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峻:易永祥的抗疫日记(下)

(2020-08-25 15:09) 5925124

日记(下)  南京“火神山”与“男神”院长 

  22日开始,易永祥日记记载了“火神山”设计和288装配式应急病房楼32间医护人员隔离用房的建设,以及“一人一方案”整套救治方案的详细诠释。

  22日:20200202一串有谐音的好数字,本应是家人亲人爱人团聚的好日子,却因从武汉来的肺炎破坏殆尽。为防止疫情扩散,扩大收治需求,南京市决定学习武汉,紧急启动临时板房建设,但基地要按吴省长要求建成可使用50年的永久基地。要求在2周内紧急完成总面积20240平方米,总计288间装配式应急病房楼和132间医护人员隔离用房及相关配套工程设计与建设130日,住建委、东大设计团队、城建集团和南京市第二医院一起紧急商榷建设方案。

  309:00开始,设计团队在汤山院区A楼集中进行现场设计。项目场地高差大,限制条件多,应急工程建设的同时又要兼顾未来二期扩建的整体性,难度很大。项目团队分工协作,提供了扩建规划、应急病房方案、结构、机电设备方案,装配式厢式板房生产单位配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经过一整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当晚完成480亩用地范围内的整体规划和2882万平方米应急病房的建筑设计方案;13114:30,在邢正军副市长组织的方案汇报会上,设计方案获得参会各方的充分肯定并一致通过,迅速转入施工图设计。

  资料显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是南京市政府在非典之后建设的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医院,是南京市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略之举,被誉为南京的小汤山、南京“火神山”。在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定点,之后又变成独家承担收治医院,它发挥着抗疫定海神针的作用。

  孙毅,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一院总工,高级工程师 ,注册公用设备(给排水)工程师,当时他参与设计。

  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易院长自始至终参与设计方案的研究,显露了他的智慧、韧性,更有他特有的环保的人文精神。关于环保问题有几个细节易院长一再强调要与50年永久基地、要与公共卫生战备基础相匹配。其一,传染病房楼设计的一大技术难点是污水、雨水、废气的集中收集处理。他如同环保设计专家一样与我们一同考虑到废水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所以整个工程连同所有管线下方均铺设防渗膜,并对初雨、污水收集消毒处理后,集中送至院区的雨水管网及处理站。室外污废水采用了无检查井的管道系统,大大减少污染水泄漏概率。其二,正确的空气流向能够起到对病毒、细菌等感染的屏障作用。暖通设计强调气流从洁净区向污染区的单向流动,不同分区的通风系统均独立设置,送排风系统均设置初效、中效及高效过滤器,保证送风的洁净度,消除因排风造成环境污染的隐患。这些问题他是有备而来的一一过问,并一一参与设计讨论。

  有一个问题能说明他的细心并见证为了真理他的“较真精神”。当时在讨论雨水储存方案比较时,就有人随口提及利用医院现有场地水塘,因为场地水塘有3000m3以上的容积。

  还没有说完,他立即表示反对意见。  

  他说,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非典SARS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有90%的相似度。新型冠状病毒在感染者痰中能存活2d。感染者的唾液、喷嚏飞沫或痰、医护车或其他途径都可能把冠状病毒散落在应急医院防护区中,通过降雨把冠状病毒带入到雨水管道中,排入水体对自然水体带来污染和病毒传播隐患。因此,不但不能使用现在水塘进行雨水储存而且要将应急医院屋面及室外场地雨水进行收集消毒是非常必要的防疫措施。

  现有的水塘存在底层防渗膜搭接易破、基础下有淤泥、水面敞开病毒易扩散(水鸟、家禽和其它小型动物等涉水、风力吹起水面、水面蒸发)、影响周边住地和公路行车卫生安全等隐患。而且降雨是随机的,一场雨量也可能只有几百吨,也可能达二、三千吨,现有池塘的塘底时不时会暴露在空气中,对病毒的防治极为不利,即使采用覆盖膜也是不现实的。“他的担忧与我们东大设计理念其实是一致的。”孙毅总工说。

