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散人》(长篇小说)

(2021-05-31 11:18) 5954859

  一、基本信息
       书名:《古琴散人》

  作者:端木向宇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月第1

  ISBNISBN 9787554615188
   
   二、内容简介

  近日,端木向宇的长篇小说《古琴散人》由《古吴轩》出版社发行出版。太仓作家端木向宇,有多年的媒体工作经历,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第十批签约作家。

  书中讲述,古琴作为文人四艺之首,在上世纪,却日渐式微,甚至遭遇消亡的境地。如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琴馆和古琴培训班、古琴雅集、古琴考级等现象层出不穷。不过,揭开门庭若市的“古琴热”表象,古琴是否真的迎来了真正复兴?作为古琴忠实的爱好者,端木向宇将她多年的观察和感悟,浓缩在这本《古琴散人》之中。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以一个群体的形象展现,“吴棐”是集所有的江南的这些文人气质于一身,他可能是我们基层文艺爱好者的任何一个人。古琴的江湖,与其他棋奕、诗派、画坛、武侠等江湖一样,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坎坷,或荡气回肠的意气,或泪水潸然的悲悯,正是这群游历于社会人文边缘的另类小众,一直苦苦地彷徨与挣扎,不懈地追求着复古之风。那些“散人”们可以说在传统文化意义上进行了很多迂回曲折的艰辛、徘徊和探索,最终还是化蛹破茧,美丽蝶变,在斫去了无数的困惑与迷茫之后,用人生、人性、人类的“非道”逆袭与纠偏,逐渐放射出“正道”的本真绚烂。小说集中体现古琴作为当下的小众人文化,主人公“散人”吴棐通过执著的坚定信念,最终成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和挽救古琴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复兴”绝不是单纯“复古”,看似比较繁荣的社会“复古”文化的现象背后,没有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思考如何来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书中通过当下青年人追求“复古”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切入,对当下五花八门的“非道”、“复古风潮”的现象进行剖析,表达出基层文艺爱好者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锲而不舍的精神,试图探索出一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三、书评

恩怨古琴魂 悲欢离合缘 ——读端木向宇长篇小说新作《古琴散人》

  作者:茅震宇  

  拿到端木向宇的长篇小说新作《古琴散人》后,除了感叹这端木太厉害了,年年有一二本新书外,还对书名犯了点难,因为现在新兴名词实在太多,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常常跟不上趟,弄不明白新词的含义。马上翻字典和上网搜索,想弄清“散人”一词的确切意思。《辞海》上只有一种解释,即不为世用的人。而百度百科的解释有这样几种:一、平庸无用的人;二、不为世用的人;闲散自在的人;三、玩世不恭,放任自流,不受束缚的人。虽然《辞海》严谨标准而且权威到不可撼动,但我想,语言也是活的,相对而言网络平台的与时俱进速度更快些,包容度也更大些。而当我看完《古琴散人》,回头再琢磨这书名,我以为这“散人”的意思应该是兼而有之的,几种可能都沾一点吧,也就是说百度百科上说的这四种可能性都有,反正读者凭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吧。记得曾看到过一位作家说的,作家只负责把作品写出来,至于怎么理解那是读者的事。我想,《古琴散人》的作者可能也是怀着这样一种与读者玩一把猜谜游戏的心理吧,当读者较真费劲地去求证“散人”到底是啥意思时,那么正中作者下怀,她正躲在一旁偷着乐呢。

