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长风采第二期——李根龙

2017年02月14日 16时48分 

 

  本期干事长简介:

  李根龙,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常熟)干事长,现为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协会员、虞山尚湖文学协会会长、《天下常熟》杂志主编、江苏仕德伟集团党委委员。曾任常熟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常熟广播电视报总编辑、常熟广播电视局工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常熟人民广播电台工会主席,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先后26次获得苏州市级以上好新闻奖政府奖,其中获中国广播好新闻政府奖一二三等奖共5项。三次获江苏省广播好新闻一等奖。报告文学《梦在一片蓝天下》获2014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和《雨花》杂志社联合颁发的纪念,作品被收入苏州2002-2014报告文学选集。创作数百万字的杂文、随笔、散文、诗词,见诸《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杂文报》及诸多报刊,著有杂文随笔选集《错杂弹》《爱情的N个定义》。

  2015年8月被《雨花》杂志社委任为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常熟部干事长,筹办常熟俱乐部,从当年10月起俱乐部对读者开放至今。

  一年多来,常熟俱乐部在《雨花》杂志社和中国作协出版集团的支持下,通过招幕自愿者做到每天对外开放,通过与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共建、联谊、推广、交流活动广泛营造读书氛围,通过自我推介扩大俱乐部的知名度,通过加强对自愿者的教育指导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还积极配合当地开展的书香园林、书香城市建设,为作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附二:作品两篇

   

  “今年过年要收礼”

  脑白金广告老人的感慨 

  

  转眼又快过大年了,俺又老一岁了,如今俺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记忆也大幅下降了。当年俺和老伴上电视手持脑白金在台上舞之蹈之的光景已变成永远的回忆,体力不支,跳不动了。可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舞文弄墨一辈子也还是名不见经传,俺两口子只凭“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一句名言就在地球上出了名,想想人生也值了。

  可自从俺跟俺老伴儿在电视上说了这话之后呢,某人就一直耿耿于怀,背地里没少讥笑、嘲讽、挖苦俺。说俺说的“不收礼”是反话,是言不由衷,还要俺两口子对全国的送礼(某人的意思是“行贿收贿”)风负责任呢!他这样埋汰俺,像俺吃了他、喝了他、拿了他、欠了他却没还似的。

  也罢,俺与老伴决定从此把“今年过年不收礼”改成“今年过年要收礼”了,看大家伙儿会不会也反过来接俺这个茬,过年不送也不收礼。就果真如此,俺两口子脑白金也好、脑黄金也好,送俺俺也真不想要了,太伤自尊了!

  大街上看看去吧,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渐入佳境,炮仗声也一天紧似一天了,马路上川流着请吃、送礼的轿车,大小宾馆里座挤座、人挨人,座谈会、恳谈会、联谊会、迎春会上午开下午开有的晚上还在开,开完会有吃有喝有纪念。礼品商店生意火爆,各大商场出售购物卡的柜台后面,财务人员忙得喜逐颜开,老总领班乐得合不拢嘴。

  本来么,过年对一些人来说就“不是秋收胜似秋收”,鼓鼓囊囊的衣兜里有钱有卡有券,像俺老伴儿卖了高粱谷子刚来家似地。有机会再到人贵人屋里瞅瞅吧,哪家不盆满钵盈,满地花花绿绿的礼盒礼包呀?知道的知道那是人的厨房、储物室,不知道还当是杂货店的小仓库呢!人过年只买把盐得了。

  这说明,没人会在乎俺们的话,这礼本不是俺说收就收,说不收就不收的。

  这是为什么呢?

  在俺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有句俗话说得好: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已全国上下的共识。为了处处亨通,下级送上级,一级送一级。多少年了,下级部门年年都排成队进省城、进京城送温暖、献爱心。就差扭着秧歌唱着“猪呀,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贵人尝呀尝尝鲜”了。西方人攻击俺国家“人人都在行贿”,说这话的人是太不了解俺国家的国情了。

  今年过年前上面的“禁礼”力度似乎较往年弱了些,只是不准把财政上的余钱突击花光,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也没多大动静,没像往年那样声色俱厉地不准干部收200元以上的现金或购物卡,比方前些年徐州就曾规定,谁在过年收200元以上的现金或购物卡,一律先免职再说。今年这样的狠话俺没听见。

  你要说这是退步吧,却也是正视现实、顺应潮流的举措;你要说这是进步吧,可跑在俺国家前头几十年的发达国家却又不兴这一套;你要说这是法律的无奈吧,可时不时又有人撞枪口上,年前收人礼,年后被人收进班房。

