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漾乡音》(散文集)

(2022-05-20 09:30) 5970052

  一、基本信息 

  书名 《荡漾乡音》  

  作者:王秋侠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ISBN:978-7-5126-9144-5

  定价:46.00元

  二、内容简介

  《荡漾乡音》共计85篇文章,收录了本人20多年来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品85余篇,绝大部分文章先后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发表过。其中,《守候妈妈的鞋印》分别被《读者》、《中学生》、《银潮》等杂志刊登或转载,《美丽西双湖》发表在《雨花》。本集主要以新沭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为背景,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特别是人物、时间、地点等生活细节和点滴的详实描写,着力展现东海人勤劳善良,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重点描述新沭河两岸的人文风情,通过对质朴、简单、纯粹的乡土民俗、风物、风情的叙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筑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精神家园。

  三、作者简介

  王秋侠,女,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人,新闻学本科学历,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助理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工作之余,创作乡土散文200余篇。其中,《妈妈的鞋印》被《读者》等多家报刊转载。《灶画》入选2009年全国百位农民作家创作丛书。

  四、目录

  乡音乡情

  002/故乡的鞋垫

  006/饭桌边的爱

  009/梨花风

  O11/乡村四月

  O14/清清沭河

  O18/磨山脚下夜色美

  024/故乡福临门

  027/山里盼春

  033/赵家娘们

  038/五婶的电话风波

  044/听春风

  046/库区不忘水务人

  053/老哑巴

  059/光阴里的故乡

  066/故乡的跑马灯舞

  O73/恼人的份子礼

  O75/整整60年,俺盼来了通往娘家的南辰大桥!

  080/狗眼

  085/花灯,是一种怀想

  088/远嫁的女人

  094/乡村的良善

  099/鲜花伴着三婶远行

  103/年花

  107/悔如针刺

  111/一杆潇洒写春秋

  119/爱不重来

  123/我可以喊你妈妈吗?

  126/没有岁月可回头

  130/怀念那些声音




  乡味连绵

  136/故乡茶韵花

  140/飘香的童年

  144/沭河粽香

  148/岁月深处的荠菜清香

  152/唇齿间,那抹酸甜的乌紫

  158/难觅水晶花生米

  160/故乡美味

  164/故乡名菜﹣苹果炒猪肉

  168/记忆中的煎饼

  173/乡村豆腐

  175/故乡的“八大碗”

  181/春天的味道

  183/故乡的煎饼卷大葱

  185/馋痨市

  乡土芳华

  194/守候妈妈的鞋印

  196/远去的蓑衣

  200/锣鼓声声的童年岁月

  205/时光深处的渡口

  209/那时的故乡时光缓缓

  215/奶奶的豆秸鞭炮

  219/四奶奶赶春会

  223/夜听音乐

  226/卖黄豆的小女孩

  229/纸上行走

  233/我的书屋我的梦

  237/红尘细软

  241/镜子里,那样的眼神

  245/歌谣飘过故乡的秋天

  253/云南瑶族小媳妇

  255/我的体育老师

  259/“金鹿”“永久”成往事

  264/百无一用

  270/我从那条路上来

  故乡传说

  276/磨山狐狸洞的传说

  282/磨山蛤蟆石的传说

  285/灶画的传说

  他乡旅痕

  298/山村的柿子

  301/大别山下沂蒙情

  304/透过镜头的背影

  306/落脚城市

  310/桃林(三章)

  317/美丽西双湖

  322/走过西双湖岁月

  326/一杯热茶

  330/音乐里的“眼睛”

  334/春到青州

  348/在歌声里寻找妈妈

  351/安宁纯净大林场

  355/有温泉的小镇是幸福的

  359/心动温泉

  372/蹲着“行走”

  377/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382/他乡人可好

  385/买缝纫机

  391/树会记得许多事

  396/跋   于文字中感恩

       
五、评论及前言

  

  忽有乡音心上过

  ——读王秋侠散文集《荡漾乡音》

  李正冬

  岁月悠悠,人海茫茫,城市生活,步履匆匆,记忆里的故乡与浓浓乡情、悠悠乡音渐行渐远。

  偶然的机会,收到市杂文学会会员王秋侠新出版的散文集《荡漾乡音》,看见“乡音”格外亲。捧卷细咂,心随文动,追忆似水年华,忽有乡音心上过,与愈来愈淡的乡味乡情在纸上、在心中,慢慢靠近而至倏然浓烈。

