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青年批评家论坛 | 沈杏培:不确定世界的理性与抒情

(2024-06-05 14:37) 5999111

  导语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学发展的希望。江苏作协历来重视青年文学人才的发现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学历教育、文学评奖、青年论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作家、批评家成长成才。2019年起,先后启动两轮“名师带徒”计划,推出“文学苏军新力量”“江苏青年批评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队,进一步建强文学苏军方阵。省作协下属四大期刊同样把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列入办刊重点:《钟山》举办全国青年作家笔会并联合《扬子江文学评论》举行扬子江青年文学季,设立面向全国青年作家的“《钟山》之星”文学奖;《雨花》坚持做好“绽放”“雨催花发”栏目,承办“雨花写作营”;《扬子江诗刊》设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栏目,每年评选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推出江苏十佳青年诗人,举办长三角新青年诗会等青年诗歌活动;《扬子江文学评论》推介优秀青年学者的批评文章,连续七年组织扬子江青年批评家论坛,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学院举办学术工作坊……江苏作协多措并举,囊括新鲜“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学力量,展现文学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见证一代青年作家、学者的探索与创造。

  近期,江苏文学以全新栏目“文学新火”,与四大文学期刊联袂推介具有创作实力的青年作家、批评家。本期与《扬子江文学评论》共同推出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沈杏培。

  

  个人简介

  沈杏培,男,1980年3月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学术与社会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侨联青委会第三届常务委员。主要学术荣誉和人才称号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江苏省首届青年社科英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南京师范大学第六批百名青年领军人才、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专著《私想文学》《印痕与记忆:新时期小说论稿》《理性与抒情》等三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成果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青年成果奖、江苏省社科成果优秀奖二等奖、第六届江苏文学评论奖一等奖、《小说评论》第二届年度优秀论文奖、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三、四届江苏文学评论奖二等奖、紫金山文学评论奖、江苏省文艺大奖·首届文艺评论奖等二十余项。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2014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江苏青年社科英才

  2015

  第四届江苏文学评论奖二等奖

  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2017

  第六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一等奖

  2018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2020

  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金陵文学奖·文学评论大奖

  南京师大中青年领军人才

  青年拔尖人才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21

  首届江苏省文艺大奖

  2022

  《小说评论》第二届年度优秀论文奖

  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

  江苏省333工程人才

  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3

  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

  青年成果奖

  文章节选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与抒情

  ——朱文颖《深海夜航》读札(节选)

  文 | 沈杏培

  一切都在巨大的变动之中。非常没有确定性。

  ——朱文颖《深海夜航》

  各种事物的安排出了毛病,真正重要的事陷于混乱中。每一种事物都成为可疑的,每一种事物的实质都受到威胁。

  ——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一

  从“细小南方”到“庞杂世界”

  朱文颖的《深海夜航》是一个大世界,它是朱文颖迄今为止写作实践中的一个超级文本。这种“大”和“超级”的意思是指,一方面,这篇小说几乎包含了具有朱文颖烙印的那些典型风格:诗意,紧张,哀伤,混沌,复杂,异域性,朦胧感,奇异性;另一方面,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颇有野心地囊括了全球化、文化互渗、疫情现实、生存困顿、人性隐秘、下沉的中年婚姻这些命题。朱文颖属于有超强写作禀赋,有完整而自觉的美学原则,兼有艺术感和思想性的作家。她赋予文学的不仅仅是江南、苏州、古典这些标签性命名,更有一种从故事走向诗意、从现实摹仿抵达理性玄思、从感性生活之隅抵达繁复隐秘世界、从确定物象呈现混沌暧昧这些维度。用一种单一的美学风格来概括朱文颖的写作,注定充满了挂一漏万的风险。批评家试图用寻找、物质、情绪、阴影、南方、女性这些关键词定义朱文颖的写作世界,用朱文颖常常反驳别人的话来说,这样有点“单薄”了。复杂幽深是朱文颖文学的一种特质,正如她所说:“我似乎更喜欢漫天飞舞的柳絮,它的附着是复杂多变的,然后,再共同组成一个烂漫的春天。” ①解读《深海夜航》,首先可以简单回溯一下朱文颖的写作史,在她的漫长写作谱系上很容易看出这部新作与其写作前史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可能是重复与回归,或者是新质与裂变。

