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固守真我,立志文学:陆建华

(2019-09-07 15:34) 5947348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文艺评论家陆建华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陆建华

  陆建华,江苏高邮人,著名文艺评论家,汪曾祺研究会会长,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著有文艺评论集《文坛絮语》《全国获奖爱情短篇小说选评》《陆建华文学评论自选集》,传记文学《汪曾祺传》,散文集《不老的歌》《家乡雪》,主编《江苏青年作家论》《汪曾祺文集》(四卷五册)等。

  1940年底,陆建华出生在高邮临泽镇东乡的一个偏僻农村,那里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儿时的陆建华热爱读书,最喜欢听村里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先生讲民间故事。只是那时谁都没想到,这个爱听传奇故事的陆家小子,日后竟真走上了文学之路。

  儿子对文学的热爱,母亲都看在眼里,于是省吃俭用把他送进了镇上的小学,插班读六年级。陆建华在文学上的天赋也很快显露,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读。

  在高邮念完中学,1959年陆建华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中文系,在这里,他心中的文学火种彻底被点燃。入学第一年陆建华就在《萌芽》杂志发表了处女作《一篇生动的唱词——评诗人王鸿》。紧接着,他又在《上海文学》发表了《谈袁鹰的儿童诗》。大学期间,陆建华在东北、上海、四川等地的刊物上多次发表作品,累计达40多篇。

  毕业后陆建华回到家乡,先在临泽中学当了一年多语文老师,后被调到高邮县城文化馆、县委宣传部。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以花甲之年复出文坛,接连发表了《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系列小说,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汪曾祺热”。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让同是高邮人的陆建华也深受触动。

  陆建华用了一天时间,一气呵成,写下了近万字的评论《动人的风俗画——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这篇稿件被寄到《北京文学》编辑部,陆建华随稿附信这是“来自家乡的评论”。

  1981年7月上旬,收到了稿件采用通知的陆建华终于鼓足勇气,给汪曾祺写下了第一封信。此后的16年间,二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这些来信清晰地记录了汪曾祺从多年冷寂直向辉煌的全过程,陆建华珍藏至今。

  在和汪曾祺交往中,陆建华深切地感受到汪老的思乡之情,在他的策划和邀请下,1981年的秋天,汪曾祺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二年的故乡。期间,陆建华还根据汪曾祺的谈话,写下了《他追求小说的散文美——访老作家汪曾祺》和《魂牵梦萦故乡情》两篇散文。

  随着汪曾祺文学地位的不断上升,陆建华意识到为汪曾祺整理创作年表的重要性。1984年10月,他开始着手准备,历时六年终于完成。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及江苏、甘肃等地出版的汪曾祺作品集,都采用了这一年表。

  1986年,陆建华又萌生推动出版《汪曾祺文集》的想法。根据汪老选定的各卷目录,陆建华全权负责了汇集资料、校对、装帧设计等具体事宜,这本《汪曾祺文集》含小说卷48篇、散文卷62篇、文论卷55篇、戏曲剧本卷8个剧本,总计120万字。1993年秋天,陆建华亲手将这本文集送到汪曾祺手中,二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也是在这一年,由陆建华牵线搭桥、江苏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梦故乡》制作完成,这是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保存有汪曾祺本人形象和声音的纪录片。

  《扬州晚报》曾用三个“最”形容陆建华与汪曾祺的关系:起步最早、研究最深、走得最近。汪曾祺去世后,陆建华又陆续出版了《汪曾祺传》《汪曾祺的春夏秋冬》《私信中的汪曾祺》《汪曾祺与〈沙家浜〉》和《汪曾祺的圆梦之路》。其中,《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获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集》获第三届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2014年底,在庆祝江苏省文联成立60周年大会上,陆建华荣获“江苏省艺术贡献奖”,他也被文学评论界公认为“汪曾祺研究第一人”。

  卸下“汪曾祺研究第一人”的光环,陆建华还是一名资深的文化宣传工作者。在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期间,他始终以繁荣江苏文艺为己任,主编《江苏文学五十年》,系统回顾江苏文坛五十年发展轨迹;主编《江苏青年作家论》,以“一对一”的形式帮扶青年作家。当时入选此书的青年作家范小青、苏童、叶兆言、赵本夫、周梅森、储福金、黄蓓佳等人,早已成为江苏文坛的中坚力量。

  此外,陆建华也擅长写散文和文艺短评。几十年里,他不断地将评论写作与本职工作、个人品性有机结合,坚持从“真”字出发,内容务求真实,立论公允公正。一篇篇文章既是他“忽忽六十载”的人生阅历,更是他的生活态度。

  对文学始终保持热情,几十年痴情不改。退休后的陆建华笔耕不辍,用《不老的歌》《家乡雪》《爱是一束花》等作品印证着初心。

  “他那一口让人感到特别亲切的浓重的高邮方言,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仍然在我们耳边回荡;他那一身爱憎分明的浩然正气,时时处处不严自威,仍然在我们眼前呈现;他那一篇篇用心打造的美文佳作,映入读者眼帘,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教人怎地不感动——这就是陆建华,鲜明的形象、生龙活虎的样子,一直就在那里,就在这里,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