  3天出图,14天坚守”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应急工程设计在参考借鉴北京小汤山医院、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应急医院建设经验同时,也形成鲜明的南京模式

  25日, 上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来汤山院区督查,希望大家利用中医药优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工作中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国家卫建委药政司原司长郑宏带队,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思源、省卫建委主任谭颖、兰青陪同,与省专家组进行远程连线检查并听取医院在防控工作中的汇报,总体比较满意,只提了一个问题:对武汉建方舱医院如何评价?我的回答是我完全赞同,我们也已经这样做了。一是满足眼前的集中大面积收治,二是具备不可知的战备储备。

  26日:1000多名工人进驻工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各种机械轰鸣着平整山地,板箱医院开始建设……夜色降临,但成百上千戴着口罩的工人,数十台轰鸣的工程机械,正在平整的场地挑灯夜战,他们要夜以继日,似乎铁了心要“不破楼兰誓不还”。他们中有的在浇筑混凝土,有的在开挖沟渠布设地下管网,有的在铺设地膜……一切忙而不乱、秩序井然。而在临湖地带,第一栋箱式板房已经开始搭设。

  我不禁感慨万分:

  这是即将开创未来的春天!

  中华民族经历再多磨难,都会不断成长,不断奋起。

  因为有愈挫愈勇的中国力量!

  27日:  上午韩市长亲临应急工程施工现场调研,邢副市长陪同,工地上一片繁忙,毕竟是专业队伍,各项工作都在平稳有序的开展。在了解到现有三个病区收治患者84名、快要达到饱和状态后,韩市长要求工程加快推进。可喜的是昨天迎来了第一批解除隔离患者以及利用中医药优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工作中做出了研究成果。根据临床实践,新冠肺炎患者初期症状往往很轻,但病情变化快、不确定性强。在隔离病区,医护人员4小时一班倒,有时换个班的时间,患者病情可能就完全变了样,如何保证病人治疗的延续性,关系着救治能否最终成功。我牵头制定了《南京市第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路径》是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救治诊疗过程的经验积累总结而成,创新提出“分片包干、重点监测、一人一方案、每日会诊、同步中医与心理治疗”的治疗理念,得到江苏省卫健委充分认可,并在省、市范围内积极推广,不断提升全省疫情防控成效。

  根据院长易永祥介绍,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全体医务工作者规范诊疗,精准救治,对收治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及时采样、送检、规范病人诊治。

  分片包干:所有病区结合收治病例数合理安排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病例数量,将病区医务人员,分成若干治疗小组,做到分干包片,确保责任到人。

  配强力量:所有轻型患者,医护人员配备兼顾呼吸、感染、重症、心理等专业,病区每天上午7:00-11:00在常规排班基础上安排1名医生上加强班,主要负责协助主任查房、咽拭子采样、及时调整医嘱、注重患者心理疏导、加强病情监测与管理。

  精准治疗:病例患者“一人一方案”,以呼吸、感染专业为主导,配以重症医学、心血管等专业。每天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治疗。

  关注重症:重症患者均有重症医学主治以上医师和重症医学护士专人负责,同时配备一名心内科医生专门负责所有重症病例。

  每日会诊:医疗专家组成员24小时在院值守,每日对隔离病房内收治病例进行当日病情梳理,根据需要随时请省、市专家组对符合远程会诊申请条件的病例进行会诊,提高救治力量。截至37日,已开展会诊22次。

  同步中医与心理治疗:在制定诊疗方案时,中医药同步介入,注重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时向病人和家属讲解疫情特点、救治方法与治疗措施,对患者和家属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对所有住院患者开展:功能障碍评估和康复介入评估。

  总称“一人一方案”整套救治方案,通过医务人员的精准实施、细心护理,为创造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实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人一方案”整套救治方案被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盛赞,并向全国广泛推广。

   之后,江苏省直单位及南京市全国人大代表到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了调研。各科研院所也来院联系,上海药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科研院所都希望加入到这个取经互相交流队伍中。

