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玉: 把最好的人生体验变成最好的文学体验

(2023-03-13 12:48) 5982239

  把最好的人生体验变成最好的文学体验

  ——读孟献国中短篇小说集《洋河湾》

  陈法玉

  文学的魅力真是太神奇、太伟大了,它能迅速地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甚至是生存方式。从孟献国身上,是最能让人看到文学的作用以及对他的影响和改变的。

  五年前,孟献国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只停留在少量阅读,拿起笔来搞创作更是无从谈起。然而,也就是在这仅仅五年的时间里,孟献国摇身一变竟破茧成蝶般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家,不仅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还是江苏、河南、陕西三个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今年8月,又被推选为宿迁市作家协会主席。去年,孟献国刚出版了一本散文集《阅读秦岭》,未到一年,现又推出了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洋河湾》(中国商务出版社,2022年)。他在散文和小说创作的领域摸爬滚打、左右开弓,不断地向世人展示他的文学才情和文学成果,确实值得刮目相看。

  《洋河湾》一书收录了作者一年来创作的《洋河湾》《皮儿章》《招商客》《石榴恋》《师生情》《柳琴岛》《玻璃城》等九篇中短篇小说作品,用事实证明了作者不仅在散文创作上游刃有余,在小说创作上亦有驾轻就熟的深厚功力。初露锋芒的《洋河湾》,让我们为之感到欣喜。

  中短篇小说集《洋河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招商引资,也有乡村振兴;既有乡愁乡情,也有爱情婚姻,囊括了孟献国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孟献国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别开生面的建构、百回千转的叙事,通过文学的手段一一加以呈现,让那些浓郁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充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开卷之作《洋河湾》先声夺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副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祖国、异国,故乡、他乡,作者跨越时空,将主人公李山的爱国情、爱乡情和自己的爱情交织展现,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博学多才、正直善良、心系桑梓的“好男人”形象。小说描述的淮北平原上的洋河湾,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盛产美酒,充满生机。李山幼时家境贫寒,与同村姑娘何棠青梅竹马,但有缘无份,未成正果。李山获公益资助赴意大利攻读营销学博士,与荷兰籍同学莱拉相爱相恋结为夫妻。李山心系家乡洋河湾,功成名就后返乡支持旧恋何棠创业闹出风波,引发了一段感情纠葛。李山投资支持家乡洋河湾建设,创建了远近闻名的“杉荷园”5A级乡村旅游品牌,促进洋河湾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演绎出一段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传奇。这是《洋河湾》的大致情节。

  《洋河湾》的整个叙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李山与何棠、莱拉之间的恋情展开的。李山与他俩之间的感情,并非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那种“三角恋”,而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自然形成的那种真实、真诚的此一时的爱情。李山、何棠情窦初开时,都认定对方将是自己的唯一,然而阴差阳错何,最终让李山失去了这份初恋。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李山在异国他乡遇到除了眼睛和头发有别于何棠外的莱拉,就移情与她并结婚生子。对李山来说,可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对于莱拉来说,就是一种极大不公平,自己倾其所有的付出,最后得到的真相却是爱人的一个“替代品”。然而,作品写爱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没有写李山与何棠之间是怎样地旧情复燃,而是写他能够很好地处理好爱情与友谊的关系,抛开恩怨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支持何棠事业的发展。作品中一段关于“工作”和“活着”的对话,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棠问李山人到底是活着为了工作,还是工作为了活着?“我”没想到何棠的嘴里竟问出这个哲学问题,说“这要看具体情况。有的人工作是为了活着,刨一爪吃一爪,工作就是为了活命。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工作,无工作勿宁死。”当何棠又问李山是属于哪一类时,“我”想了一想说:“我大约属于比较特殊的,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因为我的爱好与我的工作恰好重叠,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工作”和“活着”,类似于“是活着还是死去”这个终极问题。李山的回答,或者说是孟献国的回答,代表着一种比较积极、认真的生活态度。

