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全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研讨会纪要暨“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在江西婺源挂牌仪式

2016年10月24日 11时46分 

江西婺源“全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研讨会

  主持人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首先介绍出席本次高峰论坛的江西地方领导和作家代表,他们是:江西省作协主席、著名小说家刘华先生,江西省公安厅宣传处长程峰先生,江西省婺源县县长费长辉先生,县委副书记吴曙女士,婺源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领导,还有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会长毛淑珍女士。

  下面介绍参加文学期刊高峰论坛的各位主编:《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新华文摘》文学版主编梁彬,《小说月报》主编徐晨亮,《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花城》杂志主编、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田瑛,《雨花》杂志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人事部主任李风宇,《芒种》杂志主编、编辑家张启智,《小说选刊》总编室主任张克军,《雨花》杂志编辑部主任刘春林,《文艺报》记者李晓晨,我是《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会议,有请婺源县委副书记吴曙致欢迎辞,大家欢迎。 

婺源县委副书记吴曙

  吴曙(婺源县委副书记):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作家朋友们。古有“兰亭笔会”,今有“婺源雅集”。在这茶香初放的美好季节,各位大作家朋友们齐聚在我们新乡婺源,举办“全国文学期刊高峰论坛”。我们县长费长辉先生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我受费县长的委托,代表婺源县委、婺源县政府对本次采风节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作家、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婺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文化是婺源的魂,婺源的根,是婺源千年历史中最美的景色。我们婺源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文化遗产,比如傩舞、徽剧、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还有歙砚的制作、绿茶的制作,这些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可谓是生动灿烂的文化沉淀的宝地。但在以文化推动发展的同时,我们注重以发展反哺文化、传承文化、培育文化,大力鼓励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创作,涌现出一批文艺新人、文学精品,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位作家朋友们,婺源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我们婺源人民自己的聪明机智和辛勤的劳动创造,同时也特别需要各位作家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今天各位文学大家都能来到婺源,这对我们婺源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在这里恳请各位作家朋友,在婺源这片文化的热土上,用你们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文字,妙笔生花,多展示我们婺源的历史文化,多反映我们婺源的发展变化,为我们“最美的乡村”谱写出壮丽的诗情和优美的篇章,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婺源、认识婺源、热爱婺源。最后,预祝这次活动能圆满成功,也祝福我们各位作家在婺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佳作不断。谢谢! 

  主持人:谢谢吴书记,下面我们有请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刘华讲话。

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刘华讲话

  刘华(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主编,首先我代表江西省作家协会欢迎各位来到江西、来到婺源,我也特别感谢《小说选刊》和《雨花》杂志选择在婺源开会,为江西文学搭建了很好的文学平台。婺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建筑保存得都十分好,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江西是革命历史、生态文化、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的地方,今天的会议县委常委的许多领导都到场了,足以说明对这次活动的重视,希望大家今天能够畅所欲言,多发表自己的高见。我们的“深扎”活动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希望我们的作家能够真正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写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人民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主持人:文学期刊承载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当代成名的中国作家、文学家,包括小说家、散文家,都是从我们这些刊物中起步的,尤其是选刊。比如我们的《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选的文学作品都是精品,《雨花》、《中篇小说选刊》等期刊也都是顶尖的。要找离读者最近的优秀作品到哪里去找?百分之七八十都要到这些刊物中去找。刚才刘主席对我们文学期刊的“深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议程,即赠书、授牌的活动。 

  下面举行赠书活动,请《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女士向婺源县委县政府赠书。

《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女士(左)向婺源县委县政府赠书

  请《雨花》杂志编辑部主任刘春林先生向段莘乡政府赠书,《雨花》杂志现在也是非常好的刊物。 

《雨花》杂志编辑部主任刘春林先生(右)向段莘乡政府赠书

  请《芒种》杂志社主编张启智先生向婺源景区赠书。

《芒种》杂志社主编张启智先生(右)向婺源景区赠书

  请《小说选刊》总编室主任张克军先生向婺源景区赠书。

《小说选刊》总编室主任张克军先生(右)向婺源景区赠书

  下面的议程是“授牌”活动,《雨花》杂志社在全国期刊中率先发起了建立“读者俱乐部”的活动,目前,他们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俱乐部基地。这几天,他们与“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的毛会长以及会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下面请《雨花》杂志社主编李风宇向“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授予“《雨花》杂志读者俱乐部”牌匾。 

