
北部的一座小城,漫长的想象和等待
每天都在发生,我在信中闻到了浆果的
香味,但仍无法从大片的空白中认领
被隐去的那天——大风吹走了落叶,落叶
被用来引火,一个男人在火堆旁
铺展开信件。他也闻到了浆果的香味,
并回想起若干年前的那个夜晚,他曾在
一株果树下做过短暂的停留,只是
那时还没有爱尔兰
镜中记
●●●
倒影在水中碎裂。父亲的脸正一点一点
稀释在骊湖的秋波里。很快,最后一缕
细纹也沉入水底,湖面又瞬归宁静
没有人知道父亲曾来过这里,并将身影
印刻进湖面后又重返营地。不远处,
同行的友人正起身拔营,父亲加入到
劳作的行列:娴熟,沉静,没有丝毫
停顿的间歇。大雨正在赶来的路上,
他们要在湖水溢出湖面前离开这片洼地
车队浩浩荡荡,驶向我早已等候多时的
路口。父亲们鱼贯而出,谈论此行的
收获、异闻,以及那些隐于山林间只可
意会的秘密。我没有找到那道熟悉的
身影,水汽在人群中弥漫,湖泊的气息
扑面而来。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
同伴何时又离开了队伍。人群散去,
父亲的身影开始显现,我站在孤零零的
路口,等待拔营的车队再一次到来
骑鲸记
●●●
大海的栅栏随波涛起伏。一个潜泳者
被送回岸边,哦,我见过他
那个小个子爱尔兰人。他说他环绕过
半个地球,有时泅水而行,有时搭乘白帆
还有一次,他骑坐巨鲸穿过了英吉利海峡
对此我深信不疑。作为交换,我也把
我的故事分享给他:在边界出现之前,
我曾负载过一个人类,那时尚无极境
一次漫长的环游过后,我们回到了原点
奇异的是,他拥有了我的双鳍而我
则代他在陆地生活
叙述至此,我们的故事产生了部分交错
关于那片海峡,和它湛蓝色的幽光
如同一道屏障的裂隙,穿过后
又复归平静。遗憾的是
我们并不知道,边界早已显现
并蔓延到了海上
观星指南
●●●
航船在白令海峡抛锚,十多天里,
我们在这片狭窄的水域逗留。左侧
是冰原绵延的阿拉斯加,右侧是驯鹿遍地
的楚科奇岛。八十海里,极光每晚从
同一个方向越过桅杆,落入犄角相抵的
鹿群。当然,一切都源自于想象,但
浩瀚深空下的孤轮仍有不可遏止的触角
我们的目的是杳无人迹的极北之洋,一条
划分陆地与星空的界线。因为寒冷,
大熊座投下的光束始终停留在它的冰层
我们绕海而来,逗留狭长的甬道,以期
捕捉一个恰当的时机跨过这条界线
但星空繁复,每一道光束都有其对应的
落点——界线无处不在,八十海里的水域
映照出完整的星图。我们航游其上,穿过
猎户、金牛和天狼,最终停留在了一把
勺子的斗柄
极点
●●●
海风咸湿,我们的船搁浅在了浅滩
这是航行五个多月来首次触碰到的陆地
再有半年,甚至更短时间,我们就能
抵达此行的终点——两片海域的交汇之处
父亲们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漩涡
从不同的方向席卷而来,而航船却
岿然不动。一群水手失去了对浮力的感知,
在他们自认为成为风暴中心的那刻
预期中的信风并未如约而至,我们
仍旧在孤岛停留。大海的边界遥遥无际,
父亲们是如何在单向的航程中界定了
那条准线?真相不得而知,我们从未对
此行的目的产生过动摇。但现在,
一座岛屿的重心正缓缓南移,这是日记中
未曾提到过的记载。漩涡似乎已经来临
熄灭
●●●
父亲的铜灯在墙角里闪着幽光
现在是白天,孩子们不需要它
“如果黑暗骤临,或拉上窗帘,它就能
带你们找回光源。”我从未深究过
父亲话语里的漏洞——依靠光源
去寻找光源?这是成年后的认知矫正
墙角里,我用灯火点燃过一捆又一捆
手稿,那些寄出后又被退还的信札
至少证明了一个事实:光源
并不会因为窗帘的闭合而就此消失
我找到了更迭的方式。尽管父亲
仍未察觉,那局部的、羸弱的微光
已悄悄蔓延到了墙外,但白昼
过于耀眼,我们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自由论
●●●
争论是为了更好地寻求真相。间隙里,
我们谈论“知识使人自由”的箴言,
却仍旧感到腹背的重物日益下坠
阿冷说,他所寓居的云贵高原海拔三千
每吐一字,都需耗费比旁人更多的气力
我理解话语背后的深意,与其言而未尽,
不如只字不露。我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
日行渐远,即便时间骤停,惯性
也会牵引我们驶向终点。“真相并不
只有一个。”我们对自由的误解由来已久
沉默中,我们获得了片刻喘息,并对
各自的路途感到担忧——没人能从
时间的彼端与你擦身,这条单向的
