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波起云涌、文坛上黄河故道作家星光熠熠。赵本夫先生创作出短篇小说《卖驴》,在新时期文坛扬名立万,后携力作《天下无贼》,与大银幕结缘,捧红了草根演员王宝强一干人等。在小说里,西部莽莽苍苍的荒原与古丰四望无际的黄淮大平原都足以容纳黄土高原上信天游的高亢、旷远,苏鲁豫皖边界地带拉魂腔的悲凉、无奈、令心旌摇曳的缠绵悱恻和一唱三叹。同一时期的作家诗人周梅森、王为政、霍达、胡弦、丁可、王志强、朱群英等先生的作品中,厚重、苍凉、蓬勃的生命力显露出汉皇故里的厚重、执著与浓情似火。“一剑成王业,英雄丰沛多”,进入新世纪,在丰沛这块帝王之乡的热土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的创作郁勃而兴,欣欣向荣,霍达获茅盾文学奖、赵本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朱群英获冰心散文奖,丁可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帝王之乡、英雄之乡的乡土人情所濡染的文学“这一个”气质在江苏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县历史上,曾在秦汉风云有过高光的时刻,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赢得了天下人的关注;这里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兵燹灾异、历史风云、改朝换代、自然灾害,都给丰县人民留下深刻痛苦的记忆,而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来的黄河改道,汹涌的大水漫过山村、沟渠、广袤的大平原、熙熙攘攘的县城,致使县城东迁,百姓流离失所,这是丰县贫穷落后的转捩点。神奇诡异的灾难河,波澜壮阔的母亲河,蕴藉深沉、吉凶未卜的性格也锻造了莽莽苍苍黄淮平原上丰县人剽悍、火烈、硬扛、对命运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以故黄河、大沙河所浸润、曾伤害过的土地——帝王之乡丰县为轮毂,辐射苏鲁豫皖边界地带,北起济宁、开封,西至菏泽、商丘,南至宿州、淮北,东到黄海之滨的这块神奇的土地,人们站在历史新维度,以汉代刘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演绎着民族复兴的英雄篇章,该地域作家群群星闪烁,不可避免地传承地理的、文化的、人文的基因,创作的作品有着厚重的地域特色,已经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具有鲜明文学地理特点的黄河故道文学现象、黄河故道文学流派。
莽莽苍苍的大平原,黄河泛滥带来的汪洋水国、漫天的黄沙飞舞,质朴的风土人情、豪杰的英风壮举给作家们的语言带来黄土、黄沙的质感与底色,这种语言和江南富丽繁华之地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吴侬软语,塞北大漠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粗犷雄奇相映成趣,可谓各擅胜场,各美其美。
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家群中举大旗者——赵本夫先生有着黄泛区域鲜明的语言特色,在先生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坚韧执著的历史基因体现得淋漓尽致。遥想两千多年前,大汉的朝堂上,王侯将相多处于现在的苏鲁豫皖边界一带,丰沛语言就是三秦大地最流行的语言,大汉王朝最喜欢说的、听的就是黄河故道的言语。现时听着、读着看似很土,却曾经是最美的妙语纶音。可以在赵本夫先生的处女作《卖驴》等短篇佳作中,胪列数例。其语言有鲜明的张力与动作性,沉甸甸的重量与冲击力。《卖驴》中不时看到此类语言,小说中主人公孙三老汉和襟兄在特殊年代产生了龃龉,小孩的大姨夫在牲口市场上买了一匹大黑骡子,显得很敞亮、很光彩,这时“孙三使劲咽了一口唾沫,压住满肚子醋意,别转脸就走”。在通行的语系中,是说“扭转脸”。“别转脸”是地域特色鲜明的语言,却把孙三老汉满腹的窘迫、不安、醋意,更鲜明传神地表达出来。孙三老汉看到牲口行市变好,改变主意想抬价,就这样表述,“先前本打算一百块钱就卖的,现在,他转轴了”。“转轴”本意是车子打把了,改变方向了,这里是形象地表达转变了主意的意涵。赵本夫先生早期在古丰乡间有几位谈得来的文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一起砥砺道德文章。“草根作家”王志强先生就深受其影响,在质朴、豪雄、执拗的语言色彩上,灵动幽默俏皮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时有智慧的闪光、性灵的启迪,如春风骀荡,拂人心田。在其《骚动的小城》里,“很多精明人‘见贤思齐’‘举一反三’,把先贤治国的方略借鉴过来,用于齐家。也能让原配夫人和‘小蜜’‘小三’融洽相处,不生事端。可见万事一理,治国、齐家、平天下,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都是共通的。这样的变通,分明也透露着书生的狡黠和精明。不知能够如此变通的文人,属于什么样的书生?”王志强先生辩才无碍,思维的机巧与散发,思想的建设与通透,在情绪价值上给人以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美感,以及挣脱原有思想枷锁后的舒适与惬意。在王志强先生长篇小说三部曲《骚动的小城》《心中的太阳》《龙须菜》中,在朱群英获冰心散文奖的作品里,巍然的散文三部曲《回忆是条不归路》《我是风筝你是线》《此物最相思》中,作家语言让寻常而高贵的黄土、凛然的历史风雨掠过、湮湿,被黄土地生生不息的人们剽悍、倔强、抗争、达观性格的底色所皴染,在地域与世界的大融合的今天,显示出独领风骚的超越,高蹈远行的风采。
