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子腾春》(小说)

(2024-03-07 14:30) 5996011

  一、基本信息

  书名:《农子腾春》

  作者:李昌祥

  出版发行: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ISBN:987-7-5212-2013-5

  二、后记

  腾春的神韵在带队

  李昌祥(畅翔)创作谈

  中国农村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令人振奋的两大奇观,一个发生在江阴华西村,一个发生在凤阳小岗村。这两个地处大江南北的偏僻乡村,以举世赞扬的辉煌业绩,为社会主义贡献了丰富的发展模式,令全国人民叹为观止,也为全国农民的奋发图强,树立了看齐意识的标杆。面对祖国农村两大现实奇观,作为中囯作家的我,一种使命担当,逼我毅然决然,开始了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划,有志书写好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作家出版社编辑王征老师看了我写乡村书记吴仁宝带领江阴华西村社员发展成富裕的工人,创造出城乡财富的故事,盛赞不巳,将《鹅毛沉底石头漂》的“上部故事”题名《天不绝人》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侯群雄责编了《鹅毛沉底石头漂》的“下部故事”故事,出版发行了《天降大任》。

  为了将上部《天不绝人》与下部《天降大任》合成全集,我选用《习古奋今》的题名,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全本问世。

  《习古奋今》出版发行后,我开始着手创作凤阳小岗村发韧土地承包的故事。那些平时就生活在我周边的干部和群众,隨着我的着墨次数,深深浅浅地拥挤到笔端。我总是有心要让他们登上文学舞台,露上一手,演绎一下。

  作家出版社责编史佳丽老师首肯了我的初稿后,严厉指出“长篇小说不能都是主要人物。你这第一主人翁都沒有确立好,主次不分,是小说的大忌。”我认真一听,回看初稿,还真是情节丰富,却被“平分秋色”成了沒头沒脑了呢。我赶紧重新规划,不能吃了“万马” 奋蹄的亏了。

  那么,“这一个”栩栩如生的主人翁形象,我该从哪个人物完成塑造呢?

  前一部长篇小说《习古奋今》将故事集中在江阴华西村的乡村书记吴仁宝身上,作成了主人公柴运旺的原型。集中一个人身上,十分明朗,十分清新的坐标,不存在平分秋色问题。用江阴华西村式的奇迹,借鉴江阴华西村的发展,作成了独特人物的独特铺垫。我不过把地点挪放到了江浦地邑的兰花潭。因为江浦兰花潭是西楚霸王败走江岸杀身自刎的最后一站,以引子开篇,让雄浑纵括,烘托出中国历史上的豪杰人物,由此积蓄了情节发展的势能,很有理由地对接上了现实发展的故亊。从江阴移到江浦兰花潭,就是为了给今天的英模一个历史的注释。以千古豪杰,当今英模,一脉相承地完成了文学人物“这一个”的需要。长篇小说《习古奋今》也因此有了今昔对比。鲁迅先生曾就小说人物的创造做了指教,往往“头在山东,脚在浙江”。 我将吴仁宝的业绩,移植到江浦兰花潭这个曾经留有中国豪杰足迹的地邑,不但没有妨碍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描写,反而让我更好的调动了形象思维中的艺术想象力。也让我更能充分地发挥好文学本身必备的高度艺术概括手段。这是身在江阴,影在江浦的艺术创作技巧。我把故事的发展,聚结到了七十二层龙希大厦上,书写江阴华西村式的发展范例,给足了榜样力量。而华西村的实有其事,不屑调动过多的艺术假设,便很容易地将作品写成了农村城镇化的标杆蓝本。以乡村书记吴仁宝为主人翁原型的文学形象柴运旺,因有人物原型,这一项有意义的文学叙述,“这一个”柴运旺,成了不可多得的独特典型,为社会主义文学形象塑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性;也为新中国农村故事的叙事,给当代文学积累了更典范的经验。

  文学作家就是要用滚烫的手指,把准时代的脉搏,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处在以改革发展为必由之路的新时代,必需追踪重大题材的导向。

  文学形象的丰满,全在于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而所创造的主人翁形象,最好代表着一种高山仰止。不言而喻,这里的高山仰止,蕴藉着文学价值的高低品质,这正是文学作品在导向性上的神韵。导向性上的神韵,凝聚着潜移黙化的张力,决定着作品在时间的经磨历劫中熠熠生辉。

  导向上的神韵,看点就在主人翁塑造什么样的一号人物,便成了激活时代钢铁洪流的焠点。主人翁就是亮极,就是酿出千年酒香的催化剂。主人翁也是文眼。有了栩栩如生的主人翁,文本内质,扎实缜密,像金子一样耐火耐打,何愁在时间的磨砺中被岁月湮没?

