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真个到梁溪!——无锡文化传承中的诗歌文学基因简述

作者:丁一/安娟英/叶新和 (2023-02-21 10:15) 5981404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我依偎在金莲桥边,听松石畔。《二泉映月》是弦动,更是心动。一代音乐奇才阿炳心中一定在无锡听到辛弃疾笔下的金戈铁马、沙场秋点兵的刀枪声;也听见陆羽在竹炉房内煮茶的沸腾声;也隐约地听到梅园梅花盛开的峭枝声;更听到无锡流动的诗歌文化历史的脚步声......

  【上篇】追溯古代诗歌的群星璀璨

  无锡千年的古运河孕育着无锡诗歌文学的柔软与坚韧,幽静与繁华。从风华逝去的文史记载中,我们寻找到无锡古代名人的足迹。走进无锡的人文历史长廊,你就能见到一个个才华横溢、卓有成就的历史人物迎面走来。他们有的是生长在无锡的土地上;有的是从异地来到无锡生根发芽,这些人都是无锡的骄傲。

  说到无锡的文化历史绕不开“谦让皇位”的泰伯、史称“中国商圣”的范蠡、“治水修道”的春申君这三位历史名人。在这三位名人厚重的历史沉淀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诗歌文学的基因。无锡的诗歌文学英才灿若辰星。

  第一位是东汉时期的梁鸿(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因作《五噫歌》得罪汉章帝,偕妻孟光隐姓埋名,隐居于无锡鸿山之麓的鸿隐堂,演绎了“举案齐眉”夫妻和谐的美谈。梁鸿夫妇从齐鲁地区南下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像当时许多劳动者一样,靠为人舂米过活。当地大族皋伯通非常热情地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家宅中居住。他晚年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宝贵时光,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他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对前代高士的著作不作评定注释;二是不涉及抒发自己志向的内容不写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发前人所未发的独具匠心之作。梁鸿存世的作品只有收录于《后汉书》本传里的3首诗,即《五噫歌》《适吴诗》和《思友诗》。

  第二位是东晋时期的顾恺之(348年—409年),后世尊其为“中国画祖”,时人称之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以大画家行世,其实他也是一位诗史留名的大诗人。梁代钟嵘在其著名的诗学理论著作《诗品》中,将顾恺之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同列为“中品”,称顾恺之“文虽不多,气调劲拔”。“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顾恺之的《神情诗》,开启了无锡文学传统中文人创作的先声。

  第三位是唐代大诗人李绅(772年—846年),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第四位是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秦观墓位于无锡惠山二茅峰半山腰处。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第五位是尤袤(1127年—1194年),常州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尤袤在诗作《淮民谣》中,描述了当时淮南人民的悲惨处境:“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辟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峥嵘楼阁扦天开,门外湖山翠作堆,荡漾烟波迷泽国,空蒙云气认蓬莱。”

  第六位是蒋捷(约1245年~1305年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人。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擅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他的传世名句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他的传世名篇《虞美人·听雨》,同样寄寓了对人生与时间的深沉感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第七位是倪瓒(1301年-1374年),字泰宇,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着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

  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著有《清閟阁集》15卷。

  第八位是顾宪成(1550年-1612年),江苏无锡人,明代思想家,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留有著作《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公遗书》等。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九位是陈维崧(1625年—1682年),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人、骈文家,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陈维崧亦能诗,著作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54卷。此外,陈维崧与朱彝尊合刊了《朱陈村词》。

  第十位是孙洙(1711年—1778年)生于江苏无锡,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终告完成。该书选入75位唐代诗人及2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3首。由于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刊行后广为流传,“几至家置一编”。人性是一个广义的话题,诸如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等世俗人性,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体现。

  乾隆四十三年孙洙卒于无锡,终年67岁,葬在无锡的南陈湾里。孙洙能诗善文,著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等著作传世。孙洙的一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第十一位是刘半农(1891年—1934年),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民国六年(1917年),他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刘半农作为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

  第十二位是顾毓琇(1902年—2002年),江苏无锡人,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顾毓琇一生创作诗词歌赋七千多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乾隆、陆游的多产诗人。他被海外学术界和出版物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之一,1975年巴西人文学术院授予金质奖章,1976年被世界诗人大会授予“国际桂冠诗人”称号,曾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顾毓琇的诗词范围极广。在他的采笔之下,无物不可入诗,无事不可入诗,无人不可入诗,无地不可入诗,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可入诗。他的《满庭芳》:“云淡天阔,孤篷小艇,棹过烟渚沙汀,琵琶傅怨,江上数峰青……”又如《江城子》有句:“春水一江明似带,春去也,水长流。”

