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河:夜游时,听凤城河低吟浅唱

(2023-01-13 10:03) 5979919

  也许是生长于平原水乡之缘故,在我心底,始终对高山峻岭、江海大泽有一种崇敬和想往。置身于辽阔平原,望着那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春风里起伏荡漾;望着那秋天蔚蓝色的天空下滚滚的稻浪;望着那野藤般乱缠的河汊和河汊上撑着小船悠然而行的乡亲,我总是扼制不住心中的念头:那崇山间,那大海上,该有怎样的景象和人物呢?!

  我无端地觉得那浩淼的大海上,一定有仙山琼阁存在,一定有美丽动人的仙子。这些自然是年少时,那一册册童话带给我的想法。

  坦率说,对于大海有一点真切的认识,则是缘于一个外国人的一篇文章。“在苍茫的大海上,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不错,是高尔基的著名散文《海燕》。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像我这样生长于平原水乡的孩子,绝大多数是从这篇文章里认识大海的。尽管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述的是海燕。

  有了走南闯北的经历之后,倒是见过一些大泽名川,其中自然包括大海。进入我笔端的就有昆明湖、千岛湖、西湖、太湖,有丽江、漓江、澜沧江、长江......点来点去,似乎没点到大海。

  尽管平日里,亲近海的机会并不多,但在台湾、在海南、在深圳,到还是有了让我亲临大海、投身她怀抱的幸运。望着那蔚蓝色的海水,蓝绸缎一般从脚下铺展开来,一直铺向遥远的天边,是如此广博,如此辽阔,如此浩渺,怎不让人胸中浊气尽吐,心旷神怡,胸襟更加开阔呢?当道道巨浪从水天相连处滚滚而来,发出惊天的轰鸣,矗起座座浪峰,在相互迅猛的撞击中绽放成晶莹洁白的花朵,是如此雄悍,如此激扬,如此澎湃,怎不让人弃俗务中之萎琐,心中豪情顿生,血气更刚呢?我知道,仅凭我如此初浅的与海接触只能了解海真实面貌之万一,多种自然环境下,海会有多种不同的状态,而观海者年龄、心境的不同,也会见到不一样的海。我之于海,多数时候只能存在于想像中。

  其实,现在看来,我对大海的想往倒不是无端的。宋朝一个叫范仲淹的人,在我的家乡做过官,他在做官期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海堤。据说,那时的先民们年年受海潮侵害,于是范仲淹叫人用稻糠撒于海中,海水退潮后留下稻糠附着的蜿蜒曲线,范仲淹便下令组织民工沿此曲线修筑海堤。同时,将海堤之外的人家全部搬迁堤内耕种生活。由于海潮涨到海堤就会退回,所以海堤便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人们终于摆脱了年年修堤,年年堤毁,年年受淹的厄运。家乡人为了表彰范仲淹的功勋,就把这条海堤叫做范公堤,一直叫至今天。

  原来,我的先民们都是在海边生活的。如此一来,泰州被称之为海陵便理所当然了。海陵,顾名思义,乃海边高地也。当我置身于凤城河畔那座重建不久的望海楼前,观赏着这座二层加平坐,楼高32米的宋式建筑,眼前仿佛映现出雄雄战火,浩浩呐喊。自南宋绍定二年起,望海楼在一次次的战火中涅[般木,上下结构],其间,张士诚和他那帮农民兄弟们的滔天呼嚎,可谓是震荡江淮,也深深打动了我的先贤施公耐庵,而后有了传世之作《水浒传》。

  登斯楼,东眺桃园,南观百凤、百龙二桥,西瞰文会堂、文正广场,令人神思荡漾。文正广场中央,那尊范仲淹的雕像,颇为引人。真是亏得有吴为山之妙手,让范公飘逸之神韵得以再现。但见他老人家神采奕奕,长衫飘拂,似乎在吟咏着《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中的佳句呢:“......诗书对孔周,琴瑟亲羲黄。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这“君子不独乐”一句,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句,难道不是一脉相承么?