  新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装帧设计不错,尤其是封面十分高级,这高级不是用材,而是独具匠心的韵味。纯白色的底,凹凸压印出的古琴上是书名和作者、出版社的烫银字,而占封面主体的一片白色,仔细辨别能看到凹凸压印着一幅古意简笔的画,画上一枝老梅站着一只喜雀,梅下是一位古人,好像还有一张古琴。这一切似有似无,意境悠远,古朴高雅。泡上一杯香茗,捧着这样一本书读,犹如与一位素净的古典美女相对而坐娓娓而谈。当读完全书后,再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默默地抚摸封面,指尖似乎能感触到书中琴弦,恍惚间好像会听幽幽缥缈的琴声,在叙述那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说开卷就有种古风扑面之感。整部小说虽然说的都是当代的事,但营造出来的却是一种古味,一种融古通今的江南文化特有的韵味。陈一景、方劲松、吴媛媛的人生与古琴密切相关,而他们的第二代吴棐、陈冰灵、方楠等的身世与现状也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仅看人物名字就可以知道与古有关,与文化有关。我年轻时也曾学着写过小说,我给笔下人物起的名字也就是王建国、李建华、钱卫其、陆文辉、徐惠民之类的,一看就是扔到人堆里分不清谁是谁的大路货,这就是差距。《古琴散人》里的吴棐、陈冰灵、陈一景、萧玉等一看名字就既有诗情文气,有琼瑶味,而琼瑶味其实就是一种现代人诗意化的古韵,不是凡夫俗子。而像陈冰灵称吴棐为“棐哥哥”,吴棐称陈为“灵儿”,吴母称儿子为“棐儿”,又都让纸面古风阵阵。相信作者这样写法是颇具匠心的,既能赢得看惯影视剧的年轻读者的喜欢,又能让上了年纪又喜欢传统文学的人接受。

  书名是古琴,古琴当然是道具,也是中心线索,是串联全篇的纲绳,更是全书的灵魂。用物件来贯穿全书,维系所有的人物,让情节全都与这物件有关,也是传统戏剧化构筑的精髓所在。书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都与古琴相关。得琴、夺琴、斫琴、学琴、藏琴谱、得琴谱,处处浸着人性善恶、人心美丑、爱恨情仇,需要洁身宽衣、焚香静心、物我相忘方能触碰的古琴,却也被方劲松、陈一景等的利欲纠缠,高雅的幽幽琴声背后,竟也有黑幕和算计、痛苦和眼泪,甚至还有刀光剑影、杀人放火。

  悬念和巧合一向是作家制造故事的基本手段。吴棐与单身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而且母亲一直对他父亲的事讳莫如深,这就暗暗地种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对他母亲吴媛媛的单身问题有了一种神秘感。而作者在上半部书中一直按下不表,却又故意对这个问题若隐若现地反复提及多次,让人充满定要一看究竟的好奇。直到后半部这个谜才揭开,果然是十分戏剧化的。吴棐的亲生父亲并没有如他母亲所言已死了,而是就活在他眼前,就是他的古琴老师、恋人陈冰灵的父亲陈一景,陈冰灵又是陈一景的养女,而陈一景又与吴棐的邻居方楠的父亲方劲松曾经是好兄弟、后来又成了死冤家。书中的次要人物如方楠、蒋小秋、杜仁、萧玉等人,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如蒋小秋以文化经纪人身份出现,又在与其他几个人纠缠,她身上自带神秘感。这几个次要人物的左右穿插,把故事推进到更加生动热闹,还多了许多曲折波澜。当吴棐坐在家里正愁没个书画经纪人时,邻居方楠敲门而入,就要给他引见自称有门道的蒋小秋。读到这里你一定会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呀,可再读下去,却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原来蒋小秋其实是个游走于文化界和商界的掮客,这样的人当然无孔不入,闻着一点腥味就来,更何况她与方楠、陈一景的关系似乎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还有杜仁,他在自己的琴社里对着吴棐将自己与陈一景关系等和盘托出,还大谈宋代古琴等,读这一章节,我的眼前就是一幕戏剧舞台上一场戏,大段的对白和唱段,将前面的情节作了交代、对后面的发展做了铺垫。可见作者的大胆与巧妙。

