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卞之琳诗学专题研讨采风创作活动”在海门举行。此次活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南通市委宣传部、海门区委主办,扬子江诗刊、海门区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海门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云南省作协副主席雷平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梵,《扬子江诗刊》原副主编晓华,《雨花》副主编育邦,《青春》主编李樯,《扬子江诗刊》特邀栏目主持语伞,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蔡忠,南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华,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静,海门区副区长王瑊,海门区文联主席徐新以及李长瑜、王明法等省内外诗人,临江镇相关领导,海门文化艺术界的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等40余人参加了专题研讨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海门区副区长王瑊主持。
黄静在致辞中说,卞之琳先生作为新月派和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一大批诗歌瑰宝。她强调,海门将以对卞之琳的诗学研究为契机,努力打造“中国歌诗传承中心”城市品牌,宣传普及诗歌文化,广泛开展诗歌教育,培育壮大诗歌创作队伍,营造爱诗、读诗、品诗、写诗的浓厚氛围。
蔡忠向参加本次活动的作家、诗人们表示欢迎,他表示这次以卞之琳先生冠名的诗学研究和创作活动,是持续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守正创新、文艺为民目标和加快培养诗歌队伍的生动实践。他期待各位作家、诗人把眼光和笔触对准南通、对准海门,从灿烂的江海文明中传承文脉、汲取营养,与美好的山水人文之城双向奔赴、幸福相拥。
郑焱在讲话中强调,举办卞之琳诗学专题研讨采风活动,不仅是对卞之琳诗歌艺术的一次理论探讨,更是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写出具有时代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诗歌实践。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海门区委和区委宣传部更加重视“卞之琳”这块文化招牌,推动海门与全国诗歌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希望作家、诗人们在海门采风期间多走走、多看看,以海门为窗口,全方位感受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诗歌力量。
启动仪式后,大家参观了卞之琳艺术馆。
2024年度扬子江笔会同时在此举行。本次笔会对谈嘉宾由陈先发、雷平阳、何言宏、杨庆祥、黄梵、李樯组成,主题为“从源头至曼衍——中国新诗早期状貌对当下发展的影响”,并特别以卞之琳诗歌为研讨重点。
笔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何言宏主持,他借袁可嘉等研究者的观点指出,卞之琳是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他的诗歌和现代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陈先发强调两点:一是卞之琳重视语言智性,这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转折意义,是诗学理念的重大更新;二是卞之琳受艾略特等影响,打破个人化写作的束缚,重视对传统的承继。并且,这两点在当下诗歌创作中仍然具有启示性。雷平阳则从另一方向指出,卞之琳诗歌等中国新诗早期作品虽然曾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审美新向度,但是对于“60后”一代诗人而言,更具震撼力的影响来自西方诗歌。他还认为,中国本土民间文学对新诗亦有很大影响,比如澜沧江一带流传的歌谣尤其佤族古歌即成为自身诗写灵感的重要来源。
下半场由李樯主持,他指出,卞之琳一代诗人的创作已经形成中国诗歌新传统。黄梵亦强调两点:一是卞之琳诗歌的在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时代加诸个人的撕裂感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意义;二是卞之琳诗歌前后期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不仅在卞之琳一人身上发生,而且在许多与之同代的诗人身上皆具共性,这值得深究。杨庆祥则坦言,包括卞之琳作品在内的中国新诗至今尚处于过渡期,我们应当有这种历史自觉,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的诗写没有价值,反之,需要更进一步解读和阐释。就卞之琳诗歌遗产而言,被关注得还远远不够,倘若仔细研究,将对中国新诗产生巨大新价值。笔会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达成求同存异的良好效果。
应邀来海的作家、诗人先后参观了江海博物馆、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中国叠石桥家纺博物馆及叠石桥三期工程。通过对海门的文化考察,作家诗人们对兼收并蓄、崇德尚学的海门本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大家表示,将用手中的笔,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将海门的沧桑巨变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