《雨花》杂志社主编李风宇(右)向“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授予“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牌匾

  毛淑珍会长领带的“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有几百上千的会员,《雨花》读者俱乐部的牌匾授予“三清女子文学会”,既是对她们的奖励,同时也是对她们的鼓励。也希望我们的“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与我们的文学期刊更好地对接,将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给读者。   

  下面文学论坛正式开始,讨论“如何让文学期刊走向读者?”首先请《小说选刊》的主编其其格女士致辞。

《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

  其其格: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小说选刊》杂志社还有共同主办方《雨花》杂志社向所有到会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刚刚我们进行的程序是很多仪式性的内容:赠书、增刊、授牌,下面进入我们的论坛。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要主办这个论坛。在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央号召文学作品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现在,这个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文化界、文学界、艺术界蓬蓬勃勃地开展了,从中国作协到地方作协,还有各地文联、文化单位都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创作。这种活动组织得非常多,但是从文学期刊角度的还不是很多。 

  文学期刊隶属于文学大范畴,但文学期刊不是直接的创作者,因为一般都讲作家深入生活。《小说选刊》的传统是从1980年代起,连续4年每年组织全国文学期刊的100名文学编辑聚会。我记得头3个文学期刊会,适逢新时期以后文学获得巨大成果、全社会关注文学的时代。那时全国文学评奖,选票像雪花一样从全国各地飞过来,是那样一种文学生态。在那种情况下,编辑在一起畅谈文学,谁也想不到文学将来的走向。到了1985年,那次开会,文学已经慢慢开始边缘化了。有个河南的编辑说:“现在的文学刊物不会在全国有大的呼应了,自己也很穷,都没有信心做下去了,也无热情。”后来,许多编辑部的人都下海去了,我觉得每个坚持下来做文学工作的人,都是文学作为一个神圣的事业。但是时代在变化,很多东西不能说全社会不是那么关注了就是不好,因为社会是向多元化发展。到了今天,文学期刊,包括出版,也经历了波波折折的变化。直到中国经济越来越好,提倡各地对文学期刊的投入也在加大,全社会对文学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升级,但是全社会对文学的认识和在全民阅读上面我们中国整个国民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还是很低。今天我们这个会的主题是“新常态下的文学期刊”,实际上我觉得又回到了1985年的转折,虽然命运不一样,但是历史确实是在一个大的变革当中。在此之前,我们经常谈文学生态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与1980年代的变化是不一样的,1980年代初期是大家都在探索着、争论者,但现在已经非常明晰,比如说期刊正在进行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在只有文学期刊在坚守着传统文学,而且文学期刊历来就是文学的前沿阵地,我们文学期刊人一直担负着文学的星火传递这个使命。我觉得这么多年,一茬一茬的文学期刊人,我们在一起都没有变化。文学期刊发展方向如何,真的与这个社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出版的产业化的需求,注定其不会像文学期刊这样有着审美和传统的标准。所以“新常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因为我们理解的是前一阶段相对于文学界发生的一些事已经是新常态了,即“新的文学生态”,但是今天在文艺座谈会之后又提出的“新常态”是带有建设性的,我们今天面临着转型性社会,但是文学事业如何跟着这个社会轨道运行?是一种什么关系?这需要文学期刊人关注。   