  十多年前的一个五一节,泰州市民迎来了凤城河景区的正式对外开放。我很是为同邑之人多了一处游玩之所而高兴。毕竟,泰州城区可供人们休憩放松的所在还是少了些。

  更让我高兴的是,就在凤城河景区开放的当日,我接到任务要在景区接待著名的词作家、剧作家阎肃老,他老人家是应邀来泰采风的。

  图为作者与阎肃在省泰中古银杏树前留影

  说实在的,我个人对阎肃老不仅景仰,更是从心底充满感激。诚然,他创作的歌剧《江姐》《党的女儿》,还有《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等一大批军旅歌曲,以及红遍大江南北的京味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等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最是那英首唱的那首《雾里看花》,却原来是为了央视“3.15”晚会“打假”而创作的,真的让我大感意外。不信请看阎肃老的歌词——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 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

  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真 哪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这里有一句“打假”吗?当然没有。可用在“3.15”晚会上贴切吗?当然贴切。这首《雾里看花》,写得堪称精妙。我每次听那英略带沙哑的演唱,都会对这大千世界,对自己的人生际遇,生出许多感概。

  2008年,被誉为中国奥运年,尽管这一年发生了灾难性的汶州地震。乘着上一年与央视成功合作《欢乐中国行》大型演唱会,我热情高涨地做起了“奥运主题歌会”的策划,指望着“让北京听到泰州的呐喊与祝福”。谁曾想,北京奥组委给出的演出函复上,那枚红彤彤的大印,竟然是假的。读者诸君,恕我眼拙加愚钝,再怎么让我脑洞大开,我也不会去想北京奥组委的章是假的!为了这方假印,那一年把我折腾得够呛。所好的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场“奥运主题歌会”,虽然在国家某部委挂上当年“侵犯奥运知识产权十大案件之首”,我还是进京申诉,几经周折,顺利化解。当其时,我是多么盼望自己有一双“慧眼”啊!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阎肃老,让我感激他,想亲近他,是因为他为我家乡写了一首悦耳动听的歌。由他作词,孟庆云作曲,谭晶演唱的《梦水乡》,让我这个兴化人每每听及,都心生暖意。

  “笑望海光月,轻叩板桥霜。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万亩荷塘绿,千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我的甜美故乡。”在阎老的笔下,我的家乡既是如此具像,如此真切,又充满了诗情,充满了画意,再加之年轻歌唱家谭晶饱含深情、委婉细腻的演唱,真的让人如入梦境,如痴如醉。能参与接他老人家,让我好不开心!

  2008年5月,阎肃应邀来泰采风。图为他在省泰中观看校史陈列馆

  那几年,阎肃老的忙碌,虽不及赵本山所言“地球人都知道”,也是全国歌迷、体育迷都知道的了。第十三届青歌赛颁奖晚会上,我是领略了阎肃老幽默风趣、慈善平和的风范;奥运倒计时一百天晚会上,又见到他老人家的身影……这不,他要亲来泰州,为凤城河写歌呢!

  夜游,被安排在晚饭之后。阎肃老及其夫人一行在我们陪同下,从水榭码头上船,乘坐凤城河一号游船。宽敞的游船,金碧辉煌的色调,并没能引起阎肃老太多的关注。倒是游船茶桌上放置的两样小食点吸引了他。一种是泰州当地极常见的嵌桃麻糕,一种为泰州民间作坊所制丝光薄荷糖。

  泰州民间有给人送礼“三件头”的说法,这“三件头”,就是“麻饼”、“麻糕”、“香麻油”。这与人们口头常说的“泰州三麻”,完全是一回事。无论是“三件头”,还是“三麻”,当中所说的“麻糕”,便是泰州嵌桃麻糕。

  泰州嵌桃麻糕早在清代就颇负盛名了。相传泰州城最古老的茶食作坊“九如斋”老板花云斋,得知泰州北城门外天滋庙年逾八旬的老僧爱吃麻糕和核桃,于是灵机一动,将核桃仁嵌入芝麻粉中烘烤,试制成了酥脆香甜的嵌桃麻糕,深得天滋老僧的喜欢。久而久之,天滋老僧的这一喜好,亦为民间所熟知,于是民众们争相仿制花云斋师傅所做的嵌桃麻糕,来天滋庙烧香拜佛时,则必给天滋老僧带上这嵌桃麻糕。如此一来,倒将“嵌桃麻糕”这样一道花云斋师傅偶然所得之小点,得已不断推广普及,逐渐变成了普通百姓之最爱。

