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咖 | 范小青:苏州性格就是低调、不张扬但又努力的

(2023-08-24 09:21) 5988996

  “每一条巷,都像是我的童年,像是我的亲人;每一座桥,都能让我心动,都能让我欢喜;每一座宅,都是我最留恋、最亲近的,像是我自己的家。”

  2022年恰逢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成立10周年,范小青的首部长篇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如约与读者见面。面对古城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家在古城》写出了世代坚守的薪火相传,更蕴含着范小青对苏州真挚热烈的告白。

  范小青 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灭籍记》等。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曾获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成就奖、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奖、汪曾祺短篇小说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东吴文学奖大奖等。有多部作品翻译到国外。

    吴苑四时风景好:“要我写”和“我要写”的双向奔赴


  面对保护区、姑苏区的邀约,范小青说,如果不是涉及苏州古城保护这个题材,作为一名一直创作虚构小说的作家,她可能会拒绝。“但我觉得我的根,我内心的东西一直留在苏州古城,我觉得我很了解她,熟悉她,热爱她,特别想写。”就这样,“要我写”和“我要写”完美结合,促成了这部记录苏州前世今生与城市蝶变的《家在古城》。

  《家在古城》是范小青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不同于从前“在家就能写”的小说,范小青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坦言“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苏州的老街小巷,采访居民、专家、领导、文化人士,开各种座谈会,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写纪实文学必须要做这样的功课。”在苏州古城的老街小巷里穿行,是范小青数十年来很喜欢做的事情,不是平江路和山塘街那种热闹非凡的街道,反而是人迹罕至的小巷,能让她感觉更加亲近、了解苏州。在她看来,那才是最真实的、最有烟火气的苏州,“小巷既是苏州城的依托,也是我个人的精神家园。”第二件事情是查阅大量的资料,范小青回忆创作期间她会把大量资料铺在地上,需要的地方折上角,“一个老太太趴在地上就这么翻,这种写作方式对我来讲还挺新颖的。”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范小青的写作拥有很强的“地方感”,“《家在古城》真诚而典型地体现了范小青的‘恋地情结’,作品对苏州文化宝藏式的挖掘与展示和文学活化,包括作品的叙述语言都有特别的苏州味,当然,也是‘范式’标志性的话语风格。”

  处处楼前飘管吹:人在改变古城,人也在保护古城

  《家在古城》分为三部分:第一版块“家在古城”写现在居住在苏州老城中各种各样的人,五十六年前的邻居,用绿植装点旧宅的老人,外来苏州务工的人员……范小青说,写苏州古城离不开人,“是人住在这里边,是人在改变它,是人在保护它。”第二版块“前世今生”写苏州著名的大宅,状元府、探花府、花间堂……不光写老宅,老宅的修复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写人对老宅的态度。最后一部分“姑苏图卷”写苏州的街区,平江路、山塘街、阊门地区……“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生活在历史街区的苏州百姓,为历经风雨变幻的古城增添了烟火气息。

  《家在古城》的言语精致温婉,叙述娓娓道来,内里却蕴含着一个宏大主题——古城保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今天的苏州早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范小青紧扣这一主题,既写出当代苏州人的清醒、自信,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古城,又能够回溯并充分尊重历史,写出千百年来历代苏州人对家园的热爱,对古城的保护。”

  城是人的场域,人是城的灵魂。书写古城和保护古城一样,首先要和古城相互倾听,理解沟通。范小青直言:“古城的保护修复与更新活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众多保护者、建设者、志愿者一起为古城保护而奋斗,是令人非常欣喜的现象。”

  人生只合住苏州:苏州底蕴深厚,生活常看常新

  14岁以前,范小青一直生活在苏州城的老街小巷里,苏州那种含蓄内敛,低调努力的性格融进了她的文字。父亲范万钧先生曾说,女儿的作品平平淡淡,柔和从容,读来犹如清风徐来,不慌不忙。这样的性格仿佛也渗入了她的灵魂,“苏州的性格对我也有影响,与人相处做事,比较温和,但不是躺平式的,而是努力奋斗的。”

  范小青的创作仿佛没有瓶颈期,有人开玩笑说其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她一直保持着对现实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敏感,通过深入观察和多维挖掘,她总能看出小人物平凡事中的典型性和不平凡。“在平常的、正常的生活表面下,看到不平常和不正常,是写作者必备的能力。”

  △范小青接受采访

  在《家在古城》的创作过程中,范小青又积累了很多关于苏州的素材。“我自以为对苏州非常了解”,可是经过此次走访才意识到,苏州文化博大精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她永远都了解不完的,未来可能会再产出和苏州有关的短篇、长篇。因而“我在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章节里都埋下了烟花,期待和读者朋友们共同点燃烟花,一起绽放出更多有关苏州文化的色彩。”(杜晓晗 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