  我们今天的论坛:一、与我们的“深扎”活动相关;二、与我们“全民阅读”也有关,《雨花》杂志对于办刊有很多想法,他们紧扣“读者”开展活动。现在国家扶持文学的力度很大,应当好好扶持文学期刊,因为优秀作品、优秀文化需要传播,所以“读者俱乐部”要有推动“全民阅读”的使命与担当。另一个,为什么将开会的地点选在江西婺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美景加上这里质朴的人,他们对文学的态度、情怀以及为人处世代表了婺源的品格。 

  现在各地景区都在打着“擦亮某某名片”的口号,究竟是谁来擦亮?婺源当地的政府以及人民用细微的行动擦亮了婺源的文化名片。因此我们将会议放在这里。我们四大刊物在这里聚首,这些刊物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到今天,所有办刊人的热情与情怀在这几十年从未变过。我很自豪我们是文学的星火传递者。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其其格女士。现在全国文学期刊有800多家,去年习主席文艺座谈会之后,体现了中央到地方对文艺的重视。如何将文学期刊做好?作家是上端,期刊是中端,最后是读者这一块。下面我们有请《雨花》杂志主编李风宇介绍他们创建“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的经验。 

《雨花》杂志主编李风宇

  李风宇:非常感谢刘华主席、《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和王干,还有众多期刊同行。以前听说过婺源多次,今天终于深切感受到了婺源的精神气质与内涵给予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心灵洗礼。

  我们一行人昨晚已经在山庄里“华山论剑”,昨天下午也感受了漂流,觉得十分震撼。漂流的过程跌宕起伏,这与我们期刊的发展历程也十分相似。1980年代以前,文学期刊十分辉煌,来稿如山,群众的文学热情很高,之后时代的水流越来越快,越来越湍急,却也越来越清澈。我们的稿件从量上面增长了,但是从质上呢?我想我们期刊之后的发展,需要由新一代的编辑,继续感应时代的水流,做出更多的文学精品。  

  接下来,我来谈一下江苏的创作。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向各位名刊名编学习的。江苏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出现大批名人。目前江苏作家协会有会员3000多位,每个市县也有作家协会,大概一万多位会员,加起来注册创作的人员将近14000多位。江苏还有很多文学社,江苏始终关注作家队伍的建设,我们签约的作家也是有贬有褒。尽管我们有良好的作家队伍,但是是否能更好地提高呢?我们相关领导站在战略的高度连续几年从外省签约优秀作家,也给予了优厚的待遇。比如签了上海的甫跃辉、广西的朱山坡、山西的孙频,这些作家都是经过几轮筛选最终定下来。  

  我们《雨花》是1957年创刊的,有上、下两刊。上半月刊是发表文学创作,下半月刊《雨花·中国作家研究》是中国作家研究和中国现当代研究会合办,主要发表评论性文章,这是我们期刊的两驾马车。《雨花》创刊以来的追求目标即是“大众的、传统的写作与阅读”。我们需要的是优秀的写作者和读者,这也是我们创办“雨花读者俱乐部”的动机。在发起这个读者俱乐部之后,我们受到了广大市县的热烈欢迎。读者群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江苏,我们初期做的30块牌子已经在许多市县挂牌,广受好评。读者俱乐部的管理遵循“三有”原则:一、“有人”——有爱好文学、擅于写作,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的人;二、“有场地”——有适宜读书、活动的场地;三、“有财力”——有能提供读书活动的财力支持。我们主要开展几项活动:一、作品的交流活动;二、读者的传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俱乐部之一,盐城市图书馆在政府的支持下还专门设立了“雨花读者奖”,影响较大。每个俱乐部都有特定的功能,我们希望每个俱乐部都能发挥其作用,碰撞出火花。中国作协何建明副主席还专门建议改为“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即中国作家像雨花一样洒向全国大地。何建明副主席还亲自为改名后的俱乐部题了词,让我们倍受鼓舞。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我们每年高考有700多万学生,在高二、高三经历了严酷的文学史、文学写作的训练,但是高考过后这部分人就立刻烟消云散。这部分人去哪了?为什么不吸收到我们的写作中?这反映出我们期刊也要反思:期刊是否脱离了时代的潮流?新的时代下、新的写作方式下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因此我们“雨花读者俱乐部”亮出“面向大众,让大众评判作品,让大众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姿态。我们俱乐部在不断完善中,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基金会、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的支持,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雨花》是个有历史的品牌,我们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中国文学做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李风宇主编关于《雨花》杂志的发展,以及“雨花读者俱乐部”的推广对于我们都是有启发的。下面请《芒种》主编张启智先生发言。 

