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沉成湖的历史名城光芒难掩的生命绝唱——长篇小说《留城吟》全方位再现古留城不为人知的历史精彩

(2024-02-04 10:37) 5995049

  值农历甲辰龙年即将来临之际,以时代叙事见长的乡村作家刘学安的长篇历史小说《留城吟》日前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已陆续在全国各大书店及网站上架。该长篇小说全方位再现汉张良封地古留城不为人知的历史精彩。

  被当地誉为“乡村歌者”的乡土作家刘学安,是汉刘邦故乡江苏沛县人,同时也是其所在乡村周边唯一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小说学会会员集于一身的一名乡村教师。多年来,工作之余,他沉潜乡村,不仅以小说笔法积极从事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创作,纵情描绘乡村振兴带来的兴盛图景,还以文化人的责任感纵深挖掘所处的汉张良封地留城故址的历史人文,所创作出版的小说集《你说我是谁》列入“舞动汉风——徐州作家精品文丛”,长篇小说《龙兴镇》被中国言实出版社选进“全民阅读精品文库”出版发行,短篇小说集《浮在水面的秤砣》2020年入选中国言实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政府出版品国际营销平台精选图书-文学书系”向国外推介。通过十多年的精心准备并于2020年春开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留城吟》,即是他计划创作的“留城三部曲”之一,更是他业余从事古留城文化探究挖掘的成果呈现。

  尽管古留城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只是一个弹丸小城,又陆沉成湖四百多年,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都有着它别处没有的厚重和辉煌,更有着它别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曾是中原与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又是古留国都城、汉张良封地、高祖刘邦与张良最初相会处……呈现的夺目光芒和留下的闪光记忆,并没有被黄河改道带来的泥沙层层遮掩,其身边奔腾不息的古老运河,一直以不同形式在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它的过去和现在,诉说着它曾经的劫难和鼎盛时期的繁华富庶。介于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灾害的残酷,渐渐谢幕后退隐到历史深处的留城,一切可观可陈,尽被扫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星星点点的记载,只限于周边志书上条目式雷同的文字中,更何况其中的一些记载,像不见官家入史的微山湖周边十八座连城一样,又都是体现在当地民间人云亦云的传说基础上,可作为一直生活在古留城斑斓传说中的刘学安,总想尝试着以小说的形式再现留城当时的人文历史和地域风貌。于是,刘学安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准备,希望在这部长篇中,既客观地还原历史,又真实地再现留城曾经的气象和不为人知的历史精彩。

  《留城吟》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万历二十八年,汉张良封地留城,经过多次的黄河泛滥,被连片成湖的积水围了起来。在城西南不远的小黄山脚下,为纪念刘邦、张良最初相会处建起的龙兴寺,不仅成了留城周边的大寺,更成了以长房长孙张谦为首的张良后代拯救留城的根据地。为张良守墓的高氏后代高志聪慧又家贫五岁时被张谦留在身边,后又说服族众自费带进了龙兴寺精英学堂。转眼十年过去,不辞辛劳的张谦,凭着留城无双的文武全才过人的秉持和别人难及的善良,一面继续实施他的“兴城旺寺”计划一面又精心致力学堂教育。高志和以张豹为首的十八剑客在他的培育下,通过在各种场合的表现,已赫赫有名周边,为张谦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一直在龙兴寺供奉的据传为刘邦私赠给张良的龙凤铁管,在通篇小说中一次次神奇再现成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隐喻,如一朵莲,在小说的恣意汪洋中次第荡开。秉承着张良血脉、智慧和精神的留城张氏后人,在这一年接二连三的饥荒、旱涝、鼠疫、冰雹、蝗灾中,自觉联络刘氏、殷氏等家族带领全城人,一次次消灾自救,又一次次劫后重生。历史上多难的留城注定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受封于此的汉谋臣张良历史中谢幕一样,留城其盛景又现之初,在随后的又一次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中渐没于滔滔之中。透过小说中高志与张瑞玉、张丽的爱情纠葛,又让我们看到了明末清初以来史册上不存、又不为人知的五彩斑斓的留城风俗人情、历史人文景观和微山湖周边至今还口口相传的十八连城传说。这是继长篇小说《龙兴镇》之后,作者又一次以他本人所创作的十八章五十五节的九五之尊小说建构,进行的又一次精彩小说叙事,不仅首次通过文字全方位再现了古留城以及周边的地况风貌变迁,还通过一群性格迥异奋发向上的励志少年,呈现了作家刘学安在以前作品中不多见的古诗、词、赋创作的厚实功底。中国言实出版社资深编辑史会美女士在谈到《留城吟》这部长篇小说时说,“陆沉成湖的历史名城,光芒难掩的生命绝唱,这是擅于写实的作家刘学安撬开历史隙缝的精彩展示”,“深陷绝境的兴盛建构,谢幕瞬间的自我拯救,回肠荡气的恢宏书写,小城大爱的深情吟唱,这是惯于时代乡村描摹的刘学安在往日作品中所没有的又一呈现,史册不存的斑斓传说、浩浩不息的历史人文、诗词难工的凄婉爱情次第荡开不仅揭开了古留城众说纷纭的神秘面纱,还以小说的形式弥补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无人涉及留城的空白。”

  作家刘学安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后记《从容策马啸长风》中写道:“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只是忠实于历史纵深挖掘基础上的演绎,是用习惯的写实手法初次进行的一次历史叙事尝试”,“从另一方面说,我的这部长篇就是抛砖引玉,或者说,是所处时代的一种‘近水楼台’的人文情怀和不忍‘槛外长江空自流’的自觉文化担当。甚至说,纯属‘欲罢不能’的个人兴趣和‘水到渠成’的自然溪流,不奢望融入文字的大江大河,只希望在有缘的读者眼中有一次过手的经历、一次随兴的翻阅、一次零距离的心灵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