   随着省内外各相关科研组织、院所来汤山医院取经、考查、学习,易永祥又多了两个头衔“24小时院长”、“男神院长 ”,为了这两个称呼出处,我先后采访了汤山院区办公室江艾桐、二院医务处副主任、应急办主任陈蕾,医务处副主任胡亮、以及协助易院长指挥“汤山抗疫”战斗的卢涛副院长,他们对易院长这两头衔不但赞同,而且谈了他们的切身体会

  以下我摘录医务处副主任胡亮的一段值班笔记: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救治任务重。从疫情爆发到38号收治“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的近100个昼夜里,易永祥同志本着对全院职工、对新冠肺炎患者、对全市人民负责的态度和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医者初心,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整个春节假期,他没有顾得上自家年三十的团圆饭,更没有休息过一天,甚至都没有按时吃过一餐饭、没有踏实睡过一个安稳觉。

  他的手机24小时在线,身体也是24小时中随遇眯瞪两三小时,除了值班到病区巡查,常常在办公室通宵达旦。过度劳累导致其鼓膜炎多次发作,虽疼痛难忍,但他从不因自己的身体病痛耽误了工作。作为一名医疗专家,他深知病痛和健康的重要,但在抗击疫情的危急时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节点,他的内心装着的是“舍小家,为大家”情怀。

  以下是我摘录医务处副主任、应急办主任陈蕾的一段值班笔记:

  124日,大年三十,一直蹲守在医院的易院长陪隔离病区的同事们吃了年夜饭。

  125日,大年初一,夜里2330,还在医院的易院长微信发了一份全省三级医院收治能力统计表给我,让我写一份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收治能力的分析报告;我立刻回复“收到”,见我在线,院长电话立刻打过来了,跟我详细说了工作思路、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要求等,交代了很多具体的工作细节。

  126日,0:26分,院长又发了一条微信“不要复杂,有结论,有数据支撑,有建议”。

  4:33分,我把写好的报告材料发给了院长,他立刻回复“收到”,并让我休息一会,可以迟一点到医院。

  6:00,他已经修改好了这份报告。

  8:00,他主持了防控工作组的早会。

  9:09,当我从家赶到了医院,看见了办公室的易院长正在和张侠院长讨论病例。

  22:00,我们收拾东西下班时候,院长办公室的灯还是亮,他戴着眼镜,紧紧的盯着电脑,打开了电子病历,正在看隔离病房患者的病情。

  早会上,院长说“只要是疫情相关的事情,你们24小时随时向我汇报,不要认为是夜间了,就不打我电话,要分清现在什么最重要!”,他也实实在在做到了24小时在线。

  在疫情的初期,形势瞬息万变,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一直在不断调整,定点医院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工作方案,这千斤的重担在一个人身上,他日夜奋战在医院,研判形势,指导医疗救治和物资储备工作,当时,隔离病房有19个在院病人,他对每一个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和当前病情都烂熟于心,每个病人的名字他都能第一时间说出来,他的办公室就在医务处办公室不远的对面,他经常冲过来我们办公室问:“××病人,他的皮肤过敏问题现在怎么样了?”,他走路带风,讲话铿锵有力,雷厉风行,敢于担当,亲自站上前线,直面疫情,有他在,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

  采访时,院办公室江艾桐这样评价易永祥:全院称呼他“男神”院长,说的是他敢作敢为,勇于担当,不按套路出牌,也是显示他才智过人的招牌,从履新之初的大刀阔斧,到抗疫期间的攻坚克难,再到如今步入正轨对于医院未来的诸多探索,满头银发的这位医院“一把手”,改革起来“毫不手软”。

  还有就是他文采斐然、思维敏捷、喜欢挑战和创新,工作卓有成效,他“用足现有政策、挖掘医院潜力”,上任后医院气象不断刷新;他提倡24小时为患者服务,打造“无假日”医院;他带领所有副院长实现“全明星阵容”义诊,绝对是风一样的男子。他的梦想是把“南京汤山”打造成“全国的小汤山”“世界级的火神山”!他不是“男神院长”谁还是?

