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归》(长篇小说)

(2023-12-27 10:54) 5993643

 

  一、基本信息

  书名:《返归

  著者:周新

  ISBN:978-7-5594-8036-1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

  定价:58.00元

  二、著者简介

  周新,当代作家高级工程师生于安徽六安,现居江苏南京。毕业于东南大学,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工程管理30余载业余酷爱文学。发表《孙老板的遗憾》《我写泰州美泰州情》《回家》我们公司人气高》《故乡的双桥集》《第二张身份证》等作品。出版《爱莲诗集》、中短篇小说集《岁月三重奏》、长篇小说《筑梦记》等。

  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建邺区作家协会、江北新区作家协会、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医药高新区 (高港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三、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返归》是周新代表作《筑梦记》的姊妹篇,小说讲述了几位在异地工作的农村青年,在城市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工作和生活之后,毅然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

  主人公李海玲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位优秀的大学生,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她的父亲身患绝症,弟弟大学在读,家里的经济负担需要她支撑。疫情过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两个多月没卖出一套房子,她自强不息,顽强地面对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房屋推销过程中,一些客户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故事给了她极大的启发,而诸多的人和事,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朝着理性、善良、孝道和仁爱的方向回归。在结识老乡企业家姚家芳之后,她们一拍即合,果断放弃大都市的生活环境,甚至放弃爱情,决意返回农村干事创业。

  小说以李海玲、孙中发等人的房屋销售和婚恋情感为主线,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反映了当代青年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观,彰显了正心、正念、正行和正能量,弘扬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探究了现代人对未来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其中,也揭示了少数人思想观念的畸形和人性的弱点。

  《返归》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小说中对南京的秦淮河、汉中门、莫愁湖、夫子庙、江宁织造馆,以及六安淠河、三十铺、孙城寺和泰州的高港等,都有直接的描摹。

  四、名人推荐语

  周新是一位有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目光不断投射在当下社会基层最普通人身上,用手术刀般的笔触去揭示他们的生活处境和喜怒哀乐,艺术性的还原了许多读者不甚了解的职场情景,折射出时代风云的波谲云诡和复杂幽微的人性。《返归》表面上描摹的是几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都市职场挫折之后,返归故乡投身乡村振兴,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在时代浪潮面前明智而理性的事业退守,以及不曾泯灭的传统道德精神和坚韧的人格品性,令人唏嘘和感动。(中作协会员、泰州市作协副主席、著名畅销书作家  顾坚)

  五、序

  答案在风中飘

  刘跃清

  在周新的长篇小说《返归》付梓之际,出版社发来电子版,叮嘱我在前面说点什么。看完书稿,我想起鲍勃·迪伦那首被谱曲传唱的诗《答案在风中飘: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 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

  小说如迎面而来、猝不及防的飓风,把当今社会上种种夹枪带棒的尖锐问题活生生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海玲的父亲身患绝症,弟弟大学在读,家里沉重的负担压在她柔弱的肩膀上。新冠肺炎过后,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她在担任房屋销售期间,形形色色的客户以及他们形形色色的故事给了她极大的启发。后来,她和企业家、老乡姚家芳认识,一拍即合,“返归”广阔的农村干事创业。我们正处于一个如风一样飘忽变幻的时代,房价变动,物价变动,工作变动,住所变动,我们或主动或动地在变。书中李海玲、孙中发、侯明这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们渴望一份旱涝保收的安稳工作,一份可以耳鬓厮磨相守一生的婚姻爱情,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红尘滚滚、陆离光怪的社会逼着他们恨不得像孙行者一样可以摇身一变。售楼处来来往往客人们的心如不系之风筝,随着市场的风向忽高忽低地在变。

