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雨花》文学奖(2017-2018年度)

(2019-05-20 16:32) 5633758

  近日,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获奖名单揭晓,本届共评出《钟山》文学奖获奖作品11部(篇)、《雨花》文学奖6篇、《扬子江》诗刊奖6组(篇)、《扬子江》评论奖6篇。

  为扩大江苏文学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繁荣发展江苏文学事业,2013年,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江苏省作协设立“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对每两年发表在《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和《扬子江》评论上的作品进行评选。这一由江苏省四大文学期刊评出的奖项,设立以来推介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作家,不仅彰显了刊物的文学品格,对推动我省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第三届评奖,参评范围是2017年-2018年发表在以上四大期刊上的作品。一起来看看本届期刊奖的优秀作品吧!

  本期推出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雨花》文学奖(2017-2018年度)获奖作品介绍。

  今天依然准备了一些特别的赠品,敬请关注。

       评奖情况

  日前,第三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雨花》文学奖(2017-2018)的评审工作已结束,本次评奖以发表在《雨花》2017年第1期至2018年第12期的小说、散文、非虚构作品为参评作品,在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经过初评和终评,共产生6件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已在江苏作家网完成公示

  终评评委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彬彬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朱   辉  《雨花》主编

  何言宏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林那北  《中篇小说选刊》主编

  宗仁发  《作家》主编

  施战军  《人民文学》主编

  顾建平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徐福伟  《小说月报》副主编

  鲁   敏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作协创研室主任

  获奖作品名单

  小说奖获奖作品

  胡学文 《审判日》,2018年第8期

  王威廉 《地图里的祖父》,2018年第7期 

  散文奖获奖作品

  丁   帆 《丁帆专栏:山高水长 》,2018年1至12期

  刘   琼 《姨妈》,2018年第1期

  赵荔红 《立夏》,2017年第9期

  非虚构奖获奖作品

  郭   平 《平沙落雁》,2018年第1期



        获奖作品

  ★  小说奖获奖作品  ★

  胡学文《审判日》,刊于2018年第8期 

  授奖词

  在短篇小说《审判日》中,作家凭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见,通过一场场虚拟审判,为我们构筑起一条通向人物生命存在的心灵隧道,让我们窥见一个乡镇兽医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他目光如炬,不动声色地进入生活的幽微地带,深沉地凝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精神困境,对迷失的灵魂进行冷静观察。作家着力探索现实、伦理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文学叙事的精神担当。

  作者简介

  胡学文,1967年9月生,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河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红月亮》《私人档案》《漩涡》以及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婚姻穴位》《在路上行走的鱼》《命案高悬》《我们为她做点儿什么吧》 等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奖项。

  获奖感言

  为什么写作?写作的意义在哪里?

  不同的写作者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同一个写作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文学也因此而异彩纷呈。但我认为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写作的愉悦。无论什么样的写作者,无论其作品是什么样的风格,无论其在什么时期,都是如此。

  那样的快乐多半是私密的,写下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想出一个绝妙的比喻,那是耕种的喜悦。就如看着野草在拔节在生长,香气袭人,蜂飞蝶舞。或与心中的人物对话,那本来只是一个名字,但当给他注入血液后,他便有了相貌、性格、魂灵,他可能顺从,也可能反抗,也可能与写作者辩论。世上本无此人,是写作者塑造了他。或创造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有阳光有黑暗,有霹雳有闪电,也有风花雪月。那可能是令人向往的世界,也可能是令人畏惧的世界。

  写作可能收获甚多,也可能收获寥寥,但我们愿意写,正如加缪所言: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文学使我们活得更多。

  获奖并非写作的目的,但亦令写作者欣喜。就如长途奔跑,口干舌燥时,别人递过一杯清水,那就是充电,是鼓励。体力略略恢复后,继续向前,内心充满感激。

  谢谢《雨花》把这个奖颁给我,让我在停歇的片刻,回头凝望。我和《钟山》和《雨花》都颇有缘分。友谊是写作者的收获之一,在这方面,我是幸运的。我希望这样的友谊相伴终生。

  王威廉 《地图里的祖父》,刊于2018年第7期

  授奖词

  王威廉的短篇小说《地图里的祖父》,以祖父意外地出现在GPS地图上这件事为发端,将时间和空间并置,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现实与科技进行了充满哲学意味的深入探讨与推演,书写了“后人类”面对的科技伦理困境,并富有前瞻性地提出“科技现实主义”这一命题。通过这部作品,王威廉拓展了科幻小说的疆域,颇具探索意义。

  作者简介

  王威廉,1982年生。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等。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首届“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大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等。 