  在朱文颖早期的写作中,“南方”和“浮生”是她特别钟情的两个写作范畴。在《广场》《水姻缘》等小说中,柔弱迷蒙的南方文化或南方生活的传奇化书写是叙事重心,《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意在表达“看似柔软里的强硬到底的反抗”②的南方。总体上,南方既是一种美学风格,也是朱文颖早期写作中的基础性空间和文化标识。关于浮生,她说:“从开始写小说到现在,我的作品其实都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浮生’。”③《浮生》《重瞳》《迷花园》《病人》《卑贱的血统》,在古代生活和当下现实中,写出三白、李煜等众生在历史与宿命、精神与现实、确定与迷蒙之间的复杂而幽微的状态。可以说,南方和浮生这两大意象或母题,构成了朱文颖早期写作版图的两块重要内容。这些写作呈现出“对情节的放弃和对气息的营造”④的特征。确实,这一时期的朱文颖淡化故事和情节,迷恋凄艳迷幻的美学情境,她从不在生活的表象上逡巡,不会被生活的好的故事和灿烂碎片所迷惑,她对世界内部的秩序、真相,甚至那些混沌、神秘、幽暗不明的部分充满了浓郁的兴趣,当然,还有人性这个更为复杂的深渊,也是她试图敞开的空间。而到了长篇处女作《高跟鞋》以及随后的《两个人的战争》,朱文颖似乎要聚焦人间烟火和当下生活。但这种努力并不十分引人注目,在处理宏大结构以及“一定长度的故事”叙述上留下了遗憾⑤。《戴女士与蓝》为朱文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这部关于当代人生活史和精神史的小说,被认为是朱文颖写作中的“一次告别的写作,一次写作的成长史的新纪元”⑥。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高跟鞋》《两个人的战争》《戴女士与蓝》《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等篇构成的当代生活书写,尤其是这些作品中由上海、东京等大都市及其城市酒吧、海洋馆构成的多元空间,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与各种人性褶皱、生存困境,与新作《深海夜航》之间具有极大的同构性。《深海夜航》是朱文颖关于当代生活和世道人心写作传统的再叙事,更是在全球化视野下探询东西文明互渗与阻隔、人类普遍性的生存困境的崭新叙事。换句话说,朱文颖的写作起步于对“南方”和“浮生”的打量,始于由苏州和上海构建的空间经验和地域景观,但她关于世界和人性的书写显然是反常规、异质性,甚至奇异性的,她的个性化的文学叙事一开始就有异域情调和文化层面的他者眼光。《深海夜航》重塑了朱文颖的“地方”和“世界”意识,即走出南方、苏州、上海这些地域视角,而在中西交融的世界视域下展开文学叙事。

  《深海夜航》的叙事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由欧阳教授、苏嘉欣夫妇及其家庭成员铺衍而成的家庭生活史和隐秘情感史。大学教师欧阳教授夫妇随着彼此神秘感的消失,开始步入“下沉的中年婚姻”,他们貌合神离,彼此厌倦而隔膜。他们的儿子家家患有自闭症,苏嘉欣的母亲住在养老院,病子老母成为家庭的重要牵挂,同时苏嘉欣和苏嘉丽姐妹从幼年就承受着来自母亲的令人恐惧的支配欲和控制欲。欧阳教授的这个中产阶级家庭表面体面、幸福,而内部则充满了各种危机、创伤和裂痕。另一条线索是以法国人克里斯托夫的蓝猫酒吧作为中心形成的一个五彩缤纷的舞台,经由“酒吧”这个开放的叙事装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及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纷纷在这个舞台亮相:克里斯托夫为人们建构了一个自由交流的文化俱乐部,同时通过“箱庭游戏”帮助人们探知自我和人性的幽微之地;来华短期度假的美国人比尔,一直惦念着远在墨西哥的大龄女友,并想方设法回到了女友身边;雅思女孩为了走出苏北小城而走向世界,挣扎在由“姚小梅”向“莎拉”的身份转型中;阿珍痴恋着仙风道骨会弹古琴的梁老师,坚守着一场注定无果的爱恋……等等。蓝猫酒吧让不同国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情感经历的人们相遇,继而在情感、文化、思想、人性、科学、传统等命题上进行深度的交流或碰撞,从而构造出一个在内容上横跨中西包罗万象般的“大世界”。在这两个线索构成的叙事中,《深海夜航》并不缺少立体有深度的人、丰富精彩的故事、纵横交错的线索和起承转合的情节,但另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朱文颖的旨趣显然并不在“好的故事”上。故事与事物内部的逻辑、真相、秩序这些“理性”,以及人性的复杂幽微是她更为感兴趣的叙事落脚点。

