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学2023年2月大事记

(2023-03-03 14:41) 5981844

  2月3日,由省作协主办,省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诗歌委员会、《扬子江诗刊》承办的“江苏十佳青年诗人”评选活动公布结果,大树、汗青、李海鹏、李看、刘康、秦三澍、许天伦、杨隐、茱萸、宗昊等青年诗人入选。

  2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揭牌仪式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举行,这是中国作协在地方挂牌的首个国际文学交流中心,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为中心成立揭牌。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张洪斌,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丁捷,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勇,省广电总台党委副书记、集团总经理周斌,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从丛等出席活动。

  2月10日,《江苏新文学史》在南京首发。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和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徐缨为新书揭幕。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吴义勤,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宋广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韩松林,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真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鲁敏,《江苏新文学史》总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以及参与编撰的专家教授等出席活动。

  2月16日,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颁奖仪式暨大型系列报告文学《向时代报告》《向人民报告》《向未来报告》出版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徐风的《忘记我》等10部作品获奖,《情系大三线》等10部(篇)作品获提名奖,刘浏、王向明、孟昱、王东海、李岩岩、陈福秀获“江苏报告文学奖新人奖”,贾鸣、邵启明获“江苏报告文学奖优秀作者”。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张连珍,省委原副书记冯敏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文艺报》总编梁鸿鹰,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何聪,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等出席活动。

  2月17日,由省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收获》杂志社主办的叶兆言长篇新作《仪凤之门》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党组成员丁捷,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收获》主编程永新,以及国内知名批评家等近20人出席研讨,就该书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展开深入研讨。

  2月18日,“江苏文学名家名作”外译项目第二期新书首发仪式暨阅读分享会在南京举行。该项目于 2021年启动,并于当年完成翻译出版叶兆言、苏童和黄蓓佳三位文学名家的代表作,在海外市场发行六种外文版。项目第二期选取鲁敏《六人晚餐》、黄蓓佳《野蜂飞舞》、徐则臣《莫尔道嘎》、韩东《奇迹》四本图书,在英语、西班牙语、俄语三种语言区域市场出版发行六种外文版。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卜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孙真福为新书发布揭幕,著名作家韩东、黄蓓佳、鲁敏出席活动,并向嘉宾单位代表和外国留学生代表赠书。

  2月22日,省作协第九届主席团第三次会议、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召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总结省作协2022年主要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加快构筑新时代江苏文学高峰。省作协九届主席团成员、委员会委员及省作协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作题为《勇担新使命  续写新辉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文学力量》的工作报告。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传达了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会上还征求了对《推动江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度“十项行动”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意见建议。

  2月22日,全省各设区市文联、作协主席会议在南京召开,交流各设区市和各行业作协去年以来文学组织、创作和意识形态情况和今年主要工作安排。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会议,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作总结讲话。省作协党组书记处成员,全省各设区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秘书长和行业作协负责人,省作协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还通报表彰了2022年度江苏省基层文学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情况。

  2月28日,由省作协主办、译林出版社和《收获》杂志社协办的鲁敏长篇小说《金色河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江苏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鲁敏,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收获》副主编钟红明,以及国内批评家近20人参加研讨。与会专家就该书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和精神指向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