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山》:谁能塑造心灵与想象,谁就能塑造未来

2017年02月27日 09时48分 

  

  

  2017文学期刊风向 

  今年, 

  将是《锺山》的“读者年”。  

  “读者,你在哪里?”  

  塑造心灵与想象 

  

  《锺山》:谁能塑造心灵与想象,谁就能塑造未来 

 

  

  对于创刊39年的文学杂志《锺山》来说,虽已经历过无数风雨,但2017年无疑将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新年伊始,编辑部便启动了《锺山》2017“读者年”系列活动。今年,将成为《锺山》的“读者年”。 

  “读者是期刊之本,优质的、优秀的读者资源是刊物的财富。我们的读者往往具有最诚恳的阅读态度、最真实的阅读体验,也具备良好的感悟能力,他们熟悉《锺山》的传统、风骨和办刊的风格、思路,最有意愿也最有资格为刊物的发展建言献策。”“读者年”的活动公告这样写道。在公告中,《锺山》邀请读者通过微博、微信、邮件、信件等方式参与到和杂志的互动之中。他们向广大读者发出热情的召唤:“读者,你在哪里?” 

  为何要寻找那些原本隐藏在一本本书籍和杂志背后的“读者”?在阅读的生态链上,处于终端的读者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全民阅读时代,如何让更多的读者接受更好的文学阅读训练?在《锺山》杂志主编贾梦玮看来,呼唤读者,尊重读者,却不意味着迎合读者,讨好读者。坚持杂志本身的独立品格,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塑造”更好的读者。“美国政治学教授克莱斯·G·瑞恩说:‘谁能塑造心灵与想象,谁就能塑造未来。’人的心智以及人的想象力的塑造,日积月累之下才是确定社会基本走向的力量。对于‘塑造心灵与想象’,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不可替代之功。所以,某种程度上,读者是媒体塑造的,对《锺山》的读者,《锺山》确有塑造之功。” 

  

 

 《钟山》主编 贾梦玮 

 

  此前似乎很少看到有文学期刊会以“读者”为关键词,来定义一整年的工作重心。为何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来呼唤读者? 

  贾梦玮:读文和读图不同,文学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对读者的知识储备、人文修养、想象力本来就是一种挑战。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养成读者的文学品位,优秀的读者也会通过一些途径——比如我们的读者年活动——对文学创作形成反作用。 

  寻找和呼唤读者,当然是想和读者形成互动关系。那些优质的读者,他们的意见确实能对办刊大有裨益;那些还不太成熟的读者,编辑和作者也许能为他们提供一点“阅读援助”,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更好地受惠于文学。优秀的文学期刊理应有这样的角色定位,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而媒体融合为我们这样的“读者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就马上行动起来了。 

   

  说到期刊和读者的关系,当下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家都想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以发行数量作为判断一本杂志或者一部作品成败的标准。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粉丝阅读也已成为潮流。 

  贾梦玮:创办、主持相对通俗、流行的杂志,确实需要了解大多数读者的口味,了解流行的趋势,但《锺山》恰恰不是如此。《锺山》从创刊之日起,就不是以迎合读者口味为自己的目标的。我们需要了解读者的状况,要引导读者的阅读,但不是被动地适应读者。《锺山》首要的目标是要创办一本优秀的文学期刊,建立我们的创新性和影响力。 

  当下一些通俗、流行期刊的重口味的文学趣味,有时会毁坏了读者的口味。记得有一位中年妇女,因某一机缘来编辑部购买了几期《锺山》。她后来打电话来说,早知道有《锺山》这样的杂志,她就不会每天窝在家里看家长里短的电视连续剧了。好的文学期刊对人生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读者有着更高的审美需求,只是有时不得其门而入,没有接触更优秀作品的途径。 

 

  坚持自身定位,不跟随时代潮流,会不会影响到读者的数量? 

