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沧桑画卷,史诗品格:庞瑞垠

(2021-01-07 15:35) 5947349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作家庞瑞垠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庞瑞垠

  图片庞瑞垠,1939年1月生,南京江宁人。1964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曾任《雨花》杂志副主编、江苏省文联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作协理事。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逐鹿金陵》、《秦淮世家》三部曲(《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等;报告文学《沉沦女》;短篇小说《东平之死》;传记文学《早年周恩来》等。

  庞瑞垠1939年出生在江宁白鹤村,父亲庞祥元对儿子有着极高的期望,即使生活困顿也要竭尽全力供儿子读书上进。庞瑞垠在少年时期就与《古文观止》、《唐文粹简编》、《花间集》等书为伴。在一位人称“水镜先生”的汤姓塾师那里他得到了最初的文学启蒙。

  他没有从《三字经》《百家姓》这些读物开始识字,而是在塾师讲解的《祭十二郎文》《岳阳楼记》《赤壁赋》等文章中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

  1952年起,庞瑞垠先后在南京晓庄师范和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他主动报名去了新沂,当起了小学教员。

  在教书期间,庞瑞垠心中对文学的向往,对作家这个职业的憧憬愈来愈浓烈,他自学了高中课程并且开始写诗。当时没有电灯,庞瑞垠在电石灯或煤油灯的照明下推敲诗句,夜深了才入眠。终于,1957年4月5日,18岁的庞瑞垠在教育部主办的《教师报》上发表处女作《学校》,在小村庄里一时间远近闻名。

  1960年秋,他考取了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上大学的这几年正是青春意气的庞瑞垠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之时。

  他与人成立了“萌芽文学社”,被推为社长;导演了曹禺的《日出》和杜宣的《动荡的年代》,并在市内最大的彭城剧院公开演出;他还为长篇小说《归家》,话剧《青年的一代》撰写评论……

  1975年1月,庞瑞垠受命筹备的刊物《江苏文艺》正式面世。1978年10月,在他主持下,《江苏文艺》恢复《雨花》刊名。《雨花》杂志创刊于1957年,是江苏省创办的第一本省级文学刊物,也是建国后全国最早创办的几家文学期刊之一。

  尽管青少年时期庞瑞垠就已经认定了文学的道路,但是他真正从事专业创作还是从1980年,他离开《雨花》后开始的。

  这一时期他陆续出版了散文集《梅园的黎明》,中篇小说《我们还会重逢》,短篇小说《东平之死》。其中取材于革命历史的纪实小说《东平之死》于1984年第5期《当代》发表后,在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认为“在同类或近似题材的表现上有着一种历史性的突破”,这篇小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转折点。

  1986年,长篇小说《危城》出版。这是“故都三部曲”的第一部,后来1987年《寒星》、1990年《落日》相继出版,庞瑞垠的小说创作日益成熟。

  这三部小说涉及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南京学界、军界、金融界等各领域的面貌,用小说揭示了国民党政权走向覆亡的过程。

  庞瑞垠在给当代文学史专家李运抟的信中曾说,他“意欲以‘故都三部曲’给黎明前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勾勒一幅‘历史肖像’;同时并行的是给中国革命的或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艰难搏斗立一座丰碑。”

  李运抟教授在文章《庞瑞垠和他的小说世界》里评论道:“读它们,读者似乎身临其境地感悟到历史的喧哗与骚动,清晰地窥见了历史的阵颤与嬗变,从而生出人世的沧桑感。”

  1994年,他出版长篇小说《逐鹿金陵》,展现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梅园新村的那段往事,该作品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八五”(1991-1995)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2006年,同样也是三部曲的《秦淮世家》出版,再次震惊了文坛,该作品获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秦淮世家》分为《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三部,这三个古地名,是书中家族谢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是庞瑞垠心目中最能代表秦淮文化的三个地点。作品中透露出的南京市民风俗、城市气韵与人物生命轨迹交融,被誉为文学中的“清明上河图”。

  庞瑞垠自评“在传记写作上的确是花了不少力气”。在题材的选择上他十分慎重,因为“题材的选择是传记写作的第一道门槛。为谁立传,怎样立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

  1995年他撰写的《早年周恩来》出版,这是当时国内外反映童年、少年、青年周恩来最为详实的一部传记文学。这一作品获得1996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类一等奖第一名。2013年7月,《早年周恩来》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作为优秀读物向全国青少年推荐。

  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收录了为共和国文学史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江苏作家资料,《庞瑞垠研究资料》名列其中。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在书中评价道:“庞瑞垠是一位认真而专注的写作者。他在距离正史不远处,叙说一些温暖而有情的故事,以史诗为旨归,以民俗为点缀,并用人性光辉点亮了小说的人文精神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