  世事风吹萍,人生几度秋。李海玲惊异地发现,她的五个客户的姓,按先后顺序连在一起就是一句话:“易侯狄房贾”不就是“以后的房价”么?这五个人购房时的心态变化,直接颠覆了她的人生,她把这一现象用周易的体用关系去解释:发现归于冥冥之中的天意。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李海玲在安徽六安老家的父亲,才56岁,癌症晚期,等着她挣钱保命,大学读书的弟弟坐等学费。她一边工作,一边读研究生,才能稳住这个四处漏风的家。眼下,她所在的东岸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处,已经连续45天卖不掉一套房子,她的生活如在暴风雨中,凌乱,趔趄,飘摇。营销总监苏东平在会议上大声呵斥:“任务考核是不讲情面的,尤其是一套房子还未成交的人员更要注意了。”如果没有同乡孙中发拉李海玲一把,把自己的客户让给她,李海玲一时间真混不下去。

  孔子曾感慨“时也,命也”。曾经带动一百多条产业链、是国民经济“脉门”的房地产业已是“静水微澜”,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均住房面积明显提升,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已得到满足,在此背景下,导致居民按揭买房积极性不高,房价预期逆转,居民持有房产意愿下降,房屋流通速度变慢,银行按揭贷款余额减少等。种种迹象表明,资金流向房地产的时代结束,开发商大规模储备地块的时代也宣告结束。我们每个人的命运裹持在时代的风浪中,此时,作为地产从业人员更是切肤感受到整个行业“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所以,这是一部致青春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极具时代意义与现实情感温度的小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后”一词,在全书中多次出现。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李海玲、孙中发等饱受磨炼发现故土乡村才是滋润他们的恩泽家园,在城里,他们“身世浮沉雨打萍”,只有回到故乡,他们的生命才焕发光彩。这两个年轻人自小生在农村,尽管没受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苦,但他们的精神之苦远超过上一代人。这是迷惘的一代人。后来,他们所幸在城里遇到了同乡姚家芳这个领路人。姚家芳靠情人狄先生的引导在城里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随着狄先生离开人世,她在城里的精神支柱倒了。这个心善的农村姑娘,把狄先生在李海玲手上买的房子卖掉,把房款给了狄先生的老婆,然后全身而退,回安徽六安创业。“是的,给他老婆。当年人家三套房子我都没有动心,我还在乎一套房子么?这些年,我时常感到自己是个罪人,尤其对不起他老婆。现在想想,他人都不在了,我要房要钱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姚家芳的自我灵魂救赎。

   李海玲终于厌倦了“售楼小姐”风一样飘荡的生活,她在接待客户发现,不同行业的人,城里人普遍是焦虑的,农村人朴实率真,有一种天塌下来也不算事的气魄。农村人有地啊,每家不仅有房,更重要的是有庭院,每一个清晨,抬眼望去,旭日冉升,垂杨夹道,悠悠的古村道上,正扬起一片清尘……远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满眼的鲜亮,这才是人世间最美的烟火。村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农村和城市在生活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大片的土地流转后,农民进城打工挣钱,回家有地有房,不要太惬意。李海玲还发现:好多出国的人都回来了,一些在城里打工的陆续回到农村,去过她渴望的像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结庐山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是从文字中认识周新的这部小说融入太多的悲欢离合,可以说是一群人的创业史,更是心灵史。循着他们的足迹走进他的出地——安徽六安淠河三十铺孙城寺,他离开故乡来到南京,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脑海里越发清晰,淠河在每个风清月白的夜晚波光粼粼,呼唤他的乳名,他像笔下的人物李海玲一样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城求学、工作,历经艰难。他们多么想回到芳草萋萋的淠河岸边,像祖辈一样在那里盖一座小院,喂几只鸡,养一条狗,种一片菜,岁月静好,怡然终老。这也许是一种奢望,父辈认为他们这代人好不容易在城里安营扎寨,怎能再回农村去。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故乡也回不去了我们和故乡都在变,风不知吹向哪儿。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既是古训,也是一位有情怀作家的担当与使命。谢谢周新,他用笔下的人物李海玲等人唤醒了我们需要怎样从喧嚣中的欲望深渊中跳脱出来,捧出心底清泉般的真诚与善良。

  小说结尾并没交待李海玲他们回乡创业的过程和结果,答案在风中飘扬,留下了广袤的想象空间(刘跃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