  以往小说叙述大多采用上帝之眼的手法,即作者让读者成为全知的,近十年来小说家们又大多改用了主角之眼,即读者只能跟着主角的视角来进入故事。而《古琴散人》的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这两种手法,前半部分都让读者跟着吴棐走,吴棐到徐家镇方劲松的木器加工厂、绘画、学琴、听“老八张”古琴曲,与杜仁相识、到陈一景琴社,吃八宝粥导致腹泻住院、与母亲谈父亲的事等,都是吴棐的经历和感知。而到了后半部分,关于吴棐生父的悬念渐渐明朗,作者就又将镜头对准陈一景,还采用了时空转换、蒙太奇等手法,让读者全景式地了解四十年来几个人物的恩恩怨怨。时空跳转,古琴与《神奇秘谱》的存在,竹林枯井、坟场焚琴、舟上人影的出现,环环相扣,神秘而又合理,男人与女人,友情与爱情,诱惑与操守,人性与法理,种种交错,大起大落又不慌不忙的叙述,显示出作者对故事全局的叙事水平和整体把控能力。

  虽然说作家就是杂家,但做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实在不多。《古琴散人》全面展现出了作者在建筑、音乐、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精深造诣,真的是具有博古通今的才能。借助杜仁之口科普了一下古琴知识,跟随着吴棐学琴听碟,读者还可以获得不少古乐和琴谱等学问,所以将这样一部小说当作古琴入门书来读,也未尚不可。还有几处也值得一提,像多次出现的吴棐梦境,这当然是作者刻意设计的,是在推进故事进程中的精心构筑,每一处如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还能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三次梦境,每次都暗藏玄机一般。从这些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古典文学传统手法对端木向宇的影响。

  我对小说的理解就是讲故事,只是把故事讲得艺术一点、高级一点、巧妙一点罢了。尽管不少理论高深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小说要淡化故事情节,要与通俗文艺的故事分道扬镳。但我记得小说家莫言一直自称“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人”。这也就让我坚持自己观点有了底气。生活中不乏曲折离奇的故事,而当你将生活中的故事写出来后,却会发现不是不生动了,就是不可信了。也就是说创作与忠于生活的难度就在这里,都知道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要真正做到这个是很难的。《古琴散人》能把看似不可能的故事写成了可能可信,既出乎预料之外,又符合情理之中,这就是本事。

  再说一点与本书有关的题外话。现在的出版社和书店大概是为了营销,也可以说是为了方便读者,将书籍作了简单归类,仅小说柜就有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社会小说、时政小说、畅销小说、言情小说、流行小说、青春小说等,且不说这样归法是否科学合理,仅对于端木向宇来说,她的十几本书就很难准确定位属于哪一类,这也就让我对相识二十多年的端木本人也犯了难,很难用一二种创作概念来称她是什么类型的作家,但我自认为用勤奋耕耘的高产稳产作家来称她还是比较准确的。《古琴散人》如果能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能会有不俗的收成。而影视需要走市场化一点的名字,叫《古琴散人》显然太雅,《古琴恩仇》《情仇琴缘》似乎会有市场号召力的。这就是出于对小说的喜欢而瞎操心了。

古琴江湖上的彷徨与挣扎 ——评端木向宇著长篇小说《古琴散人》

  作者:宋祖荫 

  古琴的江湖,与其他棋奕、诗派、画坛、武侠等江湖一样,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坎坷,或荡气回肠的意气,或泪水潸然的悲悯,正是这群游历于社会人文边缘的另类小众,一直苦苦地彷徨与挣扎,不懈地追求着复古之风。那些散人们可以说在传统文化意义上进行了很多迂回曲折的艰辛、徘徊和探索,最终还是化蛹破茧,美丽蝶变,在斫去了无数的困惑与迷茫之后,用人生、人性、人类的“非道”逆袭与纠偏,逐渐放射出“正道”的本真绚烂。

  端木向宇,一个有主见、有灵性、有情怀的女作家,这些年来,端木向宇对文学创作热度不减,不断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增强审美,尝试着各种文本样式的涉猎与突破,不断地颠覆自我,超越自我。具有非凡的成长韧性,体现出女性作家的独具眼光与关注。《古琴散人》是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致敬与回归。

  《古琴散人》乃“非道”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古琴,丝竹、昆曲……江南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端木向宇的细腻笔下,如河溪之水涓涓流淌。为何选择古琴作为“非道”系列的开篇,是其对江南文化的诗性本质理解所然。历史上江南地理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就狭义而言,江南的区域是指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核心的“八府一州”,其中“一州”是指直隶“太仓州”,“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形容江南的温婉,江南的灵动。太仓地处吴地娄江之东,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娄东琴派、丝竹乐班、昆曲“水磨腔”,都与太仓有着天然密切关系,精致和谐的太仓崇文尚教,幽雅别致。