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家群体书写民族的苦难、与命运、与自然、与反动的统治阶级、凶残的外敌作抗争的一系列形象;讴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启民智,实现个人与民族的自身觉醒。有了党的引领,寻常巷陌行走的普通人,积贫积弱的民族“积香木而燃,浴火重生”,焕发出无限创造力。作家们坚持人民立场写出工农兵学商、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等诸多众生的酸甜苦辣、悲苦喜乐、朴拙与智慧、绝境与重生;足以畅叙幽情,发前人所未思,亦足以警顽立懦,振聋发聩,正世道人心。当今文坛,有一种淡化历史讥嘲苦难的杂音。回首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路,看看当今国泰民安的成就,民族的自豪感引发的不仅是自豪,更有一种民族的危机感以及来自传承基因的种族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作家是时代的良心,忧心忡忡,“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家是时代感知者,以敏感的触角感知时代的裂痕,“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见微而知著。自九霄俯瞰大地,黄河母亲九曲十八弯,用自己的酿造的汁液——汹涌的黄水哺育、惩罚、摧残着这个民族。和普天下母亲一样,她也温柔,她也疲倦,她也烦躁。当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或遭难、或浑噩、庸常、松懈、懒怠、迹近堕落之时,黄河母亲便要改道,用大地上条条裂痕去警醒,亦或惩罚。赵本夫先生所说的神鬼之鞭——上帝之鞭高高举起,骤然之间的剧痛让民众甦醒、朗目清神,去打造诺亚方舟,在危机重重下实现命运的自我救赎。所经历的苦难和触底反弹的苦斗以及对其蕴含的勇气、智慧的揭示从不会过时,因为过去、现在、未来都会经历困境、自救的情形。精勤、奋斗、勇毅、智慧就是我们这个民族骨骼中蕴含着的铁的元素、钙的成分。
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家群的作品繁富如汪洋恣肆的湖海,只能掬一瓢饮,却也可品其甘冽,醉其芳醇。已故作家刘本夫的长篇小说《天下苍生》被《文艺报》等纸媒揄扬为写出了“历史褶皱里的民生民魂”,实现了“公民写作和地域文学的一个新收获”。霍达(丰县人,王为政先生的夫人)的《穆斯林的葬礼》,1991年获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穆斯林家庭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兴衰沉浮,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它深刻揭示了穆斯林文化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独特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王志强先生的长篇小说《老姑娘》叙写展现了沦落风尘的社会下层的女性伶人,身在尘埃,却风骨依然,保境安民的传奇故事。娓娓动听的叙事的框架下,现实、传奇、荒诞元素里,染上一层马尔科斯《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周梅森先生《人民的名义》,以反腐的角度关切民生,直面社会的热点、痛点。“贪官一脸憨厚相,乍看上去,不太像机关干部,倒像个刚下田回家的老农民。 ”语言似是随手拈来, 却内涵着对变化着的人性、分裂的人格、官民关系、国家稳定系列、深层次忧虑、思考。丁可、胡弦、刘振坤、黑马等诗人浅吟低唱,或吐露市井民众的忧患,或从上帝视角探索人性,或学贯中西,融通文史哲、自然科学,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苦苦追寻。朱群英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沙河笔记》、散文集《飞翔的阳光》精彩纷呈,佳句迭出,展现出党的领导下,黄沙窝变为果都,变为生态宜居之地,焕彩出人间的壮丽篇章,体现了作家敢于追求真善美境界,在大地上撷取文字,在故道上的沙的、沙丘、风沙,千万亩果都产生灵感等迥异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追求。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家群体,佳作频出,可喜惊艳之处蔚为大观,读之补精神之钙,让人血脉贲张、入世建功之心俊爽;在新时期祖国文学版图上与陕西作家群体、苏南作家群体、新北京人创作、里下河文学流派、大湾区创意写作竞相绽放幽芳,为民众营养健全人格提供纷至沓来的精神食粮。