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 | 严冬过尽绽春蕾:孙家玉

(2019-05-07 15:29) 5947344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中,江苏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苏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以来,江苏省作家协会着手收集、整理江苏老一代作家的资料和创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资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这项工作,既是为了给江苏文学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次文学精神和文学传统的回溯之旅。在此,我们开设“文坛记忆”栏目,陆续推出忆明珠、范伯群、海笑、杨苡、梅汝恺等江苏老一辈作家的采访视频,共同回忆老作家们走过的文学历程。

  本期视频播出的是著名作家孙家玉先生。

江苏老作家影像——孙家玉

  孙家玉,1934年出生于上海嘉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曾任南通地区文化组长、文化局局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1949年,孙家玉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一二六师司令部机要员、秘书。次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年仅16岁的他奔赴战场。1952年,孙家玉负伤回国,随部队驻扎在广州佛山。

  受伤病困扰,孙家玉从部队转业回到江苏苏州荣校。在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后,身为青年党员的孙家玉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以中队长的身份,协助大队长带领扬州水利工地的千余名劳改犯,从江南水乡奔赴大西北垦荒、办农场。

  在西北垦荒的日子,孙家玉依旧不忘学习。一心寻求进步的他托人买来了高中三年的课本,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没日没夜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孙家玉被兰州大学中文系录取。

  将创作扎根于生活,才能让作品开出更美的花朵。1958年,孙家玉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小说——《雨天送炸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1960年,孙家玉从兰州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负责教授写作课和文艺理论课。五年后,孙家玉申请调回江苏南通,进入南通市文教局从事行政工作。

  工作之余,孙家玉也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1976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火催春》面世。《战火催春》描写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钢刀团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消灭美军王牌飞甲团的战斗故事。小说首印十六万册,二版印刷八万册,后来还被改编为连环画。《新华日报》、《雨花》杂志等都对此发表过文艺评论,该书收获了大量好评。

  后来,《战火催春》被西安电影制片厂看中,准备搬上荧幕。虽然出于某些历史原因,最终没能实现,但对于孙家玉而言,这部取材于个人真实经历的作品是他对过往岁月的一种纪念,也是他对历史的一次审视。

  孙家玉又陆续创作了长诗《春江万代流》、长篇小说《春金岛探险》等,作品荣获多个奖项。

  1986年,孙家玉从行政岗位回归创作组,怀揣无限创作热情的他陆续发表了《希望的田野》、《大有作为的天地》等近百篇报告文学和《邹韬奋》等长篇传记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孙家玉坦言自己深受鲁迅小说的影响,那是他创作的精神养分。

  慨叹当年,孙家玉笑谈如果不是因为负伤,或许自己在军旅生涯中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战争给他带来了别样的经历,也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常说,文学创作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评价,是对历史的一种真实记录。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从青年时期的峥嵘岁月到笔耕不辍的壮年时期,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孙家玉无悔走上文学创作的人生旅途。韶光易逝,且看潮起潮落,用一生奉献自我,只求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