  俺两口子核计好了已经,决定与时俱进,当时俺的“今年过年不收礼”也是为了呼应上头的意思,现在,俺不再搞欲擒故纵、半推半就那一套了,直接让心中欲念喷薄而出:今年过年要收礼。俺这样说了,看某人又能拿俺怎地?俺还要变本加厉,拓宽视野,打破只收脑白金的局限,凡礼品一概来者不拒,无论他送钱送物送金送银送车送房,俺都兼收并蓄一并笑纳。用不了怎么办?俺儿孙满堂呢不是?一大家子分呗!什么叫做福荫子孙!当然,我讨厌大活鱼、大猪腿和放些花生瓜子的大礼包,不值钱又太招摇,什么时代了,还兴这个,烦?俺觉得如果哪个送金银细软支票,才最善解俺人意。

  俺打小爱钱,俺娘说了,满月时,娘在俺面前放了木梳、线团、顶针、擀面杖、袁大头、开元天宝让俺抓,俺别的不要,一把抓住袁大头不放,小手连俺娘都掰不开。现在,俺虽说已经老眼昏花,可只要看到钱俺两眼依然放光。

  赵本三说现在不差钱了,俺俩口子为脑白金代言多年,自然也不怎么差钱,但不差钱不等于不要钱了、不差钱也不等于钱已经多得成为负担“让人不幸福”了,老赵本人就赚钱赚个没完,这不,都买飞机了。

  俺就不明白,某人光盯着俺老俩口,算什么本事?俺们收礼全收在明里,还上电视向全国作了公开声明,不像许多人,明里一本正经,什么不要,还讲话让下面都不送礼收礼,可做完报告天一擦黑,就忙不迭吃请拿钱拿物去了。俺倒要问问,有谁敢像俺这样透明,公开自己收礼和收了什么礼的?某人吃不上大鱼,拿俺虾米是问,什么世道呀这是?弄得俺老头子快过年了还在屋里生闷气。俺可不依,就是要与某人理论理论。某才不是对外面送礼正忙的事实视而不见呢,他是装聋作哑,谁不知道,外面人都扎堆忙得赶来赶去的了,晚上回家腰里全都揣满了红纸包,正经事都来不及做了,不信这几天你去找位领导办事试试,人八成会让你“过了年再说”。

  不过找俺碴,也给了俺有益的启示:既然有人见不得俺得点儿小好处,那俺也转入地下,什么都趁天黑再说,送礼人来了,环顾左右而无人,赶紧把钱往兜底一揣,钱太多的话,就直接堆进柜子得了。

  最近,俺正与经纪人商量,准备为另一家礼品企业代理广告,广告词就是“今年过年要收礼”,可也有些担心呢!前些年,俺老俩口天天宣扬“今年过年不收礼”,没料到“抽刀斩水水更流”,让中国礼品生意红了半边天,某人就为这事与俺结了冤。如今俺改说“今年过年要收礼”,不知会不会让送礼风火上加油,没准儿到时某人怪的还是俺,又要来拿俺开涮了。 2010-1-18

   

   

  “今年过年不收礼”致二老公开信

  

  敬爱的二老:

  一提起笔,二老手握脑白金,双脚一左一右舞之蹈之的形象便跃然于眼前。“今年过年不收礼了”,这个为我们所熟悉的歌声,虽说有点苍老却带着二老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二老作为广告明星,尽管天天和全国人民见面,但在这快过大年的时候,们还是渴望最好能让们一次就把二老的明星风采看个够。

   二老以古稀老身奋力拉动中国礼品消费,并在全国刮起了经久不息的送礼旋风,使包括本公司在内的礼品行业购销两旺、蒸蒸日上对此,们感激涕零。什么叫做“衣食父母”?您二老

    但惭愧的是,本公司上下由于思想认识浅薄,起初对二老所为还颇有微词。二老关于“今年过年不收礼”的说法传开以后,吃礼品饭的们曾人人自危,以为即将告别流金岁月,就要面临礼品行业的萧杀严冬了。命运行将被坑的感觉使本公司销售部最为义愤填膺,他们奋起撰文反击,茅头所向,直指“今年过年不送礼”。

     文章说大爷您虽然聪明绝顶,但对您的文字素养却不敢恭维,因为您连“礼节”一词的含义都没有弄清楚;而大娘您虽然满头白发梨花盛开,死脑筋却不开窍,对礼仪之邦“礼贤上司”的古老习俗一无所知。他们认为,二老其实是两个老糊涂——不好意思啦!

