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之上》(散文集)

(2024-07-02 09:24) 6000020

  一、基本信息

    书名:《原野之上

    作者:王向明

    ISBN:978-7-5306-8811-3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405

    页数:242

    定价:69.00元

  二、作者简介

  王向明,1984年生于豫北。做过民工,当过北漂,干过特警,守过边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会第十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入选第二批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文学类)。著有长篇小说《平实的梦想》《大浪淘沙》,长篇报告文学《永不打烊的警务室》散文集《原野之上》作品刊发《人民日报》《啄木鸟》《长江文艺》雨花刊物。荣获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蝉联第四届、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奖

  三、《原野之上》简介

  散文集《原野之上》遴选了作者近10年发表在《人民日报》《长江文艺》《雨花》《啄木鸟》《散文选刊》《中国青年报》等刊物的30篇作品,并首次结集出版。作者依托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扎根基层的从警经历,书写纯真的乡土情怀和基层民警不辱使命的感人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和人物成长反映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以及社会时代变迁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提升。

  四、《原野之上》创作谈

  每个人都是大地上的一棵草木

  ——散文集《原野之上》创作谈

  我给自己贴了两个标签,一个警察,一个作家。虽然直到现在我也没让任何一个标签变得闪亮,但在内心深处,我还一直在为它们去努力。

  我出生在豫北平原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村庄,村子虽然隶属河南,准确的位置却是在黄河以北。我成长的很多记忆里,每年夏天都极度干旱,河里没水,井里也没水,人和庄稼、树木都干渴无比。那时候,我十分羡慕生活在南方的人,那里河网密布,鱼虾丰硕,十分让人向往。

  也正是这个原因,高考结束之后,一列南下的火车将我从黄河之北拉到了长江以南,命运也开始了新的走向。今年,四十岁的我正式进入中年。俗话说,四十不惑,现在回头看过去的时间里,二十年在豫北,后二十年在江南。故乡是精神归属,他乡是肉体栖息。

  对于绝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最初的创作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挖掘,去写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地方。作为半路出家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更是逃不过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本书里,我写故乡,写亲人,写亲情,写熟悉的村庄与草木。但在写的过程中,我试着尝试将现实的自己与创作的自己进行割裂,跳出自己看自己,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经历与过往。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自卑、虚荣、懦弱、趋利,都可以真实地存在于自己或者亲人身上。这是人性的真实,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不被美化。

  在我尝试写作的道路上,先后读过很多作家写父亲的书,陈仓、庞余亮、向迅、邓安庆四位老师对于父辈的书写,真挚、朴素,丝毫不回避父亲身上的缺点,真实生动地将一个父辈的形象写得鲜活无比。

  在这样的启示与顿悟下,我尝试写了《父亲的荒原》《原野之上》等关于父辈亲情的文章,虽然它们跟几位老师作品质量不好相提并论,但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是具有实质性的突破。在此,也十分感谢陈仓、庞余亮、向迅、邓安庆四位老师愿意为我这本散文集《原野之上》做推荐人。

  除了关于乡土、亲情的书写,书中还收集了部分我写公安民警、辅警的文章。警察是我的职业,具体到工作岗位上,我又是干宣传的,去写这支队伍中出色的典型代表,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无比热爱这个行业,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经常到一线去体验基层民警、辅警的真实工作与生活。他们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村;有的是社区民警,有的是派出所所长、刑警;有的在我工作的江南,有的在北京、四川、吉林、江西、河北相对遥远的地方。我书写他们,是想展示一个真实的人民警察形象,让我们这个行业外的人了解真实的公安工作。

  书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很久之前写的,这次结集出版,是想对之前的创作做个归纳。或许,从这本散文集后,我在继续公安题材作品创作的同时,也会跳出这个行业,写写更多公安题材以外的作品。

  书稿整理完后,我一直在为给这本书起一个名字发愁。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回到豫北平原我出生的村庄。一天下午,我沿着村庄的道路走到空旷的麦田,平原的视野无比开阔,村口不远处有一片集中埋葬的坟地,墓碑上的很多名字我都熟悉,他们曾经都是生活在村庄里的人。我站在远处,看着一个个墓碑,仿佛看到一个个曾经活着的人,忽然觉得,人和生活在原野之上的庄稼一样,都是大地的一棵草木,万分渺小,终归都要归入尘土。于是便有了现在的书名《原野之上》。

  人只有站在空旷的原野之上,才能感到天地辽阔、大地深远,自己多么微不足道。

   五、文摘  

  摘自《原野之上》

  原野之上,一垄垄庄稼长势正旺,一滴滴汗水从母亲脸上滴落。大地以这样的方式接纳劳动人民的付出,庄稼从母亲的汗水中汲取营养,就像子女们小时候从母亲的乳房中汲取奶汁,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不惑或缺的养分。

  女人如男人一样在土地上劳作,这是乡村女人的宿命,上一代如此,这一代如此,如不无法实现跨越,下一代一样如此。母亲如父亲一样,在麦收的季节,使出全部力气,将一袋粮食扛在肩膀上,一步步挪向粮仓。粮仓装满了一年的收获,也装满了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和来年的希望。

  在平原大地上的豫北,但凡有泥土的地方,都被赋予了孕育庄稼或是瓜果蔬菜重要使命,人们将荒草拔去,用犁耙将泥土耕耘疏松,然后种下一粒粒粮食或是蔬菜的种子。在母亲看来,在这世界之上,再也没有什么事物的忠诚能与土地相提并论,它会认真记住农民对它的每一份付出,并以数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回报反哺人类。种下一粒麦子,回报一个麦穗,种下一粒玉米,结出一个玉米棒子,种下一粒瓜果的种子,还给人类一个繁茂的果树或是一棵瓜果连绵的藤蔓。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人体,土地就是孕育生命的子宫,一粒粒种子在这里孕育,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哺育千千万万带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这也是千千万万如母亲一样的劳动者,如此珍惜土地的原因。

  母亲将所有的付出耕耘在大地之上,也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大地之上。她无比热爱生存的这片土地,无数个日出之前,她推开那扇木门,走向黑暗中的原野,露水打湿她的裤脚和头发;无数个日落之后,她从浓密的庄稼地里爬出来,身体已极尽疲惫,青草的汁液在手掌的纹理之中根深蒂固,无论如何清洗,都无法褪去液渍的顽固。她深刻知道农民劳作的辛苦,用尽一切力量想让作为子女的我们离开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