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苍苍横翠微:范培松

(2021-01-07 15:33) 5947347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评论家范培松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范培松

  范培松,笔名艾袁,江苏宜兴人,中国散文史家。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苏州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专著《散文天地》《散文写作教程》《悬念的技巧》《报告文学春秋》《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二十世纪中国散文批评史》,主编《写作教程》《文学艺术学例》《文学写作教程》《中外典故引用辞典》《中国散文通典》《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四卷)和《苏州作家研究》(九卷)等。

  2012年初,年近古稀的范培松在《锺山》杂志上发表了他的首部自传体散文,写的是从他出生到而立之年的故事,这篇散文名为《南溪水》。南溪水缓缓流淌、长流不息,流过范培松的家乡——宜兴徐舍镇中范村,1943年7月10日,范培松在这儿出生。

  “灯光如豆。妈妈在纺纱。呜呜的纺线声,在静静的夜晚,如阳光一样和煦。依在她边上,偎着那如豆的灯光,我复习功课。家贫,没有钟表,此刻也不知何时何分……”(范培松《南溪水》)

  范培松成绩优异,因为家里不参加合作社减免不了学费,没有钱交学费;童养媳落水身亡,姐姐病死;数年之后他通过高考被江苏师院录取,第二年暑假,爸爸去世了。欢乐和悲伤交替出现,苦难和幸运轮番上场,这是范培松的童年和少年。

  范培松曾在采访中说,“宜兴留给我的虽然是两个字:‘饥饿’,但它是我的精神原乡,是我精神本源所在。”

  场景转换到苏州,这个“梦中的天地”。1961年,范培松通过高考被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录取,1965年毕业留校留任。从南溪到太湖,从农村到城市,原以为结束了清贫的生活,却不想又经历了一番曲折的生活。

  范培松笔名艾袁,“艾”是哀思、哀悼和爱的谐音,“袁”字是他母亲的姓。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曾经多次提笔想写自己的家史,但每次一拿起笔,打开尘封着的历史记忆,想到那段岁月,想到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他就时时被感情的漩涡吞没,为他的家族和他自己的苦难而伏案痛哭,不能自制。

  《南溪水》写了一年,改了一年,整整两年才完成。这是一篇对父母迟来的表白,它记述了在特殊岁月里经受的辛酸和苦难,展示的却是满满的温暖与光明。

  这是范培松为人与为文的品格,有爱、善良、阳光、正直。

  “我喜欢散文,因为散文不会欺骗我,它的真性情容易使人亲近。”(范培松《南溪水》)

  上世纪80年代,范培松开始与散文结缘。他认为散文是唯一可以寄托“文心”的地方,是安身立命的“寓所”。他将自己与散文的情感比同父亲和土地的情感,他说散文是他的“自留地”,也是他需要坚守并努力发出自己声音的地方。范培松的妻子说,平时范培松在大公园里散步,可走着走着,会忽然急急地赶回家,因为范培松需要赶紧记下他脑子里忽然有的灵感和思考。在家也一样,有时晚上睡着睡着,会打开床头灯,取出纸笔,记下梦中所思所想。

  因为这份喜爱与坚守,范培松几十年来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散文研究和创作上。

  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范培松主要以散文创作论的研究为主。《散文天地》《散文写作教程》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结晶,分别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8年,国家教委为了推动高校科研,首次决定在全国高校设立十个青年研究项目。范培松的《中国现代散文史》项目有幸从全国二百多个申报项目中被选中。那三年里,他阅读了近一百位散文家的五百多本(篇)作品。

  90年代中期后,范培松转入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研究,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科研项目。他前后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梳理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的散文创作,对各种散文流派和主要的散文作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开始了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和撰写。一百多万字的《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和五十多万字《二十世纪中国散文批评史》诞生,填补了这一学术研究领域里的空白。在2008年9月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研讨会”上,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这一文学史巨著,认为:该著作高屋建瓴、辨本清源,对20世纪的中国散文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2012年8月20日,《范培松文集》首发,这是对范培松学术研究成果和散文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从微观到宏观,从应用到理论,显示了范培松的前进脚印。《范培松文集》包含了散文理论、散文作家论、散文史等多方面内容,是我国现代散文研究方向较为完整、系统的文集,对现当代散文研究具有借鉴和推动作用。

  首发式上,数十位范培松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聚集苏州,更有许多学生发来信函向老师表示祝贺与致敬。“老师本就是一篇散文,真性情、真人格。”范培松的博士生,现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苏州作家协会主席王尧说。

  在南溪水旁出生,喝着南溪水长大,作为“范家的生命水”,南溪水滋养着范培松的生命、铸就了范培松的品格。后来,他便成了散文界的“南溪”,迎着砂石,不息地流淌,滋养着散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