航线里,只有停顿能让你重获清醒
语声越来越淡,就在某一刻,我们
放弃了所有的抗辩。而只在此刻,自由
才像一颗巨大而不能承受自身重力的天体
坍缩在了我们身上
大夜记
●●●
星辰随引力流转,这个缓慢而庄重的过程,
我们称之为“时间”。昴星上行,日长夜短
昴星下行,则长夜漫漫。一个冬日的傍晚,
父亲携我去山中拜访一位贤者。行至山腰,
天空就飘起了茫茫大雪,道路逐渐被积雪
覆盖,我们行走其上,像两点雪粒跋涉于
皑皑云山,尽头是无边无际的白。我们再也
找不到记忆中那条上山的路径了。“或许
驻留原地,等待天明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是,大雪已经模糊了昼与夜的界限,
时间对我们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父亲
否定了我的想法,朝着高处,我们继续攀爬
于是,星光和雪影之间,两点雪粒的移速
越来越快,在他们穿过风暴抵达云端的
那刻,曦光终于落了下来。大雪仍未停止,
我们在山顶席地而坐,等待另一枚雪粒
穿过风雪赴约而来
听马
●●●
寒夜寂寂,跫音从远处传来。这是父亲
牵着马匹从河边经过。合上双眼,我能
勾勒出四只马蹄落于软泥上的形状:
半月形的蹄印,中间是蹄铁挤压出的凹槽
父亲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尽管他已竭力
抹去了那些印痕,但月光下的蹄铁仍
闪动着摄人的寒光。“这里有一位垂老的
骑士,他正尝试着唤起曾经的雄心。”
我在心中默念李尔王*流浪荒野时的独白
多么相像,一位老人在被时间罢黜后
仍对他的过往心怀念想。蹄声渐歇,
父亲的马匹即将渡河而去,他们正做着
最后的告别。我还是抑制住了拉开窗帘的
冲动,直至踏水声起,一条马尾在我脑海
逐渐消失。我的父亲独自归来,像一位
被月光加冕过的王,他的手中没有缰绳
*莎士比亚《李尔王》
夜雾升起时
●●●
从嵊岛归来,星月跟随了一路
因去向各异,我和友人们在一个十字路口
挥手告别。月光被分成了三份,一份
照在黢黑狭窄的乡间小路,它的尽头
是一条宽阔的大河。一份跟随疾驰而去的
车辆,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最后一份
被缓缓腾起的夜雾悄然隔阻,推拒在
云层之外。我失去了月光的踪迹,只因
选择了一条无人问津的僻径。它将会
通往哪里?夜雾下的路面反射出橘色的
微光,像因失去月光牵引而裸出海面的
浅滩。潮水还会再度涌来,那些卡在
雾气中的余光也会挣脱樊笼。我的朋友们
都已抵达——一条联通大海的暗河,一座
隐于礁林的灯塔。鸣笛声起,雾气
开始缓缓消散,一轮航船正在月下等我
评论
叶延滨
刘康是一位善于思索的诗人,他的诗充满哲思魅力,具有鲜明个人特色,在雅俗共存的诗坛,他的诗歌以哲思与诗思融和,呈现不俗的品格。在他精短、雅致、多样、沉静的诗歌文本中,呈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展示了新一代诗人艺术追求。
霍俊明
刘康是自审、抗辩的“哈姆雷特”式的诗人,精神能力和思想体量在他这里得以最大化地凸显。他的诗歌叙事和构架能力都很突出,与此同时阅读以及自审所带来的个人化的时间感、历史感较之同代人显得更加深透。值得注意的是刘康并未因诗歌的“深沉”路向而远离了生活的土层以及俗世绘的彩镶玻璃,而是在“精神”与“生存”之间进行反复的磋商与摩擦。
魏天无
刘康的诗有良好的语感,从容的节奏。他并未在抒情与智性间画一条分界线,但他的诗少有高亢、激昂的声调,整体上趋向沉静、徐缓。文字的现实并非日常性现实的镜像;理想的写作、阅读方式是,将文字的现实作为日常性现实的“催生剂”,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处理日常性现实时的下探或攀升,转向或跳跃。文本中并没有一个“中心”等待阅读者去提取,就像每个人漫漶的生活未必有一个确定无疑的方向。这是刘康的诗的自觉性和独特性之所在。
魏天真
刘康的诗里绝无空泛的抒情,他流连在日常生活的细部,探察凡俗世界的肌理,再以沉思般的语调进行叙说。因此,诗中的他仿佛在书本与现实之间穿梭,在实像与虚像之间往复,热衷于赋予抒情的载体以叙事的调性。他写他所感受和体验的,这是他的诚实;他写出的不止于感受和体验,而能生发出更丰厚的意蕴,这是他正努力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