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良:喜上“高地”登“高台”——为《歌风台》百期华诞而作

(2024-04-23 10:14) 5997567

  如果说沛县是一块文学高地,《歌风台》便是这高地上的一方高台。这话好像还没说到位。干吗如果呢?真真切切,沛县就是我心中的文学高地;《歌风台》就是我眼中的一方高台。这是我2015~2016年以作家身份挂任沛县人民政府顾问期间,凭自己的亲见亲闻作出的判断。

  说沛县是块文学高地,有数据为证。目前,在沛的中国作协会员有15名,省级会员78名,市、县级会员数量更为可观。近十几年来,沛籍作家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的作品每年都有一二百篇之多,2023年更是达到了三百多篇。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的8名徐州获奖作家中,就有2名是沛籍。另外,沛县还有一大批热爱文学的煤矿作家,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6多名作家,白丁、黑马多次获得全国煤炭系统“乌金奖”。2022年,沛县又成为徐州第一个获得“文学之乡”殊荣的县。

  沛县之所以能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高地,除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外,今人重视文化建设更是重要原因之一。历届县委、县政府,不仅给予了文学艺术按自身规律发展的空间,还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年都将文学活动、文学刊物的出版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为了鼓励文学创作,助力文艺发展,县政府还于2018年设立了“歌风文艺奖”,对加入省级以上文艺团体、获得省级以上文艺奖项,以及发表作品、出版著作的作家、艺术家给予不同额度的配套奖励和资金补助。在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真金白银的加持之下,坚持出刊的有《沛县日报》歌风台副刊,还有《歌风台》《大风歌》《汉文化研究》《微山湖研究》《歌风诗刊》等文学、文化类期刊。当然,我最想在这里说说的,还是《歌风台》。

  《歌风台》是沛县文学创作团创刊于2008年的纯文学期刊,迄今已出99期,马上就将是它的百期华诞。真是可喜可贺!

  赴沛挂职之前,我即有缘结识了《歌风台》。挂职期间的频繁互动,缘分也愈益加深。

  与《歌风台》的缘分,始于我与宋传恩先生的交往。十多年前,由于工作繁忙,我只能偷闲写点小文章。又由于多年疏离文坛,我甚至不知稿子该往哪里投。朋友说可以投给《歌风台》,还说:“宋传恩你知道不?《歌风台》就是他编的。”

  作品在《歌风台》刊发后,我才见到了宋传恩。初见他时,仅那一米八六的身高,就惊得我不敢与其并肩。此前,我对宋传恩的了解渠道有两个,一是听朋友介绍,再就是媒体上的零散信息。见面以后,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就更加吃惊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有小说集《绿水悠悠》在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截至目前,他出版的个人专著已有8部。他不仅是全县第一个出专集的作家,也是公认的沛县乃至徐州文学圈内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在沛县的文学圈里,我认识的也有几个。但我挂职上任第一天的第一个电话,却打给了宋传恩。听说我来了,他说:“好,我招呼文友给你接风。”

  次日晚,接风宴设在老沛城玲珑酒馆。沛县文学创作团团长朱广海首席,宋传恩外,另有诗人丁可等十人在座。座中有几位新朋友,宋传恩便为我一一介绍。然后共同举杯,算是接纳我为创作团的“新兵”了。

  其后的两年,由于频繁互动,了解逐渐加深,合作也愈加愉快。回头看看,还真的携手做了几件有益于沛县文学发展的工作。也算我为这块文学高地添了一小把土。

  宋传恩是沛县文学创作团的秘书长,又是《歌风台》杂志的执行主编。我来沛县挂职,除了采风学习之外,凡与文学有关的事,都在我的工作范围,因此,也就有了与宋传恩频繁交往的因由。

  那天的接风宴上,话题自然围绕文学展开。我也因此对沛县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坚定了我对“沛县是一块文学高地”的判断。通过进一步采访,特别是与沛县文联及作协领导的专题座谈,以及对宋传恩的专题采访,我以一篇《高地漫笔——沛县文学创作现场扫描》的报告文学,与沛县文学界作了一次最为积极有效的交流互动。

  随后的互动就更频繁了。组织徐州市区作家、评论家为沛籍作家写评论。组织开展市县作家联合采风、作品研讨、送书下乡及诗歌朗诵会等。这些活动,大都是与创作团合作,依托《歌风台》,并与宋传恩协商一致后开展的。其中最值得一说的,便是“丁可诗歌朗诵暨研讨会”。

  诗人丁可是沛县创作团副团长,数十年扎根泥土,呕心沥血,创作发表了大量好诗妙文。他曾获《人民日报》诗歌征文一等奖、《诗刊》社优秀诗文奖、《星星》诗刊“红娇子”奖(第一名),以及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奖、江苏省“我的梦——中国梦”诗歌一等奖等几十个重要奖项。这无疑是沛县这块文学高地上最为亮眼的存在。但我以为,他的诗歌成就与他在诗坛上的认知度明显不符。用周梅森先生为《丁可诗选》所作序言中的话说:“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已经被遮蔽得太久、太久了……”于是,我便萌生了要做点什么的想法。便与宋传恩等人进行深入探讨,并向县委宣传部及市作协和县文联领导汇报,成功举办了“丁可诗歌朗诵暨研讨会”。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副主席周梅森,徐州市作协主席王建,以及县委、县政府、县人大主要领导及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还有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授3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并与各界群众近千人共同欣赏了丁可的诗歌朗诵。

  除了积极合作、携手开展文学活动外,《歌风台》对我的厚爱,以及宋传恩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也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沛期间,我修改完成了长篇小说《大爆临界》。小说出版后,获得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小说修改期间,我把书稿送请宋传恩征求意见。原以为他可能会大致翻翻,再见面简单聊聊。岂料他还真的认真看了,而且,还写出长达两千字的书面意见。从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语言,以及叙事节奏、细节处理等诸多方面谈了他的看法。这让我感到了他的真诚。他不是一味地说好话,而是开诚布公,有啥说啥。比如,他说:“对于不该写的东西,作者却写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烦;而需要淋漓尽致地去表现的东西,反而被他忽略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在大环节的跌宕起伏上,会让人感到缺乏鲜活的、有表现力、有内涵、有意味的细节。”除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甚至还建议我让“孙麻绳”这个主要人物早一点出场。这些意见,对于我修改完成这部小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挂职结束后,我据挂职期间的见闻、体验,创作了非虚构散文集《田野上的歌谣》。书稿发给他,他不仅提了意见,还积极推荐出版。他的意见,使我对书中的具体问题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他的推荐,使我在书稿出版时也省去了许多麻烦。

  退休之后,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步入有更多时间从事文学创作的转折时期,又有幸被派往沛县这块文学高地挂职。这既丰富了我的生活积累,也使我的生命有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更加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我登上了沛县这块文学高地,置身心于浓郁的文学氛围之中,并一次次登上《歌风台》。

  结束挂职回来,高地上的风光、人影、歌谣、气息,依然频频入我梦中。重上“高地”,再登“高台”,正是我此时此刻最殷切的期盼。

  杨刚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徐州市作家协会顾问、沛县人民政府顾问(作家挂职)。文学创作40年,发表作品百万字,出版专著7部。长篇小说《大爆临界》获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载《歌风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