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短篇小说集)

(2023-06-14 16:42) 5986319
  

  一、基本信息

  书名:《虎嗅》

  作者 王啸峰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4155-2

  出版年月:2023年4月第1版

  定价:58.00元

  二、作者简介

  王啸峰,苏州市人,1969 年 12 月出生。现为中国电力作协副主席、江苏省电力作协主席。 

  小说列入中国小说学会好小说榜单、城市文学排行榜、第六届和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三届钟山文学奖等。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花城》《作家》《上海文学》《青年文学》《散文》《美文》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出版散文集《苏州烟雨》《吴门梦忆》《不忆苏州》、小说集《隐秘花园》《浮生流年》等。作品入选年度最佳小说集、散文集,被选入《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

  三、图书简介

  本书内容源自《青春》杂志社开设的虎嗅专栏,栏目定位二十四节气里的城市故事,共有24篇短篇小说。作家王啸峰以二十四节气为纽带,串联城市生活里普通又动人的小故事。在世界纷繁的现实中,个体的命运也无法估量,能够指引他们选择的唯有内心坚强的意志。在作家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城市个体不同外表下相似的境遇和情感,随着四季的流转,这些短篇小说就像一幅幅紧扣当下普通人生活又非常接地气的市民图景。

  每篇小说配有手绘主题插画,有趣质朴,贴近生活,给人以温暖。

  四、作品评价

  梁晓声《虎嗅》是一部关注城市中普通人命运的作品。我一直认为现实主义是一面凹凸镜,应该呈现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还可以是怎样的。王啸峰是一位对当下生活具有敏感性和思考力的作家,《虎嗅》是城市人民生活的变奏曲。

  白烨时下都市题材的小说作品,大多是知识白领的职场打拼,青年男女的情感纠葛等。《虎嗅》一作以俯身看现实的姿态,潜心写民生的叙述,给我们揭现出城市生活的另外一面:平头百姓的人生冷暖,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坚韧中的自立,在持守中的自尊。在我看来,这种接地气,有底气,含生气的故事,既为时下所必不可少,又当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兔子小学姐王啸峰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他的笔下有夏至工匠的大汗淋漓、冬至寒风中的温情、大雪暮光里的分离……四季更迭,不可能每天都有好日子,城市普通人孤独又自愈的生活才闪闪发光。 

  云路读书是平凡人的内心巨响,是情绪涟漪的定格动画,这些故事用身心所感的冷暖自知,触碰着灵魂的四季跌宕。天有寒露,人有小满,这座城偶尔的春雷乍响,体恤着平凡人的盈盈之魂。王啸峰的笔就顺着岁月的纹路毅然刻下,又点到为止,淡淡的苦涩后迎来极致回甘。 

  五、编辑推荐

  在每个人的烟火“城事”里,有人寻梦,有人归根,最让我们留恋的也许是一碗热腾腾的馄饨面,一次亲切的问候,抑或是一场及时雨,不论最终走向哪里,普通的我们都正变成温暖、坚定的人。

  在王啸峰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城市里流动的人与生活,这里有凌晨营业的小餐馆,有公交、地铁里拥挤的早高峰,也有在街边公园踟蹰的青年……

  在24篇短小精炼的小说里,关于孤独与和解的哲思贯穿始终,为读者带来温情治愈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展现了作家对普通人的关怀。对现实作出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六、本书试读

  立春

  会议已持续两个半小时,窗外天几乎全暗下来了。外地参会人员开始刷手机,或者东张西望。她想提醒经理,再开下去只会拖累大家。可看到经理紧锁眉头的样子,又考虑到自己是项目负责人,只能坚持下去。

  不知从什么地方飘过来一股油炸排骨的气味,她暗暗 叹口气。这个时节,她的故乡,一个被雪覆盖的小县城,

  满街都是这种油齁味。人们开心地准备年货,唯恐漏掉一两件过节必备品。唯一可以忽略的,就是上班。

  一下午没看手机,她趁经理总结的当口,悄悄瞄了一眼。平时不大发微信的大哥一下子发了好几条,总的说来,一句话 :父亲病重,希望她春节回来看看。

  她握着的笔,飞快地记着经理的总结内容,那支笔像有魔力,紧跟着经理的话,复制到本子上。她还努力思考经理的话,但是这些话进到她脑子里就不见了,她忙着找,竟然一直走在冰封的北方小城里。

  会议结束的时候,经理让她连夜把会议纪要整理出来,明天一早他拿去向董事长汇报。

  她给陈坚打了电话,让他去接儿子。陈坚叽叽歪歪的 态度,她早就料到了。反正他答应去就好。

  同事们一个个走了,办公室变大了。咖啡机磨豆的声 音有了回声。她对着电脑坐了半个小时,没有写出一句话。 她索性拿出手机,打开微信。“花园西路19号”微信群并不热闹,她往下翻了好长时间才找到。57条未读信息。她回想上次进群,还是大哥提醒 :“父亲生日,你也去群里祝贺几句。”可她只进去瞧了瞧,并没有说话。那些未读信息,要么“早安”“晚安”“身体健康”,要么“此药治百病”“心态好百岁寿”“亲情友情常在”等等。最近的一个信息是昨晚发的。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消息。