  获奖感言

  领受一份文学奖,不仅仅是获得一种荣誉,尽管文学的荣誉在今日变得稀薄而愈显珍贵;我想,其中更重要的是一种根植于艺术与思想的认同。

  一部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如何判断它是好的、坏的还是比较好的,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时代像如今这么困难。从文学的不同环节、生活的不同处境中,人们生发出的评价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褒贬都有些极端。我们当真失去了艺术的共识与审美的共鸣了吗?我在长久困惑之后认为并没有。我们只是在这个人类现实转型的时代陷入了更深的孤独,我们想更用力地跟我们的同时代人紧密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形下,并非每部艺术作品都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着力点。艺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永远都是柔软的,是流动的,是鲜活的,是拒绝完成的。我们需要回到文艺作品本身,就像我们必须脱掉铠甲和放下铁剑才能平和地审视世界。因此,作为作者我最感激的同道便是编辑,他们便是脱掉铠甲和放下铁剑的朋友,他们几乎用本能嗅着、嚼着作者的文字,从而得出了好的、坏的还是比较好的结论。每个人的口味自然有差异,淮扬菜跟川菜肯定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味蕾的判断。味蕾是整体,是融化,是缓慢,是丰富。味蕾不需要着力点,或者,味蕾本身就是巨大的力。

  《雨花》杂志对我便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我的不成熟的作品在他们的味蕾分析中无所遁形,但我猜测,他们还是从中发现了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便是一个作家对于世界的放胆探索。因此,这是一种鼓励,而远非加冕;这是一种认同,而远非认可。

  是的,更好,在文学味蕾意义上的更好。

  也在文学味蕾的意义上,感谢《雨花》众师友以及评委老师。


  ★ 散文奖获奖作品  ★

  丁  帆 《丁帆专栏:山高水长 》,刊于2018年第1-12期

 

  授奖词

  作家通过《先生素描》系列散文,对其一生中经历的传道授业的老师们进行追念和回望。他执一支精妙画笔,以丰富的细节和翔实的史料为支撑,为我们摹画了一幅幅神采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卷。文章见心见才情,是至情至性的肆意书写,亦是考据扎实的历史追溯;见性见风骨,是对先生们高风亮节的深情仰望,亦是对“知识分子”这一称谓群体回归的热切渴望。

  作者简介

  丁帆,学者。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1979年以来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百余篇,有《中国乡土小说史》等著作三十余种。 

  获奖感言

  “龙喷雨花天作瑞”。《雨花》作为江苏的老牌文学期刊,六十多年来秉持自已一贯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刊发了大量的好作品,也培养了许多优秀作家,作为一个散文创作的业余写作者,能够获得《雨花》文学奖,是本人意外的惊喜,亦是我创作生涯中的莫大荣幸!感谢《雨花》杂志社的抬爱和鼓励,吾当更加努力,不辜负你们的殷切期望。

  刘  琼 《姨妈》,刊于2018年第1期

  授奖词

  刘琼的散文《姨妈》,以“姨妈”的三次婚姻为切入口,书写一个中国女性大半生的命运遭际,亦让一个家族的百年沉浮跃然纸上。作家以平静从容的叙述笔调,直抵生活和历史的双重现场,展现人情冷暖与世事沧桑,以及特殊时代下的人伦道德。她的书写,用语如璞,至诚至善,却又深沉宏阔,蕴藉厚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书写。 

  作者简介

  刘琼,博士,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副刊奖、《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奖项。著有《聂耳:匆匆却永恒》等专著。

  获奖感言

  每个文本都有目标受众。《姨妈》最初是写给我其时才十四岁的孩子,我想通过文字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亲人,记住一段时光。我坐在电脑前,他站在我身后,第一个读者是他。刚写两段,孩子抗议说不好看,于是,我恍然大悟,一下子找到了叙述语气。后来有朋友说是边开车边读完全文,并记住了所有细节。我在心里默默感谢孩子和他最初的抗议。

  的,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表达,我确实用它来调剂平庸的人生,来怀念易逝的生命,试图来对抗这日益碎片化的生活。但所有的文字,哪怕它是我写的,当它发表出来的时候,它就具有了公共性。因此,我特别希望它有读者,有碰撞,有知音,我能由此体会到交流的快乐,能排遣一点点孤独,能被理解,哪怕是丝毫,也是巨亮的光。人要过有光的生活,无论他(她)在哪个阶段。

  因此,要感谢编辑的宽大,感谢读者的阅读,尤其要感谢评委的抬爱。你们让我对自己的文字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应该多写,写得更好。

  赵荔红 《立夏》,刊于2017年第9期

  授奖词

  赵荔红的散文《立夏》以柔美生动的景物描写开篇,在其中穿插着作家关于文学、历史、亲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使人徜徉其中,如临其境。文章构思精巧,情思舒展,表达诗性睿智,淳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赵荔红,现居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分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现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作品发表于《十月》《花城》《上海文学》等刊物、收入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意思》《情未央》《世界心灵》,随笔评论集《回声与倒影》,评论集《幻声空色:赵荔红电影札记》。 

