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菊花开放·十品诗话》(诗歌文论集)

(2021-11-17 13:58) 5962467


  一、基本信息

  书名:《且看菊花开放·十品诗话

  作者:十品

  出版时间:20211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9144-5

  CIP核准号:2021196157

  定价:68.00元

  二、作者简介

  十品  本名:叶江闽,生于江苏,祖籍福建。当代诗人、作家,写作三十余年,发表作品约500万字。部分诗作被译成英文交流到国外。曾获“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及“十佳诗人”称号。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散文诗九十年》《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年诗歌卷》《江苏百年新诗选》等百种作品选本。主编《江苏青年诗选》。出版个人诗集《热爱生命》《十品诗选》《一个人拥抱天空》《光芒涌出》《穿过时间的河流》等11种,另著诗歌文论集《且看菊花开放·十品诗话》。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居江苏淮安。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诗人十品多年来研究诗歌、品评诗歌的主要文章结集。共分六个部分,即十品诗语录、诗学论、诗长篇、诗潮汛、诗随笔和诗答问。全方位、综合性地对中国诗歌进行研究和探讨,记录了诗坛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诗语录”部分是诗人创作诗歌的思想精华,不是诗歌却胜似诗歌。“诗学论”部分对当时诗坛的先锋诗歌有着重要的评述和广泛的认可。作者本人是诗人,又是诗评家,在诗歌的创作和评论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成就,文章集艺术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是阅读诗歌、研究诗歌、了解诗坛、走近诗人的最好的诗歌评论集。

  四、目录

  序言

  第一辑  诗语录

  十品诗语录(142则)

  第二辑  诗学论

  诗歌的神秘与神圣

  诗歌的原创性的坚持与审美性的超越

  诗歌的事业观与职业观

  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道德判断的延伸

  现代诗歌艺术与审美的认识

  神性写作向度·尺度·态度

  诗歌精神与神性写作的终极理想

  《比目鱼》在多维时空中的偶然邂逅——比较诗歌学的多重思维方式

  第三辑  诗长篇

  历史的宿命与人生的交响——评刘诚长诗《命运·九歌》

  穿越躁动的纯粹——评林忠成长诗《动物史》

  论长诗力度——评徐慢长诗《比恶梦短一厘米的事物》

  大吕黄钟 长歌当风——评高世现长诗《酒魂》

  一部新时期航空中国梦的交响曲——评黄葵的长诗《海航之歌》

  第四辑  诗潮汛

  落霞与孤鹜齐飞——我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诗歌

  山峰正在悄然崛起——从《第三极》创刊号看第三极文学运动诗学

  世界与风景同在——第三条道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诗歌的一次集体诗学行动

  一架蔷薇满院香——谈"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激情与抒情——简评“97金秋诗会作品辑”

  积淀着理想与放射着光芒——《江苏青年诗选》扫描

  第五辑  诗随笔

  我能否做一个诗人

  《热爱生命》跋

  《九月的橡树》跋

  《蝴蝶飞起》跋

  《十品诗选》跋

  《一个人拥抱天空》跋

  《光芒涌出》跋

  《世纪悲歌》跋

  我的世界有你没见过的精彩——《穿过时间的河流》跋

  《纯粹如雨》跋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集《短歌三人行》序

  梅花零乱春夜——诗集《在天空打开自己》序

  如诗桃花争艳春天——《桃花诗辑》序

  读《元写作》随笔

  一个诗人的情怀——读小海散文集《诗余录》

  诗歌世界的众妙之门——读诗手记16章

  最后的燃烧

  定格灵动的诗意——简评胡弦的诗歌

  华丽与锋利中的诗歌魅力——简评梁晓明的诗歌

  精致之美——简评刘季诗歌中的精致美及其他

  春风自在杨花——简评柳必成的诗歌

  成长与飞翔的翅膀——简评苏宁诗集《栖息地》

  第六辑  诗答问

  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如是说——中国诗歌网·实力诗人访谈

  中国诗人调查问卷——答“越人诗”问

  中国诗歌调查·十品卷(诗生活网与或者诗歌网联合调查)

