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学发展的希望。江苏作协历来重视青年文学人才的发现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学历教育、文学评奖、青年论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作家、批评家成长成才。2019年起,先后启动两轮“名师带徒”计划,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江苏青年批评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队,进一步建强文学苏军方阵。省作协下属四大期刊同样把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列入办刊重点:《钟山》举办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并联合《扬子江文学评论》举行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设立面向全国青年作家的“《钟山》之星”文学奖;《雨花》坚持做好“绽放”“雨催花发”栏目,承办“雨花写作营”;《扬子江诗刊》设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栏目,每年评选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推出江苏十佳青年诗人,举办长三角新青年诗会等青年诗歌活动;《扬子江文学评论》推介优秀青年学者的批评文章,连续七年组织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学院举办学术工作坊……江苏作协多措并举,囊括新鲜“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学力量,展现文学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见证一代青年作家、学者的探索与创造。
近期,江苏文学以全新栏目“文学新火”,与四大文学期刊联袂推介具有创作实力的青年作家、批评家。本期与《钟山》杂志共同推出获首届“《钟山》之星”文学奖的青年作家——大头马。
作家简介
大头马,女,1989年生,安徽合肥人,南京市第三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谋杀电视机》《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九故事》等,《谋杀电视机》被改编为同名话剧2016年于人艺上演。曾获第二届豆瓣征文大赛虚构组首奖、第四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大赛首奖、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首奖、首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新人奖等奖项。作品散见《收获》《小说选刊》《花城》《十月》等。
创作成果
大头马部分作品书影
获奖情况
2015年
获第二届豆瓣征文大赛虚构组首奖。
2019年
获第四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大赛首奖,首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首奖。
2020年
获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新人奖。
2023年
入选第二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2022—2023),获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24年
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提名奖。
授奖词
首届“《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佳作
大头马《赛洛西宾25》
大头马的小说奇崛、驳杂,在年轻写作者中自成一路,其文学教养既纯正,又先锋性地融合了时尚文化、青年亚文化的诸种元素,葆有显著的奇异思想和写作自由的精神。大头马已经意识到正在被格式化的危险,与《谋杀电视机》《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不同,《赛洛西宾25》不以“烧脑”“开脑洞”见长,在与时尚经验、前沿技术进行有效互动的同时,更着重于精准勘探世道人心的现实肌理,从而使作品在建立“这一个”世界模型的同时,拥有了某种对接生存现实的和生命价值的意味。
作品选读
赛洛西宾25(节选)
文 / 大头马
00
这个故事听上去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它恰恰就发生在你我生活的这个时代,二十一世纪,一个科学与文明的世纪,一个本不该出现任何神话传说的世纪。为了让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故事,我们不妨就把它放在中国好了。实际上这场隐秘的变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初见端倪,到了五十年代开始则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思想浪潮,从美国中部开始,向东横跨大西洋,从欧洲里斯本入境延展至中东,向南跨越墨西哥跳开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奇怪地在牙买加发酵,继而流传进了南美。后来有潦倒的历史学家考证,这场思想实验的侵袭路线和宗教的发展有着某种奇异的镜像关系:它传染的路线和基督教早期的发展路径恰好是倒过来的。