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的水灾水情,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年间。当年,开封守将杜充扒开黄河大堤水淹金兵,黄河水由泗入淮,主流东泄南下。从此,苏北地区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成为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31年夏天,江淮并涨,淮河流域7700万亩农田被淹,受灾人口高达2000多万。苏北运东大堤决口20多处,里下河平原十多县陆沉,300多万人外出逃荒。里下河薛王庄民谣,描绘了那个年代民众的悲苦景象:“薛王庄,薛王庄,十年就有九年荒,一场大雨白茫茫,太阳一晒冒盐霜,大人小孩哭断肠,背景离乡去逃荒”。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把治淮工作列为全国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先后在苏北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新通洋运河,疏浚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五大港,兴建江都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那些年,数以千万人次的民工参加了各级各类水利工程,《漂》中这样描写:“霜降前后,男人们卷起铺盖,带着扁担、泥络、大锹,爬上草棚子船赶往工地。’三九’寒天,工地上挑土奔跑的民工,个个单衣薄衫。顺着河线望去,河槽里,挑着泥担子的民工穿梭往来,活像蚂蚁搬家。震天的号子声,十里之外都能听见。”1991年,苏北特大水灾,里下河水位高达3.34米,超过1931年水位0.18米。建国后苏北建设的各类水利工程,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洪灾面前发挥了巨大作用。仅用24天,里下河水位便降至2米警戒线以下。那年,粮棉获得大丰收。目前,苏北里下河地区,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可有效地控制洪、涝、旱、潮等灾害,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苏北治水成就,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
以往,鲜有长篇小说涉足这一题材。出生、工作、生活于江苏东台的鲁锦虹先生在退休后历时十载,精心呈现的这部苏北治水小说的开创之作,终于为我们弥补了这一缺憾。
《漂》以当代农村孤寡老人梁二丑中风就医为线索,以农村家庭和县城医院病房为主要故事场景,以客观性再现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农村老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的生存状态,讲述他们当年挑河治水的故事,回顾新中国成立前后苏北两场特大水灾影响迥异的情景,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政府,为根治苏北水患,持之以恒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兴修水利,造福后代”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艰难历程。
小说在描绘苏北里下河地区东官河右岸藁秸庄、龙塘堡、孙家泊等村庄几个家族百年画卷的同时,重点展现环境恶劣、生活困难的年代,水利工地上的民工为了改变家乡面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塑造质朴鲜活的民工形象,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感人至深的故事,详细描写农村公社化时期,青年泥瓦匠梁二丑的劳动、爱情和家庭生活。
这种历史与现实交织叙事的方式,增强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展现了人性的深度和生命的温度。在漂移难定让人痛苦的情境中,小说彰显的爱情与真情的力量,引领读者向生活致敬。
小说中有很多细腻逼真的细节描写,如对不同时期农村家庭和对不同年代水利工地上民工生存状态及不同家庭出身不同性格民工形象的描写,及对农村诊疗场所和医院病房氛围的营造等,均呈现出很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人物情感的表达,非常真挚动人。如梁二丑与三个未婚妻姚年英、汤凤儿、许年凤及两个女社员“飞机头”、赵金凤的情感纠葛;又如剃头匠姜水来与裁缝的女儿袁凤菱相识相爱既而分离重逢的故事;再如女木匠柳梅与萧卫因环境地位变化将青梅竹马的爱情化为乌有后的魂牵梦绕等等,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小说均得到深刻的挖掘和展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列的情感共鸣。
小说的环境描写亦很有特色。民国时段乡绅聚集的“庄董会”会场,淫雨中乡民的“求晴”仪式,“渡江战役”支前民工和水利工地上民工的劳动生活场景,土改、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农民的劳动、爱情及家庭生活等,这些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描写,使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年代感。小说人物对话中方言土语、俗语俚语等多种语言元素的运用,加上带有浓郁里下河情感色彩的苏北小调,既增强了小说的地域风情,展现了里下河独特的地域文化,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唤起当地读者和其它对地域文化感兴趣读者的共鸣。
这部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较长的百万字长篇小说,采用复线叙事和人物多重视角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结构全篇,突破传统小说以时间为轴,或以人物故事或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中心线的叙事方式,让历史与现实在天干地支明暗叙事结构中展现。这样的结构方式,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更富有张力。多视角叙述,还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人物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得到更深入地展现。
小说对新中国苏北治水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未作宏观的、宏大的表达,而是从三个方面力图还原出当代农村的现实图景。一是对泥瓦匠梁二丑、女木匠柳梅、剃头匠姜水来等农村匠人形象的刻画,并通过三伏天高温环境下建筑工地工友晕倒送进重症室抢救的故事,展示当代农村手艺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揭示历史与时代的变迁对行业、对家庭和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二是讲述乡村部分留守老人生活陷入困境的故事,如老人要赡养费被儿子滚油泼脸,又如老人状告儿子忤逆县法院将流动法庭放到村口,再比如大年夜中风老人在家中被活活烧死等,这些极端事例说明,我国城市化、老年化和乡村空巢化加剧背景下,当代农村与“儿孙满堂”“鸡犬相闻”的传统社会正在逐渐背离,呼唤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进一步朝农村倾斜。三是聚焦县城医院病房、乡村诊所及乡镇敬老院和县城老年公寓,揭示农村老人的医疗健康状况及在不同供养环境下老人们的生活现状,展现当年奋战在水利工地如今一身病痛的老河工“小病拖,大病捱,重病才朝医院抬”的场景,呼吁社会进一步关心农村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作者简介
沈义贞,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国家一级学科暨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联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