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在南京首发

(2023-12-25 15:47) 5993539


首发式

  江苏作家网讯  2023年12月23日,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暨《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首发式在南京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为《文丛》首发揭幕。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贾梦玮,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丛》编委会成员高民省内著名批评家、中青年批评家代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人相关负责人、江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负责人、各市文联文学批评工作负责人等60余人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由贾梦玮主持。

 
徐宁(左)和毕飞宇(右)为文丛揭幕

  推出青年批评拔尖人才,构筑文学评论高地

  为加强江苏青年批评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国推出一批有实力的青年批评家队伍,去年,省作协推出“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名单,沈杏培、何同彬、李玮、李章斌、叶子、韩松刚、臧晴、刘阳扬等8位80后青年批评家入选。此次活动首发的《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即是8位入选批评家的文集,《文丛》由徐宁担任编委会主任,毕飞宇和郑焱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担任总顾问。

 
郑焱(左一)为《文丛》作者颁发入选证书

  郑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江苏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他说,一直以来,江苏评论家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积极参与文学现场,提出一系列对文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问题,与作家之间建立起了肝胆相照的“诤友”关系。通过今天的会议,希望在座批评家能够多关注江苏文学的发展和江苏作家的作品,也希望各位青年批评家继续秉持在场意识,在坚守学术素养、保持学术定力的同时,兼顾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在场感和时效性,提出真正有影响力、有时代价值的文学话题,努力打造学术精品,承担青年一代批评者的学术使命。

  毕飞宇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中西方批评传统,西方的文学批评一开始就是学院派,站在文学创作的对面。中国文学批评没有这样的经院背景,是天才式、开放式、散点式的,缺乏逻辑进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批评一方面承继传统资源,一方面吸纳西方理论,逐渐形成了今天文学批评的基本局面。上世纪,江苏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坛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比较而言,目前江苏的文学批评力量还有待提升。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十分重视青年批评家培养工作,但批评家的成长周期很长,需要相当长时间来做好语言准备、哲学准备、思想史准备。80后青年批评家的出场让人惊艳,他们外语素养良好、理论储备丰厚,但问题似乎就是缺少了一点自然阅读,有时对小说的判断会有偏差。他在讲话中强调价值和美学规范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希望青年批评家“建立并使之恒定一种价值观,建立并使之恒定一种美学理想”,在跟踪当前哲学思想潮流的同时,也要学会和小说共处,学会走进小说,和小说的世界发生深度勾连。

  徐宁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委托,代表省委宣传部向《文丛》首发和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她说,江苏有一支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也有一支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引领力的文学评论队伍,两支劲旅相互砥砺、共同成长、彼此成就。2016年以来,江苏先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将“评论引导力提升行动”列为“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七大重点行动之一予以推进。徐宁强调,当前,江苏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文学批评工作者大有可为,希望全省批评家把牢正确的批评导向、站稳人民的批评立场、发扬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构建创新的批评话语,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质量批评成果。

  批评队伍青蓝相继,三代批评家同时在场

  2017年,江苏为老中青三代共 20 位成果突出的文学批评家,编辑出版20卷本的《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丛书》;6年后,《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在同一地点首发,某种意义上显示了江苏文学批评的传承与接续。“《文丛》出版,是江苏文学批评界中坚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江苏青年批评家的一次整体亮相。”张在健介绍了丛书出版过程,“《文丛》批评范围涉及当代文艺思潮、当下文学现象、经典作家、经典文本、诗歌、非虚构、网络文学、文学传播等各方面,其出版是江苏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成果和收获。”

 
《文丛》展示

  当天,丁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方忠等老一辈江苏批评家来到现场,一同见证了丛书的首发仪式。

