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修荣:明清大变局下的文人群像——读王振羽长篇传记《人事完缺——吴梅村传》

(2023-05-06 09:18) 5984809

  回溯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打江山通常金戈铁马,血雨腥风,江山一统后,统治者便杯酒释兵权,令文官治国。这便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而文官大部分都是文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文人(文官)治国的历史。文人可以说是解剖历史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切口,抓住了文人这个群体,也就抓住了历史的脉络。著名作家、历史学者王振羽先生新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人事完缺——吴梅村传》就是一部全面解析明清历史大变局下文人生存状态,极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厚重之作。

  传记以明清更替之际的大历史为背景,在复杂的时代风云和历史变局中,塑造了以吴梅村为代表的一系列丰富多彩、血肉丰满的文人群像,如吴梅村、钱谦益、张溥、黄道周等等。振羽先生饱读史书,嗜史如命,依据史实和史料,不隐恶,不扬善,一切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再现历史,这是这部传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他的笔下,没有完全的好人,比如吴梅村,也没有十足的恶人,比如崇祯和钱谦益等。他客观表现了特定历史场域中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充分揭示了人性的丰富与驳杂。作者着力塑造了复社祭酒、文坛领袖吴梅村这一丰富复杂的形象。吴梅村作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的传统文人,既想一展抱负,兼济天下,又想保持了士大夫的民族气节,但置身官场和特定的历史变局中,身陷官场与文坛、爱情与家庭、忠诚与背叛等各种矛盾冲突中,内外交困,身不由己,在种种矛盾冲突中载沉载浮。吴梅村虽是文人书生,但绝不是一个书呆子,作者通过几个典型情节刻画出其远非书生的一面。他得知黄道周被崇祯怀疑结党,廷杖下狱,为保黄道周,特地找来名不见经传又可信任的太学生涂仲吉为黄上疏辩护,虽上疏失败,吴梅村却全身而退。为了归隐,他不惜谎称过继给伯父,以丁忧的名义远离官场。他看不起别人搞裙带关系,自己却利用在复社的影响走后门把两个不学无术的表兄弟拉入复社。在对待吴三桂的前后态度上,最能反映吴梅村软弱矛盾的性格。当年因痛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冲冠一怒创作脍炙人口的《圆圆曲》,遭到吴三桂忌恨。吴三桂降清后权倾一时,为了一家性命,吴梅村只得在《绥寇纪略》中违心地拍吴三桂的马屁,甚至故意让吴家人事先看到文稿。其委曲求全心态可见一斑。作者正是通过种种细节塑造了吴梅村这样一个个性复杂的“圆形”历史人物。

  作品场景宏大,涉及人物众多,作者往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黄道周,屡次犯颜直谏,“公卿多畏而忌之”。他曾连上三道奏折,不惜犯忌把崇祯与东虏议款求和的丑闻在朝堂公之于众,引起皇上震怒,直贬六级。其狷介性格至死不渝。即使崇祯这样一个在一般人心目中软弱无能最终上吊自杀的人物,作者也表现出其每天辰初准时临朝,宵衣旰食十分勤政的一面。其他如钱谦益、柳如是、卞赛等次要人物,作者也都用白描一样的手法刻画出他们鲜明的个性,读来栩栩如生。   

  全景反映明清之际历史大变局中文人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心理是这部传记的另一个鲜明特色。由于吴梅村所处的地位及其广泛的人际谱系,作品通过他个人的命运遭际和官场沉浮展示了一幅宏阔的历史画卷,作者透过明清朝代更替这一非常时期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心理波澜,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变局中江南文人和知识阶层的生存状态、复杂心理和遗民心态,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作者一方面表现了一部分文人官员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忍辱负重、卑躬屈膝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大部分文人士子在历史变局中的民族气节和文人风骨,即使有的不得不苟且偷生做“二姓”之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民族气节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流露出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苍凉意味。一类以黄道周、张溥、夏完淳等人为代表,坚决主张反清复明,另一类以钱谦益等人为代表为贪图安逸甘当顺民。更多的则是像吴梅村这样,虽迫于情势不得委曲求全,但内心仍心系大明,希望保持民族气节。作者将这种历史大变局中的文人和士大夫阶层的矛盾心理和两难困境展示无遗,深刻表现出在历史洪流裹挟下个体的渺小无奈和身事“二姓”如履薄冰的生存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传记堪称一部明清之变中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双重叙事,是这部传记的又一大特色。基于吴梅村作为著名诗人、文坛领袖和官员这一特定角色,作者采取了双重叙事策略,一条是大量引用吴梅村的诗文,借以书写传主的内心情感。几乎每个重要时刻,作为诗坛领袖的吴梅村都用大量诗词抒书内心情感与家国之思,如《圆圆曲》《贺新郎病中有感》直抒胸臆,《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抒发对卞玉京的怀念与忏悔之情,杂剧《秣陵春》则“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绝命诗四首更是他心境的最后写照。这些感怀伤事的诗作既是历史记录,又是其个人的心灵写真和情感密码。另一方面,作者围绕吴梅村的文坛活动、宦海沉浮、人生遭际等等,全面审视明清动荡之际广阔的社会生活。两条线索交相呼应,如果说书中大量的诗文是吴梅村情感的隐秘内传,那么人生遭际、官场沉浮和社会见闻则是其人生外传,作者巧妙地把内传与外传有机结合,一虚一实,一明一暗,形成互文,共同组成了吴梅村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虽然全书总的基调是悲剧的,作者却在悲凉的底色上,塑造出了众多慷慨悲歌的人物形象,为传记涂上了一抹悲壮的亮色。陈子龙抗清失败,宁死不屈,在押往南京途中投水而死。黄道周被捕后,在南京东华门见到匾上福建二字,慨然道:“福建,吾君在也,死而无憾。”从容就义。复社领袖杨廷枢在头颅落地时仍高喊“生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其悲壮之举惊天地泣鬼神。即使几个饱受争议的风尘女性也表现出不让须眉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因钱谦益降清失节别居一院,甚至不惜以死相殉。卞玉京对吴梅村坦言:“愿相公勿学钱牧斋,不要贪恋新朝富贵,我可是宁死不嫁事二姓之人的。”作者通过他们的种种挣扎与抗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