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张新科:把这种传承担当继续下去

来源:新华日报 (2022-04-13 09:20) 5968574



  主持人:张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新华日报融媒体的采访。我们知道您在担任徐州工程学院校长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长达45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是这本《苍茫大地》,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创作的源头是什么呢?

  张新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个公祭日。他提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希望江苏省委能通过雨花台这样一个典型的教育基地,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江苏省委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就组织编写了两套丛书,一套书是雨花英烈事迹的汇编,另外就是一部长篇小说。接受任务以后我就开始启动这项工作,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工作真正地做起来是非常艰难的。

  主持人:两年的创作经历,您有怎样的感想和感受呢?《苍茫大地》跟您以往的作品创作有哪些不同呢?

  张新科:接到任务以后,我就购买了大量的有关雨花英烈的书籍。另外,最重要的我带着我的写作团队到雨花台去查询相关的档案资料。从那以后,就用了两年的时间,除了查看雨花英烈的相关档案、相关书籍,还有带着团队就到上海、到北京、到广东、香港、还有台湾,去了很多趟,收集他们的成长的素材,去瞻仰,去参观他们工作过的地方,摸清了他们成长学习的经过,直至到最后牺牲的经过。特别是我创作的《苍茫大地》选取的主人公许包野。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又特别英俊,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是我们党第一位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人,33岁就担任江苏省委和河南省委的书记。为了摸清他个人的相关背景,我又先后去了德国、法国、奥地利、莫斯科,还有香港这些地方,基本上沿着《苍茫大地》主人公许包野的足迹走了一遍,通过去查询他在相关国家、相关地区的学校学习的经历、工作的经过、对许包野这个主人公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德国,许包野一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学习的时候,他的成绩就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后面又到奥地利留学,到苏联去接受理论的培训。在苏联培训期间,我看了一下他的亲手填写的档案,他的外语,比如德语、英语、法语和俄语都是优秀的。在同期青年人当中,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能走上革命道路,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党选择道路的正确,他本人选定的信仰的这种道路的正确。所以说在这些大量的素材,实地考察采风的基础上,创作这样一部小说,跟我原来写的其他类型的小说就不一样了,这些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上,在我们过去看的电影、电视剧里都看到过他们的原型,通过这一次创作,通过调研,实际上是对我个人的一个再教育,一个再提高。

  主持人:《苍茫大地》这部作品先后被改编成了话剧和京剧,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那么想问一下您对青年学习雨花英烈精神有哪些建议?

  张新科:《苍茫大地》这部45万字的长篇小说出版以后,很多人都读过这部小说,包括许多青年大学生。小说发行以后社会反响比较大,有三个单位把它拍成了不同的剧种。徐州工程学院把它改编成了话剧,江苏长荣京剧院把它改编成了京剧《鹤舞云天》,还有广东的潮剧院,把它改编成了潮剧《许包野》。特别是在许包野老家汕头澄海上演这部潮剧的时候,几十位认识许包野和他夫人叶雁苹的观众,拉着演员的手堵在门口不让走,泪流满面。那个场景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新,非常感动。所以说像这些文学作品,这些红色题材的作品在发挥它的红色传承教育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青少年来说,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说,纸质书的阅读是一个方面,假如能改编成他们喜闻乐见的,他们能参与其中的这种话剧、电视剧,或者其他形式的话,代入感更强、更生动,更形象,学生的参与性也更强,他们更乐意。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如果能选取合适的方式,合适的形式,合适的平台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一点。

  主持人:张主席您未来两年的创作计划能不能小小为我们透露一下?

  张新科:我创作完《苍茫大地》以后,先后又创作了三部描写江苏和我们国家历史人物的红色基因的长篇小说。今后两年的话,重点准备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写新四军,另外一部是写运河支队的,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战斗经历以及胜利和喜悦。我要把它们写出来,这样来传承江苏的红色血脉。

  主持人:在我们今天的采访尾声,能不能邀请张主席给予青年一些寄语和希望呢?

  张新科:那个年代沉淀凝聚传承下来的为民族,为国家那种敢担当、善作为的核心要义不会变,在新的时期应该继续发扬。真心希望年轻人多读书,多了解,多学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把这种传承担当继续下去,为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做出新的贡献。

视频出品:新华日报社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