  细心一点还是能从他日记中读到他有关他带病坚持战斗的感慨。

  210日:夜间回去已是很晚,才睡下来一会儿就感觉到左侧面部疼痛难忍,耳朵忽然间听不清楚,左边脸似乎都感觉肿了起来,怀疑是鼓膜炎症,吃了些抗生素也不管用,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几乎未眠,晨起用热烫毛巾敷在耳边,似乎稍有缓解,赶到五官科就诊发现鼓膜炎症充血形成血疮,不注意就会引起穿孔。甚少吃药打针的我,轻伤不下火线,为保障南京市民的安全,这一刻也只有伸出胳膊忍住锐痛输液,以免加重而影响工作

  212日:淅淅沥沥的一场雨,由于新风系统的安装板房内漏雨,厕所也有些渗漏, 修理加加固。耳朵的听力大为下降,左耳一直轰鸣着像跑着的一列火车,很是难受,水还是要挂,正好利用输液间歇梳理住院患者病情,充分了解第一手资料,以更好地救治患者。

  现在想起来,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秦淮河水潺潺向江而流,悬天明月渐渐白昼隐去。风在不停鼓噪,人却不知归途。命里有的终须有,倘若无时不强求。且邀嫦娥江渚上,一杯薄酒解愁。心潮逐浪,惊涛拍向何处?

  220日: 病情好转。冯有珍老太太经过在ICU的营养调整,病毒在最后几天多次复查都为阴性,其女朱晓芳肺炎也已吸收,一家人欢天喜地的出院,总算了了一桩心事。耳朵内火车的轰鸣声有所减弱,右手补液的淤血也在逐渐变淡,紧绷的神经却仍一刻得不到松弛,沉沉的睡去几乎是一种奢侈。

  当然也有他日记中读不到的内容,通过医院医务处副主任胡亮透露得知。2月最紧张的阶段,他由于几乎24小时滚动式随机“点休”,造成睡眠不足,又正好有位有确诊患者需要动肛肠手术,从钟阜院区抽调外科医生,一是那边人手也紧张,二是不符合“疫情配备人员规定”,面对患者的痛苦,他作为专家主动带队上了手术台,患者又是多处手术点,结果他硬是坚持站在手术台五个多小时,当最后一根缝合线完成,他突然出了一身汗,似乎做了一个深呼吸,可当患者被推走,他的手术服刚刚脱下,却突然晕倒了……

  还有一次,胡主任与他一起值夜班,他们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才能进入隔离的区域。大约夜里两点的样子,他让胡主任留在医生办公室将刚刚巡查的情况与值班医生对接,自己去下卫生间,可是半小时了,也不见院长回来,电话也不接,当时一起值班的还有一名副院长,护士长,就分头找他,最后在走道楼梯间看到他斜坐在台阶上头依在梯子护栏上。也许他的中耳炎又发作难忍,也许他太累了,暂时找个安静的地方靠一靠、打个盹不想让大家知道。楼梯间静静的,外窗光线斜射进来,飘在他脸上和身上,像一个疲惫睡熟了的思想者让人不忍惊动。


日记(尾声) 我是你们的亲人

  

  38日,随着南京最后一例确诊患者出院,坚守岗位,奋战在一线近50天的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易永祥终于松了一口气,平日紧缩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患者治愈、医护安全,我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期望”。 那天,看着患者健康出院,亲人们重逢的幸福,同仁们脸上写满胜利的喜悦,内心感受到的家人鼓励,新的征程又在召唤的感慨,一时让易院长内心激动流泪……那天晚上,他站在装配式应急病房楼前,俯瞰灯火阑珊又觉个性实足的“南京火神山”,遥望远山叠嶂、峰峦逶迤,他在一片沉寂中举杯自我庆祝:“祝福你们,我的亲人们,在我的内心,健康与幸福,你们一个也不能少”。