至于它是如何在亚洲的印度几经迁徙,继而克服了国境线迈向缅甸又进入了中国,尚未有历史资料给予明确的答案。我们只知道云南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委实不小的贡献。不过,这和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都没什么关系。你甚至可以直接跳过这个开头——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的,他大名傅广义,他父亲在地处中国长江以北某平原城市的一所科技大学工作——做的是门卫,准确地说是二系教学楼的保卫工作。二系是该大学的物理系,可能正是因为这个,他父亲才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傅广义,广义相对论的广义。不过他很早就离开了家,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他要在北边发展才能起大运,他大学毕业后确实一直待在北边某一线城市工作,但这和算命先生的话没什么关系,纯粹是因为他当时的女朋友是北方人。他们感情甚笃,谁也离不开谁,他便顺着女友的意思来了她的家乡。
在此,我们不详述傅广义之前的生活。我们将从二〇一六年七月十四日这天开始讲起,这一天世上并无大事发生,只是傅广义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变化:他失去了他的女友方立秋。
方立秋没有死,没有失踪,他们也没有分手。实际上再有两个月,他们就要结婚。他的失去也并非情感层面,他们感情依然很好,如同他们恋爱以来的这六年。他们并未像别的情感历经六年的情侣那样,对彼此失去新鲜感,或由于生活消磨掉了对对方的爱。直到这一天,傅广义都觉得他这辈子不可能再像爱方立秋那样爱任何一个别的女孩,他不知道方立秋是不是也这么想的,但他觉得是。
方立秋学的是新闻传播,毕业后先是在一家传统媒体工作,后来随着报业萧条,又辗转换了几份工作,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某新媒体做编辑。虽然工作内容挺无聊,不过她不是那种心思跳脱的人,这工作收入稳定,报酬也还不赖,尤其是随着这几年新媒体的崛起——用时髦的话来说——他们公司通过创始人自己积攒的名声获得了大量导流,公司光靠广告收入就可以获得非常不错的现金流。创始人之前也是做记者出身,靠写为民请命的调查报道成为了思想界和传媒界一位不容小觑的人物,后来转型创业做CEO,也实属摸准了新世纪的传播渠道之变迁,赶上了这股风潮。他做老板之后尚葆有年轻时候的理想和热情,所以对于公司内一枚普通员工突然递交的辞职报告虽有些惊讶,但也很快就批准了。
那份辞职报告非常简短,是这么写的:
我要辞职,我找到了我的使命,我要上天。
如果你也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中国,你知道这听起来颇像那几年网络流传的某个热帖所标榜的思潮,或者说,一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疯狂崛起的中产阶级中间所鼓吹的新生活方式。这种新生活方式倡导人们从疲乏不堪、毫无意义、只为谋生的工作中出走,逃离一种世俗意义上成功体面的生活,逃离无限膨胀的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在当时,这是中国最大的三个城市,亦属文化经济的主流之都),去过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追逐某种遵从内心的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公司内的其他同事对于方立秋的突然辞职也并未产生太多的想法,首先,在多数人眼里,她只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同事,她在公司里并无关系特别亲近的朋友,大家对她的了解也仅来自于工作上的交流和偶尔的一些聚会活动;其次,他们做的新媒体内容偏人文主义情怀,总是那些和大众相关又略高于大众思想意识的东西,不是讲一些世界各地的新鲜轶事,就是报道某个天赋异禀而颠沛流离的艺术家故事,在这里工作的人本身又都有些才能,经常就能听到某个同事辞职回家养猪之类的事情。与之相比,方立秋说自己要上天虽然是有些浪漫——浪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谁都不太清楚“上天”具体是要做什么,这听上去更像一个笑话——但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方立秋实在是太普通了,几乎可以说是平庸,某些一直以来都自命不凡的同事不免心下揣测:她这么做就是为了出风头吧?继而又是惭愧又是嫉妒地参与了她的欢送宴会,碰杯时照常微笑鼓励:“祝你成功。”
在旁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次稍显荒唐的离席,只有傅广义知道事情不是这么回事。
他非常了解方立秋,他知道方立秋绝无可能是那种看了几篇文章、听了什么演讲就头脑一热,想要从往日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奔赴一种新生的人。方立秋是个非常平稳的人,这平稳不是说她理智,而是说她——这么说可能有些贬义——非常平凡。方立秋的平凡从他认识她起就深刻体会到了。她从小到大都不是什么冒尖的人,也不会出什么岔子,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她虽然学的是新闻传播,但从未有过什么新闻理想。她学这个完全就是因为分数线刚好够,毕业了还好找工作,那会儿是媒体急速扩张的时候,做这个既不会很累,又足够安稳。而傅广义之所以会爱上她,是因为他也同样的平凡。