  乡音,最动心潮。光阴深处,苏鲁交界处的那一方热土,在作者笔下,朝阳伴着氤氲的地气冉冉升起,落日伴着暮归的老牛缓缓落下,升腾起浓郁的乡村烟火气。村庄里男女老少临河而居,春种秋收;岗岭田畴四季更替,有过花开,有过花落,有过风吹,有过雨打,有过电闪,有过雷鸣……风、云、雨、雪、雾的人间气象,纷落在作者的情感天空;凌风月而行、逆光阴而旅,乡间风情,人生百态,素年留锦,岁月成章。

  说起来,我与作者不是很熟悉。只能算“会”见过两次,开会时,会场上见过的那种。但是在苏鲁交界处的岗岭皱褶里,这一独特地域特色的地理空间,她潜心建构了一个诗意而辽阔的精神空间,令我耳目一新。

  从创作题材角度来说,《荡漾乡音》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贫困和落后是作者光阴里的故乡底色。历史和现实、记忆与苦难、家园与困境,那些曾经让作者痛苦至极的境遇,赋予作者的记忆以更多难以忘怀的风景。作者的故乡道路曲折,命运坎坷多舛,在筚路蓝缕的艰难跋涉中,作者及其故乡的人们深陷“苦难”,却从不气馁,而是咬紧牙关锐意进取。

  风雨过后见彩虹。终有一天,作者用“乡音”笑着把那段艰难岁月说出来。“乡音”连着故乡人的善良、淳朴、真诚,以及他们卑微而又顽强的生命,尘埃一样虽然很轻、微小而悬浮。凡人微光,他们却淳朴善良地令人崇敬,让人念念不忘。

  作者非常熟悉故乡的每一块土地,熟悉故乡的每一种文化现象,熟悉故乡的每一段历史。作者从残酷贫困的现实中,发现凡人琐事中的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让善意变成一束光照耀着村内外、人心里,也为人们注入无穷的能量,让人们多一些生活的勇气,给人们平淡无奇的日子,多了一些美好的向往。一双手工纳制鞋垫的鞋垫、一盏简陋的花灯、一领灰黑色的蓑衣、一件棉质睡衣、一双手工拖鞋……春天的荠菜、槐花饼、夏初的桑葚、粽子、冬天的黑鱼汤、乡村的卤豆腐、大葱、煎饼……乡村春会、葬礼、婚礼、歌谣……无一不散发着善意的质感。在乡村里人们笃信善有善报。善是一颗万能的种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行善,会让人们“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心想事成,好运连连,福气满满。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去弘扬善意,不仅是为了让读本增加成色,而是文学的感染力所在,也是文学的思想性所在。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表述,“我以茁壮生长的想象力,初识真善美、假恶丑。乡村目不识丁的民间艺人,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那些烟味缠绕着烟雾升螣的瞬间,一一在心底定格成永恒,这样的美妙,抵得过小城繁华世态的万千景象。”

  作者在摆脱贫困,躲避孤独,追逐梦想的成长中学会了爱,并用言行、用眼神、用心灵,去读懂爱、诠释爱、践行爱。亲情、友情、爱情在作者笔下时而轻柔地流淌,时而炽烈地流淌,时而娇媚地流淌......荡漾成浓浓的乡愁。这,也是作者对乡愁的深度思考。人生中,很多的感觉和梦想,很多的美好和成功,都与年少时对远方的憧憬分不开。青春年少时,在贫瘠的土地上,想要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只能借助于“纸上行走”,孜孜不倦地求学读书,一步步走向远方,也一步步远离了故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年岁愈长,愈是对故乡有一种依赖和怀念。那些熟稔的乡村风物、乡俗风韵,裹挟着或淡或浓的思乡情愫,让作者一次次驻足、静观、细品。春来草绿鸟语花香,夏有凉爽燕飞虫鸣,秋熟五谷金黄遍地,冬雪暖阳风吹腊月,总是那样让人千回百转,思乡的情更稠更浓。