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古老而青春的大地焕发出民族复兴的不可遏止的势头,歌诗当随时代,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家群乘着改革的春风创作出体裁、风格异彩纷呈的海量作品,形成植根黄土坚韧厚重 绮丽繁富家国天下的文化长廊,影响力波及海内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群体业已形成。他们以赵本夫、周梅森、王为政、霍达等在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作家为引领,坚守黄河故道人文情怀,书写家乡、回望家乡,以第一人生经验关照当今语境下的海内外沧桑巨变,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家乡风骨、家乡情韵,因而赵本夫、周梅森、霍达等人的作品惊艳了海内外读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样的,地域写作会改变国家文学版图的样貌。优秀作家们走向全国,依然会有一颗关照、回馈家乡的滚烫的心,奖掖、提携、关照、宣传本土作家。如周梅森长篇小说、同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融进了乡贤诗人丁可的《母亲的专列》,“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第一次乘车旅行/第一次享受软卧/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让人感受到了士大夫之外的草根诗人对文学母题——母亲别样的、颇具张力与冲击力的解读,将丰沛大地的文学富矿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如赵本夫先生一直关注着本土作家王志强、朱群英,胡弦关注指导着本土诗人黑马。心手相连,兄弟同怀,同气连枝。黄河故道作家群,互相关心、扶持、提携,逐渐实现了地域写作的繁荣与超越。
黄河故道作家兼备多种文体,显示出独特性。在小说创作方面,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赵本夫到五十年代出生的周梅森,从六十年代出生的张新科到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叶炜等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梯队。赵本夫是一位创作产量颇丰的作家,他的“地母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以历史记忆的追问这一视角,对历史、记忆中的土地以及人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通过土地来反思历史、反思人类文明的进程;新作长篇《天漏邑》在文学界收获了不俗的反响。周梅森因政治题材小说一举成名,《人民的名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我主沉浮》等,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在创作政治题材小说之前,周梅森还曾创作了许多乡土小说。张新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向雨花台烈士致敬。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福地》《富矿》《后土》)用“新乡土”写作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他笔下的苏北鲁南,以及突出表现苏北是一块“福地”的创作理念;此外,叶炜的首部动物题材小说《狼王》也面向广大读者,展示其题材创作的多样性。除此以外,杨洪军的《本次列车终点》、杨刚良的《大爆临界》、刘东衢的《黑河的孩子》、白丁的《妹妹的上海之行》、曾宪涛的《遇事打这个号码》等作品,均引发一定关注。这些不断涌现的、势头强劲的新锐小说作家,为黄河故道小说创作队伍增添光彩。
李超杰,原籍夏邑县郭店乡孟集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工作在砀山县文联。1996年始,先后在《清明》《大时代文学》《民族文学》《安徽文学》《海外文摘》等,发表中、短篇小说《蛮大爷》《胡二马月》《九妮》《拘留》《酸葡萄甜葡萄》《囡囡的小鸟》《记忆中的槐树林》等数十篇、部;2008年在《安徽文学》发表三十万字长篇小说《惊天绑架案》。2014年10月在《海外文摘》发表二十万字长篇小说《月牙堤 月牙河》。2016年8月17日,《文艺报》与《中国作家网》分别报道了其二十二万字长篇小说《说亲亲》被中国作家协会扶持出版,2018年7月,其中短篇小说集《九妮》由鲁迅文学院与作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张西礼,河南省夏邑县作协主席,曾创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法,三步读书法,并实验推广之。又热爱文学,发表短中篇小说及散文《美葛儿》《炮手》《龙爷》《摸鱼的老滑》《血色芦苇花》《新农村社区,你还有多远》《这块土地太饥渴》等多篇部并获奖。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青青河边草》、长篇历史小说《商魂》《孔祖烟火》。
