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与生命的缘

作者:王 霞 (2020-05-09 17:37) 5873104
       当《约定》再版,我又一次拿起这本书。手中的这一本,是作者丁捷老师赠与我的2014年发行的第一版。
       犹记得,这本书曾随我翻越了南太行。那趟旅程中的闲暇时光,被这本书中的人与事与景,作者的感悟,以及我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勾连成一幅奇异的图画,沉入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丁捷在年富力强的时期,离开安逸的国企领导岗位,响应组织号召,到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民族自治州援疆任职。整整三年时间,他把自己的精力、热情,还有他的爱,完全投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奉献给这里那些真诚的人们。他让自己的才情和思考和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结合起来,寻找到了生命中另一个层次的认知,从而成就了自己。
       文章从作者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随园老校区的中大楼落笔。从一场关于大诗人李白故里的争论,把目光投注到遥远的巴尔克什湖流域。伟大的文学先人的背影或者足迹,都是命运在作者心中埋下的伏笔——引领他投入边疆的怀抱。于是,那后来的西行访问,那无数次的文学阅读,那“被人生不断地迎合着,证实着,实施着”,“缔结”得越来越紧密的缘分。
       这本书,承载的是作者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浸濡其中的厚重,是一种扦插般的重生。
       援疆三年,边疆生活的感与思凝成八章二十篇或长或短的文章,不仅仅是对三年援疆生活的实录。三年的所见所闻及所感,都在作者的笔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丁捷擅长描写自己的思考与感受,非常有带入的力量。读这本书,就像在同作者进行一场心灵对话。不知不觉中,作者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在向你讲述那些令他刻骨铭心的人与事,你甚至可以闻得到令他们一醉九醒的酒香,或者他面前那杯茶的芬芳。
       “一醉九醒”是从题目就吸引我的一篇。也曾走过边疆,在我的认识中,凡是边陲之地,总是好客好酒,无论民族。也曾和边地的朋友们共同举杯,看他们豪爽地一饮而尽。作者的“一醉九醒”中写了自己在伊犁无数次醉酒中的四次。给我印象极深的不是醉酒,而是酒中的人——苏州籍的老常委,18岁就到了新疆,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他说“入乡随俗,跟少数民族人民一道生活,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大步走路,大力工作,会成为一种习惯,最后,酒气力气豪气,会成为你的血性!有了这种血性的人,一辈子会跟边疆连经锁脉,胶合一体。”而自治州记协主席,有一个能说会写的安徽小书生变成一个豪放的黑脸大汉,在工作中,意外车祸差点变成残废,股骨里打了几个钢条才站起来。酒醉的他说“敬酒和喝醉都是有很多理由的。比如自己,喝醉了不光可以尽情抒发自己在边疆的似水流年,而且可以麻醉体内骨伤的疼痛。”这是援疆干部的写真。他们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边疆的人民生活融合在一体了,酒不仅让他们融入边疆人民的生活,也成为寄放思乡抒发豪情的载体。正如丁捷说,每个援疆人,都有一大把醉酒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是对人生得到了感悟,生命有了全新的兑现,事业在别一种高度上攀登。
书中第六章“哈萨克肖像”让我停下翻动书页的手,陷入沉思:人的生命该呈现一种怎样的状态?
        不同于那些描写新疆风物的文章,丁捷的笔始终没有离开人。不仅仅是这一章,在整本书里都是。致力于双语教学的年轻教师热斯古丽、酷爱绘画的帕尔哈提、爱上汉族小伙子的姑娘麦丽娜、在车祸中去世的医科大毕业生李英……那些朴实的、热情爽朗的、才华横溢的的人们,一个个笑意灿烂地走到你的面前。
       “那些琐碎,那些欢笑与眼泪”是这本书中最后一章,也是最长的一章,更是特别生动的一章。这是丁捷在新疆工作的日记。从落地伊犁的第一天,到从乌鲁木齐飞回南京,脚步停在深夜21点家的楼道中。三年的时光,那些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遇到的人,组合成作者今生无悔的缘满——完成了与边疆、与自然、与生活、与自己的约定。
        作者在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庆幸自己腾出了一点生命,抚摸着边疆,受授了缘分。”人们常常把这个世上无法解释的现象叫做缘分,其实这个缘应该是前因后果的漫长约定,也是生命中的一种交错。所有的偶遇都有冥冥中的定数,比如我和这本书,比如你和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