  她捧着马克杯,站到窗口眺望这个南方城市。公司租 的写字楼楼层很高,固定视角内的城市由近到远,高楼、 湖泊、高架、山峦等都在她的视线范围内。而“花园西路 19 号”靠着的那个花园,只有两个小土墩,种着十几棵落 叶松,草本植物她叫不出名字,只在春天的有限几天里,开出紫色、黄色的小花来。

  昨晚,她冒出去海南过春节的强烈意愿,陈坚也丢开 粘在手上的手机,热烈地跟她讨论是玩经典的东路,还是 刚拓展旅游的西路。他们还查了来回机票价格,如果假前两天去,假后一两天回来,可以省一半机票钱。陈坚还半 开玩笑地说,东北人就喜欢海南,现在三亚通用语言是东北话。她愣了一下,其实她不是特别喜欢热。自从母亲去世后,每年春节,她都远离北方,越远越好。她打通大哥的微信电话。

  “什么情况啊?”

   “昨晚路滑摔了一跤。送进医院了。”

  “医生怎么说?” “摔跤引发脑出血。”

  “他是不是又喝多了?”

  “还好还好,幸亏一起喝酒的老头在。”

  “又是喝酒闹的!害人哪!”

  “哎!你也不要怪他,他就这么点乐趣。”

  “现在情况怎样?”

  “我在医院。目前他脑子还算清醒,不过身体不能动弹。”

  她忽然发现自己拿手机的手在抖。眼前黑下来,一束 微光照着一个瘦弱、矮小的老太,老太满脸愁容,向她张开求助的双手。那是她母亲。她最终没有见上母亲一面。 回家守灵的第一个子夜,突然控制不住自己,她跳起来发 疯般地打父亲、骂父亲。他只是缩了身体,坐在小板凳上,任她打骂,一声不吭。

  “喂,你在听吗?” 大哥反复问了几遍,她才回过神 :“嗯,我在。”

   “春节,你回来吧?”大哥小心试探。

   “再说再说。”她想挂电话。

   大哥立刻补了一句 :“还是回来一趟。他念你的……他时间不多了。” 没有接话,她掐断通话。

  回到办公桌前,喝一口咖啡。悬着的事情,最难过。现在,也就这样了,她反而把这事先放放了。

   翻开笔记本,看看下午的记录,收了几个邮件,浏览一下同事的观点。思考片刻,她把经理的总结讲话提炼了若干个要点。很快,一份会议纪要写好了。给经理邮箱发 过去的时候,她看了一眼时间,八点半。时间还不算晚, 办公楼对面的超市九点半才关门,她可以买点面包、牛奶 什么的带回去。没有关照,陈坚肯定不会买明天的早餐。她老练地先去特价区看看有什么便宜货。关门前一小时,超市会低价处理一些生鲜食品。她边看边挑,不是嫌快到保质期,就是嫌品质不好。突然,几捆碧绿的茴香菜 映入她的眼帘。她捧在手上,细细端详。新鲜的茴香菜散 发出特有的熟悉味道。南方人不懂,也不大会做茴香菜肴。母亲厨艺最突出的特点是把茴香菜做到了极致,常做茴香 馅水饺、包子,还做茴香油条、疙瘩汤。想到这里,她嘴 里泛起口水。接着,又黯然神伤。她拿了牛奶、酸奶、奶酪和杂粮面包,往收银台走,走着走着,猛地一个拐弯,又跑回特价蔬菜区,抓了三把茴香菜放在购物篮里。顺其自然地,在肉类区挑了两包肉酱。她要做茴香水饺给陈坚和儿子吃。

  收银员是个话多的中年妇女,九点过了,工作闲散下来。

  “这是茴香菜吧?”

   “哦,是呢。”

  “我是不会做的,听说茴香饺子很好吃。”

  “对的,好吃的。”

  “茴香好,好茴香啊!”

  她笑笑,把菜装进塑料袋,突然听见收银员的话,猛地心里一紧。啊!茴香,就是“回乡”啊!

  走出地铁站,九点钟的站台上人还是不少,几乎每个人都在埋头看手机。列车还有四分钟进站,她也掏出手机。又来不少条微信信息。二姐的信息占了绝大多数。文字加 语音。文字信息连起来看像首诗,短句、分行、感叹号。

  我刚听

  大哥电话

  说让你

  回来!

  你就

  回来吧!

  我知道你

  心里那个结

  解不开!

  可是啊!

   这么多年了

  每年春节

  都少你

  咱爸心里

   非常难受!