《芒种》主编张启智

  张启智:首先婺源在全国人民心中是美景胜地,这次来的漂流活动也让我们印象深刻。这次《小说选刊》、《雨花》杂志选择在这里开会是个英明决策。文学对地方的发展,特别是对GDP的发展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文学作者多的话,则可能会促进GDP的不断增加,因为文学是文化的基础。刚才刘主席说江西的人文地理在全国是很有名的,也保护得很好,是全国人民的后花园,说明文学对地方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这里的文学会之多,在全国罕见,因此文学期刊应该更多关注江西婺源的作家群,应该产生更多的联系。  

  主持人:下面请《小说月报》主编徐晨亮先生发言。 

《小说月报》主编徐晨亮

  徐晨亮:感谢《小说选刊》、《雨花》杂志主办的这次活动,也感谢婺源对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能在婺源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积淀的宝地和众多新老朋友聚在一起共话期刊。简单说几点:一、我们做期刊的人越来越感受到工作环境、工作节奏加快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刚才几位老师也讲到了现在期刊现状、走向以及当前的文学生态,包括出版界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困惑。现在自媒体的发展让新的阅读模式不断涌现,这对我们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另一个,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出版集团的上市需要面对资本市场。面临当下的所谓盈利模式、资本市场模式的冲击与挑战,如何更加具有竞争性?这些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即是利用各种媒体、媒介手段夺得宣传渠道的策略。比如版权的开发问题,某个小说通过某软件推向社会,然后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等。那么文学就在其中起了媒介的作用。大家都认为新事物都有生长的潜能,其实这些都是文学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比如做“读者俱乐部”的事情,其实要做“互联网思维”,即用户体验,即是“为读者服务”的另一种提法。  

  我认为文学“新常态”,就是对文学新事物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实践的欲望。再一个我们期刊人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因为现在所提的新概念、新提法所蕴含的本质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过去的文学编辑一直都在实践的,我们只要将我们过去的办刊思路融合现代的新传播手段,确实做到“为读者服务”,就可以有很好的生命力。我们《小说月报》最近也在尝试新的手段,与各种社会资源接触,比如与高校影视文学专业的老师、学生合作,将我们选载的优秀小说交给他们改编为微电影剧本、短片在网络上传播。通过这种方式来拉近文学作品与现代年轻读者的距离,让他们更多接触到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而不是单单的网上的网络文学。很多的年轻读者只是缺乏接触文学期刊作品的渠道,我们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愿望去接近文学。如果我们做或更多的筹划来努力实践这件事,我们期刊一定会有更多发展。 

  主持人:年轻的主编讲得非常好,他将李风宇主编的“雨花读者俱乐部”赋予了新的概念——“用户体验”,这一点非常好。其实所有的模式变来变去,其本质是一样的。所有的商品都要服务于顾客,所有的作品都要服务于读者,这方面讲得非常好。下面请《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讲话。 

《中篇小说选刊》主编林那北

  林那北(《中篇小说选刊》主编):今天参加这个活动很好,看到许多领导很重视文学的发展。另一个,就是看到中国最好的东西都藏在深山里,没有被污染、腐蚀。  

  文学有意义吗?肯定是有意义的,心灵存在的意义就是文学的意义。但是如何来推进?我也是到这里来寻找信心。来到婺源,看到这么好的山水出这么好的文学,肯定不是偶然的。“三清女子文学会”也是让人十分惊喜,婺源的文脉产生了这么好的团体,希望我们以后有更多的互动。 