  第十三位是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上有重大成就。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年),长篇小说《围城》(1947年)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他的《宋诗选注》对晏殊、王安石、柳永、欧阳修、秦观、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文天祥等八十位诗人的近三百首宋诗作了注释。在这部著作中,钱钟书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十四位是冯其庸(1924年-2017年),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市前洲镇人。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闻名遐迩。2015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中篇】传承发扬诗歌的创新能级

  谈古论今,纵论无锡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应该就是诗歌以文学的姿态,古今相结合,淋漓尽致。向世人展示无锡游子有过去的灿烂;更有现在的精彩和未来的辉煌,和集聚数字新时代的新势能,在元宇宙的背景时代下,无锡诗人打造具有自己诗歌个性特色的文化IP。

  一、梳理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我国新诗进入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无锡诗歌发展与中国诗歌发展是同频共振。中国诗歌这百年出现了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卞之琳、艾者、穆旦、食指、北岛、海子等著名诗人,产生了白话诗派、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朦胧诗派、“第三代”诗歌等现代新派。同时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不朽的诗歌作品。《天狗》《再别康桥》《雨巷》《十四行集》《断章》《我爱这土地》《诗八首》《相信未来》《回答》《面朝大海、春暧花开》等经典名篇。构成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学遗产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丰碑,

  在中国新诗萌芽和发展初期,胡适和郭沫若两位诗人贡献最大。胡适在1920年新出版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其中主要内容是表现自我价值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很大。20世纪新诗发展前十年除了自由派外,还有格律诗派和象征派,主要代表人物中徐志摩、闻一多、陈梦家、孙大雨等等,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整个中华民族都投身到神圣的抗战事业。作为文学形式之一,新诗表现出时代的情绪和特征。这时期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

  文革十年期间,文史成为重灾区。诗歌创作和其他文学形式都一样,陷入百花凋零、百般无奈的地步。无锡的诗歌创作也同全国一样,就是在这样的冷酷年代,还是有少数的诗人,像食指、芒克、北岛还在思考着人生,其中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被青年人积极流传。

  进入80年代,堪称中国新诗的黄金时期,一批历经文化大革命磨练成长起来的诗人,如潮水般一样井喷式涌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像李瑛《一月的哀思》、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舒婷《致橡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其中海子的成就较高,他们的诗作,大多数不追求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描摹,而侧重开掘自己内心的深层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感受,在艺术手法上摒弃传统,从而形成朦胧的艺术美,体现出艺术的反叛精神,被称为“朦胧诗派”。

  在中国朦胧诗派的崛起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徐敬亚1989年撰写《崛起的诗群》(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作为诗歌评论者,还有北京大学的谢冕教授,这两位中国朦胧诗的理论先驱,对朦胧诗发展具有诗歌里程碑意义的推动作用。当然在1984年至1989年这五年期间,也出现了“打倒北岛”的口号声。中国朦胧诗形成两大派:一是老子的天之道,东方的金石之声,五行之能;另一个是由但丁《神曲》和基督教《圣约》在这里互相碰撞。一切的磨难与升华都变得缺乏明确现实意义。这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超越;也是东方人心理对西方心理机制对抗审美的体验。

  二、无锡新诗发展的脉络。

  无锡新诗同全国的诗人及诗作品一样飞速发展,进入90年代初期,当时涌现出浦学坤、陶祖德、王学芯、孟敦和、孙昕晨、陈傻子、达黄、黑陶、庞培、丁康权、陶都风、安娟英、杨红等一大批文学中青年诗人,尤其是以浦学坤为无锡诗坛的代表领军人物。

  浦学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无锡市文联主席,现无锡市太湖文化研究会会长,1988年毕业于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党政系,著有诗集《太湖魂》《海眼》《湖山情》《再现灵感》(合作),散文集《心灵的虹桥》等。

  陶祖德 著名诗人,无锡市诗歌学会首创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7月生,著有诗集《野人》。作品有《母亲石川爱子呵》《推敲的和尚》《人物画像》《樱花赋》。

  王学芯 195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歌400余首,曾参加《诗刊》第十届全国青春诗会,有20余篇诗歌入选全国20余部诗歌文本。著有诗集《双唇》《这里▪那里》。2020年11月,作品《草塘》获得第五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

  孟敦和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原无锡市诗歌学会会长。长诗集《渔笛恨》(合著)、抒情诗集《月光下的扁舟》、歌词《太湖恋歌》。

  黑陶(曹建平) 1968年生。无锡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江南晚报》。诗歌作品有《黑塔菜》《绿火》《阖闾城遗址》《旧布》等,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绿昼·黑陶散文》。

