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苏军新生代(四):朱钢点评漠兮

(2024-10-12 10:45) 6003493

  导语

  数字媒介带动文学转型。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网络文学成为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学的新形式新样态。一大批网络作家以笔为舟,遨游于想象的海洋,探索着文学的边际,网络文学类型写作不断进化,网文创作精品化日益成为新时代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省作协于2024年9月5日举办了第二期江苏新锐网络作家作品研讨会,邀请十位网络文学评论专家与十位江苏新锐网络作家一对一互动交流,探讨网文形态背后的创作根基和理论基础,引导网络文学作家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中国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江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推出“网文苏军新生代”栏目,以十位新锐作家作品为样本,管窥当下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总结网络文学的创作规律。本期推送的内容是朱钢对漠兮新作《菩提眼》的点评。

  朱钢,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文学评论、小说多部。

  漠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网络作协理事。先后在晋江原创网、网易云阅读、阿里文学、阅文云起书院发表长篇小说十余部。代表作:《船到桥头自然直》《交换吧,运气!》《夜留余白》《菩提眼》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越南语,泰语在海外出版,全部作品被改编为有声小说,两部作品改编漫画。

《菩提眼》
漠兮|著

  精彩点评

  朱钢

  网上对漠兮《菩提眼》用得最多的导引标签是“古董掮客×白切黑导游,西北探险+轻悬疑”,还有更为简洁的,“公路+悬疑”。这表明《菩提眼》融合了多种类型的叙述,并实现了新类型的可能。同时,小说不再一味追求长篇幅,全书仅26万字,可谓精巧密实。近两年,网络小说中20万至50万字的作品越来越多,更有知乎上的字数多在2万至5万之间的“盐言故事”。从“马拉松式”到短篇的体量,是网络文学新的风向之一。短的小说也可以写得气象万千,《菩提眼》是较好的例证。学术界一般认为悬疑小说起源于19世纪末,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被奉为鼻祖。而公路小说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文学,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认为是公路小说的代表作品。《菩提眼》以中国传奇故事的内核为悬疑元素,运用了“公路文”的经典手法,又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和丰富。故事内容是本土,讲述手法吸引国外的既有经验,这样的结合,很有“守正创新”的文学审美,也是当代中国文学包括网络文学发展的有效路径。《菩提眼》的主线索是“寻画”,“画的诅咒”是终极的叙述力。看似一切因一幅而起,其实画只是物质性的道具,人心、人性和不节制的欲望才是一切的根源。小说设置的悬疑,因富含中国文化特有的神秘感,将中国传奇的结构与西方悬疑小说的结构进行了勾兑,并融入一些现代性意识,因而更能抓住人,不断的反转,不断的解扣,张弛有度的节奏,产生了很强的阅读力。甘肃和新疆是故事的主场域,并深度参与了故事的进程。西部地广人稀,自然神奇,人文多样化,真可谓一步一景观,一步一风俗,是极好的悬疑故事发生地。换而言之,在这样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这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作者的想象,也能让读者欣然接受且主动地扩展这种想象。显然,漠兮意识到西部地区多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之于叙述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故事的展开与推进,能以陌生化增强阅读效果,贡献叙述特殊的力量。同时也能看出,漠兮对西部十分了解,有着某种生命性的体验和记忆,并葆有敬畏之心。采用公路小说的讲述架构,能够将一个个地域在步步呈现中形成自然性的节奏,既推动故事的发展,又形成意外的张力。公路小说,多以自由、冒险为主要内容,有一些则是将公路意喻为成长旅程。而《菩提眼》聚焦的是寻找答案,让悬着的“疑”落地。其内里又是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如此,《菩提眼》的公路化叙述,更多的是对独特资源的发掘与运用,在形式与内容上形成完美的互动。事实上,人物在西部大地上前行本就是一种冒险行为,就是充满紧张感的故事。我们看到,漠兮用了极为朴素的写实笔法来描绘每处地方的天地风物和人文世情,让我们能够在她的叙述中走进质朴又神秘,粗犷又常常不失细腻的西部世界。以本真的存在为脉络,将想象力转化为可感的现实,形成虚构性的真实。漠兮对书写对象怀有悲悯之心,既挖掘他们的人性,又尽可能地呈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因这些生活而来的挣扎与无奈。他们的生存态势和人生之路,有人性使然,也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物与环境的贴合,既复杂又极具现实性的人性,让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人生内部的纷繁风景。女主萧侃和林寻白在路上探查疑惑,更多的是指向故事表层的进程,而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生活场景或片断,既参与故事的推进,又生成了丰厚的叙述内质。由于内在充实的充实比较适度,成为故事的有机生命体,进而参与了叙述节奏的调度。从而,故事不再仅仅是故事,而是在深度考察和思索人性与人生。《菩提眼》也因此在文学性具有了一定的“深度”。萧侃与林寻白的寻画,是现时的举动,但只有回到过去,才能解开诸多的谜团。他们走在现实之中,其实又在历史里潜行以历史表现传奇性,形成与现实的呼应。正如悬疑小说的基本模式是重回故事的起点,《菩提眼》也是如此,高悬的“疑”是“果”,“因”在岁月深处。在类似侦破和解疑的行为背后,作者其实是在找寻“果”之“因”。显然,注入中国文化中的“因果”,对西方式的悬疑有了新的突破。追溯命运的一路而来,关注的是人的成长。这部小说的新意之处还在于,有另外意味的行动线。萧侃与林寻白从都市走向西部,就是从繁华走向苍茫,从现代文明走向依然被旧光浸染的往日文明。西部的欠发达,使人们尚未脱离落后、贫困的生活。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大自然,隐藏了更多的历史和原生态的情境,有着太多未被唤醒的记忆。主人公如实地行进在此时的现实,每一步都在向前,但又是逆时逆向的。特殊的时空带来了一种错觉,他们所面对的好似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现场。西部的情形,又如同我们曾经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既有物质性的相似,又有情感性的认同。特别是作品渗进的诸多民间传说,展陈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相,是我们血液里所共有的。随着人物的行动,我们其实步入了巨大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空间。这无疑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让我们陷于太多的陌生感中,又有不可言说的熟悉成分。在作者营造的此种错觉的加持下,我们在体验他人的故事,又时不时会泛出自己过往人生的某些感觉。地域文化和生活状况的巨大落差,显露了同一片天空下不一样的人生,现实关怀之意油然而生。因为观照了我们内心的沉寂,使故事的代入感得到大幅度提升,《菩提眼》在保持网络文学消遣性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无法绕开的思考。