  223一转眼四十多天过去了,每天像陀螺般紧张地忙碌着,还真的没怎么觉得。经过这近两个月的奋战,全国的疫情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与刚开始的恐惧、孤独无助、寂寞空虚相比,多了感动、有序和理解,为感人肺腑的普通人举动而欢呼,也会为不争气的国人而气愤,更会为医护人员的不畏生死而泪流满面。度过的这四十多天,说实话,这是我最紧张忙碌,最为压力深重的日子,隔离病区的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进展都时刻牵动着我的神经,每一个医护人员的感冒咳嗽都让我提心吊胆。食堂饭菜看着可口却食之无味,生活完全没有了规律,深夜凌晨的电话铃声常让人心悸不安,没有一刻能睡个囫囵觉,但看到团队都在认真忘我的工作,看到一个个病人解除隔离病愈出院,看到各行各业都在体谅和慰问医疗行业,顿时感到疲倦的身体又充满了精神,让这个本不寒冷的冬天注入了丝丝暖风,安抚着我这个本已不堪的心灵。

   228日:今天在汤山院区的小山包上看到几朵红梅开的惊艳,蔚蓝的天空也肆无忌惮的张扬着,心情舒缓了许多,有道是,梅花鲜红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随着第一批患者收治入院,我们的同仁、同伴换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头扎进隔离病房。憋闷,气促,流汗,呼吸困难——这不仅仅是感染患者的病毒之痛,也是每一个布满水气、模糊不清的护目镜背后,医护人员苦撑六、七个小时的极限时刻。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美丽的小姑娘们,我们的美丽天使,我的亲爱的丫头们每一天都要戴着两层手套,在封闭的防护服中模糊加疲惫的视线中进行留置针穿刺,却总能一针见血。她们还那么年轻,她们全然不顾随时会面临危险情况下,勇敢而快乐地“靠近”“新冠病毒”携带者们,除给患者完成药物治疗,还要穿着笨重的防护服,为重疾患者洗脸、刷牙、翻身、换衣服、擦拭身上,甚至协助大小便,倒尿壶、倒便盆。这些当下可能连自己的孩子未必全能做到的亲情却在她们的身上简单如水的流过。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青年突击队们向全院青年医生发出的行动和炙热感人的一份份请愿书,他们之中有夫妻执意一同报名上岗却将孩子老人委托给家人,为穿换防护服方便和安全问题狠心剪去多年存留的长发,推迟已定的婚期并起誓“疫情不退决不结婚”,还有隐瞒亲人在家中病重委托亲戚照料……

  你们点滴让我骄傲的,种种让我感动的我都一一铭刻在心了,我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我之所以工作中对你们鼓励少批评多,一是生怕你们在成绩面前“骄傲使人落后”了,二是将你们不仅仅当下属,更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夸奖多了我的话不灵了,哈。

  31日:一周已经没有确诊患者入院,仅仅是一些无症状者和一些可能有接触史、咽拭子阳性来排除。骆玉珍一家全部转阴三次,今天终于一并出院回家,刘善存仍然痰多,家属对治疗比较消极,王月梅情况稍有好转,各项指标皆趋于正常,一切工作都有序地向前推进中。夜间接到电话……..按第六版诊治标准符合确诊病例转入我院隔离病房,必须引起重视,切不可被暂时的胜利冲晕头脑……

  终于在31日的日记长段下页看到这一段写自己夫人的话:

  爱人住院化疗有些副作用,由于疫情防控治疗工作紧张,只能委托家人看护,我的同事们也帮着照料。自12月(2019年)底发现大便带血肠镜检查确诊结肠肿瘤后,安排住院手术期间我白天上班,夜间陪伴顺利度过了手术期,但病理结果不啻为晴天霹雳,肿瘤已到中期,后续会如何发展不得而知……“战疫”打响后,舍弃与我联系,让我不分心、不担心,说我的安心是给她最好药方……偶尔微信却从不愿视频…….儿子告诉我才知道是她化疗掉了很多头发,戴着帽子,面容苍白不愿意让我看到的原因,心中除了一阵阵酸楚外只能强忍,保持指挥者的镇定,内疚自责于自心,牢记使命于行动,感谢她对我的鼓励。