在诗歌创作方面,20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黄河故道诗歌创作者中,以王辽生、程乐坤为代表。王辽生的《雪花》《黑蝴蝶》,程乐坤的《春神的诉辞》《秋赠》《红指甲·黑胡须》等诗集广为流传。进入新时期以后,黄河故道诗坛涌现出了丁可、陈广德、日月兰、昊允锋、周长风、周勤、谢冰清、郁舟、海舒、于琦等诗人,在现代诗歌领域做出了贡献。其中,日月兰的诗集《收割青春》、郁舟的诗集《生命里的温柔部分》、海舒的诗集《流浪的太阳》以及于琦的诗集《玻璃风铃》较为著名。当下的黄河故道诗坛又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代表诗人有西川、胡弦、丁可等。西川的代表诗集有《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深浅》等,他于收放自如中展现了别样的诗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胡弦的代表作品《沙漏》“是对现实、历史、时间的深刻体验,赋予了诗作疼痛和悲悯的气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经验融入,又使文本情感背后的理性成色显影,体现出可贵的‘思’之力量”。乡村诗人丁可“始终在土地上行走、耕耘、歌吟,他用丰沛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田园、庄稼和乡民的爱与忧思”。
在其他文体方面,新世纪以前的散文家中,以张成珠的“望海楼”系列散文为主要代表。新世纪以来,黄河故道涌现的散文作家中,朱群英的《能不忆江南》、周淑娟的《纵横红楼》《宝钗的丘壑》《黛玉的峥嵘》《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王建的《走过最遥远的风景》均从不同方向显示了各自的散文创作实力。一件老家什——瓢,被山东省单县作协主席、单县民俗博物馆馆长秦闪云写出了花样,竟然获得了由山东省散文学会、牡丹晚报共同举办的2022“牡丹杯”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并和获奖的全国散文作家们一同走进菏泽观赏牡丹。孟宪军,笔名拾艺,山东省曹县作家协会主席、曹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小说集《情人节的泪》和散文集《深深的忏悔》,主要作品发表在《诗刊》《诗歌月刊》《中国民政》《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奔流》《青年文学家》《当代社会》《金融文坛》《中国新闻月刊》中国社会报、中国妇女报、今日文艺报、齐鲁晚报、山东青年报、菏泽日报、临沂日报等,在全国、山东省、菏泽市征文中,各有获奖作品。杨松,笔名晓阳,河南省虞城县人,在《河南日报》《安徽商报》《百花园》《短篇小说》《安徽文学》《时代报告》等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多篇。
黄河故道的儿童文学愈发成熟,龚房芳的《小猫不吃鱼》《星星点点》《瓢虫夫人的下午茶》《如果一只獾遇到另一只獾》等诸多儿童文学代表作中,《如果一只獾遇到另一只獾》“情感饱满而叙事克制,想象自由而结构精巧,生趣盎然而文字优雅,以丰富的灵感和细腻的体恤,呈现出一个澄澈天真的儿童世界”。此外,黄河故道儿童文学创作者中,伊尹的作品也逐渐步入佳境,获得读者喜爱。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文学现象。许多网络热播剧、热映电影,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黄河故道在网络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骁骑校的《匹夫的逆袭》“以纯熟的类型小说技巧,将悬疑、动作、探案等题材与元素交错融合,故事节奏的把控张弛有序,叙事画面具有充分的电影镜头感和风格调性。其‘反抗’和‘不平则鸣’的主题,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此外,血文、忘语、烈火滔滔、石章鱼等网络作家也引起网络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黄河故道作家对纪实文学也格外关注。陈恒礼的《中国淘宝第一村》以敏锐的目光,描述了沙集镇农民利用互联网媒介成为“中国淘宝第一村”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思维创新,体现了报告文学关注现实、表现时代的优秀品格。肖俊志的《主人——来自徐州下水道四班的报告》,李风宇、刘振坤、孙梦的《一城青山半城湖:老工业基地振兴徐州样本的十年观察》,叶炜的长篇纪实文学《样板:马庄精神文明建设纪实》以不同地区为样本,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变迁。朱群英的《大沙河笔记》激情澎湃且文采飞扬,既浓墨重彩又精雕细琢,淋漓尽致地勾勒和刻画了大沙河的性格、水土和沿岸人民的精神血脉。
