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胸中万朵紫金花:冯亦同

(2021-02-25 11:33) 5959630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作家冯亦同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冯亦同

  冯亦同,笔名叶彤,江苏宝应县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散文家、传纪文学作家,曾任南京市文联委员、南京市作协副主席、顾问。

  1941年10月,冯亦同出生于扬州柳堡,父亲冯立生毕业于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抗战时期学校解散,冯立生拒绝了汪伪政权函邀,决定教育救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培养出了大批有文化有作为的学生,虽然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但是在冯亦同心中,父亲的形象一直温润着他的心灵。

  在成长过程中,外祖父的影子也无处不在。曾经是秀才的外祖父,在科举制度废除后,进入了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习,之后赴日本留学。外祖父的渊博,父亲的正直,母亲的柔和……家庭对冯亦同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59年,冯亦同从江苏省扬州中学毕业,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度过了四个春秋。南京是冯亦同的启蒙地,对这个六朝古都、文化名城,他一直充满了想象与向往。在这里,他结识了尊敬的师长、志同道合的学友和人生的伴侣,1961年冯亦同在《新华日报》发表处女诗作《在宇宙的大街上》,正式开启他的文学之旅。

  大学毕业后冯亦同被分配到南京九中任教,和很多当地的教师、干部、知青、农民成了好友。他的《紫金花》《台城柳》《草根族诗抄》《狗尾草集》等作品,就是这一阶段的艺术感悟和情感积淀。

  几十年间,冯亦同在海内外报刊发表的作品超过上千篇,达到数百万字。他的作品包括诗集《相思豆荚》《男儿岛》《紫金花》《牵手树》,诗歌评论集《红叶诗话》,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散文集《镶边的风景》,诗人传记《郭沫若》《徐志摩》《镇海的女儿——朱枫传》等。其中,诗作《莫高窟写意》获1986年首届金陵文学奖;1996年,诗集《男儿岛》获第二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银奖;2000年,文学传记《徐志摩》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1999年和2001年,广播剧《朱自清之歌》分别获江苏省年度广播剧单本剧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诗集《紫金花》获江苏省作协颁发的紫金山文学奖;诗集《牵手树》2019年获南京市第七届文学艺术奖。

  冯亦同在文艺领域多方面的成就,和他的诗人本质是分不开的。他的评论、散文、传记文学乃至文学组织活动,无不浸润着浓浓的诗情。

  1985年,南京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冯亦同担任第一届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作协副主席,2002年又被聘为南京市作协顾问。30多年来,南京作协注册登记作家已从当初的不到两百名发展到现在超过一千名,与此同时,由冯亦同参与创建的作家签约制度也沿用至今。“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培养最优秀的成果上,用体制内的力量为体制外服务,把重点创作抓好。”是冯亦同对签约作家的培养理念。

  2002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气氛庄严肃穆。悼念仪式上,一篇《和平宣言》情深意切又掷地有声,它的作者正是冯亦同。此后的五年间,每一年的《和平宣言》都是由冯亦同精心撰写。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冯亦同字斟句酌,数易其稿,新一版《和平宣言》共240字,以诗歌的形式,参考《诗经》的韵文体,四字一句,既彰显了南京历史文化特色,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与哀思,发出南京对和平的呼唤。

  如果说山水城林是南京四个美的要素,那第五个要素就应该属于诗歌。退休后冯亦同又被聘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通过举办诵读活动来推荐经典诗词,传播中华文化。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南京书画家共同创作了一副70米书画长卷,向祖国献礼。冯亦同创作的《石城雨花行》是长卷的收尾之作:“天地有大美,蕴秀在金陵。山水城林诗,千秋寄深情。六朝开新韵,十代文脉盈。百年忧患史,神州听鸡鸣……”诗中将南京的厚重与美好,南京人民的昂扬与进取描绘得淋漓尽致。冯亦同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为这座受过重创的美丽城市倾尽了博爱与情思,一次次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守护着它。

  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心灵家园和永久居留地。“我现在是台城柳下的一个的老人,我将来肯定是变成玄武湖旁边的一抹烟云,一声鸟鸣,这就是我最后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