不过,傅广义的平凡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或者说,这是他有意造成的结果。这得说回到他的父亲。傅广义他爸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他是个非常有追求有想法的人。他是农民出身,家中贫困,读完了小学就在家帮农,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时也曾满怀憧憬地复习考试,但无奈落第。此后他凭借个人努力学习各种谋生本事,从村里走到了县城,又从县城走到了城市——虽然靠的是娶到了一位城里姑娘,说是城里姑娘,不过傅广义他妈也就是纺织厂工人的女儿,此后女承父业也进了纺织厂,下岗热潮来临之际被买断了工龄,这之后就在家赋闲做做修补衣服的小生意。傅广义他爸本来已经在城里靠着做水电工的手艺有了份吃饭的生计,后来不知是怎么回事,按他爸的说法是路过那所一流学府的时候“被上帝摸了摸脑袋”,硬是放下了原本的饭碗,进大学做了个门卫。傅广义他爸没有宗教信仰,这话他一直不相信是他爸原创的。他爸这门卫做得不安分,有闲暇时间就在各个教室乱转,数学物理化学样样都去蹭一些听。尤其痴迷上了物理。“这是一门科学。”他爸会在他妈埋怨他不干正事时严肃地教育她。当然了,并没有什么成果。一个小学文化的中年人,若是凭借在大学旁听就能一下子变成科学家,当年也就不会高考落第了。诸君放心,我们的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传奇。
唯一的结果就是他爸把自己这份没有实现的愿景落到了傅广义身上,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最好是一个科学家。这也实属人之常情,不难理解。一九九五年傅广义正在读小学三年级,这一年他的人生中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他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诵的时候尿了裤子,暗恋的女生后来再也没和他说过话;第二件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到访他爸工作的这所大学,不过他不是来自己做访问的,他是陪同另一个人来的,张宝胜。
读这个故事的读者可能有些还太年轻,不知道张宝胜是什么人。这没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已经被当作上世纪一个猖狂的骗子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和狡猾的头脑,让当时从上至下的全国百姓相信他是一个拥有特异功能的人。乃至钱学森这样的科学界人士都对此深信不疑。钱学森陪同张宝胜来这所学校访问,不是为了学术,也不是为了演讲,真正的主角是张宝胜,他是来这里进行一场特异功能表演的。
傅广义他爸虽然没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但他学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信念,什么是科学。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掀起了一股气功、特异功能、武功等文化的热潮,从社会名人至普通百姓,全都被这股热潮裹挟其间。街头巷尾都能看到男女老少摆着滑稽可笑的姿势苦练气功。傅广义他爸非常愤慨,“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当然不是他爸的原话,而是出自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阮籍之口,他爸只是恰好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他爸是极少数没有受到这股气功热影响的人之一,这其实颇为了不起,即便在他工作的大学,也常能看见教授带着学生不上课练功的情形,有时课上着上着,就能看到有老师双目精光爆射,高声叫道:“我终于找到炁啦!”
至于张宝胜的这次演出,傅广义他爸自然是愤怒异常,在他拿着信封表演“嗅鼻认字”的时候,傅广义他爸冲上去打了他一耳光,但很快就被人扭送下台。当时大学的校长脸红脖子粗大嚷:“保卫!保卫在哪儿?”完全不知道这个造反的人就是学校的保卫。傅广义他爸在下台前高喊:“这人就是个骗子!”站在一旁的钱学森看了他一眼,“你是谁?”
“我是谁?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傅广义他爸按捺住激动的情绪,平静答。
这件事成了他们大学历史上一段很快就被人忘记的小插曲,但却成了傅广义记忆中的一场不可磨灭的灾难。待查明傅广义他爸的真实身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门卫后,学校倒是没有辞退这个有些疯癫的门卫,只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这样的绰号冒了出来,成了那段时间校园里师生家属之间常谈的一个笑话。这件事傅广义没有机会看到经过,但是从同学和同学家长那里陆续听到了许多版本。这不是最让他感到丢人的地方,让他下定决心此生绝不按照父亲的心愿生活的事情是,他爸查明了钱学森的成长和学术经历,拍拍他脑袋说:“这人不过是搞航天造火箭的,你以后还是应该学物理,这才是科学正道。”
傅广义从此下定决心,此生要做一个普通人。
他没学物理,没学化学,没学数学,而是学了金融。当然,也没成为什么金融业的奇才,而是老老实实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一份销售工作。收入不上不下,同学中有人去了投行,有人去了咨询公司,有人创业,比他过得好的有不少,他不算最差,反正还凑合。他谈不上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讨厌,对自己目前为止的生活挺满意的。虽然错过了房市的几波机会,不过也在年初贷款买了套二居室,按照他和方立秋的收入水平,还款不是太大的压力。他们本打算两个月后领结婚证,直到二〇一六年七月十四日这一天——
............
全文首发于《收获》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