新中国成立以后,商丘有了小说作家。到了新时期,商丘出现了以张兴元为代表的小说作家群。这时候张全昭的诗尤其是《枪声响了》,在当时我国诗坛可谓达到了一流水平。进入新世纪,商丘文学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尤其是市作协在2003年的商丘作家论坛上提出“下大力气主攻长篇小说”之后,每年都有几部长篇小说出版,作品质量不断提升。张兴元的《女儿桥》获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省首届“文鼎中原—长篇小说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瑞琴任编委会主任,曹凤礼等任主编,多位作家创作的“商丘历史文化系列长篇小说”第一辑被我市列入重点文化精品工程,整套6部8本作品,共计210万字。这种规模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商丘乃至在河南都是一个创举。小说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中国作家网、郑州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发表关于作家的专访,省作协机关刊物《河南作家》开辟专题评论作品。我市的长篇小说创作使商丘文学有了重大突破,树立了商丘文学史上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淮安作协依托运河文化、古典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地方资源,举办“吴承恩文学奖”,邀请多名作家创作了以“新安旅行团”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徐州作协发挥高校优势,联合江苏师范大学等本地高校开展改稿会、研讨会等文学活动,打造高水平文学交流平台;连云港作协着力推动主题文学创作,先后承办了省作协“走进产业工人”主题创作采风、全国网络文学青年创作骨干培训班等重要活动;盐城作协重点打造湿地文学品牌,成立湿地文学创作中心;宿迁作协实行副主席轮值制度,举行楚苑写作营。从创作成果来看,近两年,苏北五市的文学创作总体呈现题材范围较广、体裁较为全面的特点:作家们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等不同门类均有涉足,其中多部作品入选省级及以上重点签约资助项目。
2017年,沛县县委县政府还设立“歌风文艺奖”,用于鼓励和引导文艺创作。县文联、作协也长期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作家先行”“文明创建,我在现场”、作家走基层“三进三送”等主题活动,作品发表、出版、展演、获奖数量不断增加。如今,沛县作家协会(包括青少年分会)拥有会员21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7名,数量在县级层面遥遥领先。2022年8月,“中国文学之乡”考察组到沛县考察指导,认为沛县文学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居苏北前列,全省有名、全国有影响,打造了苏北文学“沛县高地”,形成了徐州领先的文学创作“沛县现象”。
菏泽作家石耿立,笔名耿立,寓意光明磊落,耿直独立。出版过诗集、散文集和学术著作,尤钟爱于散文创作,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国内文学排行榜和文学选本,是国内较有影响的散文家。菏泽作家宋长征的腿脚深扎在泥土里,这使他更亲近和理解乡间物事,这是他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他的根,但绝不是他的魂。因为宋长征从来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农民。他理着发,或站在地头上,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住进一粒粮食》《乡间游戏》《乡间食味》到《北方有所寄》,都是这种思想的结果。刘军,笔名楚些,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现居开封。致力于当代散文研究与批评工作,曾任多个散文奖评委,曾主持多个文学刊物的散文栏目。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故道作家群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众多奖项中,频频折桂,成绩傲人。尤其是近年来,黄河故道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热潮,展现了新的气质,体现了新的风貌,形成了令人称道的“黄河故道文学现象”。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家群也已形成,黄河故道文学现象异彩纷呈、欣欣向荣;如同母亲河——黄河挟巴颜喀拉昆仑山之势,排山倒海,汹涌向前,这块黄土地成长起来的作家在为民族复兴鼓号齐鸣,为民族兴盛,铸进铁的元素、钙的因子,坚毅顽强地推动民生的福祉、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黄土故道作家群的前途是星辰大海,无比远大,所获得的成就将会令人更加期待。
(朱效学,作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江苏省丰县欢口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