  【下篇】无锡诗歌多维度繁荣发展

  维度之一:诗歌活动层出不穷

  (一)1991年4月,太湖工人文化宫活动。踏进文学的大门,犹如走在千百万人同挤的独木桥上,在这很狭很狭的门洞里,57位文学的初恋者从无锡的每一条巷子胡同,揣着一块没有啃完的油饼,挤着人流,向太湖工人文化宫二楼的文学写作班奔跑,又一次命运的缘分,把你和我的名字紧紧地拴在同一键盘上,在每一个黄昏后的夜晚一起律动,一起聆听,一起为文坛的走向不断地思索。

  锡城的春色浓得直往地上滴,在文学创作班里面,我们拎着不同心态的提篮,各自拣回应该属于自己的诗的意境;散文的含蓄,构思语言的新颖;小说别致独特的情节,在这很小很小的提篮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图 1:工人文化宫

  当我把自己的提篮告诉你,我是来认识更多像诗一样热情的少男少女时,更好地认识观察社会;你翻开你的提篮说为了懂得更多的文学原理提高创作水平。另一个我说愿意结交更多的作家编辑,以求得发表的阵地,被社会广泛的认同,另一个你却说,在这大千世界里,唯有文学才能使你从单调的工作生活中寻找心灵平衡支点,丰富精神生活,取代贫乏的物质,还有一个他潜意识地说在这地狱大门未开时,为谈情说爱做铺垫。

  不管怎样我们都如涓涓溪水汇到这6:30的钟声里,我们把自己诗歌的幼雅,真诚地奉献给不笑话我们的诗歌老师。担任《太湖诗社》社长和无锡市文联文学创作进修班诗歌班的老师是江苏省知名诗人陶祖德老师。无锡市文联创办的文学创作进修班共有三个班,诗歌班,散文班,小说班。陶祖德浑厚的男中音不断地传达他的诗歌源理,把我们带进一片诗神缪斯的森林。在这两期培训班活动结束之后,由丁康权组建了梁溪文学社邮印刊物自费发行,受到全国各界地诗歌爱好者的赞许。

  (二)“心之旋律”大型诗歌朗诵活动。1991年12月28日,由无锡市青联会、无锡日报、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江南大学文化馆联合举办“心之旋律”诗歌散文大型朗诵会朗诵作品,当时上海译制片著名演员曹蕾、乔榛、童自荣来参加了无锡首次大型诗歌活动。《无锡日报》周末青年版马汉青主任担任策划总指挥。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1992年的风雪之夜,“心之旋律”诗歌大型朗诵会在江南大学文浩馆揭开帷幕,太湖畔的少男少女们在向艺术的殿堂奔进。整个舞台设计新颖独创。把音乐、舞美、造型、超大屏幕的影像和诗歌、散文朗通融于一体,别具一格,在无锡的文化史上是继往开来的,给整个文学爱好者以高品位高格调的享受。特邀嘉宾和业余演员以诗歌散文朗诵表演艺术,把文学直接传述给每一位缪斯的情人。

  一批未来的诗人们在辛勤地耕耘着,他们紧握着缪斯的手不断向

  前,渴望着人生的辉煌。他们就是我们。我们用诗的方式歌唱,是因为我们需要用诗歌散文来点燃自己黯淡的生命,需要艺术的光辉来沐浴和照耀我们乏味的人生。当我们把生命中最诚实最珍贵的部分和精华展示给人们时,我们在这个夜晚感到一种充实和力量。

  尽管在强大的世俗力量面前,诗歌、散文有时显得那样孱弱。诗歌还有时处于“假大空”的晦涩造作的非诗时期,但是真正有眼光的《无锡日报》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率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们携着缪斯的手共进。《让我们走进秋天》《中国,我有一片麦地》《我是黄土地的女儿》等出自无锡青年诗人之手的优秀作品,在张扬一种民族精魂,带着更多的善良心灵洞察社会的强烈使命感,追求一种纯正的诗风,一种真诚,一种交流对话,诗人们已经已经开始写以黄土地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深层文化结构,文笔凝重。还有一组是小桥流水,阳春白雪的阴柔之美,《红枫叶》《我是云走过夏季时》《听着一位护士女孩在歌唱》等等,在如歌的散板上,开着曼陀罗。

  其中丁康权的《中国,我有一片麦田》在朗诵活动中脱颖而出。“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着一粒麦穗/仿佛太阳滴下鹅黄色的眼泪/一早我就奔向麦芒/把我的心/紧紧地贴在大海般胸膛的风口上....../我们如此贴近麦地/东方有一件人民穿的衣服/也就是风吹拂过的天堂/麦地的衣服”。