  销售部的文章分析说,“礼节”、“礼节”,有“礼”才有“节”,有“节”必有“礼”,而“今年过年不收礼”的说法,企图让人拒礼品于千里之外,完全割裂了“礼”与“节”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和表里的亲密关系。

  文章大放獗词说“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且年年一样隆重,岂能“往年收礼”,惟独“今年不收礼”呢?中华民族是好客的民族、多礼的民族,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当今,许多优良传统都己不保,唯有“送礼风”硕果仅存、未遭践踏如果“今年过年不礼”那么,就会直接导致“今年过年不送礼”这样的严重后果,若不幸漫延至所有节日,产生“今年五·一不礼”、“今年中秋不送礼”、“今年国庆不礼” 、“今年元旦不礼”等负面效应,岂不彻底“礼崩乐坏”了“老家伙们到底欲置礼品行业于何地?”他们还不客气地发问。

    更对不起的是,销售部的文章还丑化、羞辱二老,对亲爱的二老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说二老为了点蝇头小利就喜不自禁、乐不可支、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像个不成器的老顽童。还说、说……说这充分证明你们胸无大志、一事无成,还有点、点……老不正经什么的

  接着,销售部又对“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一所谓“谬论”出台的背景和导向问题提出质疑,他们在附庸风雅地旁征博引之后认为,现在的礼品己无所不包,小到钻石,大到绝色佳丽别墅洋房都在礼品之列。他们认为二老闭目塞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说什么别的不收,“只收脑白金”,严重抑制了众多干部日益增长的多种礼品需求。文章还疑神疑鬼地说二老叫别人只收脑白金,这分明是要让肥水只往一处流为此,他们在文中疑神疑鬼地猜测:“莫非两老家伙收足了脑白金的好处费?”还以老太太今年头上新戴上的钻石头饰为证据。是可忍,孰不可忍!

  好在本公司没有公开发表那篇所谓的“讨伐檄文”,这才避免了一个贻笑大方的低级错误。也多亏公司决策层沉住气我行我素静观其变的策略保全了销售部及全行业的颜面。

  这一切还望二老海涵,请二老大人不计小人过。另外,们代表公司全体员工敬请二老在有生之年不要浪费腹中良谋,咱中国礼品行业正眼巴巴地指望着你们进一步发挥余热,再为礼品行业攀登新高鼓与呼、扭与舞呢!

  如今公司上下都己恍然大悟,弄懂弄了“今年过年不收礼”的深刻内涵和二老的良苦用心。茅塞顿开、有惊无险的快感让大伙儿舒了口气,却原来,“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说法只是为了提供一个思路,它启发人们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生发开去、推而广之,从而使人们到诸如“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大红包”、“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大彩电”、“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小别墅”、“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花姑娘”等等等等的启迪。

  所幸正是因为多数人有这个悟性,没有与销售部似是而非的怪论搅和在一起,才不但没有使礼品销售疲软,反而剌激了范围更大、品种更多的礼品消费。由于二老的奋力宣传,如今的礼品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直线上升的销售指数越来越喜人,不少人家的礼品己经需要“泄余”,一大批“礼品回收店”应运而生且生意红火,一大批“吃礼品饭”的另类新人、新行当应运而生

  现在,满腹疑窦已经消除、不满情绪已经冰释,可以告慰二老的是“今年过年不收礼”这句名人名言已经成为本公司员工心领神会的口头禅,有事没事常挂嘴上,并且还有了“明年过年不收礼”、“后年过年不收礼”、“年年过年不收礼”、“一年四季不收礼”的说法。

  生意正忙,无暇多说,就此打住。祝二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附:随信寄礼品券两份,还望笑纳。

  

                此礼

  太空礼品城董事会

  岁末

  (2009年元月7日)

   

  何必“热烈欢迎”

   

  一些单位的大门口时常有“热烈欢迎领导莅临”一类的标牌或横幅,其中有的单位常挂不懈,领导今天来今天欢迎,明天来明天欢迎,随时来随时欢迎,不来就耐心等着欢迎。有点象天天站在宾馆门口的迎宾小姐,当客人进门时,她们那一排粉红色的口中,会条件反射似的发出“欢迎光临”的声音,只是音色机械缺了点感情色彩,有的与机器人金属质地的语音雷同。

  有必要“热烈欢迎”的人物想来应该是难得一见的嘉宾、远道而来的客人、享誉凯旋的英模、久别重逢的同事等等,当他们来到单位的时候,挂几条横幅,竖几块标牌,以示欢迎,显得热烈而温馨。但被热烈欢迎的人物一般都明确规定是“各级领导”而无级别的一般人

  领导到下属单位去看看应是正常工作,这是领导的职责所在,这是领导受不受欢迎都得做的工作。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本地方的领导,本是“自家人”,“家无常礼”,太客套倒是见外了。

  之所以要“热烈欢迎领导光临”,大约是认为领导的岗位只能是他的办公室吧?但作为领导,他领导的每一个部门、单位都是他应该去的“办公地点”,来了欢迎、去了欢送都是多此一举。

  大凡对领导总是持热烈欢迎态度的单位,对其他人的来临往往也有牌子迎接,但上面的内容不是“热烈欢迎”、“欢迎光临”一类,而是“外人止步”、“闲杂人员,不得入内”什么的。确有事要“入内”的,必须在门口登记签字,以便出什么问题知道找谁去,这规矩也没什么不对,令人反感的是双重标准、两种嘴脸。