  泰州丝光薄荷糖,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抽丝”工序,让糖体本身似有“银丝”镶嵌,故而得名。刚出模的薄荷糖,金黄色的糖体上嵌有闪亮银丝,玲珑剔透,色泽诱人,丢一粒嘴里,细细品啧,丝丝香甜之中,弥漫着满口的清凉,整个人顿时也变得清爽了许多。有民谣为证:一粒丝光薄荷糖,生津润喉又清凉。金身银丝甜又爽,老少皆宜尝一尝。

  老人家喝着盖碗茶,品尝着当地民间小食点,连连点头,“不错,真的不错。”

  导游小姐在阎肃老品尝民间食点的当口,不时向他老人家推介沿途的景点,这才让他把注意力从船内转向船外,听夜幕下的凤城河低吟浅唱,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

  凤城河景区以“传承历史文化”之理念,在望海楼、桃园景区之中,汇集了泰州历史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中间,以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陈庵完稿《桃花扇》之景而建的桃园,以祖籍泰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之生平而建的梅园,以寄托对泰州先贤、一代评话宗师柳敬亭先生之怀念而建的柳园,引起了阎肃老强烈兴趣。这桃园、梅园、柳园,三园一线,构成了泰州颇具特色的“戏曲文化三家村”。徜徉其中,宛若行走于中国戏曲文化长廊。

  游船缓行,我们于粼粼波光中,时儿有《游园惊梦》之昆腔飘过,吴侬软语,咿咿呀呀,“杜丽娘”与“柳梦梅”长袖频舞,妙曼迷人;时儿有《贵妃醉酒》之京韵传来,婉转典雅,九曲回肠,那“杨玉环”行腔细腻,体态华美;更有那泰州古乐,《凤城雅韵》《梅花三弄》等一曲曲经典,尽显丝竹管弦之妙,时儿轻柔,时儿刚烈,有了直抵人心之魅力。

  再观高高耸立于夜幕之中的望海楼,楼身金光闪闪,通体辉煌;楼下水光潋滟,倒影可见。此时,黑夜倒成了一名剪影高手,它就着楼的轮廓,完成了一幅精妙之作。

  “漂亮,太漂亮了,”阎肃老赞叹着,转而对我们说:“我原以为凤城河,就是一处自然风景,没想到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当游船经过一座现代气息极浓的拱桥时,他又被勾勒桥梁的轮廓灯所吸引。在他看来,如此流畅的线条,有如一首动听的歌,且这首歌在如此古老的望海楼、文会堂上空唱响,依然如此和谐,如此相融,真是美之极,妙之极。

  这次陪阎肃老夜游凤城河之后,我曾去他老人家府上拜访,就为泰州凤城河写歌一事当面详谈。因为几年前,他为我老家兴化所写的《梦水乡》,可谓是好评如潮,得到了百万兴化人民的认可与喜爱。他也因此被授予“兴化荣誉市民”之称号。据说,提笔进行《梦水乡》歌词创作之初,他老人家尚未实地考察过兴化。

  创作实在是件颇为奇妙的事情。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而写出了名闻天下的《岳阳楼记》,虽然他“忧乐观”的种子,早在写《岳阳楼记》23年前,就已在泰州种下;当今阎肃老在足印踏上我家乡的土地之前,就已写出了贴切悦耳的《梦水乡》。

  如今,请他为凤城河写一首歌之愿望,是没办法完成矣。虽然,阎肃老其后不止一次来过泰州,也不止一次实地游览考察过凤城河,却没能拿出令他自己满意的词作。

  他老人家于四年前辞世,人间再无阎肃老,惟有经典传后人。当年他为凤城河景区题写的“海内名家,尽入一望”八个字,则愈显珍贵了。

  这看似平常的八个字,意思贴切易懂,却暗藏玄机。细心者,不难发现,这八个字中字尾和字首正好组成“望海”一词,扣凤城河主景“望海楼”,含泰州人“今古如一”的望海情节,真乃平中藏奇之笔。遗憾的是,善用奇笔的阎肃老终究未能为凤城河创作出一首传之久远的歌来。

  细细想来,阎肃老也好,孟欣导演也罢,还有像洛夫先生、勒克莱齐奥先生等诸多文坛大家,他们在凤城河所留下的美好,早已融入一城河水之中。有心的读者朋友,请你到泰州这个“幸福水天堂”来吧,夜游时,听凤城河低吟浅唱他们的故事。(刘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