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苏军新观察|李玮:属于网络文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2023-07-19 14:33) 5993969


  经过二十多年的野蛮生长,网络文学在中国迎来了向前发展的“爆发期”,形成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驾齐驱的“世界文化奇观”。

  据2023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突破4亿,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涵盖5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

  2018年-2023年,是江苏网络文学创作“绽放”的五年。一大批网生代“文学苏军”涌现,其中,每年都有数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影响力榜,获得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重点扶持。

  影视改编方面,先后有《独步天下》《天盛长歌》《扶摇》《橙红年代》《锦衣之下》《三千鸦杀》《琉璃》《雪鹰领主》等江苏网络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其中,《凡人修仙传》和《元龙》的动漫改编版,在B站播放量过亿。

  从饱受质疑,到佳作频出,评论家李玮目睹了网络文学的迭代升级。

  李玮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5月,江苏省作协、南京师范大学与秦淮区政府合作成立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李玮担任执行副主任。

  由于工作原因,她先后与跳舞、天下归元、会说话的肘子、卓牧闲、意千重等网文作家展开对话,这让她的研究视角不断往网络文学评论的“深水”领域触展。

  扬子晚报与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发起“文学苏军新观察之批评家系列”,第二期我们与李玮发起对话。

  在李玮看来,中国网络文学正在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搭建属于自己的元宇宙。“它承载着新时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现实和梦想,既是中国文学的第一现场,也是世界文学的中国故事。”

  “现在,中国网络文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更加多样化发展的网络文学,让这个元宇宙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多彩。”

  以下是记者与李玮的对话:

  记者:走向网络文学研究之前,您是做鲁迅文学研究的,当时是怎么从鲁迅文学研究转向了网文研究?

  李玮:最开始接触网络文学是因为承接“江苏网络文学研究”的省社科课题,并编撰《江苏新文学史.网络文学卷》,由此接触了江苏网络文学的一批类型化的著名作家,从此开始了我的网络文学研究之路。

  我之前的关注点在鲁迅,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鲁迅”和“网络文学”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有着一脉相承的线索。

  钱理群教授在B站讲解“鲁迅文学”的时候,曾说“鲁迅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先驱”,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鲁迅也是非常注重新媒体传播的作家,他的杂文发布在当时的报纸报刊上,都是适应于新媒体的传播属性来创作的。

  我想,如果鲁迅生活在当代,他一定也是一位特别热衷发朋友圈、注重新媒体传播的作家。

  记者:网文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时候,有一些质疑声出现,比如说有人觉得它内容“水”化,也有人觉得它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创作,像一个被消费的商品。种种声音,您应该也听到过。

  李玮:是的,在网络文学发展初期,确实有很多批评的声音,但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迭代升级其实非常快,特别是2018年以后。我们常说,2018年之前是“类型化网文”发展的高潮和“IP改编”的生成时期,2018年之后,网络文学出现了脑洞化、创新化的趋向,它的想象力更丰富了,也更加多元了。

  现在的网络文学可能更能代表我们在人工智能冲击和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语境下的文化形态,接下来,研究界和评论界,对于网络文学会有更深入的认知。我相信,网络文学的价值也将被更多的人认可和关注。

  记者:回到写作现场来聊一聊,您认为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和创作风格,存在着什么样的优势与不足?

  李玮:我先讲优点,网络文学第一大优点就是它适应于数字文明语境下的文化发展方式。所以在表达时空体验、虚拟化时代、赛博朋克等方面,它表现出了传统文学没能表达的新体验和新经验。

  第二个优点,网络文学特别适合于网生代,所谓“网生代”指的是他们一出生就在互联网的语境之下,一般指的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人,这个群体我们又叫“新时代”或者是“Z世代”。这一代人的想象力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我所知道的是,现在网络文学平台超一半的作者和读者都是95后。

  第三,中国网络文学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目前超60%的影视剧改编自网络文学,除此之外,许多文化产业产品都在借鉴网络文学元素。

  网络文学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加剧的语境下,对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有许多东南亚的学生,他们说,就像当年青年人迷恋金庸和古龙一样,现在东南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在迷恋中国的网文文学及其IP转化产品。

  说回缺点,很多人会认为,我的手机会被推送一些比较下沉、低俗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是因为,网络文学行业正在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它可以非常“先锋”和“高端”,凭借脑洞和想象力角逐文学奖项,但是也有作品适应下沉市场大众休闲和娱乐的需要。

  记者:拍摄前,您提到我们的网络文学其实是走在先锋的,诞生较早,大众也有参与创作的热情,作为IP改编的形式发展得比较快。

  这其中,有国家的支持以及中国作协和各省级作协平台的推助,推动网络文学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但是您也有提到说,近年来,包括韩国、日本、欧美国家也开始重视发掘网络文学的价值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对网文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量。

  李玮:今年感受特别深,特别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正在生成一种网文的产业链,他们的文娱企业在重金收购全世界范围内的在线阅读平台,希望从网文里吸收新的元素,所以我还是感受到了危机和挑战。

  记者:那么相较于其它国家和地区,我们的网络文学产业,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李玮:我们发展得比较早,作家群和读者群的实力比较雄厚。

  中国网络文学作者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在网络文学这个圈子里,几乎每年都有新作者、新的现象级作品出现,这是我们中国网络文学最大的优势。

  记者:今年茅盾文学奖公布了参评作品名单,多部网络文学作品通过审核,这是不是代表着网络文学的认可度在不断地上升?

  李玮:是的,可以注意到近两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高度重视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发展,每年发布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单。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曾说,这项影响力榜单,就是给网络文学作家以更多的尊严和价值感。

  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的作品也能够被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文学奖项所认可。

  记者:提到网络文学,不得不提到“IP改编”,迄今为止,网络文学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等方面,您在它身上还看到什么可能性?

  李玮:网络文学的改编已经覆盖整个产业链,包括影视改编、动漫改编、游戏改编、有声书改编,甚至国内剧本杀的兴起,也和网络文学有着密切关系。

  记者;很多观众在观看网络文学改编剧的时候,会讲到这个梗太烂了,或者说这个故事太旧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篇网文它写于十年前或者更早前。这种滞后性的改编,会不会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观众在观剧时的体验?

  李玮:我呼吁改编方能够关注网络文学的最新发展动向的。当然,我们在改编过程中也要看作品本身。有的网络文学虽然是十年前的创作,但它的观念放在当下并不过时。

  例如,去年年底播放的影视剧《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的《不得往生》,原著小说创作于2006年。

  记者:作为批评家,您觉得以批评的角度去介入网络文学的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玮:商业平台有他们推选作家的机制,标准是点击率和阅读量,包括粉丝打赏等等,宣传部门遴选网络文学也会有自己的特别考虑。

  我们是第三种声音,不唯数据,不唯流量,不唯榜单。

  作为高校的评论家,我和我所带领的大学生团队,我们在进入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时,会更看重中国网络文学在引领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李玮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网络文学作协副主席,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及省部项目五项,出版《对话:走向网络文学经典之路》等著作,发表论文和评论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