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安:人类,其实是很普通的(外一篇)

(2020-02-12 20:28) 5893709

  “新冠”病毒汹汹而来,令人类猝不及防。我不是专业人员,不会去寻找病毒的宿主是蝙蝠,是果子狸,还是其它什么动物?我想得最多的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角色,人类真的可以君临天下,无所不制吗?

  道学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明确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承认人是与道、天、地,在宇宙间并列的四大之一,而没有指其有特殊的地位。同时强调,人必须取法天、地、自然,而致朴实厚德、高明宽广,遵从自然规律行事。

  北宋大儒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就是成语民胞物与的来源。意思是说,所有人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类。亦即要以仁心对待人和万物。

  人,只是万物之一,如虫如草,如云如雾。曹操曾感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苏轼思古忧愤,不无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

  然而,不知何时,也不知何人,提出一个论断: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也就是说,人类是万物中最出类拔萃的。

  持论者言之凿凿。所谓灵长者,盖能说话,有思想,懂廉耻,会创造。

  此论一出,人类站到了万物的宝塔尖上,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俨然成了万物的主宰。

  于是乎,一座座山峰被削平,一片片树木被砍伐,一条条河流被堵塞。绿地被毁,湖海纳垢,虎豹犲狼,鼠獐狐兔,尽收腹中。

  随之而起的,是泥石流,是龙卷风,是非典,是蓝藻泛滥,是“新冠”突发。

  万物无言,万物自有其表达方式。

  至圣先师孔子早有表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您的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不是照样地运行,万物不是照样地生长吗?天又说过什么话呢?

  人类过高地估价了自己,而蔑视万物的存在价值。

  喜鹊积木筑巢,虽烈风不能覆,燕子衔泥粘窠,虽经年不败,蜘蛛织网,其巧不弱于人。

  人类的诸多创造是从万物得到启发的。

  人类自以为懂廉耻,其廉耻之心实不及人类眼中的低级动物,至少部分人差之又差。

  你见过哪一类动物同类相残,而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吗?人类往往而是。人类数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杀伐史。

  如果说,狼吃人,黄鼠狼拖鸡,是它们的天性。那么,人吃狼呢?

  你知道,猴脑是怎么吃的吗?是用一个器具将猴头固定起来,然后用铁锤在猴头上敲一个洞,直取出猴脑而食之。其残忍,其丑陋,其恶心,目不能睹。

  马牛羊猪鸡狗等六畜,足够营养人生,何至于贪婪地侵食未曾认知的野生动物。竟然连那个貌丑无比、瘦骨嶙峋的蝙蝠也生吞活剥,不染上怪病才怪。

  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自然灾害可以躲避,而人自己作孽,只能自作自受。

  如此说来,人类其实是很普通的,也是很脆弱的。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病毒,就能让数以万计自以为聪明能干的人类倒下,更不用说飓风、海啸、地震和泥石流。

  至少,人类应该以普通的心态和胸怀,对待万物。

  现在所说的和谐,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不能依仗自己聪明的头脑而充当自然界中不和谐的分子,否则,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实践已经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吃,是一种修为

  吃是人的本能,一生下来,就知道吃。吃贯穿于人的一生,一直到终点才停下。

  我们可能更多地想到:吃是生命的必需,一个人一定时间内不摄入食物,生命难以延续,但很少想到,吃还是一种修为。

  这是我在《论语》的学习中得到的启发。

  一万五千余言的《论语》,没有儿女私情的记载,连孔子的日常生活记录也是少而又少,但却用一章专门记载了孔子的“吃”。

  《论语﹒乡党第十》记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用现代语言表达,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饮食腐败了不吃,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没照正规方法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调味品不吃。肉即使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也不致喝醉。从市面上买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饭,不撤掉姜碟,但也不多吃。参加国君祭祀得到的祭肉,不留到第二天。自己家里的祭肉,存放不出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即使吃的是粗米饭、菜汤,吃前也要祭一祭,而且表情如斋戒一样严肃恭敬。”

  大多数人读了这一章后,都认为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挺高,非常讲究,甚至说孔子是一位美食家。

  细细品来,所谓的要求挺高、讲究之类,已经超出了文本,实在是读者的想像,因为这一章里,压根儿就没有说到食材,更没有山珍海味,奇珍异馔。

  我以为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包含三个方面:卫生的、养生的和养性的。

  “食饐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沽酒祭肉不出三日”、“食不语,寝不言”,是卫生方面的要求。食物腐烂变质了,吃下去必然引起身体的种种不适。市面上的酒和肉干,难免假冒伪劣。吃饭睡觉时交谈,唾沫四溅,肯定是不卫生的。至于祭肉存放的时间长,也一定变质,因此提出了时限要求。

  食气”、“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养生的要求,烹调不当、食不合时、没有适宜的调味品,以及脂肪摄入太多,都不利养生。姜,通神明,去秽恶,自利养生。

  割不正,不食”、“唯酒无量,不及乱”、“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是养性方面的要求。“正”、“不及乱”、“必齐如也”,反映了孔子在吃这个寻常行为中不忘锤炼自己的心性,始终坚持正规、节制和恭敬,绝不苟且,所以反复了用了“不”,短短一百来字,竟用了二十一个“不”。

  我只是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章做了粗浅的解读,对这一章最精彩的点评,当是程颢弟子、心学开创者谢良佐。谢氏曰:“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谢氏的点评不仅高度概括了这一章的主旨,“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说圣人这样的饮食,不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为了养气、养体、不伤生,而且犀利地指出一般人的饮食之弊陋,说圣人不吃的,而那些为了满足口腹之享者,反而吃得厉害,这些人口腹之欲太甚,顾不上选择。

  明于此,不是圣人太讲究,而是我们太不讲究,不是圣人太规矩,而是我们太不规矩。

  读了谢氏这段点评,我的脸上火辣辣的,不禁汗下,他仿佛不是说在宋代,而是针对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说的。

  环顾今天的餐桌,光是食材,已经离“割不正,不食”相去甚远了,更谈不上“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哪还讲规矩,哪还有敬畏。

  山上的猛虎,树上的喜鹊,草垛里的黄鼠狼,就连非禽非兽的油老鼠(蝙蝠)都上了餐桌。有些人对食材的要求,似乎是越猛越高档,越奇越有品位,越怪越有面子,越瘆越有刺激。有人曾大言不惭地说,天上除了两只翅膀的飞机不吃,其它通吃,地上除了四条腿的板凳不吃,无所不吃。这是能耐吗?吁嘘……

  吃则吃矣。人类有工具,有方法,那些飞禽猛兽,只能成为盘中餐。禽兽无言,但后果还是在人类身上反映出来了。吃出了非典,吃出了“新冠”,再这样吃下去,还不知道会吃出什么。

  孔子的弟子们,大多非圣即贤,他们也许预料到人类会在吃上出问题,故不吝竹木,专此一章,告诉我们:吃,是人的本能,但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能不能吃,是一种修为。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