  从前小学课本上有篇课文叫《列宁和卫兵》,说列宁去一个机关,到那后,被守门的卫兵拦住要查证件,列宁很配合地把证件给了卫兵,卫兵仔细查验之后才放他进入。放现在,这卫兵的权力早在列宁到来之前就被接管了,就是不接管,那呼啸的警笛、那森严的警卫、那君临天下如入无人之境的气势,也早把卫兵弄得一楞一楞地形同摆设了。

  对一些人一些单位来说,接待好“上面”的来人,是唯此为大的大事,中国人还有一种“唯上”、“唯上上”的思维,镇长来了全体围着镇长,县长也来了以后,全体把镇长撇一边只顾侍候县长,市长来了之后,又毫不客气地把县长以下的所有人凉在一边。被搁在一边的所有低级官员也没有什么失落、尴尬和难堪,因为“一致对上”的潜规则是人人无师自通、身体力行、心安理得的规矩。

  有的地方却不是这样的。

  美国一位总统一次半夜打电话到一位将军家,他告诉接电话的女佣说,他是总统,请她叫将军听电话。女佣说,将军刚睡着,等他醒了再说。总统说有急事,女佣说:那是你的事,我只对将军负责。总统无奈。只好干等。几小时后当总统见到将军后,不但没有表示不满,还说白宫就缺少这样的人。没多久,女佣被调到白宫。

  列宁和美国总统的故事说明,有些事不一定是上面的意思,只是在唯上文化的熏陶之下,人们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唯上、畏上的心理习惯,这种习惯一代代传承下来,好象已经影响了人的基因,都知道仰上面的鼻息,顺着上面的杆子爬了。

  领导作为一个局、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的负责人,这些局乡县市范围就是他的“车间”和“农田”。而既然工人上班不必挂上“热烈欢迎工人老大哥光临车间织布”,农民下地不必挂上“热烈欢迎农民兄弟莅临水田插秧”,那么,同是劳动,为什么有的要写标语欢迎呢?假如,有人在广电局门口挂一幅“热烈欢迎李根龙上班写稿编稿”的横幅,不莫名其妙吗?(2007年7月3日)

  

  

  

“官场模糊语言”解析

  有人来我这儿嘟嚷:他明明答应过我,却到现在也没个下文。问怎么答应的,答曰:“他说他‘知道了’。”

  “知道了”就是“答应了”吗? 看来,确有不少人对官场语言中模棱两可、左右逢源的奥秘一无所知。

  现实中,有些干部面对群众的时候,话语似是而非、词义闪闪烁烁,让人难分难解、莫衷一是。此类语言可称之为官场中的“模糊语言”。“官场模糊语言”的特征是左右逢源,含混不清,游离在是与非、对与错、可与否、有与无、行与止等互相矛盾对立的概念之间。照理,两个相反的结论,其中必有一对一错,但“官场模糊语言”却可以做到都对或都错,正解反解变化莫测,让人捉摸不透,无法揣摩,就象占卜算卦先生朝人伸出的那一根指头,具有无穷的诡辩余地,反正“解释权在本公司”。

  “官场模糊语言”是没有任何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废话,它就象河面上恰巧能勉强搁在两岸边沿上的跳板,看似两头都通,但无论你走哪头都一踩就垮,它没有踏实的根基和依托。

  多义或曰含混不清、语蔫不详的“模糊用语”是滑头官员在长期与上下人等周旋、斗法、敷衍、应付、忽悠、绕圈子、捣浆糊的实践中不断演绎而来的“妙语”,一个人若是对此一无所知,那么,在美丽的空想中常常被人捉弄就是他的宿命。弄清它的实际含义,可以避免出现把打炮当打雷,还埋怨老天“只打雷不下雨”的错误解读。

  现撷取数则官场常用“模糊语言”,试作解析:

  一、“我知道了”

  当下属向一些领导提出某一要求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知道了。”某人尤其是工农弟兄,听了这句话,眼前会闪着希望的光芒,心里会充满感激的盛情,但错啦!

  “知道了”只是表示领导对你所说的事了解了,知道你有这么回事而已。如他知道了你下岗后家里很困难,知道了你孩子老大不小却没有工作等等。但对这类情况他“知道了”和你的邻家老人“知道了”了的结果是一样的:知道一个信息而已,没别的意思。

  老实人不懂,以为只要领导“知道了”你那难处,就意味着快解决了,但有的事是不能用常规思路去揣摩度量的。一工人去食堂吃饭,打菜时厨师拿着筷子在盛菜的铁皮菜盆里为他东挑西挑地选择大排,只见他挟起一块比了比看了看之后放了回去,又挟起一块,又比又看了一下又放回去,如是再三,最终挑到那工人盆子里的大排却是迷你型的超薄型的且充满骨感的。若按常规思维就会认为人那动作既然叫做“挑选”,那一准儿挑大的厚实的多肉的,其实不一定,要看为了谁。那厨师就是因为摸准了人往往都有这个思维定势,才勇于当人的面把反复挑到的最次的那一块排骨给他。这过程中,你感激地期待着,但结果却与所期待的完全相反。

  这样一分析,我想就该知道“知道了”的实际含义了。

  二、“再说吧”

  你反复向某个上司提出你的请求,他反复说困难、说不行,让你不要为难他。走投无路的你不得已抛出若干先例,举出同等条件的人却如愿的事实提醒他。上司一听先已不高兴了,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但他还是耐心地对你说这叫此一时彼一时,你死磨硬缠了好一阵后,他沉默良久后像有其他大事正等着要办似地对你说道:“再说吧!