  (三)无锡爱心诗人出资联办《星星•湖风》诗刊活动。无锡诗歌学会副会长安娟英平时热心公益活动,情系贫困地区孩子。自2012年开始她先后募集数万件寒衣,托运给各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当时在送寒衣到四川活动中,有缘通过《星星诗刊》的梁平主编、李斌、李自国等编辑老师的牵线搭桥下,让安娟英有机会为四川富顺县代寺镇燎原村小学近百名留守儿童献爱心赞助免费午餐十年,孩子们称她为“太湖之滨的老师妈妈”。安娟英副会长一方面为四川富顺县代寺镇燎原村小学进行爱心捐助;

  另一方面她始终没有忘记为无锡文坛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于是在2014年她就多次专程来到成都《星星诗刊》社编辑部,与《星星诗刊》社达成协议。为无锡成功联办了《星星•湖风》诗刊活动。《星星•湖风》当时刊发了全国各地诗人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中国的诗坛界影响较大。从2014年到2015年连续出版了《星星•湖风》诗刊共三期。

  图2:《星星•湖风》封面

  (四)2019年举办仲夏诗会活动。2019年8月3日至4日,第二届诗心兰蕙暨无锡市诗歌学会2019仲夏诗会圆满举行,本届诗会由无锡市诗歌学会主办,香港呈美美业集团承办,桐知书院协办。来自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作家诗人商震、蓝野、磊子、石生及无锡本土诗人金山、孙昕晨、浦学坤、安娟英、向南、杨东红、张晓东、老虫子、陶祖德、苏德祥、蝌蚪、潘剑霞及无锡市朗诵艺术学会诗歌爱好者近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维度之二:社团群落此起彼伏

  说起无锡的当代诗歌文学发展史,不得不提起三个无锡具有影响力的诗歌群团组织。第一个社团是碧山吟社(后发展为无锡市诗词协会合署办公);第二个社团是无锡市诗歌学会(后与无锡市作协青年分会合署办公);第三个社团是梁溪文学社(更名为逗号书院,与无锡市滨湖区作协合署办公)。

  第一家社团是碧山吟社。创建于明成化年十八年(1482年),宋代婉约词派领导人秦观后裔秦旭,在惠山北麓购置山地筑停饮泉浚池,修竹茅林,并与无锡九个在野学老诗人结社,明清两代荒废,由太平军烧为灰烬。民国初修建惠山小学,发现文征明题字匾,1950年修复。亦有锡阜诗人活动,未成气候。

  1986年1月6日在徐静渔(南通如东籍人)、庄申等无锡市老领导倡议并实施复社,后来蔡学标(1926年出生,著有《听松集》)曾任无锡市碧山吟社社长、无锡市诗词协会会长,袁宗翰(1954年10月生,著有《西域集》《关东杂咏》等诗集),曾任无锡市碧山吟社社长,目前会员近200人,创作古典诗词为主。碧山吟社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无锡诗词协会合署办公。截止到2022年6月,其中活跃人物有毛明强秘书长、包松林、雇页等实力派无锡诗词人,是无锡历史文化的一段根基。今后还需要更多的中青年诗词爱好者去传承发扬光大。

  碧山吟社具有54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取得卓越成绩,但是时至今日,由于没有固定活动场所,不可能常去旅游景点锡惠公园、碧山吟社景点处办活动,同时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支持,刊物无法刊印和会员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如今碧山吟社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它的发展与老字号文学品牌不相对称,面对着传统的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发扬光大带来的瓶颈,这也是无锡诗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面对着诗歌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方面需要碧山吟社从社长到社员发愤图强从筹集资金,场地、诗词氛围等这些元素入手,扛起这面拥有悠久历史的无锡诗歌大旗;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级政府和企业家的热心捐助、广大诗歌文学人士的大力支持。

  第二家社团是无锡诗歌学会。在浦学坤书记的精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无锡诗歌学会于1991年5月1日在无锡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功。当初首届无锡诗歌学会会长是陶祖德,出生于1937年7月,著有诗集《野人》,他的诗句不以炫目新奇的技巧取悦读者,而以丰富深沉的底蕴、沉郁淡重的风格使读者悄然动容。无锡诗歌学会是全市诗歌爱好者、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诗学教育家自愿结合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旨在凝聚诗歌队伍、培养诗歌新人、进行学术探讨、繁荣诗歌事业,促进我市的诗歌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了多次大型诗会和联谊活动。 大力搭建诗歌创作平台、培养诗歌新人、推介优秀诗歌作品、开展学术交流并加强与外省诗歌界的联系,深入基层,定期组织大型采风活动,为学会会员提高创作水准提供保障。发扬本地诗歌文化为己任,不忘社会责任,始终秉持一颗初心,歌颂家乡的大好河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主管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目前已经拥有200多名诗歌会员,覆盖了老中青少四代诗人。近年来学会进行了多次公益性社会活动,扩大了会员队伍,提高创作水平,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分别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当初1991年,在陶祖德会长领导下,筹备组成员丁康权(逗号)担任秘书长,陈天雄、向南等青年诗人也成为无锡诗歌学会的主要骨干成员,组织和开展各项早期无锡诗歌活动。1992年至今,先后由陶祖德、孟敦和、浦学坤、金山等诗人担任无锡诗歌学会会长。