  出版过六部高品位长篇小说的我,当然要激发起旺盛创作热情,助我在导向征程上,撒欢地追求。

  也许有一些“文学中人”不大同意我把文学写作牵挂到了政治意识上。不看好我用时代精神指导艺术构思。不大同意我对导向神韵的追求。

  别人不看好主题先行,我偏偏看重了这一个主题先行。我坚持认为,生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度里,时刻享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福荫,若不写好中国故事,反去说月亮是西方的好,那才是四不象的垃圾。企图用“畸形审美”掩盖典型的吃里扒外,都是徒劳的。人民的眼珠雪亮,最能识别数典忘祖的奸佞。文学当然要独立于形象思维,是不必用政治的逻辑思维取代艺术发挥的。但,当凡至臻的文学艺术,又总是饱和着历史的使命,与时代共振的。

  现实生活的二零一九年,以其太阳的光辉给了我构思上的明白,让我在涉及导向方面有了突破瓶颈的灵性。这太阳的光辉让我看到了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的社会政治生态的灿烂。现实生活中以党为核心,联合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事绩,俯拾即是,让我一下子有了新的创作冲动的精气神。现实生活中的新山乡巨变,成果累累,这是党团结分散的民众,发挥了新的集体意识的力量。我将《万马奋蹄鸟叫春》更改为《农子腾春》,以实体代替抽象, 着墨更为用心。

  我将安徽小岗村,又作了一次文学移植,用“响应”的方式,把故事地点放到了与安徽省界一河之隔的江苏江浦最北边的滁河湾。江浦县境是我的家乡,《习古奋今》故事的开展就是扎在家乡兰花潭的地方。 这一次创作,还可以扎在家乡,地点換成滁河湾。这儿与小岗村的实际距离,不过两百余里,并不多远。移花接木到苏皖边界,却能写出承包大田的溢出效应,和人心所向。小岗村本就成了引动周边乡村纷纷校仿的典型。安徽滁州小岗村既然被称赞为中国农村改革先行一步的“天下第一村”, 在农村改革举措上敢为天下先,腾飞了农村经济,破解了广大农村发展的瓶颈,以承包的路数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放开了踹贫夺富的手脚。我用地点的拓展,故事的延伸,写出小岗村的波及力,如何引动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气势,我认为,这比直接书写安徽小岗村,更有深远的意义。

  真乃理解有多深,认识就有多高。安徽滁州小岗村为中国农村改革开了好头,写出安徽滁州小岗村的精神气质,完全可以达到比直接书写安徽小岗村还要有期待的文学艺术效果。文学创作的妙到,就在于文学想象力的纵横捭阖。周边乡村受小岗村改革精神影响而行动起来,让我所把握的故事,也有了高瞻远瞩的大气。守住初心,对准形散神不散的原则,我就是在书写打破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瓶颈的小岗村了。这样的艺术按排,也恰到好处地完成了对小岗村的“天下第一村” 的奖掖了。

  有出息的文学家,总能在题材的方寸之间拓展开文学天地的广阔,从一事一地的局限中打破呆板,冲出拘泥,擒获艺术概括的高超。我既已在文学空间里有了重构,我还得鞭马驰骋,以新颖的方式作出颂扬的壮举。要写就高屋建瓴的情怀致远,写出人物的栩栩如生。这才叫文学创作。

  江浦于我,就如莫言的高密。我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即便道听途说,也清楚地了解,旧社会时的江北滩涂和滁河滩涂,挽留了多少从河南淮北逃难过来的农民。垦荒滩涂,难民就可以获得休养生息。一九三八年,为了狙击日寇,花园口段南岸遭遇了炸堤。灾民们九死一生,流落到了长三角,流落到了只能给他们提供开垦当佃户的滩涂。他们捱到一九四九年解放,这才结束了穷极潦倒的窘况。但要拔掉穷根,彻底脱贫致富,并不简单。这让我能够较深刻地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及其起根发脉的故事。也让我的文学想象力,在艺术构思的拓展中得以振翅飞高。

  我是不愿做自然主义的“依样画葫芦” 的。从我致力于文学创作,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认定。文学作品应该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更纯粹更有代表性。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神圣,拓展了我的文学想象力,激发了我对文学的执著,増加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我是从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长大成人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的人们,一定会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影响着,引导着,感化着,教导着。文学就应该书写这些社会主义的展现,而不是离汤离水,只顾“西方”的一套,一步一趋。科技都有囯界,何况意识形态的文学?

