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面向、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首届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高端论坛在南京举行

(2023-12-17 17:03) 5993202

  汇集贤才、凝聚共识、共谋发展。随着教育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面向、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更好地探讨与推进新时代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15日,“新面向·新机遇·新挑战——首届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高端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隆重召开。该论坛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承办。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近2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院师生1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的论坛主题,畅谈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全新话题,旨在深入探寻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的当下路径及未来愿景。

  与会领导与专家合影

  论坛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红梅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袁林旺指出,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正在着力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多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大力加强内涵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建设。袁林旺感谢各位专家对南京师范大学一以贯之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新时代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出谋划策,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代表论坛承办单位致辞。他简要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悠久历史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果。高峰表示,南京师范大学有幸成为全国第一批戏剧与影视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离不开各位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为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构建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在致辞中对“新面向·新机遇·新挑战”的论坛主题予以独到解读。他认为,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图像时代,戏剧与影视学科具有成长为时代“显学”的发展趋势,面对教育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戏剧与影视的专业建设者需坚持文化本位、把握时代机遇、立足长远发展,构建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新体系。

  首届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高端论坛分设四个主题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热烈讨论,从不同维度阐述对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的独到见解。

  主题论坛(一)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义贞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阿利担任评议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以《观念梳理,理性建设,创造性探索:专业博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对戏剧与影视学科进行系统的观念梳理。指出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艺术门类专于技巧的落后观念,必须坚定秉持以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性。强调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学位不能仅以培养艺术技法为目标,更要坚定地以艺术理论的培养为核心;不能仅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要培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专业领军人才。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厉震林以《学者型艺术家:专业学位的任务和目标》为题发言。他针对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提出“一个前提、三个规避”,以及包含招生、教学、学位、学工、国际交流等在内的“六大要素”。其中,他特别强调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提升其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为社会培育出具有原创表现力与高人文素养的学者型艺术家。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周安华在以《以内蕴与深度激发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劲张力——戏剧影视专业学位建设的几点思考》为题发言。他指出,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必须改变以往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在新语境下,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应当培养具有当代视野、历史意识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现代观念、人文自觉和美学品味的专业人士,以及具有跨文化生产能力的整合人才。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兼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燕以“专业”“学位”“研究”为关键词做了题为《新学科目录调整后专业学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初浅思考》的发言。她认为学科目录的调整证明了国家对高端、专业、复合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艺术类院校,都要强化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如此才能凸显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二级教授骆平以《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二为”目标探索》为题发言。她指出,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戏剧与影视类学科专业面临两个变化,各培养单位对此变化应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有所为”即两个“急需为之”,一是本土化理论的建立急需为之,二是高水平实践成果急需为之。“有所不为”即不针对理论与实践的比重、不纠结学博与专博孰优孰劣、不固化作品类型与阐释模式。唯其如此,方能坚定地依托理论的智慧解决艺术实践创作当中的问题,构建起中国文艺创作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主题论坛(二)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晖主持,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周安华担任评议人。

  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以《影视教育专业博士培养的问题思考》为题发言。他提出,专博培养应具备“1个基本点、2个核心点、3个环节点、4个要素点、5个着力点”。面对新的变化和调整,戏剧与影视(影视教育)专业博士的培养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推动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对应调整和优化,在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实践基地和展映平台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努力满足国家在改革创新和升级转型过程中对高层次专业化艺术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义贞以《关于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构建的几点感想》为题发言。他分享了关于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构建的几点感想。在他看来,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都是“双向奔赴”,陆文夫等作家创作的事例说明,艺术实践应自在自为,艺术理论必须源于艺术实践,回归艺术实践。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子文以《艺术实践探索与理论阐发:对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的一点思考》为题发言。他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进行对比,指出应正视异同并取其精华。他还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分别阐述DFA和MFA的区别,以此探讨艺术博士的培养目的与方向。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斌以《新艺考,新目录和戏剧与影视专博建设的挑战》为题发言。他指出目前本科艺术教育存在门槛低、人数多、理论和创作不平衡、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同一个原因,即从新艺考到专博的艺术教育的转型、从学博到专博的建设,都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怡淼以《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的守正与创新》为题发言。她指出,在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强化的是专业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即使在“数据就是能源”的大环境下,理论也不可或缺,因为艺术创作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具有内涵与灵魂。

