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雨花现象(凌鼎年)

2016年04月27日 12时11分 

  

  

  

  最近在网上、微信上有一篇点击率颇高的文章,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据说是一位印度工程师写的。他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中国上海的飞机上,看到凡不睡觉在摆弄iPad的几乎都是中国人,但他们不是在读书,而是都在玩游戏或看电影。这是他联想起在其他地方看到、了解到的中国情况,认为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书了,为此,他非常的忧虑。 

  我们且不去查证这篇文章是不是印度人写的,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正视,这篇文章中谈到的情况至少基本属实。 

  自1994年我第一次出国到现在,先后去了30多个国家,像美国、法国、奥地利、瑞士等我都去过两次, 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去过多次, 据我的观察,欧美国家的人比较喜欢读书,在公园,在车站,经常能看到手捧一本书的老人与青年人,玩手机的则很少,我还专门写过游记,感叹欧美人的爱读书。但在我们中国,地铁上、轻轨上、高铁上、动车上,甚至飞机上,很难看到读书的,而玩手机的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总之,到处能见到批量的“低头族”。 

  据披露,现在的90后、00后,凡超过1000字的文章就很少看,要图文并茂才看。日本的连载漫画大行其道。阅读的倒退是显而易见的。 

  有识之士无不忧虑,并大声疾呼,可收效甚微。 

  原苏州大学教授,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一直在倡导“书香校园”的建设,连续多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建议国家设立“全国阅读节”,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至今也没有落实。 

  常熟的《雨花》俱乐部干事长李根龙提出能否建立“中国读书节”,与朱永新的建议是一脉相承的。我投赞成票。 

  关于设立“全国阅读节”“中国读书节”,如果靠顶层设计解决不了,那只有靠自下而上的努力了。像微型小说、小小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被人看不起的,但通过一代人的倡导,与创作实践,当这种文体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文体之一后,有关方面、有关部门也就慢慢重视了,现已进入国家级的鲁迅文学奖评选序列。还有像刀郎的歌,开始被视为野路子,不入专家法眼,可当全国都在传唱刀郎的歌后,刀郎的江湖地位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快在歌坛登堂入室。现在,《雨花》在江苏省各县市建立读者俱乐部,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已发展到70多家俱乐部,而且已越出江苏,在其他省份也开始有了“中国作家·读者俱乐部”。这说明,想读书,爱读书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关键是要有人去倡导,去组织,去普及。《雨花》之举,在全国有典型意义,有推广意义。如果全国的其他刊物都能在当地,在本省建立自己的读者俱乐部,那么一个读者带动另一个读者,读者队伍就会滚雪球般壮大。各地各省都有读书人,都有读书队伍,基础打好了,扎实了,“全国阅读节”“中国读书节”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倡导读书这件事上,《雨花》走在了头里,功德无量。《雨花》建立读者俱乐部这事,不但使《雨花》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亲和力大大提高,也引起了外省市一些协会、刊物、文化主管部门的注意、重视,有的已经在移植了。可以这样说,《雨花》的做法已成为一种现象,适宜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