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学瑰丽细腻、苏北文学雄浑质朴、里下河文学则兼得雄秀,这是文学史里文学苏军构建的文学版图。真正走进这些城市隐者、人生智者、社会观察者的世界,或许你会有更多发现。扬子晚报与江苏省作协联合推出《文学苏军新观察》为题的系列微纪录片,以代表作为基石,对话江苏作家群体,打开他们的“文学日常”。他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打捞历史与沉浸现实,驾驭笔底波澜,吐纳世态人情,恰如繁星闪烁生生不息。第三期我们走近作家周梅森,就从《人民的名义》说起。
在周梅森“审片室”,
重温名场面
它创下十年来中国电视剧收视最高纪录,剧中有不少南京演员参与,大部分在南京取景,也成了南京城市风光宣传片。原著小说发行160万册,翻译成18种语言向世界各国输出,也将作家周梅森推上政治题材小说写作的高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5年来,爆款IP依旧释放生命力,不仅网播平台再次购买独播权,原著小说也将推出纪念版。
走进周梅森家,品味莫言、贾平凹、孙晓云等文化名家的书法作品;坐进审片室,和周梅森夫妇一起重温《人民的名义》。周梅森说,他最喜欢看经典片,政治片、历史片都是他的最爱。《卡萨布兰卡》《巴顿将军》看了十遍都不止。最近在重温《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百看不厌。“带着60多年的人生经验去回看,跟年轻时感受完全不一样。”
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约周梅森写一部反腐剧,他原本是拒绝的,在《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高收视剧集之后,他已经8年没有写过相关题材。后来经过谨慎思考,还是接受了任务。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到监狱、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还把新闻里看到的、高检提供的案例“拿进来”,打造出众多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名场面。
“赵德汉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几辈子的农民啊,穷怕了!看钞票,就像看小麦一样,看着心里踏实,看着精神满足。看久了,钞票上会泛起一片金光灿烂的麦浪呢……”坐在那里吃炸酱面的侯勇,一口面一口蒜,嘴里还唠叨着: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后查获赵德汉私藏现金的别墅,2.3亿现金摆满整个房间,“小官巨贪”令观众唏嘘不已。
这也是周梅森印象深刻的名场面之一。他还记得演员范伟因为档期问题来不了,导演李路拉来侯勇,“意外”成就这个角色。“范伟的形象深入人心,一看就知道,这家伙不是好人,肯定是个贪官,他可能会造成这种印象。”周梅森透露,侯勇当时刚塑造完一个正面人物,还上了春晚,这个角色反差很大。
吴刚饰演的汉东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被追剧网友积极二创出不少著名表情包。这个人物既有训话懒政干部的霸气一面,也有被反贪局长侯亮平堵在高速公路出口处的瞬间。剧本提示写的是“冷冷地、阴狠地看着侯亮平”,周梅森评价,那眼神绝了。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南京演员张志坚饰演的育良书记,剧中被双规带走时,还在给学生侯亮平上最后一课。周梅森说,“过去的片子总是‘坏人被抓走,好人义正词严给他们上一课再走’,但我们反其道行之,坏人带来反面教材,更说明了反腐的先进性。我们这些高级官员的腐败分子比你懂得多,他一天到晚在教育你,直到最后被抓走他还没出戏。”
夫妇创作联手生活中开怼,
也常会心疼
周梅森和妻子在创作中联手,生活中的画风有点意外。这对“联合编剧”排排坐,在“审片室”重温《人民的名义》,看来十分温馨,下一秒周梅森则开启“被怼静音”模式。妻子孙馨岳吐槽说,跟“聋子”一起看,没啥乐趣。跟周梅森说话要大声,由于他儿时生病,得过两场肺结核,打多了抗生素,听力渐渐减退。
周梅森擅长各条线的安排,对戏剧人物的刻画、对戏剧矛盾有着深刻的了解,而妻子孙馨岳承包了剧中几位女性包括银行女行长、周旋于官员的女老板的描写,使电视剧更具看点。“电视剧是面向大众的,女性的部分也属于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男性的腐败背后都有女性的影子。女性的背后辅助,也会使男性走向正路。”
孙馨岳揭秘,《人民的名义》中也植入两人的生活状态,比如李达康和欧阳菁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周梅森夫妇的相处模式。“欧阳菁身上有我对他的控诉。他的生活中只有创作,就像一个大男孩一样,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很天真,好多人跟他接触以后,就认为他怎么可能写出《人民的名义》呢?”