  贾梦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需要过于焦虑。文学的高度,不应以读者的多少来衡量。《锺山》所追求的是发表的作品能不能代表汉语文学的高度,能否引导文学创作的潮流。 

  我曾和很多人说,一本刊物的真实影响力,不能单纯地用发行数量来进行衡量。现在普遍的情况是,一些通俗期刊,虽然发行量较大,但它的读者便是影响力的终端了,不能波及更广泛的群体。但优秀的文学期刊,尽管在发行数量上有所不及,但它的读者却不一定是阅读的终端。因为这些读者本身是有影响力的,如果阅读通过这些有影响力的读者传播给其他人,其范围又不止扩大了几倍。不能单纯以发行量论英雄。 

 

  在新媒体铺天盖地的攻势下,危机感和焦虑似乎是这几年传统文学期刊的一种普遍状态。 

  贾梦玮:的确如此,近些年来,不少传统文学期刊确实很“焦虑”。主持《锺山》这么多年,我很少会用到“危机感”、“焦虑”、“坚守”这些看起来有些“悲壮”的词语,来形容传统文学期刊这些年在转型道路上的探索和尝试。因为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是做不好的。 

  我以为,传统文学期刊在新时代中的各种探索,更是一种“懂得以后的从容”。在对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新媒体的发展都有比较多的了解之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为文学做事情,做文学的事。一名成熟的编辑,无论外界多么喧嚣,都要懂得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行动。 

  在培养和争取年轻读者方面,《锺山》做了哪些方面的尝试? 

  贾梦玮:《锺山》这几年发表年轻作家的作品的比例已经有所增加。包括我们的编辑,也大多是“80后”、“90后”年轻人。其实,不要小看年轻人,现在的年轻读者对社会现实、对文学作品都有他们独到的见解。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它以文学的方式表现最新的现实人生、人的当下处境,现在的年轻人在表现这些层面的内容上有先天的敏感和特殊的禀赋,文学期刊如果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形式,把这样的优秀写作推向读者,就必然会对年轻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我们不习惯于迎合,而更乐于引导和启发。 

  “读者年”活动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沟通方式,新媒体更全面铺开,微博、微信公众号、淘宝店齐头并进。 

  贾梦玮:在媒体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寻找读者确实不大方便,会耗费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而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这次举办读者年,我们也是想借用新媒体的渠道,和读者建立更便利的沟通和交流。 

  我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只是传播内容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些年,《锺山》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官网、博客、微博、微信,满足读者的多种媒体需要。早在2000年左右我们就建立了在自己的网站,是全国文学期刊中启动得比较早的一家,也吸引了不少电子版的订户。一些海外的读者不方便订阅纸质刊物,或者一些习惯了新媒体阅读的读者,往往选择通过网络订阅电子版,与我们有及时的沟通和反馈。总而言之,新媒体是大势所趋,《锺山》在这方面一直是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的。 

 

  在这一整年的活动中,《锺山》会以什么样的形式邀请读者参与到文学的创作、阅读、编辑的过程之中? 

  贾梦玮:以前,我们编辑部收到过很多纸质杂志的读者来信,如今的沟通方式当然更多、更便捷了。这些信件中,有一部分的读者还比较稚嫩,缺少文学感悟能力。但也有一部分读者很了不起,不但能理解刊物中的单个作品,有时甚至能从全局出发,理解我们的办刊思路。这些年来,《锺山》一直有一些局部微调,比如说外部装帧,或者栏目设置,但凡有一丝变动,读者都能体会得到,能看出我们调整的方向和用心,写来的信都表明理解了我们的良苦用心。对于这样的读者,我们很是珍惜。 

  对于那些文学欣赏水准还不太高的读者,《锺山》想通过读者年的活动,尽到培养的责任,甚至让他们和编辑、作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升文学感悟能力。明年是《锺山》创刊40周年,在即将举办的系列活动中,我们会举办一个读者培训班,从读者年的系列活动中挑选出一些读者,邀请他们来到编辑部和作家、编辑,一起讨论作品。这个活动,其实我们十几年前就有策划和组织过,但没有像今年这么系统。今后,我们也会将这一活动常态化。(文学报记者 金莹)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