  漠兮

  漠兮非常感谢江苏省作协组织安排的研讨会,感谢各位专家评委和老师,特别感谢朱钢主任对《菩提眼》的点评与建议。《菩提眼》是我创作言情小说十余年间,对公路悬疑文的首次尝试,全新的题材与全新的写作方式让我在创作中时常面临“迷茫”与“怀疑”,而朱钢主任对作品的肯定,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与动力。朱钢主任提到,小说中的悬疑设置富含中国文化特有的神秘感,而公路的场景也体现了西部地区多变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情,都是我在创作中最喜欢夹带的“私货”——即通过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传统文化、宣扬艺术魅力。作为一个从小在西北长大,又从事艺术研究多年的作者,我将自己对西北地区深厚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热爱都投射进了文字之中。《菩提眼》的原型是一起真实的案件,也源于我幼年听过的传奇故事,那些遥远又清晰的记忆将我一次次带回童年的故乡,催促我敲下一个个真挚的文字。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朱钢主任在会上提到,小说需要无限的想象,并建议我更加大胆地解放想象力,不要用现实的逻辑约束小说的逻辑,要勇敢地塑造小说中的人物,极致地展现人性,加强故事的冲突性与戏剧性,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他的点评为我今后的创作之路添加了一把勇气的火焰,注入了前行的光亮。再次感谢朱钢主任,也感谢各位专家老师们。

  (录音整理:原晓雨   编辑:于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