“这一辈子他就没给我送过花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送自己。”孙馨岳瞬间开启欧阳菁模式,但打动她的,是周梅森的那份执着。“可能生活中他很笨,但他执着于写作,会反复去做到最好,每一个字都要去改。我凭着感觉和冲动去做这个事,但他是凭着热爱。”
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周梅森一直用两支笔创作,一支是电视剧本,一支是小说。从《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绝对权力》,到之前热播的《突围》,以及即将开播的《大博弈》,客观写出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深刻的社会内涵,影视化的背后经历了不少波折。周梅森调侃自己是一个“心理素质非常强大的人,不是一般的强大”。编剧的每一个字都是心血所铸,因删改打破人物的脉络,周梅森会脾气暴躁,孙馨岳会心疼。“你只能劝他降降火。毕竟编剧的活儿,我们已经干完了,其他的只能交给影视公司。”
写作四十年,
思索并记录看到的世界
小学三年级因为学校关门,在采石场、建筑队做过小工,中学干遍家乡矿井工作,毕业后,成了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工人。一本在煤矿废品收购站看到的《巴尔扎克传》,给周梅森带来最初的文学启蒙,让他想成为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为所处时代描绘一幅真实画像。22岁的周梅森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被《青春》杂志编辑部一纸调令调往南京,用笔杆子敲开了梦想世界的大门。28岁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写就是大半辈子。
“当作家,这件事情在我身上奇迹般地发生了。这里面可能有些天分,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勤奋。”周梅森说,我从一个小矿工开始写,一直写到今天。关注生活,这使我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我们所处的时代,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欣慰的是,我在写作的四十年里思索、记录、完成了我所看到的那一部分世界。在商海和官场的亲身经历,让他用一部部作品,成为读者心目中的“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跟《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一样,也经历过奋斗,以及奋斗以后的不被接纳。“把人当人来写,才能感动人,才能引起共鸣。”
采访周梅森,很难不向他讨教炒股的秘诀。“炒股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我所参与的一些经营活动都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投资过实业、投资过股市,有成功有失败,失败的经历会更多一些,失败的经验也会更丰富一点。”映射到作品中,《人民的名义》涉及的官司,《人民的财产》里奸商的表现,都与经济生活有关。他也笑说,“如果你不炒股你不会挖掘信息,你炒了股,你就会关注信息,关注经济增长,关注GDP。”
不怕得罪人,
“丁义珍式的窗口”被整改
不能把解决社会问题寄希望于作家,带着光环效应的《人民的名义》,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改变社会的功能。剧中前区委书记丁义珍设计的光明区信访局窗口,该窗口低矮没有椅子,来访群众只能站着弯腰低头和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交谈。电视剧播出后,成为老百姓讽刺官僚作风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丁义珍式的窗口”因这部作品改变了不少。“原来这样的窗口在全中国,在我们的生活,在政府的服务面上大量存在。它产生出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全国整改了好几千个这样的窗口,我很欣慰。”
由于题材敏感带来的风险,曾令不少投资方望而却步。也有引发“对号入座”的尴尬,周梅森因此会得罪人。比如莫名其妙接到一个电话,说你“过马路小心一点”。“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好好做。好好做,要允许我讲真话吧,我不怕得罪人,就是把想说的说出来。如果每一个记者、作家都不写都不说,这个社会就完蛋了。”周梅森说,这些都是作品引起的风波,都不是针对个人的私怨。在他看来,都是公愤,是腐败行为激起的公愤。
在同侪眼中,周梅森老师是文学苏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为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作品。尤其在现实主义创作上成就突出,被誉为当代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人民的名义》等,被改编为电视剧,广受好评。尤其是《人民的名义》堪称现象级的大片,为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提供了成功的范本。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说,“我是晚辈,也是周老师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追随者。他对我创作《追问》等作品有过很多鼓励,曾亲笔在文艺报写推荐文章,让我很感动。不光对我,周老师帮助和指导了省内外很多文学后生,无私关心他们的成长。”
一个时代一定要有一批作家“在场”。从《人民的名义》到《人民的财产》,周梅森为读者构建起富有个人特点和情怀担当的小说体系,饱含着作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痛点难点的反思,犀利的笔触背后也寄托着希望。如同《人民的名义》结尾处所写,“车窗外,严酷的冬季让广袤的大地褪尽了五彩缤纷,裸露出素朴的本色,宛如卸妆后的母亲。北风凛冽,裹挟着原野上的残草败叶,不时地扑打着路面。然而冷峻的荒芜中,不也孕育着春天的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