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平庸日常以诗意和自由----李樯诗集《挑灯夜行》首发式侧记

(2021-11-10 09:31) 5962141

  近日,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作家、诗人李樯的诗集《挑灯夜行》在合肥举行首发式,陈先发、李云、杨健等对诗人、诗歌的品质给与高度肯定和评价,其他嘉宾如朦胧派代表诗人梁小斌、《清明》主编赵宏兴、安徽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孙立,副总编孙晓敏、青年诗人许多余、陈巨飞等和读者一起分享了《挑灯夜行》的诗意之美。

  安徽文联主席,鲁奖获得者陈先发说,李樯通过这本诗集,达成了对日常生活内在空间的诗性挖掘,有着鲜明的个人美学特征。我曾说过,诗歌的本质是对“我在这里”这四个字的无尽展开,以对具体时空的个性日常生活的剥开,来建立“我”的诗学主体性,李樯的写作,打开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生活片段的内在空间,甚至是玄幻的空间,唤醒了因熟视而处在沉睡状态的日常事物的语言生命力,赋予那些事物以全新的活力,我们的语言力量在此得到更新和更深的呼吸。李樯是一个经得起文本细读的诗人,有其独到的语言演变轨迹,期待这本诗集给更多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惊喜。

  作为李樯多年好友的第三代代表性诗人杨键,用苦涩、平视、切己、童真四个关键词概括了他对《挑灯夜行》的解读。他说,我读李樯的诗有几个感受,第一李樯的诗是苦涩的,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我的想象当中,一个杂志的主编有什么苦痛呢这是我的想当然,这再次证明,所有人的痛苦几乎是一致的,李樯表达的痛苦和一个农民,一个城里工作的人的痛苦,是普遍存在的苦,这是他很厉害的地方当然,除了表达这种人的苦,李樯还表达了对亮光的追求,离苦得乐,弃暗投明,这也是众生的追求,是人的普遍的追求,所以,在我看来,李樯的表达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表达。第二,读李樯的诗可以感受到,他是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但他并没有去写乡土诗,他的表达是非常切己的,就是写他生活里的悲欢故事,他的目光都是平视的,这样的一种平视的目光注定他的诗是朴实的而且是真实的他看向自己的目光也是平视的,这样的平视给他的诗歌带来的声音也是低沉的,有时候甚至听不到声音,只能看到他对生命意义的追索。第三点我读李樯的诗有点读罗马利亚诗人,东欧诗人的感觉,他们总是写的非常卑微而切己,李樯的诗同样如此他是一个此刻的诗人,是一个在时间中的诗人,这点很重要,在此刻,而不是在别的时间里在此地,而不是在其他地方。这是一个总是在观察的诗人。第四点,李樯的诗歌里总有一个不死的儿童,这个儿童会经常成为他的诗歌目光其实,这个儿童就是他的诗心,只要这儿童的诗心在,诗歌就不会消失。诗人没有消失是因为童心还在。读李樯诗总感觉这是一个孩子在现代文明里的遭遇,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汉语里最伟大的存在是诗人,在一个文学主编那里,在一个失眠者那里,在一个最最普通的人那里,诗会随时出现。最后,我特别喜欢守夜人这首诗,我来念给大家听一下啊……我刚刚跟李强沟通,他这个诗集的名字就应该叫守夜人,而不是叫挑灯夜行。

  《诗歌月刊》主编、诗人李云则说,我更欣赏李樯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意并把这种诗意荡漾开来,让身边的一切都变得好玩,变得有诗性,让一切庸常和平庸变成有哲理性的诗存在。他对日常生活不是一般性的素描,《挑灯夜行》提供给我们的诗人的精神内核其实一个叛逆者、批判者和睿智的吟咏者的综合体。他的诗歌其实来自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诗意的捕捉,他既等诗迎面扑来,更迎风而上去拥抱它们我说的这个三者,这本诗集,其实就是李樯精神内核三者一体化的表现,是一个综合体。他的诗歌里升腾和飞扬着,是其坚实的个体,独特生活体验和对生命深刻的认知的诗性呈现和表达,他的不妥协性和批判意识忧患感,强有力地支撑起他诗歌世界的苍穹。他通过对黑暗与灯光,梦境与现实,亲情与爱情等多维度的思考,真实地再现了当下人的焦虑、无奈、忧伤以及沉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见世界真相和人性隐秘的窗口同时他很好地完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化处理,形成了寻常的诗家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