  你以为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到“再说”,是朝问题的最后解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甚至你还会暗暗为遇到了一位可以沟通、可以商量的上司而庆幸。可你也许不但高兴得太早,也高兴得毫无依据。

  “再说”,有“下次再说”的意思,也有“不要说下去”的意思。可有求于人的人由于心里急,就容易把事情往好处想,他们总是把这话作为“下次再说”的意思来理解。可在领导那头,并不表示现在之外还有下次,并在“下次”选个什么良辰吉日在“适当的时机”与你“再说”,永远没那一天。

  终于,你熬不住了,凭着他承诺“再说”的指示小心翼翼地去找他,不料这一次他更不耐烦,连“再说”也懒得和你再说了。

  所以,上司开口说“再说”就是让你“不要再说”。所以,当上司对你说“再说”的时候,你除了说“再见”,其他就不必“再说”了。

  三、“这事有规定”

  “这事有规定”,当然,说这话的领导一般并不说出规定的具体内容,这就给人以丰富的想像余地。以今天的政策,“规定”大多都是对百姓有利的,但具体到某个人,“规定”必然有的对他有利,有的对他不利,在不知“规定”内容的情但当领导对你这样说的时候,实际是说你的要求不合规定,因为,“这事有规定”是个对内的“外交辞令”,表委婉的推托、间接的拒绝。而如果“规定”对你有利,那么,他反而不会提什么“规定”,要提只提他对你独特的惠顾,拿有利于你的规定来做个人情。不说出具体的规定,那么,领导的意志往往就是规定的替代精神。

  四、“集体决定的”

  当头这样对你说的时候,就完了,全完了,没商量余地了。因为“集体决定”在许多时候就是“铁定”,接下去你要做的事就是认倒霉。但此事再对你不住也不是他的责任,全由“集体”扛着,你再不满意,也怨不了他。而“集体”有时像虚幻的影子,看不见摸不着;有时像一个没有“抓手”又很硬很沉的大铁蛋,你绝对无法撼动它。凡是对下属不利的事,往往都打着“集体决定的”旗号,且永远没人承担责任。

  然而,也不用气呼呼地去弄清到底是“集体决定”还是“个人意志”了,就算真是“集体”,也就是两三个以上的人而已,列宁就从来不认为会有人而无错的事情。个人的境界不一定胜不过集体,集体的决定也不一定一贯正确。马克思是个个体,但他的思想却是许多集体甚至“国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个人的见解、观点和思想有的也很正确很伟大,相反,集体也有做错事的事,“五一六通知”就是“集体”发的,八届十二中全会的那个“决议”就是一人之外的集体通过的。

  五、“要研究研究”

  在官场上,再也没有什么比“研究研究”这样的“模糊语言”更让人耳熟能详了,也没有什么“模糊语言”比“研究研究”使用频率更高、让领导用得更娴熟、更得心应手的了,在一些干部的嘴里,“研究研究”已经到了可以脱口而出的程度,可以用来以不变应万变。

  有人说,“研究研究”是在提示他那领导需要“烟酒烟酒”,其实这也未必,但是这是一个公认的最常见的搪塞用语却千真万确。

  当领导对你提的问题和要求说“要研究研究”的时候,其实他那话音一落,结论就已经出来了,就是“不行”。这正如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项目一样,就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地研究还是无果而终。同理,老百姓上交给领导的许多问题,就是“研究研究再研究”也研究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领导要研究,你也只能由他去“研究室”耗着了。如今干部队伍中的“研究生”颇多,这才是擅长“研究”的唯一硕果。

  六、“等机会吧”

  “等机会吧”,也是人们常常从上司那儿听到的一句话,还推心置腹似地、情真意切似地、设身处地似地。

  “模糊语言”的全部奥妙尽在一个“等”字上。“等”是需要假以时日的,时间是有短有长的,你不能要求领导十天半月、一月俩月就来解决你那个“积重难返”的事情吧。没有等到领导认可的、成熟的时机,你天天找他也没用。一年两年、十年八年过后,你,经过岁月的消磨,棱角没了、激情没了、激愤没了、冤恨没了、希望也没了。而若干年后,当年让你“等机会”的领导可能也走的走了,退的退了,一切都过去了结束了。当然,如果有恒心,你依然可以继续等,但这与别人无关。

  “机会”呢,是说有就有、说无就无的东西,对与领导没有建立良好“干群关系”的人,有准备也好,没准备也好,“机会”都不会等待他。等,是成年累月的等、无休无止的等,而当“机会”成为可以由领导制造的待遇时,它是决不会让没有“攻官能力”的人遇上的。

  机会在缺少公平机制的时代是等不来的,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救自己啊!