  刚才听李风宇主编介绍了“雨花读者俱乐部”觉得很好,因为江苏人杰地灵、作家辈出,语言文采都极佳。这个俱乐部让我倍受鼓舞,因为我们的读者都是很老的读者,有一些老读者用颤抖的手给我们写信,让我们非常感动。我回去以后要学习“读者俱乐部”的做法,在我们福建沿海地区推广,为推动文学的发展做一些自己的努力。 

  主持人:下面请梁彬主编发言。

《新华文摘》文学版主编梁彬

  梁彬(《新华文摘》文学版主编):大家好,听了之前各位主编的发言,我觉得其实不仅是文学期刊,现在很多的传统期刊都处在下滑的趋势,只有少数期刊是处于上升的势头,比如说像《中老年养身保健》这样的期刊,所以我们也有很大的急迫感,压力也很大。我认为文学期刊最重要的还是作者、作品,我是一个选刊的文学编辑,在这里我要对几个重要的文学期刊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为没有它们的辛勤工作,我们的选刊是没有生存的基础的。 

  还有就是大家普遍关注的文学期刊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政府的投入力度还是应该加大的,如果没有政府拨款肯定难以做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婺源地方政府对于文学的重视与热爱,我觉得非常欣慰,觉得非常温暖,我这次来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热土,宜人的风景生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每一个坚守的文学编辑对于文学深深的热爱,那么下面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我们还是要竭尽全力将我们的工作做好,把我们热爱的文学事业做好。  

  主持人:谢谢,下面请田瑛主编讲话。 

《花城》原主编田瑛

  田瑛(《花城》原主编):很高兴来到婺源,当我今天一走进这个小村的时候,我发现我十分喜欢这个地方,说一句矫情的话,我爱这个地方。感谢《小说选刊》、《雨花》杂志主办的论坛,我们《花城》杂志来参加这个活动感到非常荣幸。为什么说这个地方的山水这么让人惊喜?我来自于湘西,凤凰、张家界大家都应该知道,那个地方的山水和自然景观有它的独特之处,但是由于商业的过度开发,那里喧嚣、拥挤、吵杂,人的心理十分浮躁,我不喜欢这样,所以我也不喜欢我的故乡,不爱我的故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婺源,人一生的行走,都在寻找一种与你的生命最近的地方,甚至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安置在那个地方,这是我从内心来说喜欢婺源的地方。另一个,我知道这里有一个近千人的“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这里除了有山清水秀的美景外,这里还有一支文学的娘子军活跃在这里,她们与这里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花城》杂志,这几年也像兄弟期刊一样在寻找新的出路。因为文学已边缘,文学期刊也是随时被边缘。但是在这里看到一支近千人的女子文学队伍,让我心生一喜。这说明我们对文学大可不必失望,我们也会有信心把文学刊物好好经营下去。特别是《雨花》杂志提出的“读者俱乐部”的活动,我觉得非常好,我想如果可能,《雨花》可以把它做好、做大,把全国的所有期刊能够联合起来加盟,这是一件有前景的事情。我希望我们《花城》杂志能够和当地的文学会有定期的合作,共同地把文学经营好,把文学期刊经营好,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主持人:下面有请江西省公安厅宣传处长、江西省文学艺术创作协会的主席程峰先生发言,他也是鲁迅文学院的学员。 

江西省公安厅宣传处处长、江西省文学艺术创作协会主席程峰

  程峰: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写了几十年,没写出什么名堂。刚才听到各位老师的讲话受益匪浅,你们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引领者。尽管现在文学期刊处于低迷的状态,但是你们在坚守。首先我向各位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我期盼这次会议已经很久了,去年我组织了江西省公安文学笔会,邀请了王干老师来讲课,那次我们走红军路,穿红军服,吃红米饭,喝红军可乐,唱红军歌,活动非常丰富,开启了江西公安文学创作的开端。  

