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波《悬挂的石头》重细节 活人物 深主题

2017年05月03日 14时26分 

  

  刘剑波的长篇小说《悬挂的石头》通过一个悲惨的故事,直面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问题。小说把这些问题比喻为悬挂在家长和老师们头上的石头,非常危险。一旦绳索断了,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作家笔下的小县城里,绳索真的断了,石头真的砸下来了。这是一个读起来让人非常痛心的故事。 

  当前教育题材的作品不少,以写实性的居多,用小说艺术虚构的方法来处理并处理好的并不多见。不是小说家回避现实生活剧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需要时间来探索符合小说艺术表达的方式,才能写到位,写准确,才能写得好。应该说,《悬挂的石头》是处理这个题材的优秀小说作品。小说不受题材的局限,敢于放开去,看到并努力把握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构筑自己的主题立意,展开描写,塑造典型性人物,揭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说,不光揭露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重问题,更是写出小城的人生与命运,写出普通人生活的困窘与挣扎,写出人性抗争的力量。 

  这部小说的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却相当可读。似乎有一种力量,揪着我们一定要读下去,牵引着我们去关心每一个人物的命运结局。这种阅读的吸力,要归功于小说在艺术上用了心,下了功夫。现在有很多小说写得很任性,艺术上不讲究,不进步。而《悬挂的石头》恰恰重在充分发挥小说独有的艺术功能,在谋篇布局、叙事结构、细节展开等方面强有力地支持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作家的功力和优势。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突显了作品思想艺术特色。 

  小说讲故事,却不着急推动情节,而是在人物身上从容不迫地展开细腻的描写,抓住细节的特点,突出细节的展现。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郭国祥、肖万、郭子、姜小兵、方耀珍、豆豆等形象的挺立,细节的丰满充足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作为小城弱势群体的郭国祥,多年前意外捡到一个兔唇弃婴郭子,从此两人相依为命。郭国祥一心要让郭子进好学校,偏偏郭子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基础差,又缺少专注力,进这种好学校学习效果反而更不好。班主任肖万多次劝郭国祥把郭子转回原来的学校,可是郭国祥认定儿子有潜能,会克服所有困难,把学习搞上去。为了让肖万老师多关照郭子,郭国祥竟然每天坚持免费送肖万的儿子豆豆上补习班。这种压力自然密集地一点一滴地传导到郭子身上,不断瓦解着郭子的意志,不断拆磨着郭子的精神,最后把一个孩子推到死亡的深渊里。其实郭子并不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孩子,他因为身有残疾而有意识地封闭自己,似乎有一种比较强的承受力。但是他的精神终于也崩溃了。他进入S中学以后,自信心是大大提高的,也发现了自己喜欢地理的优势,但这一切在巨大的分数压力面前却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根本无法改变这个趋势。郭子的精神崩溃看上去偶然,其实是必然的。性格善良的郭国祥陷入困惑与迷惘之中,他永远也弄不明白,这么一所最好的中学,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中学老师肖万的形象也是由大量的细节堆积起来的。他是一个业务能力和责任心都极强的英语老师,只是在乡村中学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千方百计要调入S中学。小说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写他一次又一次地到这所好中学找宋校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描写,把他个性中耐心隐忍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果他只得到一个借调的机会。用人单位启动了考察期机制——只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正试调入。为了这个目标,他当然不能让郭子这样的学生拖后腿。可是,一个优秀老师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又让他不能随意放弃自己的学生。他也陷入一种矛盾和痛苦之中,特别是他为提升郭子学习成绩的种种办法完全失败之后。加上他妻子罗秀英无法忍受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造成的寂寞感而出轨,他的精神也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有一天终于爆发了,在课堂上一反温和的性格,凶狠地把郭子从未见过面的母亲留下的惟一一张照片撕碎了。悲剧就这样意想不到的一点点酿成。 

  方耀珍这个形象也非常重要。她只是一个小店主,收入不高,但她倾其所有,总算为儿子买了一张S中学的入场券。儿子姜小兵学习成绩非常好,特别在数学上很有天赋。这样的学生自然很让老师们重视,也让姜小兵成了班级的标杆。他的成绩哪怕是一分两分的变化,都会让老师家长惊慌失措。方耀珍还不放心,干脆把小店盘出去,在学校边上租了一间车库,说是陪儿子读书,其实演变成对儿子分数的无时无刻的监控。当姜小兵为了缓解多重压力,不得不去打一打游戏机时,家长如临大敌,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他实在没办法,只得玩失踪,一下子把方耀珍逼疯了。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打工,精神恢复了正常。而方耀珍却在看到儿子的同时死于车祸。 

  细节是人物的血肉。有了血肉,人物才能鲜活。可以说,《悬挂的石头》正是在细节上下了功夫,才激活了人物。这些人物构成了小说叙事的基本关系,能够真实地反映小城人为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努力奋争的现实,也反映这些普通人必然深深地陷入误区的现实。他们把进入S中学当成一个理想,像飞娥扑火一样,不管不顾地冲过去。他们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各自有正当追求的人,但他们组成一种关系,就互相消解了他们的理想,开始异化、走向自己的反面,开始了悲剧性的命运。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关系的组合,体现道德意识与精神意志。而这种批判的力量,最初就是由细节的真实与精彩传递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这么多的细节,就没有小说震憾人的力量。 

  细节推动叙事,也不断营造着悲剧的氛围,使这两个不堪重负的学生的结局带有现实的必然性,从而深化着小说的主题。我们肯定能注意到,这座经济看上去还不算发达的小城,所有的家长、老师、学生的心态似乎都是躁动不安、紧张冲动,好像被一只大狗无时无刻追赶着一样。S中学让人的心理、人的精神都渐渐不正常甚至变态起来。于是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开始混乱倒错,开始走向反面。S中学这座理想学府渐渐变成扭曲人性场所,实际上也走向自己的反面。郭子以迷惘之中的跳楼,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人性的复归。姜小兵则必须逃离失踪才能恢复人的正常生活。至此,小说批判现实的思想主题得以呈现。如果把思想向经济社会生活延伸,我们一定会注意到,高速的经济发展,剧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变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破坏了社会的道德理念,瓦解了人们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生态里,人们精神紧张、心理变态是必然的。小说用郭国祥等人的故事集中呈现,触目惊心,也发人深省。当代小说写作中,为追求节奏而损失细节的现象很普遍。这是现实急功近利的理念在小说中的体现。《悬挂的石头》显然没有跟风,而坚持小说的艺术规律,坚持用细腻的描写,用细节带动小说叙事,带动人物形象塑造,从而带动主题思想的构成。这是小说的正路。(《悬挂的石头》为2016年度中国作协、江苏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来源:文艺报 木弓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