  在苦难中前行,作者用心灵的眼睛洞幽烛微,浓浓乡音把故乡故事讲得热气腾腾。中年的乡愁,如在风中开启一坛陈年老酒,醇厚的酒香瞬间弥漫作者情感的天空——乡音乡情、香味连绵、乡土芳华、故乡传说、他乡旅痕。有些东西,时过境迁,只有以时代做陪衬,才能凸现出一种珍贵、真诚的本真底色。如果抽去时代背景,好多东西都不过是普通的物件。物资匮乏岁月里,集市上的地瓜干酒、粗瓷大碗、油条、包子等等,以及淳朴厚重的乡村风情,却让作者深深地遍尝百味人生,懂得怎样与人世的艰难和解。

  时光如水,似水流年。在“水”的打磨中,沭河滔滔,荡漾着历史与现实的回声。“点灯没油,耕地没牛”。故乡的人们,曾如此贫穷。故乡的幸福,来自于苦,苦味入心的那种苦。怀揣梦想,艰辛创业,从“苦尽”,到“甘来”,需要一种奋力发展的精神。清汤寡水的日子里,故乡的人们像小草一样,竭尽全力地拥抱那片贫瘠的土地,不卑不亢,蓬蓬勃勃地生长。“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穷,不怕,就怕没有能耐”,这两句话,高频率地出现在早期的乡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故乡的人,人穷,志不穷。勤劳、能干、朴实、善良、隐忍、大度,是故乡人的优秀品质。在通往兴旺富裕的道路上,在通往兴旺富裕的道路上,大葱咸菜、地瓜稀饭,一辈辈的故乡人宁愿吃苦,也不等、不靠、不要,戮力奋进,只争朝夕。一个人咬紧牙关的奋斗,是血性;一群人咬紧牙关的奋斗,是团队力量;全乡人咬紧牙关的奋斗,就升腾起一种令人仰视的精神——南辰精神。(节选《荡漾乡音》前言)。

  沭水悠悠,逝者如斯夫。穿越时光隧道,作者的“乡音”里,有丝缕的怅惘,更有真切的欢喜,安静、恬淡、从容。

  苏北鲁南两省三县交界处,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景、风貌、风俗和风尚。作者对故乡文化现象不仅异常熟悉,还有长期且深入的研究。故乡人的衣食冷暖,亲朋的喜怒哀乐,作者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灶画的传说》中,灶老爷、灶奶奶的故事源远流长;《故乡的跑马灯舞》中的马灯舞、秧歌舞、扇子舞、花鞭舞,以及锣鼓、服装、道具方面展现出来的细节;《歌谣飘过故乡的秋天》中的田间歌谣“打呵哩”,已飘落在田野,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唱;《故乡的“八大碗”》中“八大碗”的习俗,是照亮人心的“烛光”;《馋痨市》中人驮肩挑的旧时乡村集市场景,已渐行渐远……散文集中,地域文化涉及衣食住行的细节等多方面,都叙写得很地道,有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更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不仅如此,《荡漾乡音》那些带有泥土芬芳的文化元素,以茁壮的生命力,昭示着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精气神”。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纳福迎新的美好祝愿,乡土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感受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等。

  故乡生活林林总总,在《荡漾乡音》里“形散,而神不散”。 400页的《荡漾乡音》,插图简淡,旷远,闲散,活“画”乡音,飘逸着农耕味,漫漾着乡土情……作者凝目故乡、凝思沭水、流连磨山,以她所熟悉的乡村作为主轴线,用女性的细腻敏感去感知,以温暖向善、明亮灿烂的色调,探索故乡内在的精神品质;用简而美的文字,洋洋洒洒构筑起人们的精神家园,以脉脉温情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故乡日常的美好、相拥烟火的清欢、平凡的欢悦,把生活小事写得活灵活现,写得情趣盎然,写得富有感染力,如:“山风习习,月光透过浓密的树林,洒在通往磨山脚下东山后村的小路上……”,“故乡的春风,让行囊空洞空的游子,感到特别的温暖和踏实、自由和舒展……”