  2005年国庆,无锡诗歌学会组织对外交流,接待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北京新世界主编李青松到无锡讲学交流,开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2007年由无锡市诗歌学会主编,在得到无锡市诗歌名誉会长浦学坤、毛益新和顾问陶祖德的关心,由家雄担任编辑,还有当时《无锡日报》金山和《江南晚报》黑陶审稿和校对,出版《无锡诗人15家》一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3:《无锡诗人15家》封面

  图4:《无锡诗人15家》扉页

  2010年7月由无锡市诗歌学会选编《无锡女诗人诗选》共选编九位女诗人的100首诗歌。这九位诗人分别是简离、华依柳、非雪、周梅、宗彩虹、桑榆、英乔、云夏、解幸东。该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5:《无锡女诗人诗选》封面

  2018年举办第一届诗心兰蕙中秋诗歌沙龙;2019年荡口古镇采风活动、2019年清明江阴采风活动、书声绕梁书香溢梁诗歌朗诵会;2021年学会迎新诗会暨江南诗文品鉴会、小诗人雪浪山采风;2022年小诗人徐霞客故居采风。

  无锡诗歌学会迄今为止,注册地址为荷叶新村100-10号是属于无锡市文联指导下的社会团体组织(天眼查数据)。2020年12月,由江南大学中文系、无锡市诗歌学会、无锡市作协青年分会联合主办了“江南诗文品鉴会”,本次活动集结无锡市内优秀文学创作者,以“诗趣、分享、创新”为基本宗旨,在诗歌的语境中,感悟诗歌的智慧和情怀。出席活动的有江南大学的姚剑英、张春梅,还有金山、孙昕晨等知名诗人。

  第三家社团梁溪文学社,成立于1991年4月,2021年9月更名为逗号书院,是无锡市滨湖区作家协会的下属单位。

  梁溪文学社是由当初无锡青年诗人丁康权和无锡太湖工人文化宫两期文学创作班的共120多名学员,于1991年3月份筹建而成的,当初他1990年7月从省城南京高校毕业来到无锡,他想着传递南京诗人角的文学氛围,于是一方面向陶祖德、浦学坤两位无锡诗歌前辈拜师;另一方面自己报名参加无锡太湖工人文化宫的文学创作班,授课老师有陶祖德、许墨林、章左声、倪晓燕、陶若美等。这些老师分别在《无锡日报》和无锡文联《太湖》杂志社工作。第一期共有57名文学学员,每周两个晚上6:30,准时来到位于梁清路太湖工人文化馆二楼,他们揣着一块没有啃完的油饼,挤着人流,迎着黄昏的霞光,揣着57颗跳动的心,去打开文学之门。

  在此基础上无锡又开办了第二期文学创作班,第一期学员中有缪小展、浦敏洁等优秀学员,无锡诗歌领头人借用当时位于梁溪大桥堍的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大教室,筹建成立梁溪文学社,大家推选丁康权为社长,还有五名副社长,120位怀揣对中国朦胧诗的热爱,自费集结其出版油印的六期梁溪文学社诗歌和散文专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无锡的青年诗人圈中引起很大的反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有志青年后来被无锡日报社和无锡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单位录取工作了,成为专业的文化媒体人。他们也成为无锡诗歌界的中流砥柱。

  要算成立时间,梁溪文学社比无锡诗歌学会要提前成立两个月,其实诗歌爱好者在两个民间社团都互相参加的,会员之间都是有交集的。两个社团均属于不收取任何费用,由筹备者和几位发起人自掏腰包搞诗歌文学活动,没有任何社会赞助。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2021年8月将梁溪文学社更名为逗号书院;2021年9月经无锡市滨湖区作协主席团协商同意将逗号书院作为滨湖作协下属实体运作部门,逗号书院目前办公地址位于无锡市太湖智谷,由原梁溪文学社社长丁康权所属的文化传媒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建造,拥有大型会议室(可容纳40人),小型会议室可容纳25人。拥有先进的大屏投影仪和环绕声控音响设备,可以进行视频会议、交流讲座,特别适合30人左右的诗歌朗诵和其他文化交流活动。目前逗号书院微信群拥有300多全国各地的诗歌、文化界的群友,其中不乏省级、市级作协会员。