  “官场模糊语言”多而层出不穷,鉴定方法是,如果领导没有明确说法,那么遇到既可正解也可反解的话,就请一律反解,这样才不至到时候太郁闷。

  不揣浅陋,聊作解析,贻笑大方,是为抛砖引玉。2007年6月28

  

心理医生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疗法”

  

  阿Q开了家心理诊所,名人效应加上他独具特色的“精神胜利疗法”,使诊所门庭若市,患者近悦远来。他察颜观色,望闻问切,对病人的病根病灶常常一说一个准儿,但药方却万变不离其宗:精神胜利。

  一天,所里来了位面黄肌瘦、萎靡不振之人,他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向阿Q诉说自己的不幸:“我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一年不如一年……”。

  阿Q望了他一眼说:“看你面有菜色,瘦如芦柴,这是营养不良无疑;看你破衣烂衫,发如鸟窝,定是穷困潦倒无疑;再看你虽然落魄,脚上却不离鞋袜,必是曾经阔过无疑。” 

  “对呀,我先前阔过。”提到过去,那人兴奋起来,“那时候,我家是坊间幸福的蓝本、邻人忌妒的富户:坑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银行有存款,兜里有活钱。可现在,如此这般,人家一天天好起来,我家一天天烂下去。”随着一声长叹,诉苦完毕。

  阿Q一向认为“心病还得心药医”,“精神胜利”就是一剂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药,比方被人打了一顿,只要把这当着“儿子打老子”,就不会气急败坏。眼前这人既然“曾经阔过”,药方就是要引导他多思念往日的辉煌、多缅怀曾经的风光。

  阿Q对他说:跟那些从来就没有阔过的人比。你毕竟先前阔过。要想振作起来,就要时刻想着从前、梦着从前、陶醉着从前。

  那人依照阿Q的医属,闭着眼试着到从前里陶醉了一番,果然畅快淋漓。“曾经阔过”的自豪,让他心满意足、步履轻盈,回到家里就往床上一躺,双眼一闭,幸福着从前的幸福。

  “曾经阔过”的破落户离开后,阿Q把第二个患者叫了进来。

  “哪儿难过呀?”他问。

  “心疼。”那人郁郁寡欢、神情沮丧,“人事局招公务员,我考来考去,都考成了考霸,也没考进政府,那些不如我的人,倒大摇大摆地进了机关事业单位,成了永远不愁米和柴的公务员。因为想不通,近来失眠头疼心悸兼郁闷。”

  阿Q嘴角一笑说:“你为这样的好事生气么?要我说,幸亏你没考上什么事业单位,要是不幸考中了,从此你就得把小命卖到花甲之年才能作罢。反过来,没考中,从此你就可以在这世上闲着并快活着,这不比终生劳碌强么?回家请客庆祝去吧!”

  听了阿Q的话,那失意人儿有点犯迷糊了,他一会儿觉得阿Q的话似是而非,一会儿又觉得似非而是,不无道理,看那些“单位人”刮风下雨天天上班,不像他似地,想喝喝,想走走,想玩玩,日上三杆想不起床就不起床。“对一个人来说,世上最珍贵的不是什么事业单位、不是公务员,而是天马行空、云游四方的自由。” 回家路上,他反复咀嚼消化阿Q的谆谆医嘱,不久扔掉了思想包袱,心也不疼了。从此,他到处游荡,还常在大街边、村旯旮就地一躺,像潇洒的第欧根尼那样让人不要挡住了他的阳光。当然,这是后话。

  “下一个。”阿Q对拥挤在“特色门诊”外的候诊人群喊道。

  一个右边挂着空荡荡袖子的独臂残疾人木然地走了进来,没等阿Q问诊,他的上下嘴唇就哆嗦般地运作起来。背书似地对让他慕名而来的医生说:“车间里地上太滑我滑了一跤手被卷进了马达皮带盘马达上没安全罩厂里给3000元结束。”阿Q正要开药,那人又来了一遍,如是再三。不耐烦的阿Q插进去问他有没有听到医生在说话,那人说他耳边尽是马达的轰鸣,眼前尽是厂长狞笑的面孔。问别人,别人都说没什么。

  阿Q想,精神恍惚,答非所问,幻听幻觉,患者已出现精神分裂前兆。但把坏事说成好事,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对这件别人怎么也挑不出一点好处来的坏事,同样难不住他。他对他的患者说:“常熟人说得好:‘有福坏手,没福坏脚’。你的情况是手废了,脚还健在,这正好是有福之人的标准形象。手没了,你就不用做事,但是你的嘴尤在、腿尤在,有嘴,你可以照旧吃喝说笑;有腿,你可以照旧到处转悠溜达散心。而你作为一个残疾人,还能得到社会厚爱,乘车买半票,逛公园不要钱。在街上走累了就地休息的话,说不定还会有人往你的脚边扔硬币,逢残疾人日和过年,领导会向你赠送钱物。这些待遇,要不是手坏了,能享受得到吗?你花一只手的代价,换来一辈子的坐享其成,值了呀!你说你还要怎地?”