  有文学期刊,才有我们文学作者,作者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文学期刊这些伯乐。尽管文学期刊现在这个情况,但是在我们文学爱好者的心目当中,你们是至高无上的。今天我在这里拜师学艺,认识你们这些老师非常高兴。通过这次文学高峰论坛,坚定了我以后搞文学创作的信心;认识杂志的主编,也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作品有好的出路,通过稿件的交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我们公安文学作者总是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所以真诚地邀请各位作家深入到我们公安前线去采访,指导我们公安文学的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江西公安文学队伍英雄辈出,我们婺源有个民警就因为抓一个逃犯,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后来在水沟里牺牲了,我们做了大力的宣传,他也被封为二级英雄模范。诸如此类的英雄有很多,所以说公安是一个富矿,需要广大作家大手笔来写,来挖,来提炼,来宣传。孟建柱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公安不缺一流的业绩,但缺一流的表达。”也就是说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我们公安文学的队伍也不够壮大,对文学的理解不够,没有从人物的内心、性格结构等方面着力描写,与在座的各家文学大刊有一定的差距。我今天借这个机会拜师学艺,请各位大家来指导我们的文学创作,把我们江西文学创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今天在座的几家刊物都是我80年代就在看的,比如说《芒种》、《雨花》、《花城》等,后来就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这些刊物都是挑选的精品,代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层次与水平,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殿堂。  

  主持人:下面请我们本地的张宪华主任发言。 

  张宪华(婺源县人大副主任):各位作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缘认识大家,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也是一名文学青年,《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文学杂志也曾经订阅过,如痴如醉地读过,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忙于公务,灵魂离亲爱的文学就越走越远了,现在在人大工作有了一点空闲,还想寻找一些年轻时候的文学梦。最近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很有感悟。我们的纯文学应该说还是有很多的读者,我们的“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就是一个证明,有文学梦的人不止这一千人,我们还有一个诗社,有一批爱写现代诗的人;还有一个诗歌学会,集聚了一批写古典诗的人,农村里还有写散文、写小说的诸多文学爱好者。很多的家庭主妇也参与写作,但是不在纸媒上投稿,而是在自媒体QQ空间、微信上发表,我们也在关注。可以说,文学可以找到它的知音,找到它的群体。《雨花》杂志的“读者俱乐部”也充分说明了有这个文学群体在,十三亿人口中爱好小说的即使按照万分之一算,又有多大的群体存在,所以说我们要发现与组织这些文学爱好者。刚才几位老师讲得很好,对文学还是充满信心,因为大家还是很需要文学这个精神食粮。巴金先生曾说:“人不能只靠吃饭活着,还需要精神食粮。”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想把自己的声音向各位老师倾诉一下。  

  第二,我们婺源确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很多创作的源泉,无论是民间文学,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我们古徽州的历史文化都值得许多作家来挖掘、来创作。我们也热情希望更多作家来到婺源采风,以婺源为题材,创作出优秀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最近来婺源拍影视剧的也很多,我们的“三清女子文学会”也设立了创作营,每期请一两个作家,几年内计划请70余个作家来这里创作。希望通过作家们的笔,将我们美丽的婺源宣传出去,大家在创作中结识更多的文友,这也是我们小小的心愿。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何宇昭书记发言。 

婺源县博物馆书记何宇昭

  何宇昭(婺源县博物馆书记):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高峰论坛,我是婺源人,我的祖先已经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了一千年,我也从蹒跚学步到进入了现在的知命之年。出于个人的感情,我总觉得婺源这个地方看不完、道不尽、想不通,总觉得我的眼睛与婺源之间隔着重重的帘幕,希望借一双慧眼来阅读。我觉得婺源的美需要一种独到的见解,需要多重的发现,也需要高层次的引领,今天的论坛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引领。  

  婺源的美应该是属于多个艺术的门类,但我理解它首先应该属于文学,在文学里说,我认为它应该首先属于文学期刊。所以文学期刊走进婺源,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次机会,美的发现,美的展示。我曾经也订阅一些期刊,如《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和《新华文摘》,我总能从里面感受到很多讯息,也受到了美的启迪,也矫正了我的思想,但是我是第一次看到幕后的人,而且这个帘幕一揭,让我大喜过望,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来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温暖。 

