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泉:又到四月忆海老

(2020-06-18 15:15) 5897634

  四月芳菲,莺语春波。窗外,桃花仍然夭夭,花朵怒放,阵阵芳香传春风;远处,南黄海仍然澎湃,浪涛翻卷,嘹亮渔歌送春讯。诗意的四月翩然而至,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期我更多的时间或在网上漫游,或整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刊载我作品的报纸杂志。一张已经发黄的旧报纸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1994年5月7日的《南通日报》,在文学副刊上有我写的一篇文章《大海不老——海笑印象》。时间虽然已经过去26年了,但与著名作家海笑相遇南黄海的一幕还是清晰地在脑海里呈现,仿佛就在昨天。

  1994年4月24日,是一个草长莺飞、菜花飘香的美好日子。应如东县文联和如东日报等单位的邀请,艾煊、海笑等十几位省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以及部分报社的记者,风尘仆仆地来到南黄海之滨,参加如东县举办的“南黄海笔会”。

  当年,我在县级机关做秘书,虽然不在文联,也不在报社,但我是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相处了一群文朋诗友,特别是受当时在如东日报做文学编辑的何剑明、刘剑波等老师的影响,对文学的喜爱不亚于与女朋友谈恋爱的激情,一大早就赶到当时还是如东县政府第二招待所的碧霞大饭店。看到海笑时,喜悦、崇拜、紧张等各种心情交织成一张对文学美好憧憬的网。

  海老穿一件深蓝色的防雨茄克服,浓浓的长眉,深邃的双眼,见人、谈话始终带着微笑,给人以一种亲切、和蔼之感。他说,你们不要称我局长,也不要称我主席,就叫我海老好了!

  海老对如东并不陌生,对大海更有一种情怀。他对围在他身边的文学青年们总是有问必答,时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海老告诉我们,他是南通市金沙人,原名杨忠。取“忠”,寓意忠心报国。1942年,16岁的他在南黄海边的苏中军区四分区参加革命。怀着对日寇的满腔怀恨,受奔腾咆哮的大海的启示,他毅然改名“海啸”。他想,日本是个岛国,最怕发生海啸了。抗战胜利后,他又将“啸”改成哈哈大笑的“笑”。

  正缘于对大海的感情,海老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洋口港开发规划陈列室。站在洋口港开发建设规划图前,他说,粉碎“四人帮”后,他曾先后3次来过如东,每回都要看看大海,看看这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次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对洋口港开发前景十分憧憬并祝福洋口港早日建成。

  4月25日,当与会人员乘坐拖拉机在滩涂上领略南黄海风光时,68岁的海老情不自禁地从拖拉机上站起来,在摇晃的拖厢里,双手扶着拖拉机的栏杆,脸上漾起浪花一般的微笑。我赶紧扶住他。他又哈哈一笑,朗朗地说,这点颠簸算什么,当年我们乘坐渔船下海打鬼子,那才是惊险,是在浪尖上行军、浪谷里掩藏、浪涛中开枪。迎着吹拂的海风,我仿佛能看到他胸中有一股海浪在翻腾。

  海老21岁就任中共无锡市委办公室主任,还任过《无锡日报》总编,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他本来完全可以走“仕途”之路,但他却放弃了这条路。他说:“我是投笔从戎,又弃政从文。战争时代,为了和平,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拿起枪。解放了,我的心愿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点精神粮食。”因此,当上级组织多次要他出任江苏省出版局局长之职时,他推辞了。

  回到二招,海老略显疲倦之感,但看到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围着他,问这问那,他又精神焕发,领我们到了他住的三楼房间,与我们合影留念,并讲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海老沿着文学创作之路勤奋地忘我跋涉。他始终关心着儿童。除去大量的中长篇小说和散文不计,单是儿童长篇小说就有5部。其中《红红的雨花石》、《燃烧的石头城》、《小兵的脚印》先后被拍成电视剧,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创作的一部反映现代题材的中篇小说《月亮湾》,在上海的大型文学刊物《巨人》上刊登。歌词《我的心儿在欢笑》获1960年全国歌曲赛一等奖,小说《那年我16岁》获1990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海老还告诉我们,他应约而作的反映解放前无锡纺织大王唐新海、缫丝大王薛寿萱的大型人物传纪已经脱稿,将收进中国50名大资本家传记大型丛书。该书将于5月下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另外,5月下旬,海老将在南京举办个人书画展。届时,将有海老精心挑选的80幅动物、山水书画奉献给社会。

  当我问及海老最近及今后的创作计划时,海老幽默地说:“海老,老了!大部头的文章,挑不动了。”坐在一旁的时任南通市文联副主席的张松林先生则说:“海老,你不是喜欢大海吗?大海会老吗?”

  据中国作家网讯,海笑于2018年9月27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1岁。海笑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作品却永远与大海同在!

  大海永远不老!

2020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