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城砖背后的南京故事——长篇小说《大明城垣》研讨会在宁举行

(2021-05-26 19:56) 5954580

  2021年5月23日,作家出版社、南京市作协联合举办长篇小说《大明城垣》研讨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江苏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旭东,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鲁敏,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以及1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话《大明城垣》的小说特质,以及由该小说所延伸的“都城文学”“文学考古”等话题。专家一致认为,陈正荣的《大明城垣》不但是对世界“文学之都”的现实回应,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再次拓展、提升了“南京书写”。

  《大明城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37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南京城墙的故事。这部小说从现代开始写起,考古学家在南京城墙中发现一块很特别的明代城砖,上面有男女两个手印,十六个字——“袁水汤汤,窑火旺旺。我手妹手,日月共长”。考古学家根据城砖上的铭文找到了制作这块城砖的窑匠故乡,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六百年的故事。小说写了窑匠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汤和七、汤丙、汤满是一家祖孙三代人,他们烧砖技艺精湛,汤丙、汤满先后参加了凤阳城、南京城的筑城,历尽艰辛,汤满因为烧出质地坚硬的“白玉砖”,受到朱元璋的嘉奖。可是,汤满无意做官,只做匠人。汤满与大户人家小姐明月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最后终成眷属。小说中的人物汤和七、汤丙、汤满、铁柱、李黑、刘顺一、黄牛四……都是取自南京城墙砖上的名字,作者有意让这些匠人小说中复活,以纪念那些参加明城墙建设的匠人。

  作家陈正荣长期在新闻领域工作,曾报道大量关于明城墙的新闻,有感于明城墙的伟大,创作出《大明城垣》。小说在初稿阶段,被评为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江苏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小说出版后,颇受读者好评,入选南京市第一季度“大众好书榜”。作家出版社目前已经第二次印刷。


《大明城垣》作者陈正荣

  专家们在研讨中认为,这是一部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长篇力作。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丁捷——

  《大明城垣》通过窑匠汤和七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写了明代开国初期的历史,写了那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图景,如同描绘了一幅明初社会百态的历史画卷。小说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既真实又生动,没有脸谱化的形象。作者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因此小说中才真正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教科书式的复述。此外,这部小说表现了特色鲜明的工匠精神。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刘旭东——

  我打开小说以后就放不下来,随着人物、故事一波三折,很感动。我觉得小说反映了大明初期的生活状况,从官僚阶层到民间窑匠的生活状况,这是我以前的阅读经验中没有的。其次,我觉得几个人物是活的,汤和七、汤丙、汤满、明月这些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活的。再有,故事是吸引人的。特别是汤满和明月的爱情故事,我觉得写得很成功,小说尾部白玉砖这个章节,我感觉是最好的。这个小说的文风还有电视文本的特色,很多对话就是镜头在切来切去,读起来非常轻松,我想这也是这本小说文字上的特点。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鲁敏——

  陈正荣把镜头对准了南京,寻找南京的元素,讲述南京的故事。我觉得他有一个特点,在地域文化、地域元素和他自己的创作上,有非常精准的对南京硬核文化元素的抓取和呈现。小说里面还有很多技法,比如把沈万三这种真实的历史人物镶嵌到里面,同时还有历史长廊的构建,把工匠的氛围做了很多建构,使之成为流动的历史长廊。祝贺作者写了这么一部很厚重、很扎实的作品。一条建议,我感觉第一章像引子,是作者本人灵感的由头,不见得要列入总的章节中。

  著名作家储福金——

  陈正荣的小说有一种诗的味道,很清楚、很简洁,包括里面的童谣、民谣,都有诗的味道。整个小说情感的追求也有一种诗意。这部小说涉及到政治、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我觉得写得很好,38万字的长篇,这么厚重,又能够吸引人,又保持一种“诗”的味道,能够从头到尾的贯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参加过作者几部作品的发布会,我觉得他都在不断往前走,每一部都比前面要好。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叶兆言——

  陈正荣是现实主义写法和浪漫主义写法两结合。如果再虚拟一下,我们想象出来南京城墙是白玉砖砌起来的,如果小说名字就叫做“白玉墙”,可能浪漫主义更多一点。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史专家程章灿——

  陈正荣这部小说写大明都城的建设史,凸显了一个群体的存在,那就是那些烧窑砖的人,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当中,中国过去士大夫传统实在太强大了,对于很多工匠都不会注意到。我觉得《大明城垣》专门为明代的这一批烧砖的匠人立传,通过这些匠人为南京的城垣立传,通过城垣为城市立传,为整个南京文化立传,这个角度非常好。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编、著名评论家 王振羽——