  今日头条开设“逗号书院”平台,用于对滨湖作协100多名会员及逗号书院300多位群友,在诗歌文学、书法绘画及哲学人生探讨的交流的大平台。并且逗号书院依托两家实体公司和五位企业家赞助支持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采用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新模式。

  维度之三:各区作协各领风骚

  (一)各区级作协与时代同歌。

  2020年11月27日无锡新吴区成立无锡市首家区文联组织;2020年12月10日梁溪区文联成立;2020年12月21日惠山区文联成立;2020年12月24日滨湖区文联成立;2020年12月25日锡山区文联成立;这样五家区级文联正式成立了,加上2019年3月成立宜兴市文联,2000年成立的江阴市文联。无锡市各区级文联组织体系正式组建完成。

  在此基础上,2020年下半年各区级作协组织也相继成立了,忆往昔,叹人文荟萃;看今朝,赏百花齐放。无锡市的滨湖区作协、梁溪区作协、新吴区作协陆续成立;加上之前已经1991年成立的江阴市作协;2004年成立的宜兴市作协;2008年成立锡山区作协;2008年成立的惠山区作协。这样七家县区作协基层网络体系已经组建完成。

  (二)区作协纷纷出招干实事。

  一是锡山惠山两家作协联手干实事。锡山区作协2021年5月23日推出“美丽锡山五月的歌”朗诵活动;惠山作协和锡山作协2021年11月18日在甘露湖畔书院举行两家作协创作交流分享活动;据惠山区作协主席符志刚介绍,2021年至2022年惠山作协推出百场大型锡剧《黄文秀》演出活动,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华表奖。同时还有符志刚亲自担任编剧的《好人俞亦斌》受邀进京展演。周国忠、陆阳也分别是惠山区作协实力派作家;

  二是滨湖作协小荷才露尖尖角。成立于2020年10月30日的滨湖区作协是无锡市区级作协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三家协会之一,滨湖区作协可以借力的区域资源优势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报业和广电资源,辖区内有无锡日报和无锡广电集团,其中两位副主席均由媒体记者编辑负责兼任;二是强大的高校和部队人才资源,辖区内有江南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太湖学院以及中小学校;三是丰富的文旅和华莱坞影视创作基地资源,有灵山大佛和拈花湾、鼋头渚、蠡园和无锡文旅集团总部、雪浪山的华莱坞影视城;四是科研院所和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资源,滨湖区是太湖科创带主要集聚地,有702所、58所、神威计算机中心、十一科技集团、卓胜微集团、药明康德集团等无锡最新科研团队人才,这也是产生滨湖区未来报告文学的素材地。正因为这些资源,为滨湖区作协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创作动力和素材。

  具有这四大优势的滨湖作协,在丁康权主席为首(著名诗人、电视记者编导兼制片人、文化学者、经济评论家。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无锡市新三角经济研究所所长、逗号书院创始人。)、副主席薛明(无锡广电集团制片人)、尹晖(无锡日报集团部主任)、张芸(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宜兴日报》编辑)、安娟英(滨湖作协副秘书长、《诗坛》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花落无痕》《信女亦相思》《行走的阳光》《何处是江南》等著作)、还有夏杰、邹政一、胡懿、燕淑清、杨红、奚梅根、叶新和、熊涛等实力派作家。滨湖作协形成诗歌及报告文学为主线,以散文和影视演出和评论为辅线的特色。

  三是宜兴诗歌,方兴未艾。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宜兴的历史有著名的诗人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时至今日,宜兴的诗人诗作层出不穷。目前,宜兴较有影响的有两家诗社,一家是写古体诗的“宜兴市荆溪诗社”,一家是隶属于宜兴市作协的诗歌专委会。

  宜兴市荆溪诗社成立于1985年以来,是活跃在宜兴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现有成员91人,现任社长吴开荣,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主编过多部古体诗集。老社长朱征骅、臧正民也德高望重,顾问毕士雄和副社长朱迅以及不少会员系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该社结社时间长,采风活动频,创作成果多,社会影响大。社刊《荆溪诗苑》(27辑后改名《荆溪诗联》)至今已出35辑。