  神韵上的明白,我主动将笔墨朝实事求是上集中。我不断告诫自己,决不能被当下文学所时兴的意识,拖入所谓的“暴露” 与“挖苦”上去。我应该努力练就文学创作上的火眼金睛。从农村承包的表象上,看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及其特有的振兴农业的力道。切中精当,描绘定力,捕获最核心的价值观。我还要在人物配置上,再作调整,避免情节线索上错位

  我在百位农子的辛劳付出上着力,写出了农子们在辛劳付出中挣得的囤满缽满。我顺着悟道与希求的辩证,对热衷的题材进行反复调研:

  如果没有改革的大张旗鼓,任何的能人,再有多么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发家致富的拳脚。社队时期哪有什么专业户、万元户呢?能人也只能窝着,窝在记工分里。那是计划经济捆死了市场经济在包产到户的实践中,成千上万的小农家庭拥有了温饱,争得了万元户。身临其境的我,清晣地看到了包产到户的溢出效应。土地承包的单一举措,已经从保证丰产的最初目的,生发开来,影响到了社会诸多层面,正在为民富国强,不断加大了动力。这样看包产到户,其意义的深远,已经超出了预先的始料。先声夺人的责任到户,早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的运作,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定额算盘。从这儿滋生的个体户,不但打破了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更多地拋开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桎梏。便如甩掉了又臭又长的裹脚步,懒婆娘也放开了手脚。在认识上的深入开掘,文学的意义跟着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发扬光大来。作品能揭示出历史的大趋势,写出时代的大精神,我直觉得全身有股暖流,热辣辣,火爆爆。

  社会发展,农子腾春,景象更新,超乎想象。我把改革与民族复兴的两者关系,密识成网,做成纲举目张的高度,努力书写出历史发展的高度。我由此理解,为人民的改革,给祖国带来了春天。改革依靠了人民,才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四十年的改革之路所以越走越宽,活力四射,就因为人民需要改革的红利;改革圆满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大潮的浩荡,确如长江东流,每时每刻,都在浪打浪的递进着。昨天的发展,已不能代表今天的发展内容了。补短板,调结构,在供给侧上下气力,我将故事情节往高潮上凝结的时候,特别需要细节的水到渠成。长篇小说《习古奋今》的落点是干出了七十二层龙希大厦,这部《农子腾春》的高潮,该落在哪里呢?

  农乡发展,需要五指并拢的力量,用拳出击,结束各个小家的单打独斗,农乡才能整体发展。

  这就需要党心民心的合抱成团了,这正是十八大、十九大的主题。

  我的眼力,隨着时代的发展放开了眼量。也让我感到文学面对现实火热生活的重要。文学面对的现实火热生活,是如一座被开釆的大矿山,源源不断向文学输送高富含的矿藏后,看就看文学怎么个“冶炼”了?怎么个“艺术”了?一摞菜肴,“不经厨子手,一锅糊斑味”。但厨师手艺有别,关键还得看掌勺人是否身怀绝技了。有情怀的作家,能够在阴沉天里迎来一束阳光,像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像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像柳青的《创业史》,像刘知侠的《鉄道游击队》,直让祖国大地,春暖花开。因为技艺的高下,当然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明明拥有气宇轩昂的文学素材,却弄成了泄气的作品,还号称揭示了“复杂人性”。 一些轻率写手,不去面对俯拾即是的阳光,偏偏抠一些生活上的颓废东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照搬照套,若是看走了眼也还好说,自觉推倒了重来也就行了。却不管不顾社会效果,浮躁于做作,南辕北辙,敷衍塞责,完全不是社会主义作家应该有的作派。

  社会主义文学应该有毛泽东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自信,将胜利与成功,比做操动在母腹中的婴儿,比做远航海上的归轮,比做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有志于攀登高峰的作家,为了文学的时代精神,是不屑于人性现象的搬弄的。我要求自己,必须以锤打的精当,奉献金箔般的艺术品。只有塑造出了一个时代的英模,才能从发展的大目标上获取永恒。事实告诉我,专业户们创业富裕了后,还是比较竞竞业业的。问题在于往后该如何前行?有些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好,开始讨好掌权人员,行贿受贿,就在这时候,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而掌管公权的一些“领导”,也就在这时候,忘乎所以,不再像改革初期,坚守着诚实和本份了。公权私用的泛滥,让问题迭出,乱象纷呈,令人发指。那种贪婪的黑心,弄得世风日下。我该怎样书写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我该怎样书写笔下人物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的行动呢?