  作者的“乡音”关注时代,观照现实,触及人的灵魂,温润人的心灵;承载的不仅是岁月的苍凉和喜悦,生命中的感动和感悟,更是灵魂深处熟悉而顽固的涤荡和牵引。阅读作品,如同进入到苏鲁交界这片土地的岁月深处,使读者能呼吸到磨山松风,尝到沭河鱼鲜;穿过连绵起伏的岗岭,和那里的人们“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生命的过往是无序的,所有消失的日子——都值得纪念。青葱岁月的微苦,铺垫作者一生的幸福,让作者拥有澄明豁达的心态,珍惜一丝一缕,细品一粥一饭。之所以说“幸福”,是因为困顿艰难的生活中,有爱、有希望。在爱与希望中,让人们看到、听到、感知到乡村市井朴素的人情之美和诗意之美。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故乡在心上,能抚慰一切,包容一切,释然一切。悠悠乡音,是作者对故乡的怀想,也是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挽留,更是作者对故乡长久的祝福和无尽的希望。

  清清沭河,有味有趣,有情有义,浩浩汤汤,朝大海流去……

  难以忘怀的“乡音”,在沭河浪涛里,无限延伸、舒展、荡漾……

       

  故乡在心上

  有一个地方,难忘记。

  南辰,寓意“太阳和月亮”。故乡,有美好的名字。

  那里,有山有水,树木葱茏,草木繁盛,丰盈美丽,是我一切优良习惯的原始来源和动力所在。但在我久远的旧时光里,故乡山水苍茫,风雨随行,世景荒凉。

  记忆如水,清凉简约。春耕秋收,故乡的人寂寞、清贫、清白地活过一生。很多的人一年四季辛劳,却穷困潦倒清贫终老;很多的人一身烟雨历经苦难,却落魄悲凉一辈子也没有走出村庄;很多的人一身绝技心灵手巧,却家徒四壁一生的故事只留在村庄里......像时过境迁的旧梦,那些远去的故人,让我每每忆起,惆怅、酸楚,心生悲戚。故园的岗岭高地上,一茬茬的庄稼被收割,那些收割庄稼的人,走着走着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在田野的尽头。犁耙绳索、老牛破车、石碾石磙......农具农活遗落乡村。他们雪花一样入土,成尘。

  风过沭河,花落故园。

  幼时光阴,刻骨铭心,一幕幕定格在“相见”或“重逢”的瞬间。苏鲁边界的寻常巷陌里,有我慢慢长大的脚印,散落了我无尽的情丝牵挂。庭院月光,小巷悠悠,炊烟袅袅,乡村旧景历历在目;凡俗烟火弥漫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世相百态可观可读。乡间物象平淡朴素,连同忧患苦难,冷暖悲喜,都只剩下回忆里的好。

  改革开放的春风,浩荡而来。

  雄鸡一唱,飞鸟啼鸣。春色浩荡,花香澎湃。沭河扬起的浪花里,火柴、风箱、镰刀、独轮车、晒场、泥瓦房......渐渐退去。电灯、电话、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轿车、大楼房......成为乡村最寻常的物景。

  春种秋收,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乡野四季春红、夏绿、秋黄、冬白,顺序更替。清清沭河弹奏岁月沧桑,荡起丰收喜庆的涟漪。青青磨山松涛阵阵,轻卷日升月落,于无尽岁月深情回响。

  流年经世,年华向晚。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故乡的一切都有“旧”可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于我都是有“味”的,而且回“味”悠长。深情厚谊的乡味,沉浸在浓烈旱烟味缭绕的乡间故事里,一波三折。清苦年月,最不缺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乡间传说。《哪吒闹海》《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等,在老爷爷抖动的胡子里,质朴平白,一字一句,接地气,通人气,扬正气,诠释乡间最朴素的理念,积德行善,嫉恶如仇,善恶有报,慷慨大度,守望相助,行侠仗义,忠君爱国...... 尽管老爷爷豁牙缺齿,说话漏气,眼神欠佳,但一点也不影响故事的引人入胜。彼时的我,以茁壮生长的想象力,初识真善美、假恶丑。乡村目不识丁的民间艺人,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那些烟味缠绕着烟雾升腾的瞬间,一一在心底定格成永恒,抵得过小城繁华世态的万千风景。