  听了阿Q的话,那人茅塞顿开,有了一种因祸得福的感觉,逢人不再叙述他的不幸,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嘴角上总是挂着恬静的微笑,还常常念念有词:“值了,值了……。”

  一个工装上油漆斑驳的人接着来到阿Q面前。那人说他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曾被驱逐出境过好几回,不久前又偷偷来到这个城市,像地下工作者似地潜伏在一个工地上打工。最近听说城市又要“清理门户”,吓得他看到大沿帽腿儿就不由自主地哆嗦。他说他不想离开城市重返穷山恶水的老家,在城里挖沟也比在老家挖河挣得多,但这惊弓之鸟的日子已经让他的精神滑到崩溃的边缘。

  阿Q又开他的药方了:“对城市,还是敬而远之的好。你想,城市里的噪声、城市里的车祸、城市里的小偷、城市里满是汽油味的马路,还有城市里昂贵的出租屋,昂贵的青菜萝卜生姜大葱,这一切哪一条都不如广阔天地农村。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男人三件宝,薄地、黄脸婆、破棉袄。这三件宝可都在农村呀!当今大学生追求的也不过是‘农妇、山泉,有点儿田’哪!当年人陶渊明也放着城里的大官不做宁愿搬到小山村,这才成就了千古美谈,你离城返乡只是放着苦力不做,苦力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一席话说得农民工不迭地点头称是,面对危机四伏的城市,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返回广阔天地。

  经阿Q用“精神胜利疗法”调理,一个没考上大学的学生,知道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容易落水的道理;一个在城里被城管赶得晕头转向的小货郎知道了“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道理;一个下岗工人知道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知道了“行行出状元,不如回家种红薯”的道理;一个负债累累、捉襟见肘的人知道了“有钱不一定幸福”的道理;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知道了“无官一身轻”的道理;一个老吃不饱的人知道了“病从口入”和“吃得太多太好容易得富贵病”的道理;一个没钱供孩子上学的父亲先是知道了“大学里不但书呆子辈出,还有人跳楼”的事实,接着又他又据此知道了与其将来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如“防患于未然趁早弃学”的道理;一个没钱看病,在家等死的人知道了“死亡是无梦的长眠”的道理,并看到了 “凡上了天堂的人再没人想投胎地球重吃两遍苦”的事实;一个买不起房子的人知道了露宿街头平时没有贼惦记,地震时没有钢筋水泥板压身的后顾之忧等等道理……

  诊所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其中一面上书:

  精神胜利真奇妙,包治百病赛神药。心病还需心药医,华佗扁鹊没戏了。(2007年4月23日)

  

  雨绵绵 雪飘飘

  

  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下就是一周,2007年初的这几场雨,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元旦过后没几个万里睛空,往往刚送走一个下雨的日子,接着又迎来另一个下雨的日子。

  冬天里无休止的小雨让人心烦意乱,它不像潇潇春雨,润物如酥,是膏泽万物、给万物以生命的甘霖,更不像充满生机的夏雨,可以传达大自然无与伦比的伟力,并以这种力量感染人类。夏天那倾盆而下的暴雨,伴着光耀环宇的电光和让世界震荡的雷鸣,从天际瓢泼大地,气势磅礴、淋漓尽致。有时,哗哗的大雨随着咆哮的狂风而来,一阵阵卷过大街小巷,风吹雨打中,门窗噼啪作响,豆大的雨点就像漫天沙石,持续不断地呼啸而下,叮叮当当地撒向大地、雨伞、窗户、屋檐和院落——假如人在屋外的话,那还有身体——都在承受它的冲击。

  雨后的空气让人感到格外清新,雨水荡涤了大地上的尘垢,驱散了令人昏昏欲睡的燠热,被暴雨清洗过的世界焕然一新:树更绿,天更蓝,云更白,人也神清气爽更精神了,一切地方,一切东西都恢复了活力。大雨过后,远处,裹在神秘面纱般的薄雾里若隐若现的大地和山峦,呈现出仙境才有的美貌。