  主持人:请毛会长介绍一下女子文学会的情况。 

  毛会长(“三清女子文学会”会长):近年来,我们“三清女子文学会”不断运用手中的笔,不断地讴歌婺源的山水,也通过《三清媚》杂志对全国作家进行了呼唤,让景区的美借助文学的力量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让景区赋予生命、赋予灵动,但是景区与文学的结合最主要的还是要遇到具有文学情怀的作家。最后我祝愿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老师与婺源的情感长长久久。  

  主持人:谢谢,毛会长是我们与婺源之间的桥梁,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下面我们请费县长讲话。  

  费县长:大家好!首先更正一下,我是来学习的,更是来受教育的。刚才听了各位老师、各位艺术家们的发言,受益良多。我学到了各位老师名家敏感的心理触动,学到了各位艺术家在如此浮躁的当下社会依然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坚守精神,这也是让我十分感动的。我才疏学浅,加上今天高朋满座,群贤毕集,我真正是词穷言拙了。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也不妨说两句。 

  我想表达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关于各位老师、各位艺术家来到婺源,婺源很美,有油菜花、梨花等,但是美景只能养眼,这个时期来婺源就是养心。这个时期看不到繁华的东西就可以静下来,感悟婺源的美,体味婺源沉淀的文化,所以婺源一年四季都是美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感谢,我热爱文学,但是才疏学浅,不能像在座的作家那样能把感受到的美刻画成一篇篇动人的文字传递出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之前,伴随我们成长的就是文学期刊。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冲击都对自己的生活以及阅读产生了冲击,但是对于文学这份心理的依恋、心里的记忆以及落在心灵深处的美妙感觉一直都存在。所以要感谢文学期刊给我们的成长时代带来的美好回忆,收获了很多做人、做事、人生的处事道理。同时也要感谢各位艺术家对婺源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因为你们用美妙的笔端来挖掘婺源的美,承载了婺源的美,宣传了婺源的美,也就是发现美、记录美、宣扬美,真的非常感谢。  

  第三层意思,我想在这里有一个恳求,恳请在座的各位艺术家经常回婺源看看,婺源是中国最美乡村,这里有良好的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也经常被称为“美丽乡村、梦里老家”,所以希望各位艺术家经常回家看看;另一个就是我个人认识文学对现实的发展影响很大,至少在我们旅游城市,事实上我们旅游城市离不开文化,特别是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带动旅游城市的发展。给予这个基础,我想我们有很多的创作空间,应该得到弘扬。我们县里有众多的文学爱好者,这里也有深厚的文学土壤。我们散布在田间地头、遍布乡野的徽州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很多的合作空间,特别像《雨花》主编李风宇倡导的“读者俱乐部”,我们可以打造这样的旅游文学爱好者沙龙,使之成为不仅是文学沙龙,也是到婺源运动健身的平台,将这些元素有效地结合,到婺源感受生命的原始力量,享受我们祖先留下的深厚文化,我认为这个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最后,预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也请各位艺术家经常回婺源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最美乡村,梦里老家”欢迎大家,谢谢!  

  主持人:谢谢费县长的精彩总结,我们这次高峰论坛意义非凡,我们今天期刊的所有来宾就像婺源的“家里人”,我代表大家向婺源表示感谢。我们也向关心支持本次活动的婺源领导表明:我们会用我们的期刊,我们的版面,同时也利用我们的作家资源、文学资源来塑造一个文本的婺源。今天的论坛时间很紧,但是内容丰富,我代表我们的主办方《小说选刊》、《雨花》杂志感谢婺源政府、感谢兄弟刊物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高峰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合影

(录音整理 陈莎莎)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江苏作家网 【打印文章】 【发表评论】

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ICP备09046791