  获奖感言

  我的获奖散文是《立夏》。如今正好是立夏时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的传统时间,是循环往复的,寒极回暖,冬去春来,就像一棵大树,枝叶生生落落,树干则越来越强壮。如果说四月是女性的,阴柔的,未定型的;紧接而来的五月,则是男性的,阳刚的,立者正也,夏者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五月,一切都竖起、挺立,力量回升,血脉扩张,万物已悄悄做成了胚胎,一切都在生长、壮大。

  到南京来领奖,感到非常荣幸。这个伟大的城市,曾是许多朝代的首都,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历朝历代,多少文人骚客流连于此,多少诗词歌赋赞美过凤凰台、石头城,多少文章抒写过秦淮人家、金陵子弟?就是当代诗人作家,也云集于此,其中不少是我效仿、学习的师长同道。能在文气如此鼎盛的地方领奖,是我的荣幸,也由此心生惭愧,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

  进行散文写作十来年,我一直奉行这样的创作理念:散文写作,她是修辞,但不仅仅是修辞,她是贴着大地的行动,是抒写生命、追求美善的实践;散文写作,具有最大的包容性,除了韵文之外,可以使用一切文体,日记、童话、历史、笔记、小说手法,等等,都为散文所包容。而我的散文创作,追求一种高于云朵的轻灵,但她必须扎根于生命的土壤;追求不确定、敞开的文字运动,但其间有诗性的、想象的秘密连接;追求率性直情的表达,但文字要古朴而有余味,好似水墨画的留白;追求感性的呈现,但须有诗与思的深度;追求自由出入典籍、信手拈来知识,但不堆砌文献,而致力于呈现精神内涵。虽然我的写作还远远不够,但我会如西西弗斯,反反复复去推“散文”这块大石头。

  感谢《雨花》杂志发表、推荐我的文章,感谢各位评委的鼓励。感谢那些经典书籍、先贤学人的日夜陪伴,感谢同道友人的阅读切磋。尤其感谢我的父母、逝去的爷爷,是他们滋养、培育我一颗质朴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最后感谢我的先生,是他鼓励我创作,维护我的心性,提高我的格调,同时,无论艰苦喜乐,都和我在一起。

  我祈愿,我的文字,能如“紫金”一般高贵典雅,如“雨花”一般潇洒自由。


  ★ 非虚构奖获奖作品  ★

  郭  平 《平沙落雁》,刊于2018年第1期

  授奖词

  郭平在非虚构作品《平沙落雁》中,将斫琴名匠单卫林的成长迁徙之路、人生选择和他对于理想的坚守娓娓道来,气韵雅致饱满,况味宁静悠远。作品既是写人,也是写琴,既写出了“人间的烟火、悲欢的交集”,也写出了“超然物外的潇洒、清淡闲远的愉悦”。作家下笔如抚琴,飘逸洒脱,浑然天成,既见斫琴者精神履历,亦见作家本人的志趣与性情。

  作者简介

  郭平,196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著名古琴演奏家。著有《后来呢——郭平小说选》《巴厘巴厘——一个中国人的三十次巴厘岛之行》《没有封面的诗集》《古琴丛谈》《魏晋风度与音乐》《投降》《鸿泥阁藏瓷》《印尼叙事》等多部作品。 

  获奖感言

  我的写作,主要形式是小说,偶尔也有一些评论类的。相比而言,虚构的写作更让我着迷。大概,这种写作会更多地面对“新”的事物,它不是对既有经验的纸上模拟,会见到更多的东西,有更大的创想、思考空间。

  我们其实都活在一个个的主题里,别人创造的主题,我们自己选择的主题。这在成就我们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小说令我着迷,主要是想把这事想得明白一点。好像只有虚构之作更适合进行这样的探究。至少,长于想像和创造的小说写作可以给我自己一个腾挪之地。

  这次获奖作品《平沙落雁》是非虚构之作。这样的作品我以前从未尝试过。写完了,也不像写完一篇小说那样痛并快乐着。好像不太带劲,似乎还没怎么用劲,篇幅字数已经到了。这种轻松之得,可能是因为我太熟悉文中的主人公了,多年的好友,共同的爱好,几乎不用任何采访就可以完成叙述。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写他的生活痕迹也是在写我自己的生活痕迹。

  我意识到,生活中我们选择各个主题活着的情形远比虚构写作中的人物进行选择来得普通平凡,却也来得震撼。因为,这一切都是真的。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学习强国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化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腾讯文化 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 我苏网 新华报业 四川作家网 《钟山》杂志社 中国作家网 新华网副刊 新华网图书频道 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诗歌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作家网 广东作家网 作家网 北京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中国艺术批评 中国文联网 浙江作家网 上海作家网 苏州文学艺术网 湖北作家网 辽宁作家网 河北作家网 中国诗词学会 海南省作协 陕西作家网 江苏文化网 钟山杂志社 张家港作家协会 江西散文网 中华原创儿童文学网 福建作家网 凤鸣轩小说网 百家讲坛网 东北作家网 四川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