  冬阳夏雨,本是上苍惠顾人世的安排,可这些年,该雪花飘飘的日子却老是细雨霏霏,这是季节的倒错还是上苍另有意图?如果说秋雨让人发愁的话,那么,冬雨实在让人闹心。但一定不是所有人都厌恶暖冬渴望飞雪的,对于那些缺吃少穿的人来说,一准儿宁愿地上满是泥泞,也不愿天上满是飞雪的,单薄的衣衫怎堪坚冰与风雪的侵袭。2007年元月21日晚,央视七套播出了一个名叫《温暖有多暖》的节目,叙述了青海省泽库县一群贫困寄宿生的可悲境遇:冰天雪地里,他们衣着单薄,穿着露出脚指或后跟的破鞋,其中有个孩子右脚的后半部分完全裸露在外,一个孩子的手背生满冻疮,皴得像老树皮,他们还要拖着脱跟落的破鞋一脚深一脚浅地踏着积雪到7公里外的河边取水,晚上睡觉就用一条薄薄的褥子铺在砖地上当床过夜。

  寒冷之于我的体验就是:冬天里的穷孩子本身就是一团冰——冷冰冰的手脚、冷冰冰的脸庞,有的还要再加一颗因无望而苍凉寒彻的心。

  冬天是裹在雪花里的季节,这是我儿童时代的景象。

  大雪往往在邻近黄昏的时候开始飘飞,起先还稀稀落落,下得漫不经心似的,下着下着它就密集起来,到晚饭时分,地上就有了积雪,由于还很薄,可以透过它看到浅淡的地面。放学后,缩着颈,曲着背,冒雪从学校往家跑,到了门口,捋头发、掸衣服以拍掉雪花儿,打在脸上的雪都及时化成了水,快往下挂时用袖子一抹了事儿。

  雪不停地下着,半圆的天空上下都是漫天飞舞的白絮,密集得看不出对面的景物。下雪的日子往往没风,雪花轻盈地垂直降落到树枝儿上、树叶儿上、屋面儿上和整个大地上,它们无声无息越积越厚,人们就在白皑皑的世界里度日。当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的时候,家家关心的不是雪景而是明天的寒衣,不像现在的人会急着赶出去拍电视、拍照片、看雾松,甚至连门儿都不想开,因为哪拍只打开一道门缝,无孔不入的寒气也会风起云涌似地扑进来,让屋子刹那变成冰窖,什么叫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我就是在那时才知道的。

  入夜后,雪仍不停地下着,就是不开灯,屋里也被映得很亮,半夜里一不小心,寒气就会从挑开的被缝里钻进来把人冻醒。早晨醒来时,只见屋顶泛着银色世界的白光。起床穿衣真是一件艰难的事,那件用来抵御严寒的棉袄因为天天要穿,没空洗涤晾晒,缰硬得成了颗硬壳榔,刚套上身的时候,就像是在穿一件冰凉的塑料雨衣。早饭后我就“嘎吱嘎吱”地踩着积雪去学校。积满白雪的道路上,有时会看到两道细细的、歪歪扭扭的车轱轳印子,两侧车辙边有断断续续的黄斑,那是掏粪工人一早拉着人力粪车经过时留下的痕迹。

  大地被积雪覆盖,只有长得较高的茅草这儿那儿、东一撮西一撮地露在雪被之上瑟瑟摇颤,雪地上已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脚窝窝,都深深的。我喜欢踩在没被踩过的积雪上,不滑又很松软,而别人踩过的地方又滑又硬,踏上去再轻的震感也会透过薄薄的鞋底儿透上来,震得本来就很冷的两脚发麻。

  坐在学校毫无温度的教室里,套在低帮单层雨鞋里的双脚就像直接踩在冰面儿上,由于冷得麻木,它们好像已经不存在似的垂在凳子下面。双手早已佝偻得毫无握力并基本失去知觉,不看一看的话,连铅笔在不在手上都无法确定。

  雪已经停了,但窗外寒风凛冽,它一个劲儿地猛吹,以至磨擦出一种啸声在半空嘶鸣,那呼呼啸声让人觉得许多时候,人类对大自然其实是万般无奈的,只能由其肆虐,只能蛰伏在屋宇一角听天由命。偶尔,老师会在教室里生一个煤炉,当这样的决定作出后,同学们就像有喜事儿似地,叽叽喳喳地庆贺。但其时只有离炉子近的同学才能感到一小波一小波暖烘烘的热气,多数同学要熬到下课,才能挤上去烘烘手。不过,学校为了节约,小煤炉一学期也生不了几回。

  现在的人吃得饱,穿得暖,家里、单位里都有空调,出门开车或乘车,车里也都有空调暖气,就像现在许多人没有饿的感觉一样,他们现在也没了冷的感觉。人们不再怕冬天酷寒的冰雪、不再怕冬天刺骨的狂风,还常常埋怨暖冬,渴望皑皑白雪和坚冰覆盖、顿失滔滔的大河。雨绵绵,雪飘飘,可它们既是大自然中的一景,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害,没有美好的生活,就没有美好的心境,没有美好的心境,就没有美好的景色。(2007元月21日)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