  “诗驿站”,是宜兴市作家协会诗歌专委会主办的一本诗歌电子刊,成立于2016年7月25日。诗驿站立足宜兴,辐射江苏,面向全国。目前,有驻会诗人30位。其中,不乏省内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冯光辉、陶都风、陈广德、龚璇、雷默等。“诗驿站”主编为中国作协会员、无锡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陶都风,副主编为褚文欣和王建平,是两位省作协会员。诗歌专委会中,张芸是江苏作协会员,并出过诗集《月在心中》。诗驿站不定期刊出宜兴和全国实力诗人的专辑作品,向读者推荐艺术性强、贴近现实的现代新诗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诗坛瞩目。出版过诗集《风从陶都来》,诗集集中展现了10位宜兴当代诗人的新诗力作和宜兴诗歌风貌。

  (三)作协领军人物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特点:各区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大部分都具有新闻媒体从业经验。在宣传部和报社、电视台工作过和接触过;或者在部队和学校从事过诗歌及文学创作过。无锡市作协主席曹建平(黑陶)本身就供职于《江南晚报》;惠山区作协主席符志刚曾在无锡电视台担任过新闻部主任;滨湖区作协主席丁康权曾在无锡电视台担任过经济频道制片人,连续三年曾获江苏省电视大奖;宜兴市作协主席戴军曾任宜兴市融媒体中心 .《宜兴日报》的副刊部副主任。这些具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作家,本身就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重大题材的把握驾轻就熟。

  第二特点:这些作协领军人物都有许多书籍出版发行。据江苏文艺网报道:2021年3月16日无锡市作协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许多作家都认为作家的本职就是写好作品;各级作协的核心工作,归根到底是多出作品,多出精品。目前无锡市作协会员截止到目前为止为533名,其中省作协237名,中国作协会员51名。目前七大板块作协领导人物又无疑是区级作家队伍的佼佼者。一方面自己笔力、脑力、眼力、脚力非常过硬;同时又将每个作协100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作家们团结起来,一起为诗歌文学的明天共同撑起一片美丽的蓝天。

  曹建平出版的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诗集《寄火》等;阮夕清在《花城》《上海文学》《天涯》《小说界》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万字;丁康权在凤凰出版社出版了《寻梦的时光•诗歌集》、《寻梦的时光•散文集》《寻梦的时光•新闻集》;符志刚主编《惠山文心》《品读玉祁》《天一飞虹》等10多部文学作品集,担任编剧的大型现代锡剧《好人俞亦斌》《追梦路上》分别荣获无锡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入选剧目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优秀剧目奖。

  也正因为有了各区级作协的平台,让无锡的诗歌队伍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平台梯队,这样在新媒体、元宇宙时代的今天,诗歌的表现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连接到微视频、抖音、今日头条等全国性的媒体上进行推广和传播,让诗歌走进厂矿企业、学校部队、社区邻里中,进一步展示了诗歌的风采。

  维度之四:诗歌作品直面现实题材

  无锡诗歌情感世界是丰富真挚,这种情感往往自平凡细事中体现出来,在诗人的作品记忆和纹理中印刷出来。丁康权在1992年5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秋时节》书本选集中,发表《中国;我有一片麦地》;在1992年8月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青春诗历》中发表《约会的村庄》;1992年9月又在学林出版社《中国当代校园青春散文诗萃》中发表《流浪的日子》。

  2002年有浦学坤老师作序的《太湖风》中说也引用著名诗人李瑛诗句:“以心中的火点燃诗,以诗照亮生活”。这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湖风》中收录了无锡反映重大题材的诗人作品。有陶祖德《野人》;毛益新《枫红时节》;金山的《土地开花》;丁康权的《根》;袁宗翰《山中即事》;黑陶的《旧布》;王学芯的《大屋和门》;孟敦和的《心的永恒》;丁达伟的《密码》(著有诗集《修心》现为梁溪区副区长);张芸的《小曲儿》;孙昕晨的《最后的夜晚》等等。

  这本诗集收集60多位无锡诗人的作品,其中逗号撰写的《根》或许因为这种根的探索精神,促使丁康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诗歌文学之路和梁溪文学社走得很艰难,必须依赖于中国经济改革大浪潮的土壤,才能够将文学之花培养出来,他紧紧抓住时代浪潮,从秘书至记者、总编,再到辞职下海担任总经理和经济研究所所长。这样在文学之路螺旋式地上升。正如中国作协会员,无锡市文联原主席浦学坤在2018年7月在丁康权《寻梦的时光▪诗歌集》的序言中所说岁月匆匆,从青年步入中年,诗歌的情绪焕发出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激励他奋发创业,将诗的激情、诗的灵性融入经济改革的大浪潮中去,“吞下太多的涩果,终于明白远方是个沉重的标题”。

