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升 周庆洪:《红桥边》(纪实文学)

(2023-04-24 10:31) 5984332

基本信息

  书名:《红桥边》

  作者:谢东升  周庆洪

  ISBN:978-7-5594-7598-5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时间:2023年4月

  定价:49元

内容简介

  有一群年轻的勇士,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人桥”,开辟了一条前进的大道,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体现出的是“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愿奉献、敢于胜利”的“十人桥精神”。“十人桥”,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红桥”。

  2020年4月,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率先扛起“十人桥”的旗帜,成立以“十人桥”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将党员服务队建设与“十人桥”红色基因相融合,把“十人桥”精神内核嵌入党员服务队的服务理念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坚持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主线,围绕主业、产业、农电等重点领域,选取了三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表彰的大山村第一书记葛浩、江苏好人丁汉成、徐州好人尤守刚、新沂市首届劳模陆莹莹、新沂市最美产业工人陆大亮、生产一线班组长杨宗远、一家三代电业人等十个典型。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涵盖了生产、营销、服务等专业,从多个方面展现电力职工服务地方“三重一大”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和持续性。

  作者力求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用朴素的语言客观反映现实,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纪实文学作品。

目  录

  第一章  “十人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二章  葛浩的神圣使命

  第三章  好人丁汉成

  第四章  为了33座变电站安全运行

  第五章  骆马湖上的电工

  第六章  军人本色

  第七章  “千里眼”是怎样炼成的

  第八章  马陵山之子

  第九章  配电班长的平凡人生

  第十章  芳华写春秋

  第十一章  三代人的电业情缘

  第十二章  离英雄最近的人

作者简介

  谢东升,男,江苏省新沂市人,197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政工师,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喜欢摄影,爱好写作,多年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先后有新闻、摄影、文学等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报刊发表。

  周庆洪,男,江苏省新沂市人,1953年12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沂日报副总编辑、新沂市文联副主席。发表、出版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100余万字。

序  言:“十人桥精神”的电力传承者

  王啸峰

  徐州,是一座英雄城市。有江苏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赤潮社”,有省内首个党支部“陇海铁路铜山站支部”,有淮海战役中新沂“十人桥”等等。学深悟透才能笃信躬行。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党委充分用好徐州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供电人血脉。

  70多年来,新沂人民口口相传着“十人桥”的英雄事迹。“十人桥”事迹体现出来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愿奉献、敢于胜利”的“十人桥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十人桥”边,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党委开展“传精神、守初心、强信心”实景党课教育。为更好地传承“十人桥精神”,成立了“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在党旗引领下,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牢牢把握“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使命要务,打造供电企业对外展示形象的品牌,困难面前攻坚克难的尖兵,创新党建工作实践的亮点。

  《红桥边》如实记述“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创立、发展、成长、服务等各方面先进事迹。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从没有缺席,践行了“人人都是一座桥墩、人人争当一面桥板、人人都是一座铁血钢桥”的党员服务队理念。塑造了葛浩、丁汉成、晁成林、尤守刚、孙永、张拥军、陆大亮、杨宗远、陆莹莹、鲁家三代等一批先进人物形象。他们有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千里眼”“活地图”,有冲锋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的“第一书记”,有“马陵山之子”,有“江苏好人”。比如:挂职大山村“第一书记”的葛浩,帮助乡亲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挂职结束后,他又扎根基层,担任乡镇供电所所长,继续服务新农村建设。又如:多年来,“江苏好人”丁汉成垫付孤寡老人电费、资助失学儿童、自费安装村道路灯、为现役军人家庭和敬老院免费安装净水消毒机等等。丁汉成说得好:“我从生活艰苦的家庭一路走来,如果没有那么多好心人相帮,我是不会有今天的。”再如:晁成林长期奋战在变电运维第一线,被同事誉为“再难的电力险情都难不倒的人”。在关键的生产岗位上默默耕耘,他10多年都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作者对这些感人事迹详尽细致的描述,构成了一幅“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群体雕像。他们传承淮海战役中的勇士精神,融入到电力人日常工作生活中。

  “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117支党员服务队的一员,葛浩、丁汉成、尤守刚等也成为3100余名队员之一。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他们将积极投身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履行“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的“三员”职责,用责任践行初心使命,用真情点亮万家灯火,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中站排头、当先锋、作表率,为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啸峰: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主席)

后记:当好新时代辉煌成就的记录者

  谢东升

  当好新时代辉煌成就的记录者,当好新时代国网故事的讲述者,这就是撰写国网江苏电力“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先进事迹的初心和使命。