  “点灯没油,耕地没牛”,故乡的人们,曾如此贫穷。故乡的幸福,来自于苦,苦味入心的那种苦。怀揣梦想,艰辛创业,从“苦尽”,到“甘来”,需要一种咬紧牙关拼命发展的精神。

  清汤寡水的日子里,故乡的人们小草一样,竭尽全力地拥抱那片贫瘠的土地,不卑不亢,蓬蓬勃勃地生长。“最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穷,不怕,就怕没有能”,这两句话,高频率地出现在乡村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故乡的人,人穷,志不穷。勤劳、能干、朴实、善良、隐忍、大度,是故乡人的优秀品质。

  在通往兴旺富裕的道路上,大葱咸菜、地瓜稀饭,一辈辈的故乡人宁愿吃苦,也不等、不靠、不要,戮力奋进,只争朝夕。一个人咬紧牙关的奋斗,是血性;一群人咬紧牙关的奋斗,是团队力量;全乡人咬紧牙关的奋斗,就升腾起一种令人仰视的精神——南辰精神。

  沭水秋声,田野锦绣。故乡的人万众一心,治穷致富,终使黄土变成金。

  如诗如画如梦如歌的故乡,华丽转身。伴着朝晖烟岚的紫气东来,道路宽敞,车水马龙,景象繁华,热闹非凡;楼房社区,星罗棋布,气宇轩昂,盛况空前。故乡的人们洗脚上岸,成为新时代的工人,过上繁花簇拥,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

  似水年华,似曾远去。清明天地,村落寒门,烟火人家,茅檐低矮,布衣饭菜,鸡犬相闻,又仿若还在昨天。

  幼时家贫,腿有残疾,泥土小院,坐家守院,看燕子筑巢,蚂蚁搬家,云来雨去,月圆月缺,虚度光阴。生性喜静,心思简洁,亲情庇护,无忧无虑。少时读书,生性愚笨,学业平平,幸有老师、同学、朋友一路相携。

  岁月不居,人生如寄。文者寂寞,离群索居。走过时光,蜗居小城。择一事,终一生。近30年的文字情缘里,累,并快乐着。人生过半,多是纸上行走,在字里行间看透风景,人情过尽。工作之余,仍与文字相守相依,用文字寄寓情怀,诉说心语,与光阴里的故乡,一次次热烈相拥。

  水墨无尘,清淡文辞,是我对逝去时光的挽留,也让我一次次足抵故乡;字里相逢,言为心声,让《荡漾乡音》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梦想和希望,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远方。

                                       王秋

  

  于文字中感恩

  缓缓走在浅秋的风中,时光静好,不由地想念起一些过往的人和事。因为许多的真心善意,一直安放在我的世界,给我不尽的爱和温暖,频频惊艳我的蹉跎岁月。

  村落寒门,花香岁月。6岁那年夏日,骤雨过后,邻居老奶奶送我一朵粉白的月季花,硕大,香浓,层层叠叠的花瓣上,还滚落着清澈的雨滴。

  老奶奶给我花的时候,含笑,不言。我接过花的时候,除了两眼绽放惊喜的光芒,也不语。

  我和老奶奶之间,只有浓郁的花香荡漾。

  墙角一个小破坛子,装上水,把那朵花放进去,坐在凳子上,目不转睛地看着。

  一朵月季花,让我记住老奶奶的小脚、蓝布衣衫、脑后一个小鬏,还有一脸的慈祥。老奶奶祖上家境殷实,一墙之隔,她家高门大院,院内花木葱茏,枝影婆娑。我的家,空荡破旧,四壁漏风。她,重门紧闭,深居简出。我,端坐院内,晾晒光阴。

  一朵盛开的月季花,在记忆里,美丽嫣然,不落不谢。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此生,没有收到一朵鲜艳的玫瑰,但是收到一朵月季花的快乐,永远保存在心底。在我参加工作之后,我也开始送“月季花”。我送出的是一朵朵的“花”,收获的,却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一路花香,岁月成全最好的自己。

