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6期

(2022-02-25 10:18) 5969104



  卷首语

  谁是李庆西?许多年轻人一脸懵懂,就连那些曾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之共同叱咤文坛风云的人也都把他遗忘了,我们之所以重推这个“出土文物”,就是因为他的评论文字没有那种学术炫技的架势,在充满着烟火气的诉说中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吐露出来。在这篇“小说《来客》和电影《远离人迹》文本比较”里,作者采取对故事情节层层剥笋的叙述方式,鞭辟入里地解析了加缪小说羚羊挂角的内容主旨,只一句“现实不仅‘彼此相爱’,亦‘互相厮杀’。爱恨交集的现实,正是加缪所要表达的存在的‘荒谬’。”就点出了全篇之“文眼”,无需赘言,尽出风流。

  无独有偶,蔡天新的评论文字也是褪去了学术面具的好文章,这篇《 岁月的囚徒,他却教自由人学会赞美 ——纪念W·H·奥登》几乎是用浪漫的笔调叙述奥登生平的浪漫故事和创作,让你在娓娓道来的平静有趣的讲述中,沉静在对描述对象的倾心之中;作为一个诗人,作者在分析奥登作品时,完全是从感性入手,体验出来的诗境并不是理性笼罩下冰冷的“尸体解剖”式的分析文字。蔡天新的文章中几乎没有一句上纲上线的理论概括和评价,但为什么读后会被奥登所感动呢?是他讲述的浪漫生活故事,还是他动人的诗篇?难道作者就没有一句可以让我们找到他价值观表达的警句?其实文章题目引用奥登的那句诗就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观念,况且作者特意引述的俄国诗人玛琳娜·茨维塔耶娃的诗句“ 我早把生死加上了引号”,便更完美地补释了本文作者的价值观表达。

  让我惊讶的是,作为诗人的蔡天新竟然是一个数学家,一个提出形素数和加乘方程(“阴阳方程”)概念的人,被“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誉为“真正原创性的贡献”者,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感性思维能力,两种思维的转换,让我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之所以倡导这样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感性认识的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因为我们深知,一俟作家作品陷入一种僵化了的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模式中,就意味着文学在当下的死亡,成为文学博物馆里的“木乃伊”。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学院派”理性批评在进入文学史叙述序列之中时的“学术考古”的作用,但是面对正在当下发生的文学作品的评价,还是多一点血肉的感知和意境超脱更好——我们应该呼唤。

  编完这期发表时,新年就不远了。      

辛丑年十月初七日

丁帆书于南大和园

  

  目 | 录

  大家读大家

  李庆西|荒谬与规训——小说《来客》和电影《远离人迹》文本比较

  蔡天新|岁月的囚徒,他却教自由人学会赞美——纪念W·H·奥登

  批评家研究·陈思和

  陈思和 周明全|当代文学批评四十年——与陈思和对话

  陈思和|《自己的书架》序跋

  谢有顺|成为一个创造者——我所理解的陈思和老师

  《中原》评论小辑

  王春林|方言征用与乡村道德伦理的“礼崩乐坏”——关于阎连科长篇小说《中原》

  赵帝凯 [意]莫冉|桃花源的救赎:试论阎连科《中原》的人间情境

  新作快评

  夏可君|王家新的写作之旅:现代汉诗的反向游离

  新诗研究

  贺嘉钰|友情、行动与诗之“手作”——芒克早期个人油印诗集观察

  张德明|综合的诗艺与圆融的美学——王学芯诗歌论

  胡清华|语言实验、公共性与另一种日常——论21世纪大陆“学者型诗人”创作的精神向度与艺术殊相

  思潮与现象

  施  龙|隐喻化的再描述:自媒体写作的文本构造与反讽机制

  张译丹|破解“江郎”困局的路径思考——以创作主体“才具”建构为中心的探讨

  作家作品论

  陆建华|略论汪曾祺“位置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张   雯|张炜诗学引论——从《不践约书》谈起

  王一梅|逝去的时代,或记忆的持存——论《你好,安娜》与《公开的情书》

  毕文君|闯入艺术的年轻人——冯骥才《艺术家们》与青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