  我没有踌躇。既然秉承宏大叙事风格,直面农村铺开的改革长卷,要写出千军万马的奋发有为,改变了生活的贫困,夺取了应得的富裕;也应该写出富裕带来的负面问题,深改撞到的新情况。对个别领导跌入泥淖的事实,也应该有所表现,以期疗救的注意。这也体现着作品的现实性,体现着作家的担当意识。作家可以将简单变复杂,也可以将复杂化简单。在腐败带给社会新的忧虑时,是党的十八大,送来了一股股强劲的习习之风。党的十九大,继往开来,将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用到了反腐败斗争上。旗帜鲜明的刮骨疗毒,给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了路径,也升华文学作品的崭新天地。

  农子腾春的大背景,已经铺开了全方位的大舞台。在全景式展现改革故事中,作家对关键少数人的青睐,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农子腾春的主人翁就应该在关键少数人里头。我应该加大对关键少数人的着墨力度。谁担当得起“四两拨千斤”的能量,谁就是“千斤顶”,谁就是英雄。我努力梳理这方面人物,让这个核心人物,故事推上高潮。我认定关键少数就是英雄。有英雄当担农子腾春的主人翁,这故事高潮势能与动能都铆足了。

  历史地位对英雄的厚爱,让文学作品创作,总会以英雄为中心。历史发展的递进虽然总是带螺旋式的,当时势造就了万千富户之后,螺旋递进的历史发展,又需要英雄造就新的螺旋递进的新时势。新时代的创业英雄,就产生在振兴农业的进程中。就凝聚在造就螺旋递进新时势的英雄形象身上。让农子腾春的展望更有高度,故事情节必有高潮迭起。史诗性文学作品本就独具历史发展的前瞻性。也只有将故事情节往振兴农业的高度上推进,这部长篇小说才吸足了史诗意义。能够将深改带到更大发展上去,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作为,就是小说的主人翁。文学天地就是为英雄施展拳脚的。

  腾春故事情节所期待的高潮,导向神韵,终于紧紧地系在了时代的脉博上,文学天地也柳暗花明,天朗气清。英雄带队成了农子腾春神韵,农子腾春的行动更有了方位性。意境也有了深层次的开拓了。

  正是党的十八大反腐,遏制了资本的无序,在深改的关键时刻,站出来牵头,推广合作化园区的龙头项目,为农村农业农民拉开了新的合作模式。党在领导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作出了入股式供给侧农业结构高规格规划。实施种养结合,大棚光伏、立体利用。以生态循环项目,引入标准化生产模式,精细化园区配套硬件设施,做大做强农字型企业。在加大精品研发力度的深度调整中,让产品产业有了更创新的完善,精准对接消费升级趋势的市场需求,倒逼农产品提质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党站出来组织农民,新兴了农家乐,还有乡村生态的旅游。新型的合作社开辟了优质农副产品基地,业主与农户互助共生的发展,三权分立,低收入人群在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基础上又有了更多的创业和经营性服务性收入。这些富民增收的新业态,通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外销窗口,直销基地,电商平台,将优质农副产品快捷高效地进入规模超市,连锁网店,提升了流通体系,适应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英雄带队农子腾春,情节走向扣住了时代脉搏,自然有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脉结合。新中国第二代农民生活和情感,早在我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何况我一直是长期生活在底层百姓中,早已积累了诸多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面对四十年的改革历程和社会风貌,真不需要过多的文学想象,就能栩栩如生地把人物勾勒得生龙活虎。事实上,我的如实道来,也真是水到渠成。江浦这个地方,虽没有长江对岸南京老城那般有“龙蟠虎踞” 之势,皇家对应着小家,让我在写脱贫攻坚上有了用武之地。

  这班农子,在改革中起舞,在收获中闹春,干出的“新山乡巨变”,胜过了七十二层龙希大厦的新辉煌。这班农子更听党的话,在县委书记蹲点的乡镇,组建了新的合作形式,以收拢五指的经济实力,发起了全面振兴农村的大动作。

  我把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葛顺道定位主要人物。故事就从新中国赋予第一代农民的心理素质讲起。葛顺道受着建国初期提出的理想熏陶,却看到了六、七十年代乡村的原地踏步。重复的务农经验,挑动了他对生活的慨叹,让他更多地理解了小岗村十八农户将村里土地划归承包的深意。他毅然决然,一方面支持大儿子闯市场;一方面支持三个子女高考大学,掌握服务社会的大学问。