  38日: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正巧我们收治的确诊患者最后一位康复出院,随最后一个出院的还有几位前段日子已经转入康复观察的老龄患者,至此,收治的确诊患者全部出院!轮椅上的王月梅状态不错,对着电视台记者讲了不少感谢医院,感谢国家的话,其丈夫到一旁偷偷抹泪,激动心情难以言表,记者光知道围着患者转,却错过了这难得的画面。近180名住院患者,确诊病例93例,重症15例,最大年龄98岁,最小才10月龄,派驻了近200名医护人员,终于赢得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奋斗目标,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只有亲临才会有体会。耳鸣尚未完全恢复,背部的旧疾复发也没有空去检查,拖着病体仍然要不停地思考、布置、落实,有些事还要亲力亲为去做。但反过来想想,正因为我在遭受痛苦,更容易想到那些比我还要痛苦的人,人生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尽管我奉献了时间,牺牲了身体和亲情,但通过努力使那些悲伤的患者重又露出了笑颜,我不但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健康,而且勃发了青春生机。

  办公室小江称门口值班室来电话说,85岁的孤寡老人王奶奶突然不愿意走了,并且一定要见我。王奶奶也是最后一批出院者,之前联系好还是由区养老院负责接回,并由社区医院负责她的继续康复的协助对接。到了门口,养老院的赵副院长正在一个劲儿地劝说她上车,看她的架式对赵副院长好像并不买账,多么慈祥的一位老人怎么会突然犯起脾气来?这让我想起一月前我为她做的一次肝脓肿并胆囊囊肿手术。之前我每次带值班医生和护士长巡查时都会特别来看望几位年老患者,而每次看望王奶奶时,她都要跟我说她的故事,说她插队大兴安岭时的初恋,在一个夏天为救被湍急水流冲走的三个落水少年而牺牲了,然后就是她离开北方来到南方为初恋唯一的母亲养老送终而终身未嫁。她那天手术就是希望我做,手术当然是我做了,于公于私都是这样。临进手术室时一贯视死如归、乐观的她,突然拉着我的手说:“答应我,如果我今天下不了手术台或者真的回不来了,下辈子,我们再做亲人可好?”我是被她的故事以及故事中高尚的人、高尚的气节情操所震撼了,我看着她执著的眼神,微笑着对她说:”下辈子有点远,我们现在已经是亲人了……”

  “真的吗?”语气像个老小孩一样……

  之后,我一直抓着她依赖的手,直到手术准备开始。

  这次不愿意离开也是与医院建立了不舍情感吧, 我这样猜想着。到了医院大门口,她还在与接她回去的副院长理论着。

  我没有为难领导,我只不过临走时想与儿子告别一下而已

  “你儿子?谁是你的儿子?”门口接她的副院长好奇地问。

  “我是王奶奶的儿子,我是,我来了…..”刚刚到达门口的我连忙说。

  见到我,刚刚还一脸愁容的王奶奶一下子灿烂起来,并将我医院特意在三八节买给她们女性患者鲜花转赠我,一边递花一边说:“鲜花应该让老妈妈献给你。”

  我说:“鲜花是送给您的,它给您带来健康与祝福。”

  “但我要送给你,它见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晚年幸福的承诺,见证了我与这里亲人们的情谊。我会经常回‘娘家’的……

  那天,王奶奶成了最后一个离开医院的患者,那天我们手捧鲜花在医院大门前合了一张特殊的“母子影”。

  望着王奶奶不断将手伸出窗外的车子慢慢地离开、渐渐远去,我的目光模糊在公路消失的群山之中,还在隐隐伤痛的耳鼓隐隐响起《你的答案》的歌声:“勇敢的向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们能找到答案,哪怕要逆着光驱散黑暗,丢弃所有的负担,不再孤单”……