  《大明城垣》大量内容涉及到了朱元璋的核心团队在建都选址上的反复纠结、艰难决策,尤其是朱元璋在凤阳建设中都的力排众议,耗时费力,酿成中都役作罢工之变,这都是有史可查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是小说家的向壁虚构。我觉得这是一部叙述600多年前的明代城墙沧桑的呕心之作。明城墙伴随历史的淘洗、岁月的沉淀,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防御功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文化活化石,成为一种唤起历史记忆的巨大来源。我觉得,作者态度严谨,是作者打捞记忆、向南京致敬的一部小说。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松——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明代历史、南京城墙建设历史以及明城墙结构颇有研究,历史知识扎实,这样一部涉及明代历史、建筑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小说,我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难以完成的。

  南京出版社社长、著名文史专家卢海鸣——

  南京明城墙这两年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可是南京明城墙的作品基本都是历史的角度、文献的角度来展现的。《大明城垣》这部作品是关于南京明城墙的第一部专题性的文学作品。作品深入浅出,用文学的笔触把南京城墙修城的过程、烧砖的过程,整个历史文化全景式的展现出来,可以说是讲好中国故事南京篇章的一部佳作,是一部虚实结合的佳作。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宗刚——

  小说时空跨度非常大,从庙堂之尊到民间之俗,在不同的时空里面穿梭,语言方面典雅的时候很典雅,除了极个别的过于书面语,但总体处理是很好的,拿捏得当,很干净、很利索,语言功底确实不错。人物对话写的几乎没有穿帮的地方,让人看了之后很佩服。作者心态的松驰,叙事结构的处理,包括对于文史资料的整合,确实体现了资深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文学基本功。如果心理描写再强化一点可能更好一点。

  《扬子江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著名评论家何同彬——

  我觉得《大明城垣》就是在历史想象力上做得非常好。小说非常饱满的细节使得这样一个虚构性的叙事有一个非常稳固的非虚构的基础。我觉得这个小说作为长篇虚构的叙事文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历史当中活生生的人或者说是弱者,或者说是工匠,他们的命运,我们看到城墙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其实背后有很丰富的人性的东西。

  江苏省文史馆员、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 城墙研究专家杨新华——

  《大明城垣》在对南京城墙历史的脉络理清楚了,人物写得非常活。因为历史脉络非常清晰,所以事件的发展就水到渠成、自然顺畅。翻开第一页就产生一种想一直读下去的愿望。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对于取土、烧窑、烧制白玉砖的全过程了然于胸,信手写来。以作家的眼光,发现城墙上的手印,发现城砖上有相互牵连的铭文,进一步研究,深入到城砖烧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还有成砖烧制的工艺传承,这一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

  《大明城垣》这部书的文化意义在于是对于都城文学的重要补充。南大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城市文化丛书,我觉得光有散文来记叙南京这么厚重的文化和历史还不够,还要用其他多种文学形式来描述,《大明城垣》应该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多种体裁、多种形式的历史呈现、文学呈现,对于南京的城市文化宣传太有意义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文化中心主任张黎——

  陈正荣每个创作的发起都是由于一个记者的敏锐性,发现了某一个事件,然后抽丝剥茧,用他的专业性使达到创作的融合。他写历史小说有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深情,历史小说有很多种,我觉得他的创作特色就是切口很小,比如说《紫金草》的切口是一朵南京的野花,《大明城垣》的切口是一块600年前的砖,所以他的历史小说是附于物的,有物的温度的小说,当然物的背后是人,虽然是由小出发,但他写的背景和他的历史感是非常大的。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

  南京城墙的砖铭文信息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砖文信息库,《大明城垣》从铸造南京城墙最基础的元素着手,以小人物来串一些大的历史事件,我觉得选题非常好。这部作品也是在为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助力,也是为城墙文化增光添彩。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研究部主任周源——

  《大明城垣》作为小说创作,非常完美地将大历史和小历史结合起来。南京城墙已经有650多年的历史了,还从来没有一本书从小说的角度对南京城墙进行过文学创作的,这是一部弥补空白的著作。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主席汪政——

  《大明城垣》就像是文学考古,以作家的眼光发现城墙上的手印,发现上城砖上有相互牵连的铭文,进一步研究,深入到城砖烧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南京书写怎样拓宽题材、怎样写细,陈正荣这本小说是一个标志,说明有很多的南京元素都可以进行创作。今天的研讨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非常真诚的研讨会。今天会风也很好,并不是一味的表扬。专家之间不是完全同意,这样就有很多的交锋,可以说南京批评的风气这么好,作为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席我很高兴。

  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

  我对今天各位专家精彩的评说表示感谢!今天有文学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城墙专家对这部书做了充分肯定,对“南京书写”这个概念也提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希望文联、作协好好吸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新时代下怎么更好地写好南京,从什么角度写好南京,这是“南京书写”和南京的作家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表示,当下和未来我们怎么办?陈正荣和他的《大明城垣》,以及众多作家无疑都在朝这个方向一起努力。在这长长的队伍中,叶兆言、程章灿、鲁敏、王振羽等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出版了大量专著,非常感谢大家。当前,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培根铸魂”的要求为根本遵循,挖掘好南京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学之都”的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南京市作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