  柴门巷陌,散淡炊烟里,我常会望着天空幻想,像鸟儿一样“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飞”起来。家里的人都出门之后,我守着偌大的院落,看燕子筑巢,蚂蚁搬家,听风声雨声、鸡犬相闻之声。“诗和远方”,遥远得如同天边的云朵。我们互不相识,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白日做梦——幻想,幻想我会鸟儿一样,扇动双翅飞奔而去。

  梦想与幻想,只差一字,却有质的不同。梦想是一棵挺拔的白杨树,春天的,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幻想,是阳光下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瞬间就消失了。烟火迷离,缺吃少穿,能安然成长,就是家人心之所盼了。生性木讷,寡言少语,心思简净,很少给家人惹祸。看病,寻医问药,我已经给家里添了不少乱了。

  我,天生爱幻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肥皂泡,在我的眼前一直不停地涌现。

  青春岁月“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无“剑”可仗,最终万丈豪情,败给了冰冷的现实。离开校园时,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师,为我指点“仗剑”迷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论你此后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下去,十年过后,你就是行家。”

  老师此言,我深信不疑。于是,老老实实回到偏远的乡村“磨剑”,兢兢业业地码字,键盘敲击着我的喜怒哀乐,文字丰富着我的生活和工作。我的那位老师,才华横溢,谦谦君子,为人师表。读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听到下课铃声,上他的物理课,于我是一种享受,他的“斜坡上物体的受力分析”,时至今日,在我生活里,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生活的“斜坡”上,我就是那个“受力物体”,前进的路上,我要不断地克服阻力、重力、摩擦力等,借助支持力,增加内力,加大拉力......许多年后,当我褪去青涩,把幻想变成梦想的时候,回首那个给我厚爱的老师,却不在了。世事无常,一场车祸夺去他宝贵的生命。

  师恩,深情深重,终生难忘。

  读书的时候,遇良师益友,一路受到师友厚爱。工作之后,得到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真心的朋友给我善良和温暖,帮我逃离生活的黑暗。2011年5月,我从乡镇到县城工作,我与梅同一个办公室,办公桌并排,面对面办公。梅家住县城,是内外兼修的美丽女子。

  初到县城,人生地不熟,梅不仅热情地帮助我,还帮助那些与她素未平生的孩子们。

  在县城工作和生活,日常开支比乡村大多了,她见我吃早餐的时候买两份,在食堂吃过早餐后,带着一份到办公室,中午吃。食堂的午餐比早餐丰盛多了,价格自然也就贵得多。一天,梅把她的饭卡留给我,说,她喜欢开车回家吃饭,她的卡内余额,解决了我一个月的经济窘困。闲暇之际,闲聊中听我说,乡村还有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困难。梅周日就约上朋友开车去我工作的乡镇,一起去献爱心,给6个孩子,每人送上500元的爱心助学金。

  似水流年,云水无尘。我性格内向,见人局促,言不由衷。别人对我的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面一句感谢的话,都说得辞不达意。但每逢爬坡过坎之际,总有贵人相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我一直奔波在寻找“泉”的路上,只能在心里记着那些“滴水”。对我来说,那不是“滴水”,是海一样的爱和温暖,是无尽的,无边的,它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去,滋养着我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人生。

  因为肢体残疾,纸上行走的我,墨染流年,清瘦文字里,有深情相随的感动,感悟不一样的生命历程;也有转身相离的黯然,体会别样的人生经历。岁月流转,慢慢学会用文字构筑梦想,用文字触摸未来。

  人生如旅。从偏远的乡村,摇摇晃晃地落脚县城。回望来路,才发现那个并不遥远的小乡村,留有我浓厚的亲情、友情、乡情,让我那么地难以忘怀。一路走来,伤心过,懊悔过,失望过,但总有感动盈满心怀,温暖相陪。所有这些,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幕幕涌上心头。一个简单的表情,一个安慰的眼神,一句真诚的祝福,曾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面对困难,从容而过。

  文如其人。不善言辞的我,与我笨拙的文字,长久地对视、相望、纠结。挂一漏万,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就在这相持不下中遗失了。流年如风,岁月成章。生命中有太多的感动,感恩于心,细细珍藏于怀,难以一一记录。

  “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生活定会给你想要的模样”,感恩所有关注关心关爱我的人,知我,懂我;让我,是我。

                                         王秋侠

                                     辛丑年·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