  “十人桥”共产党员服务队自2020年4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新沂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为己任,近千名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不畏艰难险阻,扛起电力保供责任,大力弘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愿奉献、敢于胜利”的十人桥精神,锻造形成了绝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素质,哪里的客户有需要,他们就在哪里出现,鲜红的队旗在新沂大地高高飘扬,成为服务城乡的一张金色名片。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没有对采访的事迹作任何艺术加工,只是记录时代的足音,把他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原汁原味地捧献给读者,真实展现基层国家电网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也力求以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用朴素的语言客观反映现实,使之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时代性、历史性、真实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报告文学作品。

  本书的采写得到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和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主席王啸峰先生在工作繁忙之时拨冗为本书作序;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总经理柳惠波、党委书记任孝峰担任总顾问,副总政工师钦林文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并为《红桥边》的创作补充了很后价值的史料;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淑娟女士在文学创作给予精心指导;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刘波党委书记沈茂松等领导为采访创作创造便利条件,党委党建部、三新分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相关同仁为写作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文字、图片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精选片段

  《好人丁汉成》

  2006年夏季的一天中午,在查修线路归来的途中,丁汉成发现苗加通老人坐在大树下,不紧不慢地摇蒲扇,汗珠时不时滴到地上。“苗大爷,这大热的天人家都在家吹电扇,你怎么在这儿受热啊?”“不受热能咋的?俺家没有通电,家里还不如这儿凉快呢。”说者无意,丁汉成的脸上却象是挨了重重一掌,火辣辣的。没想到,在自己分管的服务区内,竟然还有至今都没通上电的农户,你丁汉成的工作也太疏忽大意了。他这才记起来,苗加通老人既无老伴又无儿女,孤老头子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哪来的钱接电?就算接通电了,电费咋办?丁汉成当即查勘了老人的院子和房间,粗略设计好线路走向。第二天,他在所里为老人办理了用电手续,带来电线、灯头、灯泡、开关、漏电保护器等电料,重新跑好了线路,又到镇上为老人买了一台电风扇。从那天起,除了按照政策每月减免15度电费,剩余费用都由丁汉成承担,直到2021年4月老人去世。

  《马陵山之子》

  陆大亮和同事钻进玉米地,来到故障现场,把断了的导线一条一条解下放在地上,一条一条绑接牢固。从中午开始,紧张施工一直进行了3个多小时,直到下午3时送电正常。抢修快结束时,陆大亮开始像上次那样出现恶心、干哕,他坚持到抢修结束,正要走出玉米地,忽觉天旋地转,然后就晕倒了。陆大亮从迷糊中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村卫生室的小病床上吊水。村医得知他去年的这个时候曾经中过暑,对他说:“以后你每到暑热天气都会有出现中暑症状的可能,这就是‘中暑后遗症’,没有办法根治。每年入伏后露天施工,得时时警惕注意防暑。”这不是陆大亮第一次中暑,也不是陆大亮第一次遭罪。躺在简陋的卫生室,陆大亮为自己放起了“电影”:《乘风破浪的人生》。

  《配电班长的平凡人生》

  杨宗远是顶替父亲的岗位参加工作的。受到父亲的影响,杨宗远从小对电产生浓厚的兴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刚来到线路工区检修班时,杨宗远才17岁,什么也不会干,靸着拖鞋这边瞅瞅,那边拉拉。那时候爬电杆,脚踝上套的是木制的脚板,还不是后来的铁制“脚扣”。三四米高的电杆,他只向上爬两三下就滑了下来。师傅嗔怪他:“你连这么矮的电杆都爬不上去,怎么当线路检修工?”师傅教他从练爬杆学起。从那,杨宗远天天练爬杆,不知滑下来多少次,滑下来再爬,就这样坚持苦练3个月,后来越爬越高,不仅可以轻松自如地上下15米的电杆,还能爬上高达30多米的铁塔。

  《芳华写春秋》

    1991年9月,14岁的陆莹莹报考徐州电力技工学校。填报专业时,她懵懂茫然:发变电?电测?都是第一次听说。报什么专业好呢?父亲一锤定音:“那就发变电吧,好歹也是个技术工种,将来也能捧上一个铁饭碗。” 陆莹莹是个女娃家,发变电和电测是什么东西?她的嗓音一直挺好的,报考艺术专业也不错。她搞不清楚父亲的意图,想反驳,她心里不敢,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就这样,父亲为年幼的陆莹莹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庆幸的是,这个选择是长大成人后的陆莹莹所喜爱的,甚至是痴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