  《文丛》作者代表何同彬在发言中回顾了个人20年来的批评生涯:从2003年完成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文章;到10年前作为80后批评家“集体亮相”。“对我而言,能够入选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并出版这样一本评论集,意义并不在于一个新的荣誉或成果,而是借此回望自己以及这一代评论家们成长蜕变的轨迹,发现自我与江苏文学批评传统、与自己的初心之间的距离。”何同彬表示,“今后要重拾信心与勇气,肩负起我们这一代批评家的责任,我们的批评态度和文字应该与环绕我们的复杂现实相称,以振拔出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专家代表王尧向《文丛》出版表示祝贺,对8位批评家的风格逐一点评:何同彬内心温暖而文字锋利;沈杏培在作家作品论和专题性研究方面作了相当努力;李玮从纯文学研究转至网文研究,力图建构网文自身的文化逻辑;李章斌的学术背景丰富,视角和思考每有独到之处;韩松刚在江南小说研究方面用力颇深;臧晴和刘阳扬能将自身性情注入理论研究,常有独特发现。同为批评家,王尧以三点建议与青年批评家共勉:始终保持对文学批评的敬仰,不断加强对复杂文体的处理能力,让文学批评理论跟上时代变化,“其实,我们这代批评家甚至再上一代批评家也还在写作,在这个意义上,老中青批评家是同时代人,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现实。”

  探讨文学批评方向,扩大文学批评影响

  首发结束后,与会批评家参加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深入探讨新时代江苏文学批评的工作前景以及方向。

 
座谈会

  “对鲁迅而言,文学批评的作用不止于文学领域。”朱晓进将文学批评置入历史语境,深入考查鲁迅的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意在廓清文学批评的功用。在他看来,鲁迅从事文学批评常以文学为切入点,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因而文学批评应至少着眼读者、创作、批评三个层面:助力读者的文学接受,助益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推动文学文化健康发展。

  从鲁迅到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已跨过百年历程。比照文学批评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定位,当下的批评生态是否仍有不足?与会批评家真诚反思了当前文学批评的诸多问题:缺乏锋利的、建设性的批评的价值危机;人性的、审美的、生命的文学在教条主义的叙述研究中被肢解的审美危机;文学批评局限于学院圈层的影响力危机。

  江苏文学批评有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丁帆在会上分享了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界敢于直言的几件往事,倡导批评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坚持。重建文学批评价值成为很多批评家的共同呼唤。“在电子媒体高度发达的泛批评的时代,更需要批评的专业性。”在丁晓原看来,坚持专业批评的初心使命和正确价值取向,是文学批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东吴学术》杂志主编周红莉从日常编辑工作出发,直陈时下批评乱象,认为一定要警惕过于新的批评,防止词语游戏或概念滥用;警惕消费性批评和颂体批评,批评者不应只关注成名作家和热门作家,而要静下心来沉淀,实事求是批评。

  会议的另一聚焦点是文学批评的学院化问题,并认为这一问题在青年学者身上更为突出。“我们这代人匆忙进入自己的职业场域,读研读博以后往往缺乏跟随兴趣、不为目的自然阅读,”沈杏培自我反思说,导致大家很多时候是为生存、为职称而读书而批评的。

  由此,重构文论话语体系成为与会专家的理性共识和自觉诉求。“像朱自清、徐志摩那样的批评,非常经典,但这样的话语体系在当下的批评文章中越来越少了。”扬州大学教授张堂会感慨。张王飞也深有同感,他分享了毕飞宇、丁帆、岳雯的几篇文章,提出要加强新评论文体的探索,在评论文章中注入鲜活的感受。

  部分专家强调,破除圈层化的文学批评,除了要改革文体话语,还要视野向下,关注实际生活;眼光放远,拓展研究空间。方忠就提出,批评家一定要深入了解当下中国现状,将之作为文学批评的坚实基础。东南大学教授张娟则主张将跨界研究作为连接文学与社会的桥梁,“普通读者在文学不仅仅寻找审美感受,其实也在借助文学去接触、认识和感悟这个社会。”

  “文学批评要行稳致远,就要关注学理与感悟、理论与文本、世界与在地这三组关系,”苏州大学教授季进说,批评家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学史背景和理论修养,能和同时代作家、甚至整个文学史作家形成对话关系,建立自己的理论话语;还要跳出地域空间,关注江苏当代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的位置。

  一切问题最终还是回归到价值问题。“文学走向大众的过程,应该是保持文学批评的独立性走向大众的过程。”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说,批评家应该同时面向文本和生活,“回应这个时代尊重人、重视人的尊严的要求,是批评家必须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此外,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黄德志由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组织推动、加强阵地建设、聚焦江苏作家四个方面,从组织建设层面补充了加强文学评论工作的思考角度。

 
联席会议

  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后,召开了江苏文学创研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宣布建立全省文学创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介绍交流了本单位本地区文学创研工作情况。    (文/俞丽云,图/于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