  十品回答水上漂的十六个问题

  一个人拥抱天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访当代诗人十品

  《新诗路》诗社2020年度调查问卷——十品回答问卷

  聚焦:2021’年度诗歌问卷——十品答卷

  跋:咬定青山  行稳致远

  五、序言

为新诗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汪政

  十品的诗论结集出版,一定要我在前面说几句话,坚辞而不获,只得勉力写几行以示祝贺。

  中国新诗虽说走过了百年历程,但对一个新诗种来说,时间还是太短了,遥想从古诗到近体诗,那是多么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所以,我总觉得说新诗已经定型,说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传统,说新诗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型范都还为时过早。正因为如此,对新诗的一切思考与议论都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对一种未定型的文学体裁与文学种类,我们一定怀着建设性的态度,看待一切意见与建议,千万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以为自己就是对的,没有哪个人能为新诗立法。真正的新文体的成长生态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林木丰盛,应该是色彩斑斓,应该是杂花生树,所有的立场都应该有其立身之处,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我非常向往新诗刚刚诞生时的那种欢欣和热闹,连同那些脸红脖子粗的吵架也那么可爱,我也十分怀念新世纪文学之初有关新诗问题的讨论,如果没有“三个崛起”,真的很难设想有其后新诗的高潮。所以,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与文学种类的成长与定型,理论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品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探索,没有对创作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新文学种类是不可能知识化的,而任何一种新文学如果要传播、推广、学习,那就必须知识化。某一文学种类的知识化即是对这一文学性状的总结、概括、抽象。比如近体诗的对仗与押韵就是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学习,可以实践。这样的知识在知识学上称为程序性知识,在这样的知识指导下,人们就可以进入制造阶段,一切生产都是如此,文学也不例外。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依赖理论对创作的分析与提炼,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在新诗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贡献了许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历史性的,还没有得到终极认可,比如新月派的“三美”就是非常著名的新诗知识,在它的指导下也诞生过不少名篇,但它并没有被广泛认可。所以,我们的探索还要继续,新诗的知识之路还很漫长。应该感谢像十品这样的诗人,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诗歌理论家,但却保持着对新诗理论的巨大热情,孜孜不倦地从身边的诗歌现象做起,从同仁与朋友的诗歌实践做起,从自身的诗歌反思做起,对新诗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展开思考。这些思考是鲜活的,是与诗歌现场密切联系的,提出的是真问题。我以为十品、连同与十品相似的诗歌工作者们的这些思考都是有意义的,它们是中国新诗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成果应该被诗歌理论界所重视。

  我还要说到另一个问题,这就是诗人的诗论。从大的方面来说,文学艺术分为两个大类,一为创作,一为批评。现代社会分工后,好像有一种默契,以为创作是创作,批评是批评,特别是随着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成熟与学术体系的建立,创作与批评的分割就更突出了。但是,文学艺术史告诉我们,在美学、文艺学上提出卓越见解,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重大而持久影响的有许多都是创作家。其实,以文学而言,我们应该这样看,作家们的理论思考,作家们的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他们可能不习惯于理论的严密,不在意遵循逻辑的规矩,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有真切的体验,有感性的形象,有生动的语言,他们以另一种话语系统表达着对创作、对作品、对一切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看法。所以,不但不应该贬低作家们的理论话语,相反,应该鼓励作家们在创作之余从事理论写作,留下他们对创作的思考,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留下他们在文学史上的身影,留下他们与社会和时代的审美共鸣。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们艺术生命的另一种证明,也是同行与后来者们的镜鉴,更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可贵资料。十品是诗人,又是诗歌活动的热心者,更有着广泛的理论兴趣,如果不是他这次坚邀我做序,我还真的不知道他在诗歌创作之余竟然积累下这么多的理论文字,这些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体现着作者对诗歌事业的热爱,而其中的真知灼见更是值得同行们研读和琢磨。

  再次祝贺十品新书出版,祝他创作更多的作品,继续为新诗的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2021年4月2日(C3764次列车上)

  六、跋语

咬定青山 行稳致远

  十品

  我写评论的“初心”不是想当评论家,而是相当一个诗人,一个好诗人。

  我知道,有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就是若想进步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汲取。从前辈和大师的作品中获得营养;从同时代的认识和不认识的诗人中学习长处;从生活和生存中发现诗意、发现稍纵即逝得灵感。我在阅读和汲取中尝试着写“读后感”,由此又渐渐地变成了对阅读得全方位追求和写作的深层次思考,以至于抵达诗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慎始而敬终,行稳致远”《礼记》中的这句话似乎可以作为我为此努力的一个释语。只有坚定信念,坚持始终,坚守底线,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我相信专业的魅力。医人治病的专业是医生;带兵打仗的专业是将军;教书育人的专业是教师。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社会已经文明到分工很细,专业很多,并仍在继续发展中。就拿体育运动专业中的篮球与自行车来说,就是两个不同的项目,其中专业程度也有各自的差异,如在训练、表现、方式、形态、技能、强度、伤病、心理等都有着更符合自身运动项目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这就是我说的“专业的魅力”。而做好任何一项专业如果不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专业是做不好的,更不要说做专业的做成专家了。同样,诗歌也是一项专业,如果不在这行中努力,即使天赋很好,也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因此,我的写评论,写诗歌专业方面的文字,写到这个份上,也就有点“开窍”了,这也完全基于我只想当一个好诗人而做出的一种“基本训练”。没有更高的奢望和期待,也没有更远的目标和规划。只是不忘初心,咬定青山,破茧化蝶,成为自己。

  正因为没有这许多可以变为“包袱”想法,我所写的所谓评论也就少了一些压力,多了一些自信。在我整理多年的写作积累的时候,遴选了这二十六万多字的有关诗歌方面的稿子,集微成著,付梓出版。给自己一个交待,给自己热爱的诗歌一个交待。

  2021年3月15日  (古盐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