  七八年前,出于对古琴艺术的懵懂和好奇,端木向宇出了一本关于古琴琴曲的解读书,侧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诗意的境界,对20余首古琴曲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查阅尘封档案,取其精髓,自圆其说,别具一格,也收获了不少琴家及爱好者的点赞,毕竟迄今在此领域甚少有人涉及。可当时,她遗憾自己不会弹琴,对曲目意境的阐述,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精气神,于是,她先后拜师学琴,练习指法,听琴家大师讲述琴里肝胆侠义的故事。抚琴弄曲,与琴会友,沉浸于天籁,笔耕于纸墨,成为她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在与无数琴人的交往中,她逐渐对这群热爱古琴的人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触,深刻地了解,这群草根文化的人群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批活跃的基层文艺爱好者,他们在高擎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复古旗帜下,对如何真正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是迷茫的,无知的,有的不过是一种“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如光鲜亮丽地弹古琴,唱昆曲,穿汉服,自以为是有了一副国粹的模样,其不过是狭隘的形式主义罢了。

  于是端木有了创作关于古琴江湖的潜意识冲动,这是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起先的定位“古琴悯人”,然而,经过一番创作构思,文本畅想,觉得琴的江湖上,“悯人”似乎局限,狭窄,应该用更好“散人”来取名,来充分延展其江湖的地位。

  这是一张古琴与人的故事,是古琴与散人之间的故事。何为散人?正如《古琴散人》楔子中所言:唐朝陆龟蒙有言:“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那些行走于古琴江湖上的散人,也许是当下的一些小众文人,学琴、操琴和弄琴的小众群体。这些人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撞中,既有复古到复兴的嬗变,又有非道向正道的跨越,其间的那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期待复兴伟业,“正道”沧桑。

  在搜集大量的民间事件的基础上,端木向宇大胆构思章节、设计桥段,谋篇布局,形成约13万字的小说文本。该小说于2018年立项。经过2年多的斟酌与修改,终于脱稿付印。该书由楔子、第一至十五章和尾声组成,每个章节其用古代诗文释义,为整个小说章节增添的诗意性。

  《古琴散人》通过小镇上一群与古琴瓜葛、牵连的众生相,因琴而生,由琴而起;既因琴而结怨,又由琴而结缘;围绕一张神秘而离奇的古琴,以及《神奇秘谱》,展开了一个个古往今来的爱恨情仇故事。该书深刻揭示出一个亘古未变的哲理,对于古琴而言,也许只是一个散发自我气息的道具,可谁又能让开始旋转的陀螺停下来?伤人又伤心,那些躲在丧失理智背后的是贪婪的眼睛,他们在混沌的金钱世界里众叛亲离。在故事的叙述之中,清代娄东虞山琴派祖师徐青山,在明代琴谱的真相都大白于天下时,宋朝古琴的自身谜团也就相应而解。书中集中揭示了古琴作为当下的小众文化,其主人公吴棐通过执著的信念,舍生忘死地揭开了古琴的神秘面纱,在面临人性泯灭的关键时刻,他那凛然的江湖义气,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挽救古琴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一段琴音从宋代琴人郭沔的手中倾泻而出,穿过历史长河,一路流传到今,令人亦在弹奏古琴时,流露出同古人一样对‘儒释道’的追求。这不仅是一种传承,亦是一种对古琴文化的发扬光大。”楔子中的开篇,道出了散人们为之付出的古道热肠和至死不渝。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弘扬、怎么赓续、是盲目传承,还是扬气吸收,那些被社会摒弃的封建、糟粕和落后,可有些人还在顶礼膜拜,这样终会误入歧途。该书倡导当下青年人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国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在“复古”中探索出一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古琴的江湖上,温润,豁达,有情有义。由“琴”而散,因“琴”而聚,有着一番别样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