  图6:《寻梦的时光诗歌集》封面

  十年磨一剑,太湖风云铸诗魂,时代情感唱新歌。2007年,由孟敦和作后记的《无锡诗人十五家》正式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尽管时代变迁,无锡诗人甘于在诗歌寂寞田野耕耘,以张扬的个性,精巧的构思,呈现一批新生诗人的作品。这十五家诗人分别是:黑陶的《大海》、家雄《从大地出发》、陈天雄《雨中清名桥》、陶都风《暖洋洋的阳光下》、庞培的《打开书柜门》、达黄《月亮诗人》、王学芯的《天上的草原》、孙昕晨《在大地上行走》、陈傻子的《远处的山峰》、金山的《菊花姐妹》、雇页的《灵魂之树的叶子》、浦学坤的《生命之光》、毛益新的《穿越高粱地》;陶祖德的《湖中夜泊》、孟敦和的《老屋永远的眷念》。这十五位诗人体现无锡在那个时代诗歌的长廊的璀璨星光。

  2017年7月举办了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大赛活动。活动中全国各地的诗人前往惠山古镇捕捉创作灵感。无锡方面专程安排了“安娟英诗歌作品研讨会”与同行切磋交流。安娟英是无锡诗歌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爱情诗协会副会长、《中国诗人》主编,她的作品充满了江南女性的灵动与智慧。此外,还举办了《太湖美》即兴朗诵会。这次盛大的诗歌活动有著名诗人,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出席颁奖礼。

  2018年4月,由顾浩、黄东成、浦学坤、金山担任总顾问,安娟英担任主编的,丁康权等人为编委会主任的《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大赛精品集》出炉。该书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无锡一大批诗人的诗作,当时由江苏作协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朔作序。浦学坤的《鼋头带风》、金山的《叫几声妈妈》、陶祖德的《樱花赋》、黑陶的《绿火》、安娟英《无法抱走》、丁康权的《中国、我有一张地图》、张文政的《鼋渚春梦》、孟敦和的《七尺场小院的书香》、韩若予的《长春桥》等等,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也特别为本书发了他的新作《老勒布特的树》。他在诗中写到,在老勒布特无边的原野/只有树的虚伪的轮廓/成为一束唯一的光。

  图7:《中国太湖风》封面

  图8:《中国太湖风》编委会

  2020年12月由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中华诗魂刊发江苏作家丁康权的新作《锡通霸江》和《平息江湖》;2021年4月南通《江海晚报》刊发丁康权的新作《十三只最初的拳头》和《大米的力量》。2022年5月四川《星星诗刊》刊发王学芯的新作《内部源》《开发区》《一座城市的分量》《数字经济》。

  在多元共生中鲜活诗歌中生长,在2019年至2020年太湖文学奖中有王学芯的诗歌《路过老人院》、孙嘉羚的诗歌《正午的人们》、还有金雪松的组诗《航进》等等获得大奖。以上是按照无锡这30年来的诗人和作品的发表出来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无锡诗歌发展过程中点点滴滴。

  无锡市文联和作协在2022年上半年召开无锡市重大题材会议,会上希望无锡诗歌今后的发展要从诗歌的“高原”走向诗歌的“高峰”,要求召开各区作协的诗人以重大题材为主线,用诗歌的各种形式,来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维度之五:诗歌的明天更美好

  纳兰性德将江南无锡的赞美之词写绝了,也让无数未来中小学生诗人播种下文学的种子,“一幅云林的高土画,数行泉石故人题”。

  从诗兴大发到提笔创作,从生活里诗词到把生活提高到诗意的境界,这里面青年人是一股最有生命力的,无锡的中小学都在大力培养各类诗礼,将诗歌文学的种子,从青少年中就开始让它播种、发芽、茁壮成长。培育少年诗人的文学基因,让学生在社团里表达出对诗词的喜爱,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从小就开始懂得无锡的李绅和钱钟书。

  据了解,迄今为止无锡各中小学校已有30家学生社团。

  2009年第一学生诗社团在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成立;

  2013年无锡阳山中学成立安阳诗社《文笔峰》刊物,依托1882年创办的安阳书院风貌古朴书院,让小诗人感受古代诗词的味道;

  2017年4月23日天一中学成立天一诗社,在天一书院的校园内这些未来的文科状元在溪水旁诵诗品诗,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少年诗心体悟蕴藏在古诗中的婉约与豪放,这些人是无锡未来的诗人;

  2018年2月青山中学成立“青山诗社”,青山诗社30多位社员中还吸收一部分新疆的学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锡诗歌的发展史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无锡的小诗人们正像幼苗一样,茁壮成长。他们构筑了无锡诗歌发展的明天。他们在诗和远方的征途上,露出了自己青春可爱的笑脸。

  202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