  主题论坛(三)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斌主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峻冰担任评议人。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君以《关于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为题发言。她从知识分类和学科分类的历史背景出发,概括学科分类的优缺点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认为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培养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的领军人才。此外,孟君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点明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的内驱力;从定位、师资、培养和美育四个方面论证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的着力点。

  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钟军以《师范类高校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路径探讨》为题发言。他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简要介绍其所在学院的专业师资构成、课程模式和毕业作品等方面的办学情况,包括建立针对毕业作品的激励机制、遴选优秀影片进行毕业展等鼓励性措施。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爱君以《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思考》为题发言。她以其所在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开题及答辩为例,强调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应实行个性化培养,各高校之间应尽可能地进行联合,加强专业与行业的深度合作。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梅在《融合联动,理实结合,培养高素质影视人才》的发言中,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情况及特色做法。她指出其所在专业正在积极推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通过项目制、课赛结合、理实相融,开展融合化、综合化和情境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强化专业实习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传媒综合素养与实践技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冀川以《站在新的起点,创造无限可能——对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的思考》为题发言。他指出,目前师范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提出高质、专业与应用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词,相关高校应通过夯实专业基础、积极参与实践、畅通信息渠道等路径,培养允文允武、技艺双修、业精于勤和臻于至善的专业性实践人才。

  主题论坛(四)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梅主持,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君担任评议人。

  曹峻冰在《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编写规划》的发言中指出,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一般性理论应与门类艺术理论相结合。思想决定思维,细节决定成败,创新思维与创新创意之于影视实践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如导演对影视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博士生的创作水平应当远高于本科生,既能构思有创意的影视作品,又要具备美学和哲学的理论基础,提高理论内涵和审美能力。

  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副主任、电视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卢炜以《广播电视编导特色班办学探索实践与思索》为题发言。他提出要紧跟时代特色办学,显示在专业、学生、教师等方面的坚实基础。随后,他分享了该校纪录片导演班、编导国际班、网易短视频编导班和导播班的特色办学经验。在他看来,艺考改革带来行业变化,人才培养遇上新难题。戏剧与影视应着重于“创新”,立足于自身特色,紧随时代现状,以充分的实力和信心迎接新面向。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吴青青以《影视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思考》为题发言。她从高校教育、艺术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理论素养、创作素养和教育素养等方面论述影视教育的坐标问题。她通过分析师范类高校的分类发展格局,指出在艺术专博建设规划之中,作为师范类高校,影视教育正好是优势和特色,可以整合教育、艺术、文学等优势学科力量,发展专业性、多层次、社会化的影视教育。

  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院长、长影集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钟磊以《在社会服务中推进影视与文旅专业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题发言。他分享了其所在学院影视与文旅学科相互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他通过阐述“影视+文旅”产业融合逻辑、产业融合下的专业人才需求、“影视+文旅”学科融合发展路径等三个方面,展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办学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昶以《影视的日常与影视教学的日常化》为题发言。他指出,在当今影像日常边界消隐的情况下,影像教学应使实践课程体系日常化。他提出应采用业界导师制、教师挂职制以及行业讲座制的嵌入式教学,进行集锦式项目、跟组式项目和比赛式项目的项目式教学,以现地教学、实习派驻和寒暑假实践等为形式的情景式教学。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怡淼主持。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作会议总结。

  张燕表示,此次论坛紧扣国家政策和教育精神,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纵向深度的微观理解。各院校专业负责人积极把脉现状,针对教育部新学科目录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问题思考,形成了差异化的教学改革方案,不仅为各院戏剧影视专业建设的交流借鉴提供了契机,也为戏剧影视学科的总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她提出,要建立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及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不可偏废或虚化文化理论教学,需立足长远,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指引能力的高端领军人才。

  此次论坛适逢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与会专家在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之中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提出了独特的理论性思考与具有实践性价值的应对方案。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之后,首届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