后记: 永远向前

  38日开始,易永祥“抗疫”日记与“战疫”同步,进入“抗疫”的第二阶段,基本过了风险期限。但从318日起,随着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一波一波的又送过来隔离和住院诊治,日记又仿佛进入第二次考验。他写到了南京口岸开放三四个国家飞机落地,以缓解上海机场“疫情”压力,而作为江苏集中独家收治“疫情患者”的汤山医院等于直接缓解上海及周边相关机场“疫情”压力的集中解压中心。他写到了输入性病患上升速度,各个病区基本都收满了病人,板房隔离病区快要住满了,他重新表现出无比的担忧。

  他写到了武汉解禁了,预示着抗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他也又写出:我们只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才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是他在应邀市委市政府邀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回顾与反思座谈会上,以犀利的视角,5分钟内列出了6条在此次疫情中的“痛点”,每一条痛点都直指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他说“有问题不可怕,发现不了问题才可怕,发现问题不敢承认更是可怕中的可怕!”

  他也写到了自己渴望加入组织,他说:中央文件中鼓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可火线入党,一直以来总是担心被人说三道四成动机不纯,但看到政府官员的不辞辛苦,看到医务人员的勇往直前,看到基层党员在“突击”中冲锋,被周围的人所感染,发现了自己的弱点,找出了自己的勇气,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疫情总会过去,风雨终见彩虹,春天如期而至,美丽的樱桃花也一定如约开遍漫天遍野。英雄起于普通,而回归平凡!

  易永祥的日记从16日起至56日止,贯穿了“疫情”演变和“战疫”历程,也是他的“抗疫”心路历程。近四个月,凡116篇,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时为经说事是纬,事无巨细而能纲举目张;理论犀利而又清晰明了;情感纵横又不失娓娓细微。

  从武汉解禁,易永祥“抗疫”日记进入“后疫情时代”时,脑海中已经在构思与畅想江苏传染防控新发展蓝图。

 

  48日:武汉解禁了,预示着抗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非常之不易,勇士们分批凯旋归来,我们又一批医护人员从板房出来,迎接、讲话、合影、献花,是同志们的光荣,让人心安,鼓舞士气。但工作仍是马不停蹄。庚子岁初,有疫中兴。万户同悲,千里驰骋。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我有嘉曲,愿慰悠听。

   427这次疫情对我们医院来说是一次新生和洗礼,江苏省和南京市即将投入14.63亿进行公卫中心的扩建工程,一次性就把汤山的500百亩地整体规划掉,涵盖了医、教、研、防、管,建成后,我们两个院区床位规模将达到3000张左右,给后续发展提供了勃勃生机,这就是所谓的造物弄人,时势造英雄吧!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体量体系,如何实现高效运行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重大考题。而新冠肺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与人类共存,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也需要我们慎终如始、丝毫不能懈怠。

  面对“疫情”的新的波动,易永祥在我采访即将结束时,约我漫步“火神山医院”后面山道时与我谈到,一线“抗疫”人员不能半点松懈,要跟上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作为需要“狼性”精神,在于矢志而行,相机而动,竭力而为,群起而上。他更着重谈到,一个团队要把负责的疫情影响降到到最低,就需要一支冲锋陷阵,不屈不挠,为事业拼搏,为梦想前行的狼性干部队伍。一要站得出,要有闻鼓而动、听令即行的勇士精神,时刻准备着冲在最前,当好表率;二是顶得上,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努力成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三是耐得住,要同步具备狼思维,锻炼狼品质,时刻保持冷静、处事不惊、沉着应战、分清是非、的矢精准。

  

  他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写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立场坚定,信心满满,全力以赴,时间终将会给我们答案。”

   纵使前路漫漫、荆棘坎坷,我当披荆斩棘、不畏艰险、通往超前!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经历人间冷暖,仍然心存炽热。没有一个永恒的冬天,也没有一个等不来的春天!

  是为整部116篇日记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