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作家挂职结出硕果,杨刚良《田野上的歌谣》引起关注

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2023-09-14 10:24) 5989828

  作家挂职的意义是什么?

  “符合文艺创作规律,满足了作家体验生活的意愿,呼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扩大了文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9月10日上午,“作家挂职与文学创作——杨刚良新作《田野上的歌谣》创作分享会”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扬子江文学驿站(铜山文联活动中心)举行,徐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雪春如是评价作家挂职的意义。

  《田野上的歌谣》是作家杨刚良赴徐州沛县挂职期间,采访150多个村庄数百人,历时8年创作出版。与会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田野上的歌谣》是一本真实记录苏北农村的散文集,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德志表示,杨刚良等徐州作家的探索和实践,响应了组织呼唤,顺应了时代需求,走在了同行前列。

  采访150多个村庄,历时8年创作

  “作家挂职与文学创作——杨刚良新作《田野上的歌谣》创作分享会”由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作家协会、铜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

  他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时代,人民正在创造着历史,人民正在装扮着时代。有了人民的创造,才有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有了人民的装扮,这个时代才显示了它的多姿多彩,“我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有幸能从事我所热爱的文学事业。”他表示自己将永远向人民群众学习,永远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努力奉献出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

  铜山区文联四级主任科员徐虹在致辞中指出,文学作品对社会的作用不容忽视,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能够引领大众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杨刚良赴沛县挂职、体验生活,根据挂职体验创作出版的《田野上的歌谣》,为徐州文学贡献了又一力作,在作家同行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郝敬波表示,《田野上的歌谣》以鲜明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新时代山乡巨变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

  原铜山区文联主席、一级主仼科员姚建强调,广大作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徐州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王雪春回顾说,2014年徐州市启动实施作家挂职工作,经过主动申报和严格遴选程序,杨刚良等四位作家分别赴铜山、沛县等地挂职担任政府顾问。杨刚良怀着与人民群众交朋友的态度,主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先后采访了150多个村庄、数百人,历时8年创作修改,今天终于出版了《田野上的歌谣》,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圆满的答卷。杨刚良自觉当好人民的小学生,用创作实践深刻诠释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对人民的描摹中实现了创作升级和艺术升华,推动了地方文学繁荣发展。

  王雪春指出,作家挂职的意义在于:符合文艺创作规律,满足了作家体验生活的意愿,呼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扩大了文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像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歌谣一样”

  分享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王成军、王力、田崇雪、梁伟峰、王志彬、王景陶、赵玉银、黄健、宋红岭、田振华、范伊宁、杜长明、谭大海、赵宏杰、邵琳等,聚焦“作家挂职与文学创作”的主题,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史视域下作为生活体验的作家挂职、非虚构写作与《田野上的歌谣》、《田野上的歌谣》的文本细读与审美鉴赏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氛围热烈、成效显著。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田野上的歌谣》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农村的散文集,主要描写了作者杨刚良在徐州沛县挂职期间,在苏北田野上的一些所见所闻。全书分为19章,所写涵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当下乡村的人情、人性、民生、民俗等世态百相,展示了当代较宽广的农村社会面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恰如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在书的封面所写的推荐语:“一切都那么自然,仿佛不是他自觉的书写,而是他乡村之行欲罢不能的不得不说。”

  郝敬波说,《田野上的歌谣》的阅读感受告诉他,杨刚良在挂职期间独自一人走进一个陌生的村子,靠近一个乡村婚礼的现场,而且很快使自己与周围的人、物、语言建立关系,“我认为,这是一种‘闯入’的方式。我之所以在乎这种方式,大概意识到今天不可能再出现柳青、周立波那样回到乡村的体验方式了,而杨刚良的只身‘闯入’又比一般的‘挂职’‘田野调查’更贴近了乡村。这种方式使杨刚良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成为他这次写作最绚烂的姿态。保持这种姿态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智慧的。在城乡文明转型的今天,杨刚良的这种勇敢和智慧的‘闯入’方式是走进当下乡土中国的重要方式。”

  江苏师范大学中外传记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王成军表示,《田野上的歌谣》达到了历史的真实与美学的诗意互动融合之高度,为中国的非虚构创作树立了标杆,为江苏文学奉献了佳作。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伟峰说,《田野上的歌谣》有着歌谣式的直白、明快、流畅自然、句式简短的语言表现,但真正让《田野上的歌谣》作为“歌谣”实至名归的,更重要、根本和关键的是,它像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歌谣一样,体现了文学生命在于真实的创作精神,“《田野上的歌谣》在创作精神上,在写作的内在神韵上,有着眼光向下,尊重劳动者,关注民间情感、价值、生活和文化,从民间汲取生命感觉与精神源泉,追求真挚诚信的写作风貌的内涵。”

  文学评论家王景陶点评说,杨刚良这部《田野上的歌谣》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人事真、情意深、语言美。《田野上的歌谣》中《雨中的鹅场》、《乡村集市见闻》、《揉花》等篇章,都是通过撷取普通农民生活中丰饶的片断,铺开当代农村缤纷多彩的生产、生活画面,“这种直抵现场的叙述背后,体现出文本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性关照和人间情怀。”

  此次创作分享会的举办单位之一、铜山区作协主席李凌指出:“向人民学习,不是一句空话。作家必须脚踏实地,溶入人民群众之中,沉在生活底层,才能有所收获。”      

  徐州作家挂职探索顺应时代需求、走在前列

  黄德志总结说,2023年8月,中国作协党组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号召广大作家厚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情怀,用行动、用作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徐州早在十年前即部署安排作家到区县挂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田野上的歌谣》正是此项工作结出的硕果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徐州作家的探索和实践,响应了组织呼唤,顺应了时代需求,走在了同行前列。”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是中国作家协会设在江苏师范大学的一个研究基地,2023年5月份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作家协会与高校合作建立的关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研究平台。这次作品分享会是该基地成立后与地方作协、评论家协会、作家合作交流的首次活动,也是研究中心探索工作机制的一个尝试。未来将更多地走进作家,更多地走进县区,共同推动新时代徐州文学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