   接着,二姐的语音开始了,完全不是打字的风格,每段都撑到半分钟以上。说来说去,基本上就是文字已经表 达的意思。

  她从心里感激二姐,二姐为她放弃学业,初中毕业就去食品加工厂工作。每年,她给二姐和外甥女寄过年礼物。 视频时,看到她们穿着她买的新衣服,她心里格外踏实。 可今天的事情,她还没有想好,就没回信息。

  收起手机,微微仰起头,列车进站带来的风里,有都市独特的气息,浓厚、胶着、机械。平时,她几乎已经闻不出来了,今晚,脑子里有了故乡影像,那些气息猛地钻了出来。

  车厢里,旁边站着的女孩正在刷雪景图。图景纯洁得像童话世界。而她最清楚,厚重的层层白雪下面,生活也 承受着重压。她移开目光,车厢的广告屏里正放着保险公司的养老广告,演员们个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给人的感觉是 :进养老院像进游乐园。真是这样的话,父亲也就好了。

  那年春节,她拖着行李箱回到花园西路19号,开门的是一个高高胖胖、带着微笑的老太。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冯 姨。父亲简单介绍后,她俩除了互相问了好,再没多余的话。她跑到二姐家,劈头盖脸指责二姐 “家里多了个人,你们也不跟我说?”二姐用大拇指往外别 :“是老头子不让我们说的。”

  “现在情况进展到哪一步了?”

  “在一起了。”

  “我说法律上。”二姐把手上的湿面粉甩掉,拎起擀面杖:“我懒得问。”她让二姐夫去买瓶烧酒,吃晚饭时,跟二姐夫喝完一 瓶“高度”。

  走在雪地里,她张开双手,从肚子里涌上来的热,把手烧得通红。她变得无所顾忌。闯进花园西路19号,她大喊大叫。但是,自己的声音却像远处森林里的狼嚎,听不到具体的内容,只感觉孤寂、凄凉、悲惨。房间里所有亮 的东西,都散发出巨大光晕;所有阴暗的角落,都藏着巨大猛兽。有时,人影在她头上晃动;有时,尖叫在她体内滚动 ;有时,吊灯在她脚下移动。

  她醒来时,屋里静悄悄的。她什么都不记得,感到头痛嘴干。父亲孤零零地坐在墙角的小板凳上。边上是一大堆 被砸碎的东西。父亲对她说:“冯姨走了。”她一边喝着小米粥,一边心里堵得慌。憋到最后,冒出一句话 :“我回去了。”父亲静静地看她收拾行李。窗外还在纷纷扬扬地飘雪。 把行李箱拖出大门时,她回看了一眼屋内。父亲靠着的那个墙角,是母亲倒下的地方。她眼前闪过二姐向她描述的最痛心的一幕。喝醉的父亲猛地一推阻挡他拿酒的母亲。弱小的母亲头部接连在墙和墙角碰撞两次,人像一只空布袋,软软地瘫倒在地。 地铁到站。她迈上自动扶梯,迎面下来的人流里,有位妇女特别像冯姨,她的视线跟着她好长一会儿,侧面、 背影都像,虽然她跟冯姨只是短暂接触,但是冯姨的样子 像根铁钉牢牢在她心里扎根,生了锈。

  回都市不久,大哥、二姐分别给她打电话,说冯姨又回来了,过程他们不清楚,只知道跟父亲领了证。又过了几个月,他们又告诉她,冯姨的儿子一家也搬了进去,占 据了她的卧室和小书房。过了几年,趁父亲八十大寿的机会,他们好说歹说拉她进了“花园西路 19 号”微信群。这个群 里,一大半是冯姨的亲属。她只说过一句祝父亲长寿快乐。冯姨好多次要求加她微信,她都没有理睬。冯姨给她发很长的短信,她甚至看都不看就删除。

  电梯上的最后一眼,她清晰地看到那位妇女脑后飘起一缕白发。她不禁想了一下冯姨的岁数,应该过七十了吧。二姐其实很想跟她说冯姨的事情,估计是冯姨去二姐那里 倒的苦水,但是每提到这个话题,她都严厉制止二姐。每 个老人都有写成长篇小说的素材,没什么奇怪的。 刷支付宝出地铁闸口,陈坚来了电话。心急火燎。

   “你在哪儿啦?”

  “刚出地铁。

  “儿子发高烧,我送他去儿童医院!你快来吧。”

  她三步并作两步冲出地铁,招手叫车,着急慌忙中,装茴香菜的塑料袋被栏杆刮破了,茴香菜掉出一把。她来不及捡回,只是隔着车窗看到茴香菜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出租车空调很热,司机只穿了件格子衬衫,可她的手还是冰冷。每个路口,只要是红灯,她都暗地里抱怨司机 耽搁时间。她用尖尖的指甲划手心,疼痛分散了些许焦虑。儿子输上液,夜已经很深了。她用手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背,药水经过的部位冰冷。此刻,她才感觉到很累,松弛下来的头,往前一冲,人一激灵。遥远的北方,谁在 护着病重的父亲?低头看看儿子,若干年后,儿子会怎样对待她和陈坚呢?

  父亲曾驮着发高烧的她,在雪地里飞奔几里路去县医院,他喘着粗气,像一头负重的老黄牛。北风呼啸声再大,也盖不住父亲从肺腑发出的声音。

  她看着儿子,想到父亲,两行热泪掉落在儿子的手臂上。她连忙用纸巾擦掉,仰起头对陈坚轻声说 :“春节,我们就 不去海南了吧!”

  陈坚若有所思,却又答非所问 :“啊!立春了。春暖花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