  读着《皮儿章》,就好像目睹一位邻家大叔的日常。小说塑造的人物皮儿章,乐观、豁达、坚忍、顽强,心在云霓,脚在尘埃,他虽然是一个乡村里的补鞋匠,但同样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安然踏实。他是小镇茶社里唯一打领带的散客,他高考时被人冒名顶替如今说起来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他会唱京剧而且还懂得很多道道,他在儿女发达后仍低调自处生活上看起来无有任何改变,他在自己的名字被人抢注商标后的那种心不在焉,他把自己的补鞋职业看得是那样的神圣……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像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怎样去度过。

  宿迁流行的地方戏曲柳琴戏,起源于拉魂腔,与淮海戏、泗州戏同根同源。“不听拉魂腔,心里闹的慌”。孟献国在《柳琴岛》里,通过展现柳辰对柳琴戏的爱好、学戏、传承,描述了宿迁人对地方文化的那种不离不弃的情感。柳辰为了柳琴戏,把自己的名字由“韦辰”改成“柳辰”;为了柳琴戏,他放弃复读高考的机会;为了柳琴戏,他在街上摆地摊;为了柳琴戏,他组织网上柳琴剧团,最终成为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辰对柳琴戏的执着、奉献和付出,让我们深为感动。

  《十六岁出门学艺》是一个来自孟献国亲身经历的故事,作品采取第一人称“我”再加入转述的叙事方式,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苏北少年出门远行寻找发家路子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万元户”“葡萄大王”汪继致富不忘乡邻,带领大河东村民共同致富。“我”也从汪继那里学到了“知识就是土壤”的真经而终身受益。多年后,“我”在功成名就后回访拜祭已经去世的汪继,支持汪继后人建设大河东葡萄小镇。小说叙事节奏进出自如、收放有度,体现出孟献国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

  宿迁是1996年从淮阴市析置出的一个新的地级市。宿迁经济社会二十多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长期坚持“工业突破、招商引资”的发展战略功不可没。孟献国职场生涯30多年,其中专业招商时间就占其三分之二以上。就文学创作来说,招商引资是孟献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因此,在孟献国的这本中短篇小说集中,招商引资题材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招商客》《玻璃城》两篇作品,只是孟献国展现自己20年招商引资工作和生活的冰山一角。

  自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一直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各地将招商引资作为增加地方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百姓就业、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支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搞招商引资,有的地方和宿迁一样,还将其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可见招商引资在这个时代大潮中掀起的浪头是何其巨大。然而,四十多年来如此火热的社会生活,如此丰富的工作实践,如此多彩的传奇故事,却很少被文学所表现,这或许是因为会写的没有生活,或许是因为有生活的不会写,让招商引资题材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缺憾。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从招商人孟献国的短篇小说《招商客》《玻璃城》等作品中得以管中窥豹,了解到招商引资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小说《招商客》集中围绕招引全球玻璃大王、某国惠顿公司投资项目落户梧桐市这个中心事件,塑造了孔大伟、外号“大忽悠”的这个招商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招商引资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地方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表现了招商人为之奋斗所付的艰辛和代价,讲述了“大忽悠”一个个不同寻常又体现真情招商、智慧招商、文化招商、共赢招商特别是拼命招商的精彩故事,让人读来饶有兴味,引发思考。小说的叙事风格传统、质朴,采用限知视角的表现手法,以“我”的所知所见,对“大忽悠”孔大伟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代入感。《玻璃城》因其较长的篇幅容量,则更为详尽地讲诉了曾华楠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波三折的感人故事。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曲奋斗者的颂歌。他们的奋斗,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孟献国转型文学,致力创作,利用文学宣传家乡、推介家乡就是其一个原动力。在《洋河湾》这部中短篇小说集中,我们看到了孟献国的初衷在这里得以表现。小说集中,如“中国酒都”“杉荷园”“洋河大曲梦之蓝”“柳琴戏”“皂河古镇”等等这些宿迁元素俯首可拾,就连书名也取“中国酒都”洋河的所在地,可见孟献国的爱乡情怀是如此的炽烈、如此的浓郁。我们现在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奋进。伟大的新时代需要书写和创造与之相匹配的文艺精品。我们希望孟献国无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在未来写出更多更好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好作品,为宿迁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