  《深海夜航》呈现出一种“辉煌的纷乱”,但在故事的逻辑之外,一种理性的力量贯穿小说始终,理性甚至成为小说的叙事动力。小说充满了对世间万物哲学层面的理性叩问,并试图敞开人类社会物质和情感世界的内部真相和运行逻辑。欧阳教授和他的导师是这种理性力量的人格化载体。欧阳教授崇尚理性,并且用这种理性去定义、解释和指导生活,他喜欢摘选记录词条——小说里的知识分子、安乐死、发现、婚姻、爱情、移民、超现实、魔术师、小说、单纯的秘密等词条代表着知识学智性和人类理性,这些词条构成了小说的一种理性逻辑,实际上也是朱文颖在这部小说叙事中真正想要探讨和建立的一种话语体系。有意思的是,小说在苏嘉欣、欧阳教授和欧阳的导师之间,设置了一个“理性能量值”逐步递增的层级关系。在欧阳教授和妻子苏嘉欣之间,前者显然代表了理性高能量者,有的事情苏嘉欣只能看到表象并不理解实质,而欧阳则可以为其廓清认知雾障。比如对于中国女大学生阿三和美国外交官比尔的情爱纠葛,苏嘉欣将之看成是一个中国年轻女孩的“成长”叙事,欧阳则说,这是一个讲述第三世界“处境”的象征性故事。在向苏嘉欣解释大流行病时,欧阳教授用了“弯曲的进行时”、“小冰河时期”等专有术语说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幽深关联。而在欧阳教授与其八十一岁更为博学的导师之间,后者代表了一种更为强势的理性力量:欧阳的世界观体现为寻找事物的“秩序”和“逻辑”,对于超过自我理性框架的内容,视为本能或假象。而导师则指出所谓秩序是在人类界定的框架来谈的,仅代表了人类真相的一部分,这种有限秩序解释不了人类更多的未知世界,唯有拓展人类的认知框架才是正途。理性的这种层级设定,以及面对同一事物展开的不同段位的理性交锋,使得小说充满了智性的火花,小说原有的故事与叙事因为这种智性而得到了认知层面的升华。同样的道理,小说在欧阳和苏嘉欣之间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探讨、婚姻和爱情本质的交流;比尔和丹尼关于中国认知的探讨;克里斯托夫和欧阳教授由中国《易经》展开的科学和玄学的争鸣,都充满了浓郁的理性色彩。

  对幽深而复杂人性迷宫的关注,对人在社会秩序中的纷乱情感状态的捕捉,也是《深海夜航》的叙事重心之一。从最初的创作开始,朱文颖便呈现出对幽深人性、复杂情感的兴趣浓于具体故事的倾向。《凝视玛丽娜》《哈瓦那》《平行世界》《戴女士与蓝》显示了她的这种写作偏好。朱文颖说,她喜欢“内心有着黑洞的人”⑦,她迷恋那些偏离常态的隐匿在人性深处的复杂的人。在《深海夜航》中,朱文颖设置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箱庭测试”。箱庭测试是蓝猫酒吧每周三晚上的一个心理测试活动,又称箱庭疗法或箱庭游戏。克里斯托夫对于参与者在沙箱中制作的庭院进行心理学意义上的解密,从而探知人的深层情感或幽微隐疾。箱庭测试是一个具有精神分析学意义的叙事装置,在小说中成为进入人性深处的隐秘通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箱庭”结构:苏嘉欣的箱庭包含了被母亲几近变态的管教而形成的创伤的童年记忆,女大学生试图通过箱庭测试向欧阳教授传递暧昧情愫,“中年妇女”的箱庭敞开了幼年形成的恋父弑母情结,“女病人”的箱庭则显示了偏离常态走向未知的精神渴望。“箱庭”隐含了参与者的精神危机和心理疾症,增加了小说的心理学意味。克里斯托夫对“箱庭”的解析则敞开了隐而不彰而又纷繁复杂的人性世界,让神秘的精神与人性深海,得到生动的展示。

  朱文颖曾说:“在我的小说里,人与世界的关系经常不是完全写实的。总有那么一点不太现实的东西在里面。完全写实,就会让我觉得慌乱,并且变得极为笨拙,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感觉。就像一条鱼被扔到了岸上。还有情感度,我发现小说中必须有种让我兴奋起来的东西,奇异的场景。人物之间不那么单纯的、不那么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关系。人物的处境也不是完全现实的。它是另一个世界的,和我们现实的世界肯定有差距。它是组合了现实的元素和审美元素、寓言元素的一个综合体,是现实世界与想像世界之间的一个领域。”⑧可以说,“箱庭游戏”是介入心灵世界,敞开人性可能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既是现实的,又是寓言的,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性的。《深海夜航》是朱文颖对人性深海的一次巡航,是对人性黑洞的理性思考。在朱文颖看来,“真正优秀的女性写作必须同时具备充沛的情感与理性。不要那种类似于用显微镜看细菌的感觉。把某一部分无限的放大,夸张了感性,但缺少重要而宏阔的生存背景。”⑨《深海夜航》典型地实践了她的这种写作主张,既有宏阔的时代背景,又有文化、现实、情感和人性构成的庞杂世界,在这种由复杂经验和巨型结构形成的小说空间里朱文颖开始了自己的理性反思和浪漫抒情。

  ……以上内容为节选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域外资源与江苏作家作品关系研究”(1978-2016)(项目编号:2017ZDIXM112)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平民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平民文学史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1BZW13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朱文颖、姜广平:《“你应该是苏州文化的女儿”》,《莽原》2005年第1期。

  ②李雪、朱文颖:《渴望更真实、勇敢、宽阔的生命与创作——朱文颖访谈》,《小说评论》2013年第5期。

  ③朱文颖:《两个人的战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引文见封面内页。

  ④⑤林舟、齐红:《气息之美:极致与局限——朱文颖小说印象》,《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

  ⑥⑧宋桂友、宋平编:《苏州作家研究 朱文颖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49-50页。

  ⑦⑩朱文颖:《必须原谅南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7-9页。

  ⑨朱文颖、魏微:《写作、印象及内心活动》,《作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