  我把葛顺道的四个孩子葛利众,葛利群,葛利人作成第二代,农子腾春的鲜明动作,就从这些农民出身的下一代人身上,八十年代新一辈中展现的。

  文学就是现实生活的,有目的、有主见的再现。现实主义精神特质具有博大而纯粹的理想主义。为了把故事编织得更有历史纵深感,我更在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的上边,埋下伏笔,安排了六姓农家,在解放前就是一个村子里的至爱亲朋。由于解放前花园口的黄河南堤被炸,逃难急切,全被冲散了。能勉强活下来,就是幸运了,哪里还顾得寻找亲朋故就呢?这给日后农村苦尽甘来,打下了认亲团聚的契机。

  故事发展的重心人物,我放在了葛顺道的四儿子葛利人身上。葛利人在勤工俭学中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在八十年代县委机关大换血中,有幸调入党政机关工作。展示才干的机遇,是九十年代到新纪元开始的三年造城规化。葛利人在拆迁建新城的实践中,发挥了诚实努力的担当作风,被推荐并升调县委书记。成为书记的农子,不忘纯朴本色,听取父亲葛顺道直面教导,在认真遵崇党的十八大精神原则上,主动反腐倡廉,因而有了下沉村镇,联合新兴起来的经济实体,创建农村新型合作形式,用收拢五指,攥挙出击的力道,掀起了振兴农村的不凡之举。

  在故事的时间线上,第三代农子进入了主流,敫培年的女儿敫育英,苌兴胜的儿子苌旺远。善久双善久保善久全三兄弟的三位子女:留忠留义留红,成为振兴新农村的主力军。这时的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再小打小敲式的分散经营了。要啃下乡村建设城镇化,急需来一番新的组合形式,当然要比建国初期仓促进行的合作化要完善得多,精准得多,确好得多。完全不同于当年公社化粗糙架构的组织,低态的劳动效益,蛮横的一评二调。新型合作社适应了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动作,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业,也为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作成了现代版。

  能够成就山乡新巨变的故事,因为埋伏了花园口逃难的伏笔。有这一根红线牵系,农村发展了历史的厚重感。线索巧妙,引人入胜,让纷至沓来的情节在改革步履前进中,丰富了故事内含,也丰满了人物形象。许多的伏笔在一开篇就埋好了,譬如写一号人物葛顺道,借亲戚关系,写到了连襟桑主任。由于改革,职务变更,桑主任转成了桑厂长,这样就挿叙到了社办工厂的沉浮。改企更制,新一轮改革潮头掀起来,变更的乡镇企业将农业改革推进到了城市改革上来。个体企业的兴起,有了私营实体的过往。这时候的改革形势,又因为农田承包到户后完全释放了农业劳动力,农民工的打工潮,风起云涌。同时也出现了农田拋荒,未成年孩子的盲流异动……。情节顺着现实呈现的真切抒展,百种百样的致富门路,做成了大发其财的敲门砖。这儿写到了养植户,还写到了拾烂铁人物。从万元户专业户的主线上,由土木瓦工的群情而起,到小合大合的各路建筑工程队,都在新纪元前后,集合到了旧城改造的麾下。这些小人物都有大野心,在县城改造中大显身手,如鱼跳龙门,在建筑大行业的组合中,一跃成为走上时代前台的房地产大鳄。时势造出了英雄,便有勇挑重担的县委书记葛利人为振兴三农,开始英雄带队。

  改革人物本就生活在文化底蕴丰厚的核心价值之中。经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塑造,其典型性格更真实,更丰满,也更独特,一定能在文学画廊里成为最难得的“这一个” ,艺术形象的“这一个”。 我的创作积极性是靠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矿藏“天下第一村” 的丰韵,引发的灵感。用文学表现“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打出了艺术概括的一片碧空。

  文学所以叫作,是要创作引领历史发展的故事,塑造导向性形象,做成时代的大镜子的。由人物结构的情节,不但完全基于现实主义描写,还必须扎实在理想主义的情怀中,作成有典型性的造,将时代精神,历史发展,生活真实,有机的溶为一体。也只有塑造好了导向性人物,才有阅读意义。

  英雄带队《农子腾春》,写出了四代农人在生活中奋起的全貌。多年失散,瞬间团圆,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平台,才有了奇妙的认亲故事。机缘为此,太过曲折;事件涉及,太过辛酸;时空跨度,太过诡异。这部描写四代农人奋起的全过程,不但给文学阅读带来了震撼,更给世界认识中国前行的稳健步伐,认识中国普通农民性格,打开了一爿最值得浏览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